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安全课程导入

合集下载

《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配置》课程标准

《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配置》课程标准

《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配置》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属于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及安全配置的知识,包括了解Windows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方法,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及安全配置方法,掌握账户安全策略、数据安全策略、服务券策略等的设置。

本课程培养学生具有网络安全管理相关岗位或个人计算机实施安全配置管理的能力、提高计算机抵抗安全风险的能力等。

二、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

(2)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3)掌握必需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企业信息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具备各种常规安全设备的安装、管理、维护和使用的能力;能够协助管理层,完成企业常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数理与国际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祖师观念和集体意识;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以及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意识。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

(二)能力目标(1)具备安全配置需求分析能力;(2)具备操作系统安装能力;(3)具备操作系统用户管理能力;(4)具备安全配置策略设计能力;(5)具备资源配置与管理能力;(6)具备各种服务的部署能力;(7)具备安全配置实施能力;(8)具备安全配置测试与运维能力。

(三)知识目标(1)理解Windows系统安全要素;(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3)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管理能力;(4)掌握Windows系统账户安全设置;(5)掌握Windows系统资源的安全防护方法;(6)熟知安全配置的意义和特征;(7)熟知安全配置的主要技术;(8)掌握windows系统受到的威胁和解决策略;(9)熟悉操作系统安全加固知识;三、课程内容组织表1 课程内容组织表四、教学实施建议教学实施建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说课稿教案设计

大学计算机说课稿教案设计

一、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熟悉计算机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计算机安全知识。

2. 教学难点:(1)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

(2)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3)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计算机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进行讲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生活实例,引出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提出问题:计算机是什么?计算机有哪些基本组成部分?(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

2. 计算机操作系统: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安装与配置方法。

3. 办公软件:介绍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

4. 计算机安全知识:讲解计算机病毒、恶意软件的防治方法。

(三)案例分析1. 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任务:a. 安装操作系统b. 使用办公软件处理实际问题c. 搜索并下载软件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案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案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常见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

4、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

5、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成。

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

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如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在线教育等,引起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约 30 分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定义,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并简述其从早期的大型机到个人计算机,再到互联网和移动计算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设备的功能和作用;介绍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驱动程序等,让学生了解软件和硬件的相互关系。

操作系统的使用以常见的 Windows 操作系统为例,讲解桌面、窗口、菜单、文件管理等基本操作,让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文件的创建、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

办公软件的使用介绍Word、Excel、PowerPoint 等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如文字排版、数据计算、演示文稿制作等,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3、实践操作(约 30 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练习,如开机、关机、登录系统、文件管理等。

让学生使用办公软件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撰写一篇短文、制作一个表格、设计一个幻灯片等。

计算机信息安全教案模板(多篇)

计算机信息安全教案模板(多篇)

计算机信息安全教案模板(多篇)第1篇: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教案计算机与信息安全一、教材内容简析:本内容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二章管理计算机中第3节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家庭电脑和网络已是日益普及,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家关心的话题,而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是维护计算机安全非常重要的方面。

所以,对初一学生进行有关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如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危害等、信息安全意识)和杀毒软件的使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都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网龄,对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是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安全的知识。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人为制作的程序。

3、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方式。

3、了解病毒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4、知道如何防治病毒。

5、知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总结——讨论交流——实践尝试——学习检测”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计算机病毒,学会采取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来防治计算机病毒,维护计算机中信息的安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提高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魔灯平台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展示计算机中毒表现的一些图片提问:老师的电脑遇到什么问题了?回答:中毒,有病毒……情景创设引出课题引入课题,计算机安全与信息安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看图片,让学生讨论,回对病毒答问题引起的计算机安全问题有主观印象,引出课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自己了解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利用魔灯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问题如下: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学生自主学习2、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类型?3、计算机病毒是怎么传播的?4、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是什么?5、计算机病毒有什么危害?6、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7、如何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一)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概念生物学中的病毒一样吗?2、板书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强调:计算机讨论、讲解病毒知识病毒是一种程序,与生物病毒有区别。

让计算机更加安全教案

让计算机更加安全教案

教案名称:让计算机更加安全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增强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3.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计算机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增强计算机安全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密码安全、防病毒、防黑客等。

3. 实际操作环节,包括如何设置复杂密码,如何使用杀毒软件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讲授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增强计算机安全的策略和方法。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计算机安全经验和策略,互相学习和启发。

3. 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设置复杂密码,使用杀毒软件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机安全技能。

四、教学步骤:
1. 教师导入课程,介绍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教师讲解增强计算机安全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密码安全、防病毒、防黑客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计算机安全经验和策略。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设置复杂密码,使用杀毒软件等。

5. 教师总结课程,强调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
1. 知识评估:通过测试和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

2. 能力评估: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增强计算机安全的策略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态度和价值观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计算机安全的意识和态度。

七年级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教案

七年级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教案
数字签名和证书的应用场景
电子商务、在线支付、软件分发等需要保证信息安全和可信度的领 域。
06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备份数据可以避免因硬件故 障、病毒攻击或人为错误导致的
数据丢失。
保护重要信息
备份可以确保重要文件、照片、 视频等信息的安全,避免意外删
除或损坏。
提高系统可靠性
留意网站的安全标识,如SSL证书(网址以https开头)。
网络钓鱼识别与应对
• 对要求提供敏感信息的邮件或信息保持警惕。
网络钓鱼识别与应对
01
应对措施
02
03
04
不轻易点击可疑链接或下载附 件。
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
开启双重认证,提高账户安全 性。
拒绝服务攻击原理及防范措施
01
拒绝服务攻击原理:拒绝服务(DoS)攻击是通过大量无 用的请求拥塞目标系统,使其无法为正常用户提供服务的 网络攻击。
非对称加密算法
使用公钥加密,私钥解 密的算法。
优点
安全性高,密钥管理相 对简单。
缺点
加密速度较慢,不适合 大量数据加密。
混合加密算法
结合对称和非对称加密 算法,以提高安全性和
效率。
数字签名和证书
数字签名
用于验证信息来源和完整性的技术,通过对信息进行哈希处理并 使用私钥加密生成签名。
数字证书
由权威机构颁发的包含公钥和所有者信息的电子文档,用于验证公 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计算机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础,信息 安全是计算机安全的延伸和扩展。
信息安全
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 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使用。
课程目标与意义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的基本概 念和原理,了解常见的安全威胁和攻击手段,掌握基本的安 全防护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素养。

《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保护》教学设计

《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保护》教学设计

豫科版(2020)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保护》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们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能上网,可能遇到过计算机病毒,也略知一二,很多学生不知道计算机病毒,有些甚至以为计算机病毒会传染给使用者。

所以要具体的、形象的来解释这个定义来加深印象。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在锻炼着提高着,但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却流于形式。

加强学生的防病毒的意识,同时自觉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同时杜绝学生制作病毒与复制病毒的传播,保证网络的正常,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尽量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防范。

2、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与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防范。

【教学难点】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人们享受着计算机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风险。

计算机系统随时可能因为硬件损坏、软件故障、病毒感染、黑客入侵、信息泄露等受到侵害,造成重要数据的损失,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必须时刻做好安全防范。

同学们什么是病毒吗?那计算机病毒呢?二、新授(一)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4.2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教学设计

4.2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教学设计

4.2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教学设计1.引言4.2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教学设计是为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技术能力而设计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专业技术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思维和能力,提高其对信息技术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

2.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标准,掌握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2)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协议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网络攻击手段和防御措施;(3)了解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安全审计等信息安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掌握常见的安全技术工具和软件的使用;(4)掌握信息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要点和步骤;(5)具备实际应用信息安全技术的能力,能够进行攻防实验和安全事件处置等实践操作。

3.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标准,讲解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2)网络安全技术。

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协议的基础知识、常见网络攻击手段和防御措施、网络安全设备和安全管控平台等。

(3)密码学基础与应用。

讲解密码学的基本概念、算法和加密技术,介绍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安全审计等信息安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掌握常见的安全技术工具和软件的使用。

(4)信息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

了解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要点和步骤,掌握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安全事件的分类和处置流程。

4.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专业技术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讲授。

采用专业的PPT课件,讲授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标准,介绍网络安全技术、密码学基础与应用、信息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等内容。

(2)案例分析。

根据实际案例,分析网络攻击手段和防御措施、安全事件的分类和处置流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思维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课程导入 安全概述(安全模型和风险管理) 系统物理安全及可靠性 密码学基础知识
学时安排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分组密码与公钥密码及密码管理
消息认证与数字签名 PKI
2学时
2学时 6学时(2学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计划
章节
第7-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内容
电子商务模型
2.安全问题
• 网络可靠性问题 (备份、网络管理等)。 • 系统本身的缺陷(硬件设备存放环境、芯片、
操作系统、数据库后门等) • 恶意攻击和破坏(黑客攻击,病毒破坏等) • 信息安全问题(信息窃取,假冒,抵赖等)
解决的途径
• 容错技术,镜像技术,双机热备份,日志,审
计等措施等。 • 建设符合标准的机房,给系统找漏洞,打 补丁等 • 防火墙,入侵检测,杀病毒等 • 密码技术,加密,签名认证, 使用安全协 议等。
1、背景
• 全球信息安全损失数额: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损失金额(亿美 元)
1、背景
• 公安部统计,2004年在对7072家重要信息网络、
信息系统使用单位中,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 为58%。其中,发生1次的占总数的22%,2次的 占13%,3次以上的占23%。发生的网络安全事 件中,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造成的安全 事件占发生安全事件单位总数的79%,拒绝服务、 端口扫描和篡改网页等网络攻击事件占43%,大 规模垃圾邮件传播造成的安全事件占36%。54% 的被调查单位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比较轻微, 损失严重和非常严重的占发生安全事件单位总数 的10%。
学习目标
• 完成学习后所拥有的技能
具有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防护意识,能进行计 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规划及初步设计能力, 掌握一定的攻击与应急响应的手段与技能, 能使用一到多种的安防软件.
教学计划
• 学时学分:60学时;2学分。 • 教学安排:1学期,每周4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38学时;上机实习12学时。 • •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防火墙 攻击与应急响应 入侵检测 IP安全 SSL协议
学时安排
2学时 6学时(2学时) 14学时(4学时) 6学时(2学时) 2学时 2学时
1、背景
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和中坚力 量,它影响和决定着现代技术的走向,信息技 术正是各科技术的领头羊。 信息产业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税务、 电子海关、网上银行、电子证券、网络书店、 网上拍卖、网络防伪、网上选举等等, 网络信 息系统将在政治、军事、金融、商业、交通、 电信、文教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上资源越来越丰富
1、背景
网络的复杂性
1.局域网联入广域企业网中。
2.向商业伙伴(客户、供应商)开放自己的网络。
3.内部网接入Internet 。
内部网络资源提供给日益增多的机构内部、外部人员。 随着接触网络的人增加,保护网络资源免受侵犯成为 最为关注的问题。 网络越来越庞大
1、背景
Internet的四个特点:国际化、社会化、开放化、个人化。 国际化:网络的攻击不仅仅来自本地网络的用户,它可以来 自Internet上的任何一个机器。 社会化:全球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国家关 键基础设施,诸如电信、电子商务、金融网络等,社会对计 算机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 开放化:网络的技术是全开放的,任何一个人、团体都可能 获得。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是网络安全的根源。 个人化:随着网络应用的深入,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 络,人们可以自由地访问网络,自由地使用和发布各种类型 的信息,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
1、背景
• 腾讯服务器被攻击 • 江民网站被攻击 • 神州数码网站被攻击 • 网络钓鱼 (假中国银行网站,假工行网站) • 巴西网络银行骇客 (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从
银行中窃取了大约2758万美元 )
1.背景
• 对我国金融系统计算机网络现状,专家们有一形象
的比喻: 用不加锁的储柜存放资金(网络缺乏安全防护); 让“公共汽车”运送钞票(网络缺乏安全保障); 使用“邮寄”传送资金(转账支付缺乏安全渠道); 用“商店柜台”存取资金(授权缺乏安全措施); 拿“平信”邮寄机密信息(敏感信息缺乏保密措施) 等。
课程内容
• 计算机安全概述 • 物理安全 • 网络平台安全(系统的可靠性) • 加密技术 • 数字签名 • 认证(消息,身份) • 访问控制
课程内容
• 防火墙 • 攻击与应急响应 • 入侵检测 • IP安全 • 安全套接层(SSL)协议
学习目标(愿境)
• 全面地学习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
和实用技术。 • 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 • 培养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增强信息网 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复习4课时,答疑2课时,考试2课时. 考核方法:考试。 考试评分方法 1.记分制:百分制,60分以上为及格 2.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3.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练习,课堂小测验, 上机操作 4.比例:出勤10分,练习与课堂小测验10分, 上机操作10分,期末考试70分
教学计划
章节
第1章 第2-3章 第4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