高中语文 祭十二郎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22祭十二郎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兄殁南方(mò)形单影只(zhī)辍汝而就(chuò)B.丞相薨(hōn g)不省(xǐnɡ)衔哀致诚(xián)C.令守汝丧(sàn g)冀其成立(jì)汝遽去吾(jù)D.其余奴婢(bì)万乘之公相(shèn g)归取其孥(nú)【答案】C【解析】“丧”应读sān g。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能衔哀致诚致:表达B.吾去汴州去:离开C.图久远者图:打算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仔细【答案】D【解析】孰:谁。
3.下列各项中对“诚”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④而神者诚难明矣A.①和②相同B.③和④相同C.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相同【答案】B【解析】①诚意;②如果,果真,表示假设;③④确实,实在。
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汝之子始十岁②使取汝者始行③长者衰者而存全乎④长吾女与汝女A.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不同。
B.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相同。
C.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相同。
D.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不同。
【答案】A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皆不幸早世C.以求斗斛之禄 D.敛不凭其棺【答案】C【解析】A项,“羞”通“馐”。
B项,“世”通“逝”。
D项,“敛”通“殓”。
6.对下列各句中“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未可以为信也②未始以为忧也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④汝殁以六月二日⑤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⑥使者妄称以应之耳A.①和②相同B.②和③相同C.②和⑥相同D.④和⑤相同【答案】A【解析】①②中两个“以”都为介词,把;③介词,因为;④介词,在;⑤介词,拿、用;⑥连词,表目的,用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
次年,韩会卒于任所。
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
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3祭十二郎文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材分析: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乘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十九岁来到京师谋生,二十五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往。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乃写成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祭文打破了传统的祭祀文体格式。
不去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死后的品德、业绩,而是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疾书,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繁富,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要理解这一艺术特色,就必须把握住两点:他一面要追亿往事,叙述二人亲密的关系:一面要面对现实,抒发自己得到噩耗后,震惊、疑惑和万分悲痛的思想情绪。
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内容.作者只在开头的“年月日……告汝十二郎之灵”,和结尾的“呜呼哀哉!尚飨!”数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间主要部分运用的都是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谈论家常,倾诉心声。
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
又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
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思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根底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习难点】祭文的写法。
真挚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学习时数】两课时预习导读单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3、文体介绍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二、文本诵读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2、皆不幸早世.3、敛.不凭其棺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2、明年..,丞相薨3、吾去.汴州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5、吾与汝俱少年..邪..7、又可冀其成立..6、而齿牙动摇〔三〕一词多义1、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③省徭役,减征赋。
2、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乃能衔哀致诚。
⑥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①诚知其如此。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金就砺那么利(《劝学》)。
④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
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
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
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
嫂子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
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
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
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高中语文 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鉴赏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学习难点】鉴赏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链接】1.韩愈,字退之,唐代昌黎人,也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惟陈言之务去”。
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多为“歌其功,颂其德”。
但《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3.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
【学法指导】多读多感悟,争取读出情感,这样,才能产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亲近作者和文本。
预习案一、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标注重点字词句和疑问。
二、给加点字注音:请归取其孥.()不省.()所怙.()斗斛.()之禄虽万乘.()之公相丞相薨.()窆.()不临其穴其余奴婢.()尚飨.()中年兄殁.()南方并令守汝丧.()吾不以一日辍.()汝遽.()去吾而殁三、找出下面的通假字: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皆不幸早世敛不凭其棺零丁孤苦第一课时学习内容:课文1—6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设计思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
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的重点应为深入领会其中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
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学生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从而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中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重点难点】
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1、走进作者: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了解背景: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3、介绍文体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二、自主学习
1、诵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请勾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句或语段,反复诵读,用你的声音表现情感,并谈谈被感动的原因。
最令我感动的词句或语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感动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这样朗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情感基调、情感起伏、技巧、快慢、重读、抑扬等。
)
2、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闻汝丧(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
省( )坟墓
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汝遽( )去
万乘( )之公相
殒( )其生
窆( )不临其穴
尚飨( )
3、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敛不得凭其棺()
(4)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4、古今异义:
(1)吾去汴州
(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3)将成家而致汝
(4)志气日益微
5、词类活用:
成家而致汝()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吾书与汝曰()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莫如西归()
长吾女与汝女()
汝之纯明宜业其者()
6、“其”字用法: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7、翻译下列句子(将画线词语要翻译准确)。
(1)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三、精讲点拨
1.“呜呼!吾少孤”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点评:这是祭文开头固有的形式。
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
后韩会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
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逝,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情形、境况,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厚的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
前面铺叙家世,为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分量,因为在封建社会中,极其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一个典型的生活情节,就把韩门的衰败零落、寡嫂的含辛茹苦并寄希望于他们叔侄的悲凉情景,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
通过嫂嫂的话,把嫂嫂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活画了出来,并使人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
作者
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2.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译文:言语有穷尽之时,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这些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点评:以问句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
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这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
千言万语,总有尽时,悲戚之情,永无绝期。
无尽的思念,无尽的哀痛,留给读者去品味。
四、合作探究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1、畅所欲言,大家来说一说。
结合下面文字及自己的经历见闻,从积极方面说说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
西。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盛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积蓄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除吾死之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撼,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袁枚《祭妹文》
2、妙笔生花,大家来写一写
以“珍惜拥有”为话题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