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发展

合集下载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1][2]
1定义编辑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1][2] 2释义编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 0 1 3年 4月 第2 7卷 第 2期
山东工商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u s i n e s s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p r .2 01 3 V0 1 . 2 7 No . 2


空间因素的提 出
最早注意到空间因素在经济活动发挥作用 的 是古希腊经济学 家色诺芬 ( X e n o p h o n ) , 他在公元
前 4世 纪就 已经注 意 到小 城 市 和大 城 市 由于 地 理
位置不同而给经济活动带来 的差别 , 他 在普 鲁士 的教育一文 中提 出以下观点 : 经济活动在小城市 里的聚集程度是极低的 , 而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 , 经济活动 由于社会分工水平 的提高, 聚集 程度较 小城市要高 J 。这可能是最早的有关空间因素在

业 生产 区位 的观 点 , 韦 伯 的最 大 贡 献 在 于其 已 经 敏锐 的观 察到 运输 成 本在 空 间经 济 活动 中的作 用, 并 试 图将运 输 成 本 纳 入 到 一 般 经 济 均衡 分 析 当中, 然 而 由于 当 时经 济学 水 平 、 数 学 技术 等 工具 的落后 , 韦伯并 没有 完 成这 一 目标 , 最 后 还是 由克 鲁格 曼于 1 9 9 1年 在 将 D i x i t —S t i g l i t z ( D S ) 模 型 和 萨缪 尔森 的 冰 山 成 本 理 论 结 合 之 后 , 最 终 成 功 的 将运 输成 本 纳 入 到 一 般 经 济 均 衡 分 析 , 但 是 韦 伯
2 0世 纪 末 , 新经 济 地理学 出现 了 , 它 与空 间 经 济学关系很 密切 , 以至于很多经济学家甚 至认 为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者沃尔特·艾萨德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流派,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空间经济学是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其主要研究理论为规模收益递增,即当所有投入品的数量以相同的百分比增加时,总收益增加的百分比会大于该百分比。

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

1、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并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宏观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是微观层次上的市场接近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追逐市场接近性优势的微观经济的主体的行为产生了聚集力,即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这种前后联系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它们可以使对经济系统的初始冲击进一步放大,从而强化初始的冲击。

聚集力的市场拥挤效应所产生的扩散力决定了最终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2、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聚集力和分散力随贸易成本的下降而减弱,但分散力的减弱速度相对快。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里备受关注。

它不仅涉及到航空航天,还涉及到空间产业、空间探测和地球观测等领域。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源于两个主要的方面,即技术革新和经济全球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探索空间经济学的渊源和发展来了解这门新兴学科。

一、空间经济学的渊源1.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空间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能够在宇宙和地球的不同位置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观察。

这种技术进步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和信息,并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2.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是产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跨国公司、组织和政府机关需要在地球上不同地方进行跨国业务,因此对于这些企业和机构来说,需要更多的关于太空和地球观测的信息以及能够利用太空资源的技术。

二、空间经济学的发展1. 空间通信现代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空间通信。

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网络和卫星广播等技术使得全球通信方式更加便捷和易于操作。

这为商业和政府机关的国际业务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也为个人在太空中和地球上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2. 航空航天旅游航空航天旅游是空间经济学的最新发展领域之一。

许多私人公司已经进入这个市场,开发一系列深度空间旅游产品,涉及太空船旅行,环球旅行和太空生活等。

这些开发不仅可以通过旅游业赚取收益,还可以为未来的宇航员和太空探险者提供训练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3. 空间能源空间能源作为空间经济学的另一个发展方向,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太阳能电池板、地热、生物质能、火星能源和地球温室效应气体等都是空间能源的重要领域。

这些能源在太空和地球上都可以使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领域。

三、空间经济学的应用和影响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带来许多观念变革,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征税和国际法规方面。

航天发射,太空舱、卫星和空间站的开发也为燃料和燃气加工、生物医药,以及农业、能源、气象、建筑和航空航天等全球重要领域提供了支持。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通过整合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动因、演化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文也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文章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大小。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文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旨在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动因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动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资源共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基础动因。

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加便捷。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

职能 聚落 的分 布与 发 展规 律 的经 济 地理 学 研究 》 一
书 , 出 了“ 市 区 位论 ” — 揭 示 了城 市 的 规 模 、 提 城 —
收稿 日期 : 0 O 1 2 t -1 —1 5
作者简介 : 陈柳 饮 (9 9 , , 南邵 东人 , 津 社 会科 学 院城 市经 济研 究所 研 究 员 , 济 学博 士 , 16 一)男 湖 天 经 主要 从 事 产 业 经济 和 城 市
中图 分 类 号 :0 29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6 2 6 6 2 1 0 — 0 3 0 F6. A 1 7 — 2 X( 01 ) 1 0 6 — 7


国 外 空 间 经 济 学 的 缘 起 及 其 演 进
由 自由竞 争 向垄 断竞 争 过 渡 ,重 工业 ” “ 及其 他 工业 在 区位 上 的 集 中 以及 因 铁 路 运 输 系 统 的 兴建 和 国 际 贸易 的增 长 而 引 起 的 工 业 位 移 等 种种 问题 成 为
2  ̄ ol 1 v 。№

第 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J u n 1 fH b i ie st fE o o is o r a u e Unv ri o c n m c 0 y
空 问经济学 的发展 动态 分析
陈柳 钦
( 天津 社 会 科 学 院 城
般 的区位 理论 。工 业 区位理 论 的核心 就是通 过对 运 输 、 力 及 集 聚 因 素 相互 作 用 的分 析 和计 算 , 出 劳 找 工业 产 品 的生 产成 本 最低 点 , 为 配置 工 业企 业 的 作
个 典范 。他设 定 的 “ 杜能 圈 ” 为 区域 经 济学 、 成 空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1][2]2释义编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3里程碑编辑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是三位国际著名经济学大家的合作结晶:日本京都大学的藤田昌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

这本书在美国享有极高的声誉,是许多大学的博士生教材,也被译为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在这以后,众多同类著作纷纷问世,其中2002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经济学前沿理论”书系中就包括两本:《集聚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导论》。

200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又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展望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展望
常 常与 区 位 、 区域 和 国家 的发展 不 平衡 有 关 。区
非 合 作 博 弈 理 论 的 出 现 使 人 们 逐 渐 认 识 到 H tln (9 9 [ o l g 12 ) ei 4 3 和 重要性 , 且它 也超 出 了 价值 并 原来 的地理 解 释 , 用 于给定 市 场用 来 区分企 业 适 和 消费者 的任 一维 度 。H tln ( 9 9 提 出的空 oe ig 12 ) l
竞 争 模 型 更 好 地 处 理 实 际 的 包 含 递 增 收 益 和 不 完 全 竞 争 的 空 间 问题 , 建 立 一 般 均 衡 分 析 框 架 . 功 的 并 成
将 空 间 经 济学 融入 主 流 经 济 学 之 列 。空 间 经 济 学 的发 展 仍 然 面 临 着 所 涉 及 的概 念 界定 、 型 拓 展 、 分 模 区 其 他 可 能 的解 释 以及 更 精 细 的计 量模 型 的 经验 证 实 等 问 题
的产 品 专业 化 和 政 治科 学 的政 党 间 为竞 争 选 票
的政 党 宣 言 。
城市 经 济学 致 力 于解 释城 市 的 内部 结 构 , 包 括 : 1 土地 是 如何 在 工 厂 、 公 室 、 () 办 房屋 和基 础 设施 之 间分配 ;2城 市为 何会 出现 一个 或几 个 中 ()
的动态经 济 现象 和 经济 活 动 的发 展 规律 , 究 生 产 研
央 商务 区 。城 市经 济 学 的基 本 概念 是 土地 市场 ,
它 用 来 配 置 空 问 上 的可 移 动 的 经 济 主体 和经 济
基 金 项 目 : 东 商 学 院 国 民经 济 研 究 中 心 一 般项 目(0 1 MB 7 ; 东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1 C J0 广 2 1X 0 )广 GD 0 Y 2 ) 作 者 简 介 : 景 海 (9 1 , , 南 南 阳人 , 李 1 8一)男 河 广东 商 学 院 讲 师 ,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 间经 济 学 ; 雪 梅 (9 4 , , 南 韶 山人 博 主 空 陈 16 一)女 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经济学发展一、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1.德国的古典区位几何学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地租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冯·屠能(VonThünen)的农业区位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英国工业化前后,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些目光敏捷的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国的农产品贸易而获利,于是尽量多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品化过渡。

为了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冯·屠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收集了极为详细的资料,于1826年撰写了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冯·屠能设想了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所包围的孤立国,其中心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孤立国制造品的唯一供给者,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由四周的土地(一个农业大平原)供给;孤立国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运输条件相同,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成本,T为运费。

冯·屠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

农场种植什么作物获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与特定农场(或地块)与中心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密切相关;农业经营规模,也与距离密切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偿付追加的成本与运费。

当生产成本一定时,离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运费越低;边际产量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就越大。

冯·屠能研究的是农业区位问题,他的理论离不开对土地利用和地租的研究(注: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总结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他将冯·屠能的思想列为第五个传统“地租和土地利用”。

其他四大传统是: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夫系、当地外部经济。

)。

冯·屠能认为地租与距离是负相关的,可以想像从中心城市向外围平面延伸,随着可耕地与市场的距离的持续增大,可耕地的地租是持续下降的,这样便可形成一个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环,半径距离小的环上土地昂贵,宜种植运输成本大或单位面积产值高的作物,而半径距离大的环上则种植土地密集型或运输成本大的作物。

于是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注:冯·屠能设计的孤立国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为: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物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是荒野。

),这就是著名的圈层布局论。

当时德国经济学家们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基本观点是:农业经营方式应该全面地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集约化水准越高越好:农业布局方面则应根据自然要素禀赋的不同,各地应种植最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

冯·屠能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农业经营方式上,并不是集约水准越高越好,离中心城市越近,集约化水准越高,离中心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与距离相关的地租、运费倒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劳恩哈特(unhardt)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19世纪末,德国已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并迅速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产业的大发展,使得产业迁徙和工业布局问题为学者们重视。

劳恩哈特利用几何学和微积分,将网络结点分析方法应用于工厂的布局,在德国《工程师协会期刊》上发表“确定工商业的合理区位”(1882)一文,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

他构造了一个区位三角形,寻找使“里程运费在生产的区位中必须保持平衡”的最小值点,即区位三角形的极点。

他的这种寻求最优化的“极点原理”方法被乔治·皮克(GeorgPick)给出规范的更为一般的数学证明(注:乔治·皮克应韦伯之邀,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194-215页)写了一个“数学附录”,以“梗概出一些对理解区位问题来说很必要的普通数学公式”,其中提到劳恩哈特的工作。

于尔格·尼汉斯(Jurg.Niehans)认为:劳恩哈特的分析远比后来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的分析高超得多。

这大概是指劳恩哈特的数学分析方法。

)。

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劳恩哈特把网络规划应用于公路、铁路运输最优化问题和工厂成本最小化定位问题,而他在1885年发表的《经济学的数学基捶一文,奠定了他在经济分析史上的显著地位。

他研究运输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而建立了“劳恩哈特漏斗”,为解决异质双头垄断问题而建立了后来被称之为的“劳恩哈特-霍特林”解法。

先于霍特林44年,劳恩哈特便研究了如下问题:两个位于街道不同地点的竞争供货商,在假定对方销售价已定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盈利最大。

他还对位于同一地点的不同商品的销售商进行了类似的分析,表明他们的环形市场区域是如何由运输费用决定的。

于尔格·尼汉斯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劳恩哈特的工作是德国最重要的、实际上也是唯一有意义的对“边际革命”的贡献。

在对运输和区位经济学分析方面,这一贡献直至20世纪30年代都没有被人超过(注: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第151-153页。

)。

阿尔弗雷德·韦伯则是中国读者更为熟悉的一位工业区位论的创始者(注:韦伯为我国学者们更为熟悉,因为他的名著《工业区位论》(亦译为《工业区位纯理论》或《纯粹区位理论》)于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

而劳恩哈特的著作全部用德文写成,甚至没有被译成英文,而且他的第一身份是建筑工程师和道路、铁路和桥梁学教授而不是经济学教授,他是德国汉诺威高等技术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他的工作显示了120年前一个有能力的、注意经济问题且懂一些数学的工程专家在经济学上可以做些什么(以及不能做到什么)。

他在微观经济学、运输经济学以及经济数学分析方法上均有建树,可惜他的有些出版物已很难找到,其出色的独创性的工作的重要性至今还没有得到经济学界应有的承认。

)。

他在集前人研究基础上于1909年撰写了《工业区位论》。

在这部名著中,韦伯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规则,严谨地表述了一般的区位理论。

当看到制造业规模庞大的迁徙,韦伯试图回答:什么原因使某个工业从一个区垃移至另一个区位呢?决定迁徙的一般经济规律是什么?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

工业是如何布局于各个区域的,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而在工业区域内,厂商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处,则受集聚因素影响。

工业在某个地方集中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

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散力则可归结为伴随工业集聚而带来的地租增长的影响。

韦伯设计了一个集聚函数,精确地表达大工业单元对小工业单元的吸引水准(注:韦伯定义每种商品的生产构成一个“单元”,这些单元能够并确实参与相互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最终也影响单元的区位。

),用公式来表示,其中M为大工业单元的日生产量,R为集聚的扩散半径,A是工业区位重(注:韦伯将生产原料分为地方原料和广布原料,前者只产生于某一特定地点,而后者则是到处都容易得到的。

不论是广布原料还是地方原料都有可能又是“纯原料”和“失重原料”,前者是指经加工后全部重量都完全转移于产品之中的原料,后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必损失部分重量的原料(韦伯的这一思想对今天人们在国际贸易中常见到的“冰山成本”的定义有显然的借鉴意义)。

韦伯定义需要运输的地方原料与产品重量之比为“原料指数”,而运输单位产品的总重量称为“区位重”。

),s为运输价格。

韦伯在分析厂商的定位决策时继承和扩展了劳恩哈特的方法(注:韦伯本人在《工业区位论》中只字未提劳恩哈特。

马钉贝克曼(MartinBeckmann)认为韦伯的这本书“确立了他继冯·屠能之后在区位理论方面的领先地位,尽管他的理论模型被劳恩哈特抢先一步发表”(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PP958)。

)一个厂商靠一个或多个供应商提供投入品,也为一个或多个市场提供产品,所以涉及的区位很多于三个,他将劳恩哈特著名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

韦伯也考虑了生产成本中的劳动费用,它和运输费用同样是影响厂商定位的重要因素。

至于工厂规模大小,韦伯认为衡量最优规模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单位产品的成本最低,一个是企业总利润最大,在考虑区位的情况下,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可见区位对最优规模决策的重要作用。

韦伯用聚集经济来描述企业外部经济,并指出聚集能否产生效益,既取决于聚集的企业种类与结构,也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工业区位论》对以后的区位理论、经济地理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至于区位理论的重要性,奥林以前大胆预言“国际贸易上除了国际区位理论外没有别的什么了”(注:转引自《工业区位论》英译者序言“区位理论与地租理论的关系”,该书pp16注解3。

)。

2.新古典区位理论(1)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的中心地区理论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区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它基本说明了城镇为什么存有,决定城镇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它们在区域的次序排列是如何产生的。

克里斯塔勒假设有一块匀质平原,资源、人口密度均匀,运输费用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

厂商的定位原则需要考虑需求界限(满足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需求界限),考虑市场范围(代表外部的地理限制,超出这个限制,消费者宁愿光顾其它较近的市场)。

这样就会形成商品市场的地理分布范围,形成若干大小不同的“中心地”。

在一个区域内,高级的中心地只有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较多,等级愈小的中心地越多,规模越校每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等级。

虽然中心地区理论从一开始就持续地受到批评,主要是认为模型的假设不现实(注:关于经济理论研究模型假设的现实性问题的讨论可参见:尤斯凯利·梅基,“假设问题的重新定向”(载罗杰.E.巴克豪斯编《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第311-335页),梁琦,“比较优势说之反例的批评”(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斯密论坛”讨论稿)),譬如统一的人口分布和线性运输成本的假设是不现实的,有相同的偏好和相同的自然资源分布的假设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克里斯塔勒首创了以城市聚落为中心进行市场面与网络分析的理论,因而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勒施是最早试图对克里斯塔勒严格地按几何方法去描述市场规模重新进行系统阐述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