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成分

合集下载

生物性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

生物性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

生物性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生物性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是指从天然物源(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中提取出具有活性的化合物或物质的一系列工艺和方法。

这样的活性成分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市场需求。

生物性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合适的天然物源:从大自然中选择适宜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物源。

这些物源应具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并且可以通过合法且可持续的方式进行采集或培养。

2. 采集或培养物源:根据活性成分的具体要求,采集植物或动物的不同部位,或者通过微生物培养技术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株。

3. 预处理:对采集或培养得到的物源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清洗、研磨或粉碎等。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提高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并减少后续步骤中的不必要的工艺条件。

4. 提取方法的选择:根据活性成分的特性和目标功能,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不同的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5. 提取条件的优化:通过调节提取温度、时间、溶剂浓度、料液比等参数,优化提取条件,提高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

这一步骤需要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取条件,以获得最佳的结果。

6. 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由于天然物源中存在大量的其他成分,需要对提取液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目标活性成分。

常用的分离与纯化方法包括层析、薄层分离、凝胶电泳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活性成分的特性和目标要求进行选择。

7. 活性成分的测定与评价:通过理化指标、生物学活性和毒性等多种方式对提取得到的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评价。

这一步骤可以初步了解活性成分的质量和活性,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8. 活性成分的应用研究:对提取得到的活性成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开发。

根据活性成分的特性和应用需求,可以进行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配方开发等工作,以实现活性成分的商业化应用。

总之,生物性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涉及到物源的选择和处理、提取方法的优化、分离与纯化、活性成分的测定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功能性食品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功能性食品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功能性食品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维持健康、预防疾病、改善生活质量等功能的食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意识的提高,功能性食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也因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和独特性而备受瞩目。

一、生物活性成分是什么生物活性成分是指一些能够对人体产生生理或者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

这种化学成分来源于一些植物、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内,它们跟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不同,不仅能提供能量,还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二、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1.增强免疫力生物活性成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化,增强免疫力。

例如,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被证实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细菌和病毒的防御能力。

2.抗氧化和抗炎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预防一些慢性疾病。

例如,花青素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视网膜、心脏和血管。

3.降低血糖和胆固醇生物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人体代谢,降低血糖和胆固醇。

例如,有机硒可以降低血糖,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降低胆固醇。

三、常见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来源1.多酚类多酚类是一类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的生物活性成分。

它们存在于很多植物中,如水果、茶叶、葡萄酒等。

葡萄酒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心脏健康。

2.硒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也是生物活性成分的一种。

它在一些海产品、肉类、谷物中富含。

硒可以抗氧化、抗氧化脂质过氧化、提高免疫力等。

3.多糖多糖存在于很多植物和动物的组织中。

它们能够调节免疫系统、改善心血管健康等。

多糖的来源很广,如海藻、草药、真菌等。

四、生物活性成分的应用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医疗和保健功能,其应用有广泛的前景,特别是在功能性食品方面。

一些生物活性成分被加入到麦片、饮料、保健品等中,以实现其药理作用。

一些生物活性成分还是开发新型药物的关键成分。

五、总结生物活性成分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二章 生物活性成分化学和营养学

第二章 生物活性成分化学和营养学
FDA 成人:总20-35g/d 不溶性纤维 70-75% 可溶性纤维25-30% 我国 成人:适宜摄入25g/d 中等30g/d 高能量35g/d 11
(六)膳食纤维的主要品种
1. 玉米膳食纤维 3. 小麦麸皮膳食纤维 5. 魔芋膳食纤维 2. 甜菜膳食纤维 4. 大豆膳食纤维
12
二、活性多糖
有毒代谢物
肝毒素:氨、胺 致癌物:亚硝胺、苯酚、甲苯 酚、次级胆汁酸等
便秘解决!
10
5.调节肠道菌群
膳食纤维是有益菌的食物 增加有益菌。。。
膳食 纤维 有益 菌
增加肠活动
便秘预防
致癌物质生成的抑制
有害菌
抑制有害菌的增加
益生菌能保护肠内环境、预防癌、抗老化、提高免疫力等, 特别是水溶性膳食纤维。
(五)膳食纤维的有效摄入量
胆汁 酸
胆固 醇
胆汁 酸
膳食 纤维
胆汁 酸
膳食 纤维
膳食纤维与胆汁酸相结合, 排出体外 胆汁酸的排出意味着 胆固醇的消耗 降低胆固醇! 9
4. 抑制有毒发酵物、润肠通便、预防结肠癌
便秘的预防!
膳食纤维在大肠内吸收水分后, 体积膨大,粪便变的柔软且体 积增大 刺激肠壁,肠活动增加 通肠速度增加,粪便顺利排出

18
3.真菌多糖的生理活性
A. 免疫调节功能
激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 细胞等免疫细胞、刺激抗体产生。
双芝元片
B. 抗肿瘤
对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奥雪虫草
C. 抗突变作用 D. 降血压、降血脂、降毒作用 F. 抗氧化
爱滋病毒(HIV)、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 巨细胞病毒(CMV)、流感病毒等。

《营养学》第十五章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营养学》第十五章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植物化学物抗癌作用的另一可能机制是调节细胞生长(增生), 如莱姆树中的单萜类可减少内源性细胞生长促进物质的形成,从 而阻止对细胞增生的异常调节作用。
(二)抗氧化作用
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反应性氧分子及自由基的存 在有关。人体对这些活性物质的保护系统包括抗氧化酶系统(SOD、 GSH-Px等)、内源性抗氧化物(尿酸、谷胱甘肽、α-硫辛酸、辅酶 Q10等)及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必需营养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现 已发现植物化学物,如类胡萝卜素、多酚、植物雌激素、蛋白酶 抑制剂和硫化物等也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⑴Phytochemicals: nonnutrient compounds in plantderived foods that have bi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body(p 8 in Nutrition concepts and conroversies). ⑵Phytochemicals: biologically active, naturally existing substances in plants that act as natural defense systems in plants and show potential for reducing risk for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p 303 in Food, Nutrition, &Diet Therapy).
存在于植物中,可结合到哺乳动物体内雌激素受体上并能发挥 类似于内源性雌激素作用的成分。异黄酮(isoflavones)和木聚素 从化学结构上讲均是多酚类物质,但也属于植物雌激素。虽然植物 雌激素所显示出的作用只占人体雌激素作用的0.1%,但在尿中植 物雌激素的含量可比内源性雌激素高10~1000倍。依照机体内源性 雌激素数量和含量的不同,植物雌激素可发挥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两 种作用。

功能性食品---活性成分

功能性食品---活性成分

第2节 活性多糖
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多糖又被称为“生物应答效应物”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或活性多糖 (active polysaccharide)。
活性多糖有三大类,即植物多糖、真菌多糖和海洋生物多 糖。
一、膳食纤维
✓ 粗纤维(crude fibre):指植物体经特定浓度的酸、碱、醇、 醚等溶剂作用后的剩余残渣。
人体消化道不能消化吸收,也不能产生能量,但可进入大 肠并被大肠中的双歧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所利用,具有调节 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人体健康的保健功能,故称其为双 歧杆菌增值因子或益生元(prebiotics)。
低聚异麦芽糖是众多功能性低聚糖中开发最早、产量最大、 应用最广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保健品、饮品、奶制 品、糖果和面食等。
常见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单位:g/100g)
品种
含量
品种
含量
品种
含量
品种
含量
稻米
0.4
百叶
0.1
芥菜
(粳)
糙米
0.2
胡萝卜
0.7
苋菜
(标二)
(黄)
小麦粉
0.4
胡萝卜
0.7
葱头
(红)
燕麦
3.1
白萝卜
1.0
百合
0.7
禽肉及
0

0.8
绿豆芽
0.7
1.1
豆腐
0.1
1.0
莴苣笋
0.4
玉米面
1.5
藕粉
0.3
莴苣
0.4
冬笋
0.8
(黄)
芝麻
6.2
土豆
0.3

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和结构鉴定

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和结构鉴定

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和结构鉴定生物活性成分是指在生物中存在的,具有一定优良生物活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来自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体,其中大多通过提取和结构鉴定的方式进行研究,为医学、制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生物活性成分提取的方法1. Soxhlet提取法Soxhlet提取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是将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的样品与提取剂进行长时间反复提取,使得目标物质完全溶解并分离出来。

使用这种方法提取生物活性成分时,需要选择相应的提取剂,并在提取过程中制定恰当的提取时间和温度,以促进样品中目标成分的释放。

2. 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指在高强度超声波作用下,促进样品中目标成分与提取剂之间的物理振动和分离,从而实现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加快提取速度,并减少样品中杂质的干扰,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提取、化妆品、医学等领域。

二、生物活性成分结构鉴定的方法生物活性成分结构鉴定是通过分离、纯化、分析目标物质的方法,从而确认其化学成分以及结构。

常用的结构鉴定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质谱法质谱法是通过基于样品中化合物质量与电压、电流、磁场等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分析化合物的成分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非常精确和详细的化学信息,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活性成分分析中。

2.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将化合物通过载带物质溶于液相,通过在不同固定相上的分离来分析样品中成分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也很常用于生物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三、生物活性成分的应用领域1. 医药领域生物活性成分中的很多物质具有抗病毒、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医学功能。

因此,这些物质在药物研发、制造和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新一代药物制剂开发的重要来源。

2. 食品领域生物活性成分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防止食品很多亚健康症状的作用。

因此,在食品领域,这些物质被用于制作各种保健食品、饮品、保健品和营养品。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降低血脂含量 抑制LDL的氧化 抑制血小板聚集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 抑制炎症反应
【食物来源】

主要有绿茶、各种有色水果及蔬菜、大豆、 巧克力、药食两用植物等。
【摄入量】

不同人群每日摄入量20~70 mg。
【生物学作用】



抗氧化作用 抗肿瘤作用 保护心血管作用 抑制炎症反应 抗微生物作用 其他作用:抗突变、抗衰老、增强免疫、抗辐射、
雌激素样作用
抗氧化作用


黄酮和黄酮醇类:槲皮素、芦丁、黄芩素 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甘草素和小水飞蓟素 黄烷醇类: 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类:大豆苷、染料木素和葛根素 双黄酮类:银杏黄酮、异银杏素 花色素类:葡萄皮红、天竺葵素、矢车菊素、飞燕草素 查尔酮类:异甘草素、红花苷 其他:黄烷类、山黄酮类、二氢查耳酮等
类胡萝卜素多酚黄酮类植物雌激素蛋白酶抑制剂有机硫化物等多酚在含量和自由基清除能力上最高茶多酚明显降低抽烟者的dna氧化性损伤类胡萝卜素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皂甙有机硫化物植酸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作蒜素具有抗微生物作用芥子油甙的代谢产物有抗微生物活性水芹金莲花辣根混合食用治疗尿路感染浆果如树莓蓝莓可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皂甙在肠内与初级胆酸结合形成微团减少胆酸吸收多酚促进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胆酸减低血中胆固醇浓度植物固醇去的小肠内胆固醇减少吸收生育三烯酚白藜芦醇可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合成调节血压血糖和血凝以及抑制炎症等作用叶黄素在维持视网膜黄斑功能发挥重要作用植酸具有较强的金属离子的螯合能力在类胡萝卜素中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02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02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GS的降解
酶解:生成ITCs、硫氰酸盐和腈类
硫葡糖苷酶——黑芥子酶(MYR) 完整植物中,MYR与GS呈分离状态;植 物细胞破碎时,黑芥子酶释放出来,促使 GS酶解。
非酶解:主要生成异硫氰酸盐和腈类。 肠道内微生物:类似MYR活性,使GS水解成ITCs。
ITCs
• GS只有在水解成ITCs后才能体现出活性。 • ITCs具有共同的—N = C = S 结构
第九节 植物雌激素
一、结构与分类
• 源于植物,具有类似雌激素的结构和功能
• 可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发挥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 效应——双向调节作用 • 雌激素活性明显低于17-β 雌二醇
第九节 植物雌激素
定义 指植物中存在的可结合到哺乳动物体内雌激 素受体上并能发挥类似于内源性雌激素作用 的成分。主要包括某些异黄酮类、香豆雌酚、
二、生物学作用
• • • • • • • 预防骨质疏松 改善围绝经期症状 抗氧化作用 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抗肿瘤作用 对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植物雌激素的安全性
预防骨质疏松
• 能提高骨密度,预防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 • 对绝经后女性骨骼的影响较为显著。 • 作用机制:与骨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结合,抑制破骨 细胞的骨吸收作用。
三、吸收、代谢与排泄
吸收
一般吸收率比较低 主动吸收或被动吸收 肠道代谢物的吸收
代谢
Ⅰ相代谢(如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催化的羟基化和去甲基化) Ⅱ相代谢(如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结合及甲基化反应等)
排泄
尿道和胆道排泄,主要是以代谢物的形式
【分类】
• • • • • • 类胡萝卜素 植物固醇 皂苷类化合物 芥子油苷 多酚类化合物 蛋白酶抑制剂 • • • • • 单萜类 植物雌激素 有机硫化物 植酸 其他动物性来源的食 物活性成分(自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健康:指健康的透支状态,即身体有多 种不适,表现为易疲劳,体力、适应力和 应变力衰退,但又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状态。
亚健康的生理状态
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第一章 生物活性成分
第一节 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第二节 肽和蛋白质 第三节 功能性脂类 第四节 自由基清除剂 第五节 益生菌
掌握内容
膳食纤维的物化特性和生理功效 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功效 谷胱甘肽的生物学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理功效 自由基对生命大分子的损害 乳酸菌的生理功效
GSSG
GSH
谷胱甘肽
生物学作用
解毒剂:用于氟化物、CO、重金属等解毒 自由基清除剂 保护白细胞减少症状 抗过敏 缓解缺氧血症、肝脏疾病的不适症状 防止皮肤老化及色素沉着 治疗眼角膜病
(四)大豆肽 生理功效
易于消化吸收 促进脂肪代谢 增强肌肉运动力、加速肌红细胞恢复 过敏性低
活性蛋白质
(三)大豆球蛋白
是存在于大豆籽粒中的储藏性蛋白的总称。 生物学作用 氨基酸模式可满足2周岁至成人对必需氨基
酸的需求 针对血浆胆固醇高人群,可降低胆固醇 摄入高胆固醇食物时,可防止血液中胆固
醇升高 针对血液中胆固醇正常人群,可以降低
LDL/HDL比值
活性蛋白质
(四)酶蛋白
抗辐射:灵芝多糖、猴头多糖 抗溃疡:猴头多糖、香菇多糖 抗衰老:香菇多糖、虫草多糖、灵芝多糖、 云芝多糖、猴头多糖等
三、功能性低聚糖
生理功效
——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 促使双歧杆菌增殖(2~10g/d)
减少有毒发酵产物及有害细菌酶的产生、 抑制病原菌和腹泻(3~6g/d)
防止便秘(3~10g/d)
糖、冬虫夏草多糖、茯苓多糖、金针多 糖、黑木耳多糖等。
真菌多糖
生理功能
免疫调节功能 抗肿瘤的功能 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功能
冬虫夏草多糖:心律失常 灵芝多糖:强心、降血压、降血糖、降胆固醇 金针菇多糖:降低胆固醇 云芝多糖:降血糖、降血脂 虫草多糖:降血糖
真菌多糖生理功能
抗病毒作用 抗氧化作用 其他功能
熟悉内容
谷胱甘肽、高F值低聚肽和大豆肽的生理功效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ω- 3和ω- 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效
第一节 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一、膳食纤维
(一)定义:不被消化吸收的多糖类与木质
素的总称。
(二)化学组成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果胶及果胶类物质 木质素
膳食纤维
(三)物化特性
高持水力 吸附作用 阳离子交换作用 无能量填充剂 发酵作用
膳食纤维
(四)生理功效
低(无)能量,预防肥胖
调节血糖水平 降血脂
吸附肠腔胆汁酸 降低膳食胆固醇吸收
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 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
抑制有毒发酵产物
调节肠道菌群
二、真菌多糖
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可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衰 老的一类多糖。 香菇多糖、灵芝多糖、云芝多糖、银耳多
功能性低聚糖
增强免疫力、抗肿瘤 降低血清胆固醇 保护肝功能 合成维生素、促进钙消化吸收 低(无)能量、防止龋齿
常见的低聚糖产品
异麦芽酮糖 乳酮糖 大豆低聚糖 低聚果糖 低聚乳果糖 低聚木糖 低聚半乳糖 低聚异麦芽糖
第二节 肽和蛋白质
一、活性肽
(一)酪蛋白磷肽(CPP)
酪蛋白 → 水解(胰蛋白酶) → 酪蛋白磷肽 阻止磷酸钙的生成,促进钙吸收、骨骼生 长,改善贫血(与钙配合使用)。
活性肽
(二)高F值低聚肽
蛋白质 → 酶解(蛋白酶)→ 高F值低聚肽 防治肝性脑病:改善肝昏迷程度
改善蛋白质的营养状况:作为肠道营养剂
抗疲劳作用
活性肽
(三)谷胱甘肽(GSH)
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经肽键缩合而 成。
谷胱甘肽
GSH + H2O2 过氧化物酶
H2O + GSSG
谷胱甘肽还原酶
第三节 功能性脂类
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 ω- 6多不饱和脂肪酸
磷脂
一、 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
α-亚麻酸 二十碳五烯酸(EPA)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
生理功效
防治心血管疾病 抗衰老、抗肿瘤 α-亚麻酸 增强免疫力 代谢生成EPA、DHA 增强视力
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
1.超氧化物歧化酶 生物体内防御氧化损伤的一种重要酶,催化 底物超氧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维持细胞内 超氧自由基处于无害的低水平状态。
超氧化物歧化酶
生理功效
清除机体过量的超氧自由基,延缓衰老 提高对自由基诱发疾病的抵抗力 提高机体对自由基外界诱发因子的抵抗力 减轻化疗、放疗的疼痛及副作用 消除疲劳,增强超负荷大运动量的适应力
酶蛋白
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生理功效 清除组织中有机氢过氧化物,延缓衰老
清除DNA氢过氧化物,降低细胞突变
酶蛋白
3.溶菌酶 碱性球蛋白,广泛存在于鸟和家禽的蛋清中。 母乳中溶菌酶活性高于蛋清和牛乳。 生物作用 破坏细胞壁,杀菌 存在于母乳中,保护婴儿免受病毒感染 使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增加,大肠杆菌减少 促进蛋白质消化吸收




17.40 1.00
1.60 0.10
免疫球蛋白
生物学功能
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活化补体 通过胎盘传递免疫力
活性蛋白质
(二)乳铁蛋白
天然蛋白质降解产物,存在于牛乳和母乳中 生物活性 刺激肠道中铁的吸收 抑菌作用,抗病毒效应 调节吞噬细胞功能 调节发炎反应,抑制感染部位炎症 抑制由于Fe2+引起的脂氧化
DHA、EPA
降低血脂、胆固醇、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老年痴呆 增强视网膜反射能力,预防视力退化 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防癌(乳腺癌、直肠癌) 预防炎症和哮喘 降低血糖、抗糖尿病
二、活性蛋白质
(一)免疫球蛋白
是一类具有抗体活性,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
免疫球蛋白 牛乳
初乳 常乳
IgG
IgG 1 47.60 0.60
IgG 2 2.90 0.02 IgA(SIgA)3.90 0.14
IgM
4.20 0.05
人乳
初乳 常乳
0.40 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