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细菌检验基础知识.
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微生物检验讲义第13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考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临床意义(致病性、所致疾病)【内容讲解】普及共性,单记个性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革兰染色性,菌体形态,大小,排列状态,特殊结构。
培养特性:对气体需求,营养要求,最适pH值,最适温度,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生化反应:特殊生化。
抗原: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针对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一、葡萄球菌属一群革兰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而得名。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G+,球形,0.5~1.5μm,呈葡萄串状成堆排列(在脓汁、肉浸液培养物中,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无鞭毛和芽胞,某些菌株能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最适pH为7.4,最适温度为35~37℃。
普皿: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并且不透明的菌落,直径为2~3mm。
可产生不同的脂溶性色素,如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色素。
血琼脂平板:几乎所有的葡萄球菌可产生α、β、γ和δ溶血素。
液体培养基:生长迅速呈均匀混浊状。
3.生化反应触酶试验(+);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蔗糖,产酸不产气;分解甘露醇产酸、液化明胶和产生血浆凝固酶(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
4.抗原(1)蛋白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属特异性,无型特异性。
存在于葡萄球菌的表面,结合在细胞壁的粘肽部分,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SPA)。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有三种:①A型多糖抗原;②B型多糖抗原;③C型多糖抗原。
5.分类(1)《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2)古典分类法6.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热,耐干燥,耐高盐。
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二)临床意义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感染部位组织的化脓、坏死和脓肿形成。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是引起临床感染最常见的葡萄球菌。
(1)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常用临床病原学检测

药物 AMP AMC TZP KZ COX CTX FEP ATM ETP FM
MIC(µg/ml) 敏感性
药物
MIC(µg/ml)
≥32
R
IPM
≤1
≥32
R
AK
16
≥128
R
GN
4
≥64
LOREM
R
IPSUM
DOTOLBOR
头孢泊肟≤17mm(或MIC≥8ug/ml)
确 头孢他啶≤22mm(或MIC≥2ug/ml) 证 头孢噻肟≤27mm(或MIC≥2ug/ml)
头孢曲松≤25mm(或MIC≥2ug/ml) 氨曲南≤27mm(或MIC≥2ug/ml)
头孢他啶/克拉 维酸-头孢他啶
和 头孢噻肟/克拉 维酸-头孢噻肟
初 头孢泊肟≤22mm(或MIC≥8ug/ml)
氨苄,美洛,替卡
• 头孢噻吩 肠杆菌科
拉定,氨苄,克罗
• 万古霉素s 所有
替考拉宁s
• 奈啶酸 肠杆菌科
所有FQs
报告结果方式
✓ 敏感(S)
▫ 用常规用量治疗有效 ▫ 常规用药时达到的平均血药浓度超过细菌的MIC
5倍以上。
✓ 耐药(R)
▫ 用常规用量治疗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 MIC高于药物在血、体液中可能达到的浓度
✓ MRSA对当前所有使用的b-内酰胺类药物均耐药(除具 有抗MRSA活性的新的头孢菌素外,如:头孢洛林)。
✓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罕见非mecA介导的苯唑西林耐药 机制,即mecA阴性但苯唑西林MIC是耐药( mecA ≥4 µg/ml)的菌株,应报告苯唑西林耐药。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几个病原微生物学的知识点: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因子,寄生于细胞内,不具有自主生长能力。
真菌可以是单细胞的酵母菌,也可以是多细胞的霉菌,主要感染皮肤和黏膜。
寄生虫是一类寄生在人体内的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
2.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水源传播、昆虫叮咬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宿主。
不同的传播途径决定了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
3.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通过毒素、内毒素、细胞破坏、免疫抑制等机制引起感染。
例如,细菌可以分泌毒素破坏宿主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病毒可以侵入宿主细胞复制,引起细胞溃烂和免疫反应。
4. 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御宿主的免疫系统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侵害的重要防线。
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方式来消灭入侵病原微生物。
疫苗接种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通过激活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应答,提高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5. 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包括培养、PCR检测、抗原与抗体检测等方法。
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一般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等药物治疗,并结合支持性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总之,病原微生物学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学习和了解病原微生物学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检疫检验技术

梨火疫病 Fire blight of pear
分布:
1878年首先由burrill描述,在纽约发生, 后由Erwin命名,是第一个被确定的植 物细菌病害。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于西 北欧,中欧、地中海、东南欧及大洋 州和亚洲也有分布。大约40多个国家。
病原菌: 学名:Erwinia amylovora(Burrill)Winslow 异名: Micrococcus amylovorus Burril Bacillus amylovorus (Burrill) Trevisan Bacterium amylovorus (Burrill) Chester
梨火疫病的地理分布
寄主: 梨火疫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能为害梨、苹果、山楂、木旬 子、李等40多个属220多种植物,大部分属蔷薇科
Pomoideae亚科。
危害性: 仁果类果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一棵多年生的梨和苹果树 发病后可在几星期内死亡
症状:侵害花、果实、枝条和叶片。 ① 花:侵染后变深褐色,枯萎。
(2)溃疡枯萎:是指前一季越冬溃疡边缘的病菌重新 复活的结果。初症是在复活的溃疡附近的健康树皮组 织上出现窄的水渍状区,几天后,树皮内部组织出现 褐色条斑,随后病菌侵入附近繁殖枝内部并引起萎蔫 死亡。这些枝条特别是嫩枝与下面谈及的枝枯萎有明 显区别,即在萎蔫之前枝尖芽褪色(黄至桔黄色)。
(3)枝枯萎:细菌直接侵入前 1~3叶的枝尖,然后杀 死整个枝条及支持枝。初症是枝尖萎蔫,但萎蔫前不褪 色,象拐杖状。条件适宜时,几天内可移动15~30cm, 造成整枝死亡,病枝、枝皮、叶通常变黑。潮湿时,枝 条上出现菌脓。后期,终芽前出现的枝枯萎一般不会萎 蔫,且仅在枝最上部出现坏死。随着病菌不断深入,并 侵染主干,皮层收缩,下陷,形成溃疡斑。
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完善。
在检验科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的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检验科中最常用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它通过将患者标本(如血液、尿液等)接种于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使病原微生物得以生长和繁殖。
然后,通过观察培养物的形态、颜色以及菌落的特征,再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典型的细菌培养方法主要有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粪便培养等。
在实验室操作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标本类型、处理方法和培养条件来进行。
同时,培养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交叉污染和误判。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
与传统的细菌培养法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核酸探针等。
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它通过扩增病原微生物的特定DNA片段,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PCR还可以进行多重扩增和实时扩增,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果。
DNA测序是一种更加精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通过将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可以准确地确定其序列,进而进行比对和分析。
这种方法在对未知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新病原体的发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酸探针是一种利用亲核反应原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它通过将已知病原微生物特异性序列的亲核核酸标记上特定荧光物质,通过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三、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原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免疫组化法、免疫电镜等。
血清学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的方法。
第十三章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第十三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一、A11、与淋病奈瑟菌无关的性状是()。
A、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B、营养要求高C、初次分离需5%~10%CO2D、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E、氧化酶试验阳性2、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
A、MRSAB、MRSEC、MRSD、MRCNSE、SPA3、抗链“O”试验可以辅助诊断()。
A、结核病B、肺炎C、流脑D、百日咳E、急性肾小球肾炎4、有关细菌学检验的描述选项中错误的是()。
A、原则上所有标本均应作病原分离培养B、脑膜炎奈瑟菌初次培养需用巧克力培养基C、结核杆菌需2~6周才长成菌落D、葡萄球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一般比直接涂片镜检的阳性率为低E、布氏杆菌初次培养时需5%~10%的CO25、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阴性球菌()。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B、肺炎链球菌C、铜绿假单胞菌D、脑膜炎奈瑟菌E、肺炎克雷伯菌6、有关肺炎链球菌不正确的描述()。
A、革兰阳性双球菌B、有自溶现象C、对optochin敏感D、均对青霉素敏感E、可引起脑膜炎7、肺炎链球菌在血平板上生长,菌落周围的颜色是()。
A、红色B、褐色C、绿色D、黑色E、金黄色8、卡他布兰汉菌在形态方面与下列哪种细菌相似()。
A、流感嗜血杆菌B、淋病奈瑟菌C、军团菌D、放线菌E、支原体9、脑膜炎球菌侵入机体繁殖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内毒素,内毒素的主要作用是引起()。
A、菌血症B、血小板解聚C、血液白细胞减少D、细菌素产生E、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周围血管出血10、某患者餐后数小时出现头晕、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
呕吐物接种到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出现完全溶血环,金黄色菌落。
培养滤液幼猫腹腔注射4小时后出现呕吐,此病可诊断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B、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C、肠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D、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E、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1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时,菌落周围常出现溶血环,此现象称为()。
A、α溶血B、β溶血C、γ溶血D、δ溶血E、ε溶血12、脑膜炎奈瑟菌属于()。
病原细菌知识点总结

病原细菌知识点总结病原细菌是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之一,它们可以通过食物、水、空气、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和动物,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
病原细菌在医学、生物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了解病原细菌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的基本特征病原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大小一般在0.2-2微米之间,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形态上,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体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细菌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此外,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这也是细菌与其他微生物的重要区别。
细菌的代谢特征病原细菌的代谢特征是其能量来源和代谢产物的具体特点。
一般来说,病原细菌主要通过对有机或无机物质进行代谢来获取能量,其代谢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水、酒精、有机酸和氨等。
此外,细菌的代谢过程还包括酶的合成和酶的作用,这些过程对于了解病原细菌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引起疾病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其特有的致病因子对宿主机体进行侵害。
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毒素的产生、细菌的黏附和侵入、细菌的定向遗传和抗原变异等。
这些致病机制是细菌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了解这些机制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病原细菌的分类病原细菌按照其在宿主机体内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可以分为内源性细菌和外源性细菌。
内源性细菌是指在宿主机体内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炭疽孢等;外源性细菌是指在宿主机体外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
此外,根据细菌的病原性和致病力,还可以将病原细菌分为高致病力和低致病力的细菌,这对于了解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细菌的检测方法病原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生化试验是利用细菌的代谢特征来进行检测,包括对细菌的培养、生长情况和代谢产物的检测等。
血清学试验是利用宿主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反应来进行检测,包括抗体的产生、抗体滴度的检测等。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球菌种类很多,根据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分为G-、 G+两类球菌。
G+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微球菌。
G-有: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卡他布兰汉氏菌等。
对人体致病的球菌称病原性球菌,因能引起机体化脓性炎症,故又称为化脓性球菌。
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
一、葡萄球菌属(一)形态与染色葡萄球菌呈不规则堆集排列,形似葡萄串状,也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
为G+性球菌,直径0.5-1.5um,(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较非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小)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无动力。
(二)分类 1965年按血浆凝固酶分为: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1.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腐生葡萄球菌。
2.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中间型、家畜葡萄球菌。
(三)抗原本菌水解后,用沉淀法可获两种抗原即蛋白抗原和多糖抗原。
1.蛋白抗原:是一种表面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特异性,无型特异性。
存在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表面,结合在细胞壁的粘肽部分,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抗原。
有型特异性,分A、B、C三型。
(四)标本接种1.脓汁、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通常直接接种在血琼脂上,经37℃24-48h培养,可见直径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
2.粪便、呕吐物应接种卵黄高盐、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上,经37℃24-48h培养可形成细小菌落,48h后形成典型菌落。
3.疑为败血症者,抽取静脉血5ml,注入50ml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
(五)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
在20%CO2环境中,有利于毒力产生。
最适温度37℃,最适PH7.4。
DNA中G+C含量:30-39%。
1.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37℃、24-48h培养,可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不透明、脂溶性色素的菌落,直径一般为1-2mm,但大者也有4-5 mm的菌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细菌的大小
各种细菌的大小,有一定的差别,长的 可达80微米,短的仅0.2微米。细菌的大小, 以生长在最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中的年轻 培养物为标准的。培养条件、染色方法、 制片方法不同,菌体大小也略有差异。
3.细菌的结构
细菌细胞很小,但结构复杂。 •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 细胞核 • 特殊结构:某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结构,如 荚膜、芽孢、鞭毛
1.1.2注意事项 • 抹片时一定要薄; • 一定要自然干燥,不可用火焰; • 火焰固定时温度不可过高; • 用水冲洗时,水流不可过大; • 使用的载玻片要干净、无油。1-2%盐酸浸 泡或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净。
1.2直接涂片镜检 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运动力。最常用 的有湿片法、悬滴法。 注意事项: • 取菌液要适量,不可外溢,不要产生气泡; • 一般不用油镜; • 缩小光圈,下降聚光镜,造成一个光线较 暗的环境; • 避免环境污染。
2.2挖洞法 挖洞法就是在已接种试验细菌的琼脂平板 上挖洞,然后把药放在洞内,经37°C培养后, 抗生素浓度梯度通过扩散作用而形成,在敏感 抗生素的有效范围内,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在有效范围之外,细菌能够生长,故形成了一 个明显的抑菌环,根据是否有抑菌环及抑菌环 的大小来判定试验菌对某一抗生素是否敏感及 敏感的程度。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中草药煎剂、 浸剂或不易溶解的药剂。
2.1.1结果判定 • 20mm以上为极敏、15-20mm高敏、1015mm中敏、10mm低敏、0不敏感 2.1.2注意事项 • 选用特殊培养基MHA,如果没有,也可用 鲜血琼脂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培养基; • 接种菌的浓度不能太高,接种完细菌后经 2-3分钟后,再贴药敏纸片;培养的温度要 恒定,培养时间一般为12-24小时。
二.细菌的基本检验技术
1.细菌的形态学检验
形态学检查技术是细菌检验极为重要的 手段之一,它有利于对细菌的初步认识, 也是决定是否进行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鉴 定的重要步骤,有时可通过形态学检查得 到初步诊断,如炭疽等。
1.1染色镜检 细菌是无色、半透明、单细胞的微小个 体,折光性弱,在显微镜下只能看见大致 轮廓,给研究细菌形态、排列、结构带来 一定困难。为此,用一些染料将细菌染上 不同颜色后,载明视野显微镜下就可以观 察到细菌的内部、外部结构及特殊构造。
• 简单染色法:只用一种染料染色,只能观 察细菌的形态,但不能鉴别细菌;
• 鉴别染色法:采用两种以上染料染色,能 够鉴别细菌和观察细菌的特殊构造,如革 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1.1.1 制片及染片 无论采用哪种染色方法,染色标本的制作 过程是基本相同的。 • 抹片:细菌培养物、体液(脓汁、血液、渗出 液)、组织(心、肝、脾)。 • 干燥:置空气中自然干燥 • 固定:将干燥好的片子经过加热或加化学试剂 进行固定。固定目的是杀死细菌,改变其对染 料的通透性,使之容易着色;固定原生质及细 胞的其它结构;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染色冲 洗时不易被冲掉。 • 染色:普通染色、特殊染色
三.药敏试验基础知识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通常简 称为细菌的药敏试验,是在给病畜禽进行 治疗前,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这不 仅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药物,而且可提供药 物用量的依据。某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 是指抑制该菌生长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细菌在体外的敏感度和临床的疗效大体上 是符合的,但也有不一致者。目前供药敏 试验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两大菌分离培养是细菌学的重要步骤。 不同菌类培养所需要的条件及生长特性亦 各有差异。有在通常条件下即可生长繁殖 的需氧菌和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的 兼性厌氧菌;也有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 的厌氧菌;少数菌尚需培养在适量的二氧 化碳环境中才能生长。细菌分离培养的方 法很多,下面着重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2.1纸片法 纸片法就是用含有一定量抗生素的药敏 纸片,贴在已接种试验细菌的琼脂平板上, 经37°C培养后,抗生素浓度梯度通过纸片 上弥散作用而形成,在敏感抗生素的有效 范围内,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在有效范 围之外,细菌能够生长,故形成了一个明 星的抑菌环,根据是否有抑菌环及抑菌环 的大小来判定试验菌对某一抗生素是否敏 感及敏感的程度。
2.3 培养基 培养基按其形态有固体、半固体和液 体之分。固体培养基又分为平板、斜面和 高层。按其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増菌 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 培养基。 鲜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
3.细菌的生化鉴定
细菌在代谢活动过程中,进行各种生物化 学反应,这些反应几乎都靠各种酶系统来催化。 不同种类的细菌所产生的酶类和活性上都有差 异,因此在代谢过程产生分解产物和合成产物 各不相同。细菌学检验工作中常利用这一特点, 以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细菌,称此为生化试验。 此类试验在细菌的鉴定中极为重要,最常用的 生化反应试验: 糖发酵试验 V-P试验 甲基红试验 吲哚试 验 尿素酶试验 溶血试验 血浆凝固酶试验等
2.1 接种方法 2.1.1平板划线接种法:平板划线接种是细菌 分离培养的常用技术,主要使标本或培养 物中的混合细菌能在培养基表面分散生长 形成单个菌落。 • 连续划线分离法:接种环灭菌后挑取组织 或菌液少许呈45度角,在平板1/5处轻轻涂 布,然后左右来回以曲线形成划线接种。 • 分区划线分离法:接种环于平板内分划五 区,每划完一个区域烧灼环一次。
1.细菌的基本形态及排列
• 1.1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外部形态比较简单, 仅有三种主要类型: 球状、杆状、螺旋状,故将细菌分为球 菌、杆菌和螺旋菌。 • 1.2 排列方式:细菌的排列方式是由细菌的 繁殖来决定的。细菌的繁殖方式就是简单 的裂殖,1变2个、2个变4个。
• 球菌:多数球菌为正圆形,根据分裂方向 及分裂后的相连情况又可分为双球菌、链 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及葡萄球菌。 • 杆菌:菌体呈杆状,杆菌的分裂方向只有 一个,故可分为单杆菌、双杆菌和链杆菌。 • 螺旋菌:菌体呈弯曲或螺旋状,两端圆或 尖。
2.1.2斜面接种法 保存菌种。 2.1.3穿刺接种法 多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及做厌氧培养, 亦可用于观察细菌对糖类的分解反应。 2.1.4倾注平板培养法 细菌计数。
2.2培养方法 2.2.1一般培养法(又称需氧培养法) 将已接种 好的平板、斜面和液体培养基 等,直接置35~37℃孵育箱进行培养。 2.2.2二氧化碳培养法 将某些细菌置于含有CO2环境中35~37℃ 进行培养。 2.2.3厌氧培养法 厌氧罐法、气袋法、气体喷射法 、厌氧 培养箱法。
1.稀释法
将所选用的药物稀释成不同的浓度,作 用于被检菌株。 • 试管双倍稀释法 • 固体培养基稀释法
2.扩散法
细菌药敏试验的扩散法是将抗菌药物 置于已接种待测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或 内),抗菌药物通过向培养基内的扩散, 抑制敏感菌的生长,从而出现抑菌环 (带)。由于药物扩散的距离越远,达到 该距离的药物浓度越低,故可根据抑菌环 的大小,判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抑菌 环(带)边缘的药物含量即该药物的敏感 度。此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但只用于 定性。
病原细菌检验基础知识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郭立力
一.概念
自然界中有一大类个体微小的生物,统 称微生物。其中有一小部分对人或动植物 有害,也可引起传染病,这类微生物称为 病原微生物。
• 细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 小,需要借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 非致病菌:无致病性 • 致病菌:条件性致病菌、非条件性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