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语文课堂情感目标的应对策略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仁爱精神、责任心、正直品质、团队合作意识等。
下面是一些可以帮助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1. 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舒适、有爱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尊重、包容、关爱的班级氛围。
2. 尊重、关注和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表达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关注,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3. 提供具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教师在选择教材和文学作品时,应优先选择一些富有情感共鸣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积极价值。
4. 注重情感教育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朗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真正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并能够在生活中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5.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优秀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发展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6. 强调正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讲述正直品质的故事、进行正直品质的引导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正直、诚实、守信的品质,让他们明白正直的重要性,并能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7.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共同合作中培养相互关爱和尊重的价值观。
8. 创设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机会:教师还应给学生创设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机会,例如组织诗歌朗诵、散文讲演、语文活动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一、提倡多元观念,培养学生宽容包容的情感态度1. 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讨论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伦理问题等,以激发学生对不同观点的思考和理解。
2. 引导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强他们对多元观念的认识和接受。
3. 鼓励表达与分享: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诵等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与他人分享。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宽容包容的情感态度。
4. 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通过班级活动、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等素材,让学生从直观、感性的角度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培养学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学生的情感表达,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通过相关的活动和讨论加深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实践行动1. 参与社区服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参加主题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关人文情感、社会公益等主题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3. 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扮演特定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到不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并从中获得学习和反思的机会。
4. 设计情感体验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比如写信表达谢意、写日记记录心情等,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到情感的真实价值,进一步培养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一些理论研究,提出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创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语言文化熏陶的地方,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安排语文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产生美的情感;在课堂上诵读优秀的诗词,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和向往;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优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语文相关的文化古迹、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有关情感与品德教育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情感和态度。
只有在情感上得到滋养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才能得到升华和升级。
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语文课程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品德与风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在语文课堂上安排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如春节文化知识竞赛、中秋文化体验活动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比如在课文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心与情感;在作文指导环节,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让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在阅读课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和倾听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情感。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下面将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和课外拓展等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场所。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价值观故事、优秀诗文等内容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朗诵文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表达能力。
用心把握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他人,培养学生的正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师生互动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老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懂得尊重师长、尊重同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老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课堂活动,例如以“我的榜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内心的善良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课外拓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品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等栏目,组织开展一些主题班会、亲子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举办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提高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是多方面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心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师生互动中,老师可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外拓展中,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参观活动,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希望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心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000字】。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还需要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体现,对于学生的成长、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达到这方面的教育目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美感,在文学作品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传递。
此外,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挫折,通过拓展学生的生活阅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领悟,从而让他们学会理解、尊重和关爱他人。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能够发展出正义、勇气、同情心和公共意识等优秀的情感态度。
二、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还应该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念。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价值,加深对人类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并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自信。
此外,在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也应该学会尊重人类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学会遵纪守法和感恩他人,培养出健康、正义、有责任感的价值观。
三、创设多元化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虽然不如生活多样,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技巧手段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教育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看电影或观摩文学节目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价值。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内容,设计具有独特性、可行性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教育内容,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承担责任、自律自我管理的积极心态,使其拥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语文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
为了达成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讲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古典风格的园林,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小说中描述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引发他们对小说的情感共鸣。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
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启发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
中所传递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班会活动:班会是一个集体教育的平台,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寓教于乐的活动,以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具有积极价值观的小故事,引
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4. 文学鉴赏:通过文学鉴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文
关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
感表达和价值追求,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5. 故事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真实或虚构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些重
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通过故事分享,学生不仅可
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还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
6. 其他艺术活动:除了文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其他艺术活动,如音乐、绘画、舞蹈等,通过这些艺术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情感表达和创造,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1. 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能力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能力,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文字的情感进行感知、表达和体验。
可以通过朗读、韵律演唱、朗诵、诗歌鉴赏、写作等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深情地感受语言的美妙和力量,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情感认同。
2. 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和被关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表现出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和追求,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认可和支持。
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就会受到积极影响。
3.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的情节或主题,通过分析、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写作、朗读、演讲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正确价值观的力量和美好。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自我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适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面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价值观。
5. 建立学生的情感连接语文教学应建立学生的情感连接,即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有关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课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要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建立学生的情感连接。
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具有好的情感态度和积极价值观的人。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升华情感态度和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每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优秀的诗歌、赏析名家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机构,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宽容心,使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理解和包容。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提升。
三、探讨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语文教学也可以是培养学生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不同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盼,从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社会实践的快乐和成就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情感态度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成语文课堂情感目标的应对策略
作者:陆玲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9期
课堂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来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平台,其中师生之间有效的情感交流是评价一堂优秀语文课的标准之一。
因为语文课不仅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感交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达成语文课堂情感目标也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一、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意义
从事多年的对口单招教学,笔者感觉由于在“考试指挥棒”的硬性牵引下,中学生一味追求分数,老师执着地追求升学率,盲目地追求学生智商的深入而忽略情商的深入是导致当今中学生“情感缺失“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源,以至于培养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会做死板的题目而不会交流沟通地去解决问题。
因此很有必要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语文课堂这一具有彰显民族特色兼具情感交流的平台来扩大学生的视野,重塑学生的高尚品格,而且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感,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中情感熏陶的感染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人格,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以此更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二、实现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方略途径
(一)挖掘作品中有争议的话题,培养人格的开放模式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中职课本中摘录的许多文学作品有不少情节或是观点与我们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方法有出入甚至是格格不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此创设话题,让学生结合当下的处事方法自行地进行讨论、比较,通过现代人的处事原则再联系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辨析作者的“三观”,领悟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
比如傅斯年为他的老师蔡元培写的回忆性文章《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中有一段文字写到北洋政府为了遏制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派两谋客劝当时任北大代理校长的蔡先生解聘陈独秀和胡适两人之职。
蔡先生却站起来大声地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
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之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寥寥几句,虽不是豪言壮语,但是文中蔡先生那种“临艰危而不惧,有大难而不惑”的人格魅力已经深入人心。
反观现实中有如此担当,“遇大事而不苟”的人却少之又少,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斥的是“自扫门前雪”、“树倒猕猴散”,遇事去承担责任反而会有哗众取宠之嫌。
久而久之,现代人这种“遇事推脱、冷眼旁观”的冷漠处事方式越来越趋于低龄化。
至此,本堂课在设计情感目标的问题时既注重在课堂上深入体会蔡先生伟大的人物品格,又考虑到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处事敢于担当的负责精神,从而达到“语文”与“人格”相得益彰的最佳境界。
(二)阅读文本中的经典部分,感悟作家的人格魅力
教师在课堂教授经典的文本,不仅可以揣摩作家精湛的写作技巧,而且更要受到他人人格的教育与感染。
比如分析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人认为作者是对家乡的依恋,有人认为其文章的主旨强调的家乡是一个精神家园,追求一种精神的寄托。
不管哪一种均流露作者对往昔生活的追忆、迷惘及所呈现的伤感情绪。
作者通过七个问句的连用来对往昔生活提出质疑,通过反复地追问,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无限感慨。
教师讲授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在文本中作者表达地不仅仅是对家园的留恋,更重要的是暗示现代都市人疲于奔波在实现各种物质欲望中而劳心劳力。
一个宏伟理想的实现之后又是孕育另一个更大的理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直到身心疲倦。
回过来想想除了得到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其实错过了很多精彩的风景。
内心的生存并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而有所增多,反而更显贫瘠,只是生活是一条单行轨道,不得重返。
作者意在说明失去支撑灵魂的精神家园,现代都市人就只能可怜地沦为“精神流浪者”。
作者想要表达的虚无之感,无奈之情也就在完成本文的情感目标时在学生心中构建成功。
教师在教授本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专心于自己的学业,闲暇时可以多多感受身边的人或事,多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这才是真正的“寓学于乐”。
(三)情感目标在丰富的教学任务中转化
课堂上情感目标的达成不应该是在被动的、僵硬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而应该是学生在对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价值观的认同中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并且独立升华中完成。
例如赏析《诗经》中的《静女》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作二次加工:把原来文本中的男子角度换成女子角度进行一次独立的改写训练,让学生仔细揣摩约会时男女的心理活动,从而独立归纳出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达成一定得情感目标。
这种生成的情感体验就不是单调的、乏味的、被动的,而是鲜活的、有生机的、主动的。
又比如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教师如果只是教条地范读课文或是机械地切割文段,从而草草地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是绝不能够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的,学生也不可能从本文中获取有用的人生意义,也就不能实现本文被选入教材的真正意义。
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选取课本中描写海伦失明后童年生活的片段,特别是莎莉文老师用心去教海伦感受周边世界的片段,挑选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分教色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痛苦与坚韧,以此激发学生对待一切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珍惜,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是是一种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情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没有情感互动的语文课堂是灰暗的,没有生机的,学生也无法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去,一切学习目标的达成都变成海市蜃楼。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擅长在课堂上有目的的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效地达成预先设定的情感目标,从根源上切实解决学生“情感缺失”的问题。
(陆玲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