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合集下载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共鸣与理解研究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共鸣与理解研究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共鸣与理解研究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与古诗词产生情感共鸣并深入理解其意义,是一项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情感共鸣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在内心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

对于古诗词而言,由于其创作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学生往往难以直接体会其中的情感。

然而,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打破时空的隔阂,让学生与古人的心灵相通。

首先,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是引发情感共鸣的关键。

每一首古诗词都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作者的经历、遭遇和时代背景都会影响其情感的表达。

例如,杜甫的《春望》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

在教学时,向学生详细介绍这段历史,让他们明白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痛不仅仅是个人的离愁别绪,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当学生了解到这些背景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其次,诗词的意象是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

许多古诗词都借助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月、雁、柳等。

以“月”为例,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明月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明月则成为了亲人之间传递思念的象征。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让他们通过意象去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比如,在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让学生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明月和清泉所营造的宁静、清幽的氛围,进而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再者,诵读是感受诗词情感的有效途径。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感,进而领悟其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配乐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诗词的情感起伏。

例如,在诵读岳飞的《满江红》时,激昂豪迈的语调能够充分展现出诗人的壮志豪情;而在诵读柳永的《雨霖铃》时,舒缓、哀怨的节奏则能体现出离别的愁苦。

创设情感共鸣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创设情感共鸣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创设情感共鸣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创设情感共鸣提升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

然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一直是各位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培养。

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感共鸣,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也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创设情感共鸣能够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第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用爱心和关怀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温暖的学习环境。

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投入感。

第二,创设情感共鸣的方法。

创设情感共鸣的有效方法是通过情感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接受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诗歌、歌曲等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与协作来体验共同成长的喜悦,感受到“集体努力、共同实现”的情感体验。

第三,情感共鸣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意义。

创设情感共鸣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当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达成共鸣时,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会被激发,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

同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入和扎实,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此外,创设情感共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情感共鸣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创设情感共鸣。

例如,在文学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体验,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来体悟人性的深度和丰富性。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表达个人的情感观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上情感共鸣

语文课堂上情感共鸣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情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是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语文教育和教法中去,是目前语文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程序的三维目标之一。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

”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老师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事情。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呢?一、让语文课堂与学生活动联系起来中学课本里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呢?有的时候,仅仅靠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

要抱着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让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

比如在高中课本《祭十二郎文》一文中,处处蕴含着浓郁的亲情,但学生不能完全体会到韩愈那种悲伤欲绝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动情地向学生分析韩愈与十二郎两人从小相依为命的情节。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与亲人之间感人的事情。

我通过动情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读课文,创设了情感共鸣的氛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音乐的渲染,调动视听感觉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感是一种重要手段。

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得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中课本《赤壁赋》一文中,我给学生放了配乐朗读,在幽幽的乐声中,学生更是入情入景,体会到文章中情、景、理的融合和苏轼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矛盾情感。

三、以情促思,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句名言说:“没有情绪就不能思维。

”为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恰当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促使学生情绪振奋,把所有精力、能力都倾注到要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上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师要善于通过文字、语言和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情感体验,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注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放音乐等形式,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注重情感导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情感调控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感充沛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只有注重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情感与智慧的统一,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希望通过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出一代代情感丰富、情感饱满的人才。

【不足2000字】。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在新的课改中,兴趣教学和情感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兴趣、情感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满足学生的“需之切”,学生必会“乐其业”。

1.引导要有新鲜的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其认知的心理需要呢?我想,结合教学的实际,利用现代教学设施给课堂注入一点新鲜动感的活力元素,让学生兴奋,以引起学生兴趣。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导入不妨播放刘欢的“好汉歌”;《气候的威力》的学习不妨利用多媒体观看一些视频,或让学生遨游网络,搜集、筛选资料;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可开个小型辩论会......凡此种种,打破教学常规模式,变换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创设新的教学情境等等,学生的思维就会像口中含着跳跳糖一般,兴奋而又活跃。

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增,在兴趣的引导下,他们的认知需要就会得到较好的满足。

2.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

双方的情感疏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情绪和学生的学习情绪。

有资料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所学知识才得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

因此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点轻松感,手段多样、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教师依据教材、课堂实况、学生反映等方面时常来点小插曲,不经意间师生的情感距离拉近了,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营造好了,学生心理的尊重得到满足。

沈复的《闲情记趣》中烟熏飞蚊的描写,想必会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种种趣事、傻事。

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和学生娓娓谈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必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与共鸣。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培养一、引言情感共鸣是教育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共鸣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语文课程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学习,更是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本文将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培养进行探讨,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二、情感共鸣培养的内涵情感共鸣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和互动,产生情感共振的现象。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共鸣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情感共鸣培养的基础。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元素,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学方式的情感引导教学方式是情感共鸣培养的关键。

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情感共鸣培养的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情感共鸣的培养,教师需要采用以下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诗歌所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2.角色扮演,引发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共鸣在语文教学的广袤天地中,古诗词宛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光芒。

然而,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实现情感共鸣并非易事。

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的心灵对话。

古诗词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凝练表达,蕴含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但由于时代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在理解时常常会遇到障碍。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学生可能难以直接体会到诗人目睹国家沦陷时的悲愤与痛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搭建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的鸿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为了实现情感共鸣,背景知识的介绍至关重要。

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等。

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如果学生了解李白一生壮志未酬、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的处境,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表达的自信与豁达,以及“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背后的无奈与愤懑。

朗读是开启古诗词情感之门的一把钥匙。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进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调的处理等。

例如,在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应读得舒缓、深情,以传达出诗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对人间团圆的向往。

此外,想象与联想也是实现情感共鸣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词中的文字描绘,在脑海中构建画面。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生可以想象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腾,黄河边一轮落日缓缓西沉的壮丽景象,从而感受到诗人身处边疆时的孤寂与辽阔心境。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教师可以将同一主题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比如,将李清照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晚期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放在一起,让学生感受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情感的变化,从早期的活泼欢快到晚期的愁苦凄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情感共鸣的教学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情感共鸣的教学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情感共鸣的教学方法。

一、情感共鸣的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2、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3、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美好情感的品质。

二、情感共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中,情感共鸣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信》、《小蝌蚪找妈妈》以及一些现代童话。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其中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

2、教学方法(1)源于生活,艺术到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把阅读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例如,《信》中小智的临别之情得到了老师的回应和呼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亲情,感受文中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

(2)情感引导,审美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情感引导。

引导学生情感投入,感受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中,还可以注意审美共鸣。

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达手法,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艺术的美。

可以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品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在情感共鸣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2、教学难点在情感共鸣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度。

对于一些情感表达复杂的文学作品,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单薄,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方法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小组讨论、个人作业、口头报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夏丐尊
综观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就是情感活动的过程。

只有将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才能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

那么语文教学中人样师学生情感共鸣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基础。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精心设计入情的导语,设置悬念牵引学生,以
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等等,千万不要不分分体、内容、采取”朗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固定程序进行教学。

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丝毫不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唤不起学生听课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契机,作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没有了对它的自觉学习探讨的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以”动情”点带动全篇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心发生共振共鸣。

如讲《我的老师》可以:”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浓浓的抒情为动情点;《岳阳楼记》可以千古明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动情点。

总之,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感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

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师生情感角楼
作文语文教师要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有很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此为契机,使语文学
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

只有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彼此情感相同,关系融洽,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

四、用激活情法
激情应该贯穿于”导”、”读”、”讲”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

下面我以讲解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试探讨这个话题。

“导”:导入新课。

导语是一篇课文的起始,精彩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

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导语必须”动情”,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准备状态。

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采用这样的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教授,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学家--朱自清。

朱自清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名著《荷塘月色》,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朱自清。

”这样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就在学生心中秃现出来,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其高洁的
品质。

“读”:表现朗读。

准确、流利、富于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所以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有快,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情感,领悟真谛。

如在讲《时间最美的坟墓》时,配以幽雅、舒缓的钢琴曲的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林间小道,来到古朴、静谧、另人景仰的坟墓旁,用包含感情语调把学生带入到作品境界中去,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之心发生共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