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合集下载

三叶木通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三叶木通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三叶木通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三叶木通(学名:Akebia trifoliata (Thunb.) Koidz.)是一种常见的木质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北方地区。

它的根、茎、叶和果实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咳嗽、哮喘、湿热病等疾病。

近年来,对三叶木通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三叶木通的化学成分。

已有研究表明,三叶木通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

生物碱包括木通碱、异木通碱和木通碱等,它们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木通素、异木通素和木酮等,它们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

此外,三叶木通中还含有多糖类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对于三叶木通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是衡量药物或天然产物抗衰老、抗疾病等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发现,三叶木通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有效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减轻氧化损伤对机体的危害。

其次是抗肿瘤活性。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叶木通中的某些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同时对正常细胞具有较低的毒性作用。

这些化合物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此外,三叶木通还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抗菌活性研究表明,三叶木通中的一些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对某些耐药菌株也能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

抗炎活性研究发现,三叶木通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抗病毒活性研究显示,三叶木通中的某些成分对多种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总的来说,三叶木通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抵抗氧化应激、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抗菌、抗炎、抗病毒等。

金花葵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金花葵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金花葵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者:杨美娟黄坤艳李玲韩庆典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17期摘要药食两用植物金花葵的种子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可开发为新型植物油,富含金丝桃苷等黄酮类化合物有多种保健和治疗功效。

就金花葵的生物学性状、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工艺、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以期为金花葵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积累资料。

关键词金花葵;生物学性状;化学成分;提取;生物活性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7-0005-03Abstract The seeds of medicinal and edible Hibiscus manihot L. are rich in amino acids,microelements and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hich can be developed into new vegetable oils. Flavonoids from Hibiseu manihot L such as nectarine have a variety of health care and treatment effect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biological trait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extraction technology, pharmacological experiments of Hibiscus manihot L. in order to accumulat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 Hibiscus manihot L.;Biological traits;Chemical constituents;Extraction;Biological activity金花葵(Hibiscus manihot L.),为锦葵科秋葵属一种濒临绝种植物,是植物界的“大熊猫”,又名菜芙蓉或野芙蓉、黏干或山榆皮,极具食用、药用、保健价值[1-2]。

迎春花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概况

迎春花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概况
王佩 珩 , 周宜君. 张 洪志 , 胡玮 函 , 李超凡, 于 冕 ( 中央民族 大 学 生命 与环 境科 学 学院 , 北京 1 0 0 0 8 1 )
摘要 : 迎 春 花 具有 较 强 的抗 逆性 , 不 仅 作 为景 观 植 物 进 行 广 泛 栽 培 , 其 叶和 花 作 为 民 问 常 用 药物 , 具 有 清 热 解 毒 之 功 效 。概 述 了迎 春 花 的 有 效 化 学成 分 , 主要 为 裂 环 烯 醚 萜 类 化 合 物 、 黄 酮类化合物 、 迎 春 花 黄 色素 、 多糖
挥发性成分挥发油是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简单化合物组成是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具有芳香气味在常温下可挥发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2829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迎春花的叶中提取挥发油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56种成分主要为脂肪酸和酯类的衍生物占挥发油的6159其中1215十八碳三烯甘油酯的含量最高为3618其它成分属于萜类烯醇金华等30也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迎春花叶的挥发油其成分以萜类和烯醇类物质为主时还含有醛类酯类酚类以及烷烃类物质
合 物对 心血 管 系统 、 消 化 系 统 以及 中枢 神 经 系 统 具 有一 定 的生物 活性 , 具有 降压 、 降血 糖 、 抗肝 毒 、
解痉、 抗 菌 消炎等 作用 l l 2 。
的功效 ; 其叶, 性 味表 现为苦 、 寒, 具有 解毒 、 消肿、
止血 、 止 痛 的 作 用 。花 及 嫩 叶 既 可 鲜 用 也 可 以 干 后 使用 。迎 春花 不 仅 作 为 景 观植 物 广‘ 泛栽培, 也 是药用植 物 , 因此 具 有 重 要 的 生 态 价 值 和 经 济 价
其花 , 性 味 表现 为甘 、 涩、 平, 具有 清热 、 利尿、 解 毒

散沫花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散沫花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散沫花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散沫花Lawsonia inermis,千屈菜科Lythtaceae散沫花属植物,其叶、花、果实、种子都可以作为传统中药使用。

现代研究发现散沫花含有醌、苯丙素、黄酮、三萜、酚酸和脂肪酸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并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寄生虫等广泛的药理活性,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该文对散沫花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其深入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散沫花;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散沫花Lawsonia inermis,千屈菜科Lythtaceae散沫花属植物,又叫番桂、柴指甲,主产于热带、亚热带,广泛存在于中东、北非,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南部地区也有栽培。

早在公元304年晋稽含在《南方草木状》一书中称其为散沫花,1964年版《维吾尔医用药材》中称其为Hina或Mihid[1]。

大量研究表明,散沫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

散沫花作为天然染料应用历史悠久,国内外也将散沫花用作天然无毒的染发剂原料。

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对散沫花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其深入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1化学成分1.1醌类化合物散沫花中发现有2-羟基-1,4-萘醌,是主要的着色成分[2]。

AbdE-Mazik等[3]从散沫花中分离出1,4-萘醌。

Afzal等[4]从散沫花中分出1,2-二羟基-4-葡糖氧基萘醌。

Takeda 等[5]从散沫花茎发现2-(β-D-吡喃葡萄糖氧)-1,4-萘醌。

Gupta等[6]从散沫花茎皮中分离出异石从蓉醌。

Bina[7]等从散沫花中获得1种新的双醌类,并命名为laeoumarin。

1.2苯丙素类化合物Bhardwaj等[8]从散沫花中分离出1种香豆素,并命名为laeoumarin。

Zhuraev等[9]从散沫花中首次分离出白蜡树亭、莨菪亭、七叶亭。

Hosein等[10]首次在散沫花中发现香豆酸。

车前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车前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车前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车前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车前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车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以期为车前子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对车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多糖类、脂肪酸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化学成分的存在,为车前子发挥药理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接着,本文重点阐述了车前子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车前子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这些活性与车前子中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则具有抗肿瘤和抗菌活性。

本文还探讨了车前子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前景。

随着对车前子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其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逐渐显现。

车前子的临床应用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充分发挥其药效。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车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车前子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也展望了车前子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的潜力和前景。

二、车前子的化学成分车前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环烯醚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车前子独特的药理活性,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酮类化合物是车前子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车前黄酮、槲皮素等。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车前子中的重要成分,如香豆素、木犀草素等。

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活性,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车前子中也有较高的含量,如车前草苷、桃叶珊瑚苷等。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夏枯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草本植物,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进步,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包括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在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夏枯草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夏枯草的传统药用价值和现代研究的重要性,然后详细介绍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最后讨论这些研究成果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夏枯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甾体类、三萜类及其苷类、挥发油类以及微量元素等。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夏枯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是夏枯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对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夏枯草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感染具有积极作用。

夏枯草还含有多种甾体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如β-蜕皮激素、熊果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疲劳、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成分外,夏枯草中还含有挥发油类成分,主要包括萜烯类、醇类、酮类等。

这些挥发油类成分赋予了夏枯草特殊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等。

另外,夏枯草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

这些微量元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价值。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

未来随着对夏枯草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关于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新发现,为夏枯草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紫花地丁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紫花地丁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紫花地丁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紫花地丁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摘要:紫花地丁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紫花地丁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抗炎活性。

结果表明,紫花地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多酚类等。

紫花地丁具有一定的抗炎能力,并且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如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等。

此外,紫花地丁还具有降血压、抗溃疡、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入研发紫花地丁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紫花地丁;化学成分;抗炎活性;药用价值一、引言紫花地丁(Botanical name)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草药,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

历史上,紫花地丁就被发现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如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

近年来,随着抗炎药物的研究兴起,紫花地丁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炎药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方法与材料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紫花地丁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体外实验评估其抗炎活性。

紫花地丁植物的样本来自某个地区的野生植物,经过干燥和粉碎后,使用乙醇提取。

通过对提取物进行HPLC分析,以确定其主要成分。

抗炎活性评价采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体外的细胞增殖抑制实验、酶活性检测实验和体内的炎症模型实验等。

三、结果与讨论1.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HPLC分析,发现紫花地丁提取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多酚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紫花地丁最主要的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此外,生物碱类化合物也受到了关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多种炎症途径的调节有关。

2. 抗炎活性评价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将紫花地丁提取物添加到炎症相关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显示,紫花地丁提取物能够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表明其具有抗炎活性。

此外,使用酶活性检测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紫花地丁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其可以显著抑制多种炎症相关酶的活性。

中药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中药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山茱萸是一些经典中药名方的主药,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丙素类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茱萸在抗炎、糖尿病的防治、心脑血管的保护、神经保护、抗肿瘤、抗氧化和抗衰老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活性。虽然山茱萸含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其研究多集中于粗提物水平,而单体化合物少有报道。
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研究化合物1~15和32~41对STAT3通路的影响,评价其抗炎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12,33,35,36对STAT3通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且未表现出细胞毒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a.化合物的C-7"为β构型且与葡萄糖的C-3’脱水缩合形成醚键时,对STAT3通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b.化合物的C-7"为α构型且与葡萄糖的C-6’脱水缩合形成醚键时对STAT3通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c.马钱苷和7α,β-莫诺苷对STAT3通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
为了更好的阐明山茱萸的药效物质基础,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山茱萸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地分离和结构鉴定,并且对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的评价,为山茱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最大紫外吸收在230 nm处特点,采用化学导向分离的思路,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山茱萸中分离纯化得到80个化合物,根据UV、IR、MS、HRESIMS、1DNMR、2DNMR、CD、ECD等技术方法,鉴定了其中72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41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3个单萜类化合物、5个黄酮类化合物、1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以及10个其它类型化合物(化合物名称见下表),它们分别为:cornusideA(1*),cornuside B(2*),cornuside C(3*),cornuside D(4*),cornuside E(5*),cornuside F(6*),cornuside G(7*),cornuside H(8*),cornuside I(9*),cornuside J(10*),cornuside K(11*),cornuside L(12*),cornuside M(13*),cornuside N(14*),cornuside O(15*),cornuside P(16*),cornuside Q(17*),cornusfuroside A(18*),cornusfuroside B(19*),cornusfuroside C(20*),cornusfuroside D(21*),6’-O-acetyl-7α-O-ethyl(22*),6-O-acetyl-7β-O-ethyl(23*),cornusglucoside A(24*),comusglucoside B(25*),comusglucoside C(26*),comusglucoside D(27*),cornusglucoside E(28*),cornusglucoside F(29*),comusglucoside G(30*),cornusglucoside H(31*),williamsoside D(32),loganin(33),8-epiloganin(34),7β-O-morroniside(35),7α-O-morroniside(36),7β-O-methyl morroniside(37),7α-O-methyl morroniside(38),7β-O-ethyl morroniside(39),7α-O-ethyl morroniside(40),sweroside(41),sarracenin(42),sachalinoide B(43),(4α)-3-(5,5-dimethyltetrahydrofuranyl)-1-buten-3-ol 3-O-β-D-glucopyranoside(44),apigenin(45),chrysoderol(46),luteolin(47),quercetin(48),dihydroapigenin(49)3,4,3’,4’-tetrahydroxy-δ-truxinate(50),(-)-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51),(+)-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52),(+)-pinoresinol(53),(+)-epipinoresinol(54),syringaresinol(55),(-)-episyringaresinol(56),(-)-medioresinol(57),(7S,8R)-urolignoside(58),glochidioboside(59),(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O-β-D-glucopyranoside(60),(-)-secoisolariciresinol-9’-O-β-D-glucopyranoside(61),4-0-(6’-O-galloyl-β-D-glucopyranosyl)-cis-pcoumaric acid(62),5-(1’-hydroxyethyl ethylenediamine)-methyl nicotinate(63),cirsiumaldehyde(64),5-hydroxymethylfurfural(65),p-Hydroxybenzoic acid(66),ethyl gallate(67),syringate(68),p-coumaric acid(69),caffeic acid(70),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71),p-methoxycinnamicacid(72)。其中化合物1~3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2~47,49~~64和72为首次从山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本文对七种药用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苦楝Meliaazedarach、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卵叶海桑Sonneratiaovat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和鸦胆子Bruceajavanic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

运用波谱学技术(尤其是2DNMR)、化学转化、单晶衍射及相关分子模型理论计算等手段总共鉴定了106个具有不同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包括30个三萜、11个柠檬苦素、21个甾体、19个香豆素、10个倍半萜、3个黄酮、6个苯丙素类化合物、4个烯炔类化合物以及联苯类化合物2个)。

其中新化合物37个。

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激活衰老抑制基因klotho启动子的功能;部分化合物显示很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对呋哺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探讨,并用流式细胞仪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理研究。

本毕业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简要如下:1)从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果实中分离并鉴定出35个单体化合物(1-35),包括四环三萜16个、柠檬苦素11个、甾体8个。

其中新化合物17个,包括12个新的四环三萜(1-12),4个新的柠檬苦素(25-35)和1个新的甾体(13),化合物meliaseninsI(1)最终通过X-ray单晶衍射法确定其立体结构。

对部分带过氧键的化合物进行了一定的生物合成途径探讨。

大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杀虫活性及体外细胞毒作用等生物活性测试。

结果表明:化合物1-10,13-17和22对人骨肉瘤细胞U20S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均显示较好的抗细
胞增殖作用。

2)苦楝为楝科楝属另一植物,本文对其茎皮和树叶分别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

从其茎皮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16个(10个甾体和6个三萜),其中新化合物4个,包括2个新的四环三萜和2个新的甾体和1个新的天然来源淄体,化合物21,24-cycloeupha-7-ene-3β,16β,21α,25-tetrol(36)为一个鲜见的侧链带一五元碳环的四环三萜,其相对立体结构最终通过密度函数理论[DensityFunctionalTheory(DET)]计算结合NMR技术来确定。

另一新的天然产物2a,3a,20R-trihydroxy-5α-pregnane16β-methacrylate的波谱数据也首次报导,其相对立体结构也是通过X-ray单晶衍射法来进一步确定。

所有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14,15,23,37-39,41,43,45,46和48皆具有良好的抗人肺癌细胞(A549,H460)和胃癌(HGC27)细胞的增殖作用。

本文还对苦楝树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得6个甾体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3个,部分化合物亦对人肺癌细胞(A549,H460)和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具有中等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3)活性初筛时发现羌活氯仿提取物具有激活衰老抑制因子klotho启动子的作用。

本研究从羌活的氯仿提取部分中总共分离鉴定了34个单体化合物,包括17个香豆素,10个倍半萜,1个甾体和6个苯丙素或烯炔类等其它类型化合物。

其中新化合物5个,包括3个新的呋哺型香豆素和2个新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

本研究是首次报道从羌活中分离鉴定出倍半萜类化合物。

活性跟踪分离得到的化合物77具有激活衰老抑制因子klotho启动子的作用。

最新研究报道表明klotho亦可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人类乳腺癌的IGF-1和
FGF信号通路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因此羌活氯仿提取物中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均进行了抗细胞增殖作用测试,其中化合物53,54,64和66对人肝癌HepG2细胞,乳腺癌MCF-7细胞及老鼠C6细胞都具有较好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并对它们的构效关系(SAR)进行了探讨,发现侧链上具有游离羟基的线型呋喃香豆素具有一定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最后,初步探讨了这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化合物notopol(64)及notopterol(66)加药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了观察,发现大量细胞被阻断在细胞分裂的G2/M期,从而引起癌细胞的凋亡。

4)本研究还对两种海南产的红树林植物海桑及卵叶海桑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海桑中分离得到9个已知化合物,从卵叶海桑中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联苯类化合物、三萜、降木脂素类、苯丙素类、黄酮及其糖苷。

其中(-)-(R)-nyasol,(-)-(R)-4’-O-methylnyasol,maslinicacid对大鼠C6细胞具有中等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本研究发现降木脂素类化合物和联苯类化合物可作为海桑属植物的标记化合物,此外还对所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生源合成途径的探讨研究,并发现海桑与卵卯叶海桑两种植物中体内生物合成及代谢途径的一些区别,对研究该属植物的化学遗传学和生态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5)臭椿和鸦胆子是两种苦木科植物,本论文对它们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已从臭椿树皮中分得12个化合物(结构包括9个四环三萜,2个香豆素和1个简体),其中含2个新的香豆素和3个新三萜。

另外从鸦胆子的种子中分离得到5个已知化合物,包括四个甾体和一个木脂素类化合物。

【关键词】:川辣苦楝羌活海桑卵叶海桑臭椿鸦胆子三萜甾醇
倍半萜分离纯化结构鉴定衰老抑制因子klotho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284
【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1第一章川楝果实化学成分及其及生物活性研究11-38第一节川楝的研究概况11-14第二节结果与讨论14-31第三节实验部分31-37第四节参考文献37-38第二章苦楝的化学成分及其及生物活性研究38-63第一节苦楝的研究概况38-40第二节结果与讨论40-56第三节实验部分56-61第四节参考文献61-63第三章羌活氯仿提取物化学成分及其及生物活性研究63-85第一节中药羌活的研究概况63-65第二节结果与讨论65-80第三节实验部分80-83第四节参考文献83-85第四章红树林植物海桑及卵叶海桑化学成分研究85-92第一节海桑和卵叶海桑的研究概况85第二节结果与讨论85-89第三节实验部分89-91第四节参考文献91-92第五章臭椿皮化学成分的研究92-100第一节臭椿的研究概况92-94第二节结果与讨论94-97第三节实验部分97-98第四节参考文献98-100第六章鸦胆子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100-104第一节鸦胆子的研究概况100-101第二节结果与讨论101-102第三节实验部分102-103第四节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