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高中《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1.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4.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5.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6.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7.万里:指远离故乡。
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1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4.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文注释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登高》古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古诗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翻旋转。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古诗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登高唐杜甫古诗全文

登高唐杜甫古诗全文
《登高》是唐朝杜甫的诗作。
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杜甫《登高》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杜甫《登高》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登高》是由杜甫所创作的,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高》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猿啸:猿长鸣声。
渚:水中的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百年:犹言一生。
艰难:指时局艰难。
苦恨:极恨。
繁霜鬓:两鬓白发越来越多。
潦倒:因病衰颓。
新停:最近停止,指刚戒酒。
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大意】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盘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万里漂泊,悲秋时节常作他乡之客;一生多病,如今又独自登上高台。
时事艰难,深恨两鬓白发越来越多;因病衰颓,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缘何而“悲”?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以前)
(二)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四)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八首》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第四期是杜甫离蜀入夔,漂泊湘鄂,以至于去世 的作品,约计六百余首。此时杜甫已是五十五岁 的暮年,他经过了种种人情物态的变化,历尽了 人生一切的艰苦,所表现的风格有感伤的意味, 因此怀思古人,追悼亡友,回忆往昔的作品特多, 创作的艺术也进入了更为精醇的境界。尤其是律 失,已入圣域。(代表作:诸将五首、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五首、白帝城、壮游、昔游、遣怀、往 在、夔府书怀、登岳阳楼)
•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之景。急剧的风高渺的天,山 中的猿猴在天和地之间凄厉的鸣叫;清冷的江中 小洲,白茫茫的沙岸,半空中的小鸟便也在天和 地之间来回的盘绕。显然,“猿啸哀”就是当时 作者的一种心情的表露。因“风急”,因“天 高”,鸟儿痛苦的在江面上挣扎,这景象多像作 者痛苦的一生啊。作者一生奔波飘零,得到的却 是一次比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故而此时他连像 鸟儿那样不停的挣扎的力气也几乎消失殆尽了。 仅此二句,诗人的一种苦痛和无奈便溢于言表。
这两句又表现为上句由近而远,下句由远而近,
•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 客,羁旅也;长作客,久旅也;百年,齿 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也;独登 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 露》)。寥寥数言,竟写出了多层的悲因, 真是达到了“片言明百意”的艺术境界! 诗人在内心作了一次空间的漫游,同时又 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辛酸的回忆。
• 该诗的用韵和对仗: 律诗以中两联对仗为常规,但该诗八句全用对仗,在 律诗中是不多见的。首句用对仗的律诗,第一句末字一般 用仄声,而此诗因首句用韵的缘故用了平声收尾。律诗首 句用韵而又是对句的,必得如此,非杜诗特出。此联对仗 工巧,不仅句与句之间对仗,而且“天高”与“风急”、 “渚清”与“沙白”属于句中自对。句中韵字“哀、回 (古读 huai)、来、台、怀”都是上平声十灰韵,没有缺 韵、换韵、凑韵、叠韵或同义相押现象。
• 从时空落笔,写出了羁旅的孤独感 • 独立高台之上,白发蓬松,老泪纵横, 形容枯槁的老者形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 苦中苦”。
• 登高远眺江景秋色,触景生情,悲涌心头。 劲风悲鸣、高猿哀啸,落木萧萧,壮景传悲。 颈联、尾联字字抒悲,是血与泪的结晶,是 悲与恨的沉淀。 • “孤独”之悲,“常客”之悲 ,“多病” 之悲, “断饮”之悲,“家国”之悲,悲 恨万端。
•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 语天然。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 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 “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 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怆。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 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
• 诗人的目光渐渐集中,转向山中的落叶和江上的波涛。落 叶是“无边”的,因为“风急天高”,所以落叶纷纷飘坠, 仿佛不知从何而落,也不知坠向何方;波涛一浪压着一浪, 似乎不知从哪里涌来,真不知滚向哪里。此二句境界阔大, 确给人一种“飞扬震动”之感。这既是当时夔州之地秋天 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把诗人自己完完全全的融进了“萧萧” 落叶和“滚滚”江涛中,“无边”的落叶已淹没了诗人, “不尽”的江涛也淹没了诗人。面对着如此博大、如此无 穷尽的大自然,人类是多么微不足道。联系首联二句,一 种浓重的悲哀又渗入字里行间。
万 常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 多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繁 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 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 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歌形象?
• 。“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就是人从听觉(风声 急,猿声哀)、从触觉(风吹)感到秋天的凄凉 和从人与天的对比中的自身的眇小感。“渚清沙 白鸟飞回”,这是从视觉上(青色、白色)感到 秋天的冷、凉,“鸟飞回”更暗含了诗人在漂泊 的困境中油然生发的乡愁意识。首联起句突兀, 以工笔细描,摄取出秋景的六个镜头,将全诗笼 罩在沉郁悲壮的气氛中,同时又隐隐透显出诗人 廓大而又深邃的情感追求。它不仅给人以一种无 尽悲凄的深秋之感,而且为诗人“悲秋”的抒怀 营造了气氛。
• 末二句诗便把这种“消沉”推到了极点。由于孤 独和无聊,尽管诗人生活极度困难,他还是不停 的饮酒。因为酒能浇愁,酒能使人麻木,酒能使 人暂时忘掉一切。所以“艰难”和“苦恨”似乎 让“浊酒”慢慢的泡软了;剩下的,是越来越多 的白发和一个个越发难捱的日子。这里,“新停” 二字应作“方饮罢”之意而不作“刚刚戒了”之 说。因为杜甫同时期所写的《九日五首》的第一 首诗里便有“重阳独酌杯中酒”之句。③尽管杜 甫当时患了很重的肺病,但他依然不停的喝着浊 酒,一种消沉和颓丧的情绪便跃然纸上了。 它所透露给读者的主要是“消沉和无奈”,
•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 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 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 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 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 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 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 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 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 片菩萨心肠。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 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
•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 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 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 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后四句抒情, 是所谓“诗之胚”。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 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 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 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 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 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 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 “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 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
•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 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 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 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 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 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 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 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 顿挫”的诗风。
•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 是悲与恨的沉淀。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 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 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 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 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 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 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 “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 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 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叶黄, 秋悲,人老,心老,像萧萧而下的落叶──诗人的 忧时伤世的抑郁愁苦之情在此怎不感人肺腑!催 人泪下,诗作中的情、景、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形、声、色、态得到尽意的表现。它似一副工笔 描绘的写意画,更似一曲无尽泣诉的人生悲歌。 在这里,诗人的悲剧感获得了审美性的超越──他 的“悲秋”、“多病”、“苦恨”、“潦倒”也 就成了超度他的梯航。此时诗人“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愿望虽已是水中之月,然而在这 最深沉的人生的悲情中。
滚滚涛声 • 写水——俯瞰“不尽长江滚滚” 湍湍水势
时间之永恒
苍凉雄浑 沉郁悲壮
林庚《说木叶》
• “木”字本身暗示了落叶的萎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 “木叶”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属于爽朗的 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 的性格。 • “落木”比“木叶”更显空阔,意思相同, 但意境不同。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深秋时节 辽阔萧森的景象──树木的飘落,杜甫也在人世上 飘落,此景此心,落叶甚悲,杜甫甚悲,怎不令 人感慨?然而时光却不管落叶和老人的悲境,一 个劲地催促着叶落,催促着人老,就像长江之水 滚滚不停,这也无形中流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 酬的感慨。声、形的摹拟与结合,更增“时不我 待”的悲怆之感。
首联:写了几种意象? 渲染了怎样 的氛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意象? 渲染了怎样 的氛围?
风--天--猿--渚--沙--鸟
急 凄 冷 高 空 旷 哀 凄 厉 清 白 凄 清 飞 孤 独
秋意悲凉 境遇孤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赏析写景的特点和意境
秋风萧瑟 落木 • 写山——远望“无边落木萧萧” 败叶纷扬 生命之短暂
扣题
• 首联的作用是“起”,颔联是“承”,颈 联是“转”(开始有同学应和),尾联呢? 生:合。
• 万里,地之远,悲秋,时令凄惨。常作客, 久羁旅。百年,齿暮。多病,衰疾。独登 台,高处,无亲朋。时间 空间
•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 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 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 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 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 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 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 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