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运动 肺的顺应性
呼吸重点知识

呼吸一.名词解释1.肺通气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2.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称为顺应性。
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3.肺表面活性物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
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4.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正常成人约400~600ml。
5.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6.用力呼气量: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计算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其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也称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分别为83%、96%和99%。
7.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加上解剖无效腔合称为生理无效腔.正常人肺泡无效腔接近于零,故生理无效腔几乎与解剖无效腔相等.8.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仍余留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约为2.5L。
9.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6~8L/min。
10.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1.胸膜腔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
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故习惯上称胸膜腔负压。
12.肺扩散容量:气体在0.133kPa(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ml数。
13.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14.氧容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氧容量受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15.氧含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氧含量主要受氧分压影响。
16.血氧饱和度: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
顺应性

顺应性顺应性(compliance)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是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每单位压力改变所产生的容积改变,是分析呼吸系统弹性阻力的静态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C = ⊿V / ⊿P = 1 / R式中C代表顺应性、⊿V代表容积改变、⊿P代表压力改变、R代表通气阻力,顺应性的单位是:L/ cmH2O。
顺应性的正常值肺为 0.2,胸廓为 0.2,因为胸廓与肺为串联系统,所以呼吸系统总的顺应性为 0.1。
顺应性与通气阻力两者之间是互为倒数关系。
顺应性的测量方法有:1、静态法:正常呼气末以及吸入了已知容积的气体后,屏住呼吸,测量胸内压,用更大的吸气量反复若干次,绘出压力和容积之间的关系,其斜率就是顺应性。
2、动态法:利用呼吸周期的两个零气流点(不需要压力来克服气道阻力),在这两点的跨肺压都用来克服弹性回缩。
测量受试者逐渐增加潮气量时的这两点压力,将其绘出一条容积相对胸内压的改变曲线,斜率就是顺应性。
成人整个肺的顺应性是 0.2,一叶肺为 0.033;而新生儿的肺顺应性是 0.006;所以顺应性作为肺的弹性阻力指标,除非与肺的容积联系在一起,否则它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值。
因此引入比顺应性概念。
既在判断肺组织是否有正常的弹性回缩,必须知道顺应性和测量顺应性时的肺容积,也就是比顺应性的大小。
比顺应性 = 顺应性 / 肺容积 = 0.067。
成人肺活量3升,比顺应性为 0.2 / 3 = 0.067;新生儿肺活量0.09升,比顺应性为 0.006 / 0.09 = 0.067;由此看来用比顺应性判断肺的弹性阻力的大小更有可比性。
肺顺应性肺顺应性指每单位肺压改变所引起的肺容量的变化。
可以分为动态顺应性以及静态顺应性。
肺组织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对呼吸肌运动所表现出来的顺应程度称为动态肺顺应性,顺应性越好,呼吸越通畅,反之则不通畅,矽肺、肺气肿等疾病的患者的动态肺顺应性较差。
在无气流(测时需屏气使肺内压为零,使跨肺压为食管压)时测定的,称为静态顺应性。
生理学——呼吸(一)

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扩大或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辅助吸气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等(仅在用力呼吸时起作用)(1)呼吸运动的过程:(2)呼吸运动的型式: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一般情况下:腹胸混合式呼吸特殊情况:①仅胸式呼吸:妊娠后期女性、腹腔巨大肿块、腹水、胃肠道胀气、腹膜炎等因膈肌运动受限,主要依靠肋间外肌舒缩运动呼吸。
②仅腹式呼吸:胸腔积液、胸膜炎、婴幼儿等因胸廓运动受限,主要依靠膈肌舒缩运动进行呼吸。
2.肺内压❖吸气:肺容积增大,肺内压随之降低,低于大气压后,气体进入肺,随着肺内气体的增加,肺内压逐渐升高,至吸气末,肺内压升高到与大气压相等,吸气停止;❖呼气:肺容积减小,肺内压随之升高,高于大气压后,气体流出肺,随着肺内气体的减少,肺内压逐渐降低,至呼气末,肺内压降低到与大气压相等,呼气停止。
❖总结:肺内压:吸气——先降低后升高;呼气——先升高后降低。
3.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随呼吸运动而发生周期性波动。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较大气压低3~5mmHg,平静吸气末,较大气压低5~10mmHg。
胸膜腔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若以大气压为0计,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胸膜腔内压波动幅度增大。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
胸膜腔内压由肺回缩压决定。
胸膜腔负压的意义:①不仅扩张肺,而且使肺能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②作用于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使之扩张,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保持负压的前提:胸腔保持其密闭性。
(二)肺通气的阻力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1)顺应性顺应性:是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呼吸运动:由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的变化

第二节肺通气呼吸运动:由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的变化。
呼吸动作:指随胸扩变化肺容积也随之变化使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肺通气:胸廓运动的结果,其过程与肺内容积和压力变化密切相关。
一、呼吸运动(肺通气原动力)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之出入肺靠肺内外气体的压差。
空气之被吸入肺内,是由于肺扩张,肺内压低于大气压;而气体之被呼出体外,则是由于肺缩小,肺内压高于大气压,肺本身不能主动地扩张和缩小,它的张缩是靠胸廓运动。
呼吸运动就是肋间肌和隔等呼吸肌群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它是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肌群收缩和舒张时,胸廓的变化如下:(一)呼吸肌属于骨骼肌,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1、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膈和肋间外肌属于吸气肌。
膈受膈神经支配,收缩时,其穹窿圆顶下降,使胸廓上下直径增大,同时使腹腔脏器下移,腹内压升高,腹壁向外凸出。
肋间外肌受肋间神经支配,收缩时使肋骨上抬并外展,胸骨亦随之上移,使胸廓前后、左右直径增大。
胸廓扩大肺容积随之扩大,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空气吸入肺内,为吸气动作。
2、呼气肌腹壁肌、肋间内肌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膈和肋骨回位,腹腔脏器也上移回位,腹壁收敛,胸廓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压增加,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为呼气动作。
这种呼气是一种被动呼气。
(二)呼吸运动分类1、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呼吸运动主要由于隔肌的活动,腹壁的起落动作比较明显,称为腹式呼吸。
膈肌收缩为主,腹壁起伏明显。
胸式呼吸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肋间外肌的活动,则胸壁的起落动作比较明显。
称为肠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为主,胸壁起伏明显,一般情况多为混合型。
当机体因某种原因如溺水,电击等,不能进行呼吸运动时,应及时采用人工呼吸以维持呼吸,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是采用手操作,造成胸廓的被动扩大和回流而维持肺通气或用人工呼吸仪,使将外界空气入出肺内,再流出,以进行通气维持生命。
也常采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生理学:第五章_呼吸

第五章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respiration)。
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运输;③内呼吸,即组织换气,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气体进出肺取决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掌握)(1)呼吸运动: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的过程。
它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1)呼吸运动的过程:•吸气过程①(平静)吸气时,膈肌、肋间外肌收缩T胸廓扩大T肺容积扩大T肺内压降低(v大气压气体进入肺T完成吸气。
②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
•呼气过程①(平静)呼气时,膈肌、肋间外肌舒张T肺弹性回缩,容积减小并牵引使胸廓缩小T肺内压增加(>大气压)T气体排出肺T完成呼气。
②用力呼气时,呼气肌也收缩T胸廓进一步缩小T肺内压进一步增加T更多气体排出肺。
2)呼吸运动的型式: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时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这种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呼吸运动呈胸式和腹式混合式呼吸。
②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
当机体运动或吸入气中C◎含量增加而Q含量减少或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这种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
在缺氧、CQ增多或肺通气阻力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困难。
(2)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
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呈周期性波动。
吸气时,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至吸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反之, 呼气时,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至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5生理学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第五章呼吸

生理练习题第五章呼吸一、名词解释1、呼吸2、肺通气3、呼吸运动4、肺内压5、胸内压6、弹性阻力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8、潮气量9、肺活量10、肺通气量11、生理无效腔12、肺泡通气量13、通气/血流14、血氧饱和度15、氧解离曲线二、填空题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和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又包括和。
2、肺通气的原动力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3、肺通气的阻力有和两种。
弹性阻力用来度量,它与弹性阻力成关系。
4、肺的弹性阻力来自和,尤以为主。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它以单分子层覆盖在肺泡液体分子层上,具有作用。
6、肺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它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和气道口径的影响,其中是影响其阻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7、肺总量等于四种基本肺容积:、、与之和。
8、功能残气量等于与之和。
9、生理无效腔等于和之和,其中正常人接近于零,因此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后者正常成人约为 mL。
10、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主要有、和。
11、正常成人的通气/血流比值为。
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增大,相当于;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减小,则相当于产生。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机体缺氧。
12、O2和CO2都以和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运输,以为主。
13、O2主要以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形式主要是形成和。
1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主要有、、、和血红蛋白自身性质。
15、氧合血红蛋白呈色,去氧血红蛋白呈色。
若毛细血管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超过,黏膜、甲床或皮肤将呈紫色,称为。
16、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和,可感受动脉血中的变化。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可感受的变化。
17、当动脉血中CO2浓度,H+浓度升高或O2分压时,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三、选择题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1、推进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A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B、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间的压力差C、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D、肺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2、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DA、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B、肺的扩大和缩小C、胸廓的扩大和缩小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3、以下过程属于被动过程的是( C )。
生理学试题第五章呼吸(复习)

一、名词解释:1.肺的顺应性2.肺表面活性物质3.用力呼气量4.通气/血流比值5.中枢化学感受器6.肺牵张反射二、单选题:( )1.有关胸膜腔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A.胸膜腔内存有少量气体B.有利于胸腔内静脉血回流C.在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无变化D.胸内压大于肺回缩力E.气胸时胸内压为负压( )2. 以下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稳定肺泡容积D.降低肺的顺应性E.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滤入肺泡( )3. 非弹性阻力主要成分是:A.气道阻力B.肺泡表面张力C.组织粘滞阻力D.肺回缩力E.惯性阻力( )4.平静吸气末, 肺内存在有A.潮气量+机能残气量B.机能残气量C. 残气量D.潮气量E.残气量+补吸气量( )5.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气体的溶解度B.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C.气体分子量的大小D.肺泡膜的通透性E.气体的分压差( )6. 氧离曲线受下列因素影响:A. 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曲线左移B. 温度增高曲线左移C. pH增高曲线左移D. 2,3-DPG增加曲线左移E. CO增加曲线右移( )7. 氧离曲线右移是因为:A.体温升高B.血液pH升高C.血液PCO2降低D.2,3-磷酸甘油酸减少E.H+浓度下降( )8.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方式是:A.直接溶解B.和水结合成碳酸C.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D.碳酸氢盐E.与血浆中蛋白结合( )9. 下列缺O2对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B.直接兴奋脑桥呼吸中枢C.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D.轻度缺O2时呼吸加深加快E.不影响外周化学感受器( )10. 贫血患者Hb浓度降低,但一般并不出现呼吸加强,这是因为:A.颈动脉体血流量代偿性增加B.动脉血Hb氧饱和度正常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D.动脉血PO2正常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生适应( )11. 血液中CO2浓度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A.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B.直接刺激呼吸中枢C.刺激脑桥呼吸调整中枢D.刺激脊髓运动神经元E.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12. 慢性肺心病患者经常有CO2潴留,若吸入纯O2可致呼吸暂停,因为这种病人呼吸中枢兴奋性的维持主要靠:A.高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B.高CO2刺激呼吸中枢C.缺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D.缺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E.缺O2直接刺激呼吸中枢4.非弹性阻力主要取决于A 气流形式B 气流速度C 呼吸频率D 管径大小E 气体种类5.18. 关于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时错误的A O2和CO2都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B O2和CO2的运输形式以化学结合为主C CO2和Hb的氨基结合无需酶的催化D O2和Hb的结合反应快可逆,需要酶的催化26. 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A 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B 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C 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D 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E 刺激心肺感受器三、填空题1.肺内压变化建立的肺泡与外环境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胸廓节律性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肺牵张反射及其与其他呼吸反射的比较

肺牵张反射及其与其他呼吸反射的比较肺牵张反射是一种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呼吸运动调节的反射机制,也称为黑林-伯鲁反射或黑伯反射。
肺牵张反射包括两种类型: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肺萎陷反射是指肺萎陷时兴奋吸气的反射。
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
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递到延髓呼吸中枢,从而影响呼吸频率和节律。
肺牵张反射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但在病理情况下,如肺顺应性降低、肺不张等,可以发挥调节作用,防止肺过度扩张或过度萎陷。
一、肺扩张反射(一)定义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也称为肺充气反射或吸气抑制效应。
(二)机制当肺充气时,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受到牵张刺激,激活了牵张感受器。
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递到延髓呼吸中枢,使其抑制吸气神经元的放电,并激活呼气神经元的放电。
这样就终止了吸气动作,并开始呼气动作。
(三)生理意义肺扩张反射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因为潮气量不太大,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不高,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但当潮气量增加到800毫升以上时,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使得延髓吸气中枢被抑制,从而引起吸气动作终止。
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如强力呼吸、人工通气等,肺扩张反射可以防止肺过度扩张,保护肺组织免受损伤。
二、肺萎陷反射(一)定义肺萎陷反射是指肺萎陷时兴奋吸气的反射,也称为肺放气反射或吸气效应。
(二)机制当我们呼气时,肺部的空气会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流出。
这些气管的平滑肌层会收缩,减少气管的直径,从而抑制了牵张感受器的活动。
牵张感受器是一种位于气管壁上的神经末梢,它可以感知气管的张力和压力变化。
当牵张感受器被抑制时,它就不会向延髓呼吸中枢发送信号。
延髓呼吸中枢是控制呼吸节律的神经网络,它由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组成。
当牵张感受器的信号减少时,延髓呼吸中枢就会增加吸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并减少呼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顺应性
1、基本概念顺应性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弹性物体的共同特性,指单位压力改变时所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
呼吸系统顺应性的研究是呼吸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肺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器官,肺顺应性与肺脏的物理学特性密切相关。
肺弹性除与肺的弹性组织有关外,还受表面张力的影响。
此外,肺血容积等因素也影响肺组织的弹性。
在呼吸生理中表达肺的弹性(E)和压力(P)、体积(V)的关系时,则肺的弹性可用下列方程式来表示:
E =∆P/∆V
呼吸器官的弹性阻力在呼吸功能测定中以顺应性(C)表示,顺应性为弹性阻力的倒数,二者的关系是:
C =1/E
顺应性通常以单位压力改变所产生的体积改变来表示:
肺顺应性(CL) ==潮气量(L)/压力差(cmH20)
顺应性必须在静力条件下,即无气流条件下测定,以排除气道阻力的影响。
压力差系指胸腔与呼吸道通口压差,通常以食管压力代替。
正常时肺的顺应性甚好,就是说较小的压力可引起较大的体积改变。
呼吸器官的总顺应性约1.1L/kPa (O. 11L/cmH20),它包括胸廓的顺应性与肺组织的顺应性,三者关系是:
1/总顺应性=1/肺顺应性+1/胸廓顺应性
胸廓顺应性与肋骨骨架、肋间肌和胸壁组织有关,肺顺应性部分与表面张力有关(低肺容量时),部分与肺组织(肺泡、呼吸道、血管、肺间质等)有关。
总顺应性受胸廓和呼吸肌的影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病变情况,但由于测定方法比较简单(压力差为作用于胸廓的压力改变,应用呼吸机的患者可用气道压代替),便于在应用呼吸机的患者测量,在呼吸衰竭监测中有一定实用价值。
临床上,总顺应性有三种不同表示方法:
(1)静态顺应性指气体进入肺内后气流暂时阻断,即在流速部分压力趋于相对平衡时测得的顺应性,它反映肺和胸廓的弹性。
(2)有效动态顺应性在应用呼吸机过程中测得的顺应性,由于测定不是在流速为零时进行的,除了反映肺和胸廓弹性外,还包括克服气道阻力成分,通常有效动态顺应性比静态顺应性小10%~20%。
(3)比顺应性(specific compliance) Marshall首先提出肺的顺应性与肺容量大小有关,在肺容量不变时,同样压力改变引起肺体积变化较小,即肺顺应性较差。
同样的压力改变对成人肺引起的体积变化要比婴儿大,这显然是由于婴儿肺脏较小所致。
同理,肺叶切除后肺顺应性减小。
为确切了解肺的弹性特点,顺应性的改变要以单位肺容量表示。
测量时潮气量的水平亦应控制。
为校正肺容量大小对顺应性的影响,用单位功能残气量来表示顺应性称比顺
应性,即CL/FRC。
此值在不同性别与不同年龄之间基本相同。
2. 顺应性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①肺容积:肺顺应性与肺容积相关(见前);
②性别:肺顺应性的测显示男性比女性高40%,但男性的肺总量、定显示男性比女性高40%,但男性的肺总量、功能残气量等也较女性高30%~40%,因此,实质上不同性别之间肺组织的弹性无内在的差异;
③年龄:自儿童至成人期,肺顺应性逐渐增加,这与肺弹性纤维网的增加有关,另外,胸廓与肺脏生长的不平行,胸廓增长较肺脏快,因此对肺组织的牵拉作用也增加;
④身高:动态、静态肺顺应性与身高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肺顺应性随身高增长而增加;
⑤体位:肺顺应性在坐位最高,俯卧位次之,仰卧位最低;
⑥运动:运动时较平静呼吸时,肺顺应性有明显的增加。
(2)病理因素肺弹性阻力减低时顺应性增加,如肺气肿;肺弹性阻力增加时顺应性减小,如肺水肿、炎症、肺不张及间质纤维化等。
①肺气肿:肺气肿患者的静态肺顺应性增加,这与肺弹性阻力下降有关,肺弹性阻力的异常是由于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排列和结构的变化,另与肺泡气腔体积的增大相关;
②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患者也可发生上述类似改变;
③股端肥大症:因有肺容积的增加,静态肺顺应性成比例的增加,而肺弹性阻力正常。
④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动态和静态肺顺应性均减低,最大静态肺弹性阻力通常是增
加的,这与肺容积的减少和肺泡的硬化有关;
⑤肺外疾患:肺外的许多疾病,如脊髓灰质炎、胸廓成形术、胸膜疾病、脯肌抬高、肥胖和胸壁肌肉疾病等,肺和胸壁的顺应性均可降低;
⑥心脏疾病:许多心脏疾病如二尖瓣狭窄、间隔缺损等,均有肺顺应性的下降,这与心脏扩大、胸腔积液和肝脏大所致的功能肺单元的数量减少有关,间质性肺水肿可影响肺组织的弹性,肺动脉高压也参与了作用。
⑦ARDS、肺水肿和肺炎等,正常肺泡气腔的减少,使肺顺应性下降。
3.顺应性下降对患者的影响
①肺顺应性下降后,为了维持原有的潮气量,就必须增加跨肺压,因而使吸气力增加,呼吸肌作功也增加,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
②由于肺部疾病所致的顺应性下降,在肺内各部分的变化并不一致,不同的顺应性可影响肺内气体分布,造成V/Q失调,引起低氧血症;
③肺水肿时,肺顺应性下降,吸气时血管周围组织的压力变负,致使流体白血管内流向血管周围组织;
④顺应性下降后,肺泡扩张受限,为了维持每分通气量,患者的呼吸表现为浅而快。
4.顺应性增加对患者的影响
顺应性增加后,患者在潮气量呼吸时所需的跨肺压较小,呼吸功也较小。
由于跨肺压对维持小气道的通畅具有重要作用,跨肺压的下降可使小气道狭窄闭锁,增加气道阻力导致肺内气体分布不均,严重限制呼气流速。
如肺气肿患者的肺顺应性增加,功能残气量也增加,患者在肺过度充气的情况下进行呼吸。
残气量和肺总量之比为正常的2倍,严重影响肺功能,最后可导致呼吸衰竭。
5.顺应性在机械通气和呼吸监护中的应用
①确定最佳PEEP水平:产生最大顺应性的PEEP压力为最佳PEEP压力,并与心肺功能相一致,也就是产生最大的氧运输和最小的死腔,肺顺应性可作为选择产生最佳气体交换的PEEP水平的指标;
②判断PEEP的治疗反应和ARDS的时期;
③辅助诊断机械通气的并发症,肺顺应性的变化可发现机械通气的患者临床情况的突然恶化,并提供某些支持性依据;
④客观评价胸部物理治疗的效果,胸部物理治疗后肺顺应性的增加,这与小气道分泌物的清除与功能肺单元的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