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差距研究

i ngz v r Det srd cn r d al i e e ty as d e t o mp ra tif e cn a tr u h a iv sme ti e n Ya te Rie l i e u ig ga u l n r c n e r u o s me i o tn n u n ig f cos s c s n et n n t a y l h
Ke r s: n  ̄e Rie la; o o c ds a t Ca e o om ain y wo d Ya g v rDet Ec n mi ip r y; us ffr to i
—
—
一
、
丹 声 U
居 民收入 高于 浙江 7市平 均水平 79元 , 于江 苏 8 8 高 市 平均 水平 2 3 元 ; 苏 8市平 均 水 平 低 于 浙 江 7 75 江 市 平均 水平 14 96元 , 别在 居 民人 均工 薪 收入 方 面 特
i e s e s a a i f r ma r — o to ft e l c l g v r me t fx d a s t , c p ct o c o c n r lo h o a o e n n s,e t nto p n n - p a d S n. y xe fo e ig “ n Oo
d v lp n n Ya gz v rDet B s d o h eae h o e fs aile o o c e eo me ti n te Rie la. a e n te rltd te r so p ta c n mis,i as n lz st e s n fdfee c s i t lo a aye her ao so i r n e f
差 距 十 分 明 显 。
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简述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第一种看法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散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地区经济学,重申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
以胡佛为代表。
第二种看法主要对地区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排列。
第三种看法是把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互相关系的研究。
第四种看法以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一样地区经济发展及其互相关系的决议性科学”。
二、研究内容:1、研究地区经济演变规律,特别是探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散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成立多长经济地区系统,在发挥各地域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正确的门路,3、研究地区经济增加、家产构造变换升级、地区政策和效应规律。
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改动规律,主要包含区际间的平衡与公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地区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地区差别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
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有关学科成就,达成地区经济研究方法和开辟地区经济研究领域。
6、引进外国地区经济学的研究成就和实践经验,增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沟通。
简述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地区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看法,研究地区经济运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亦称“空间经济学”。
它既是一门相对独立存在的又有其特别研究领域的学科,又是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
但因为中外很多学者各自研究的着眼点不一样,形成了很多不一样看法:1 / 3第一种看法,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二种看法,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散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三种看法,把地区经济学当作是研究某些特别领域的经济学。
第四种看法,把地区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第五种看法,从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六种看法,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七种看法,从研究特定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八种看法,从地区经济决议效应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区域的概念_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与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评论 2014.06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与学科体系蔡 之 兵 张 可 云摘 要:目前,学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存在对区域概念的内涵认识不统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过宽、相关学 者不重视基本概念的识别等三个方面的不足。
造成区域概念难以界定的原因主要有:行政区域概念的限制、区域 概念空间属性导致的学科交叉性以及区域经济学迅猛发展造成的混乱与学科基础不受重视。
明确界定区域概念 在构建区域经济学学术核心、形成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及划定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该问题理应引起学界重视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4)06—0005—08 收稿日期:2014—07—17 作者简介:蔡之兵,男,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北京 100872)。
张可云,男,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DOI:10.14017/ki.2095-5766.2014.0030名里用“区域概念”、“区域内涵”、“区域界定”、“区 域定义”以及“区域含义”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发 现只有 4 篇相关文章,当用相同的关键词在摘要里 进行检索时,共得到 214 篇文章,其中对区域定义进 行探讨的只有 16 篇。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学的相关 研究虽然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关注,涉及的领域也越 来越多,但是学界对于区域概念探讨较少,甚至很 多学者都采取了躲避的态度。
目前,对区域概念内 涵的认识仍然没有统一。
区域概念的模糊不清直 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定位与发展。
区 域科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迎来学科的巅峰期后,在 20 世纪 80 年代逐渐没落,而导致区域科学由盛转 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域经济学远离了区域,同时 缺乏学术核心[11]。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通过整合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动因、演化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文也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文章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大小。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文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旨在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动因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动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资源共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基础动因。
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加便捷。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的学科。
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
1. 区域经济学原理:这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区域经济发展: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动力和路径,以及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区域经济政策: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
4.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等问题。
5. 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空间经济关系,包括空间结构、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等。
6. 产业组织与政策:产业组织与政策是研究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的学科,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7.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以揭示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8.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学科,主要涉及区域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措施等方面。
9.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制度、土地市场和地价等方面的学科,与区域经济学密切相关。
10. 世界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涉及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和合作。
此外,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编程、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等方面的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的相关假设和结论早 已不能完全描述现代市场经济现象。首先 , 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化 、 运输方式和销售 模式等大大影响着市场 , 世纪的古典 区位理论是不可能涉及这些因素的。其次 , 1 9 古典 区位论 自身的 不足之处也是束缚其发展 的主要原 因。 () 1 在古典区位理论下, 企业 只追求最小成本 或者最 大利 润。忽视消费者 的效用 , 不仅社会效应
环 境 虚无 的空 间点 线 面关 系 , 只是 静态 的空 间分 布和空 间联 系 , 基本 不 涉及 动态 分析 , 上去很 有 道理 , 看
收稿 日期 : 0 0—1 —2 21 1 3
作者 简介 : 柏银玲 , , 女 陕西大荔人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区域经济学 。
了不小的波动 , 源于两者之 间扑朔迷 离的关 系。两者到底是 不 同的学科 还是相互补充 的发展 , 这 或者是 同一 范
畴 的不 同研 究方法 , 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 。从理论根基 出发 , 着重分析 两者 的不 同之 处 , 望 了空 间经 济学 与 展
区域 经济学是 分是合。
关键词 :区位论 ;空间集聚 ;区域 经济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经济学
西 安石油 学 ( 科版 大学 报 社 学) 会
幽曛
区域 经 济 学 与 空 间经 济 学 关 研 系 究
柏银 玲
(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 陕西 西安 70 6 ) 10 9
摘
要: 区域 经济学 已发展为一 门被广 泛认 可的学科 , 空间经济学的兴起 , 区域 经济 学的发 展产 生 但是 使
农业 区位论 、 韦伯工业区位论 、 胡佛运输区位论 、 廖什市场区位论 、 帕兰德市场 区位论。 。 … 从 l 世纪中后叶就 已经有人注意到生产区位 , 8 并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区位问题 。但是区位被高度 抽象为平面距离的概念 , 只反映在运输成本上 , 这对企业 的区位选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与实际的现实 经济却千差万别。即便如此 , 古典 区位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影响也不容动摇 , 许多现代学科都是以古典区 位论为理论基础 , 如国际贸易学 、 城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如今时过境迁 , 古典区位论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罗朋伟1,曹希广2,吉亚辉1(1.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70;2.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摘要:以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1996—2018年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特征,分析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结果表明: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5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呈现单调递减的态势;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并不高,但整体呈现出缓慢增大的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是“等级森严”的,却拥有较高的网络效率;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同样具有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育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为收敛态势。
关 键 词: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区域经济差距;西北地区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1)03?0037?06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1.03.007收稿日期:2019-11-01;修回日期:2021-04-18作者简介:罗朋伟(1992-),男,河南鄢陵县人,硕士,主要从事空间经济和经济地理研究,(E mail)1432437520@qq.com。
通信作者:曹希广(1990-),男,山东潍坊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E mail)caoxg199001@sina.com。
0 引言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无论是从国家(或地区)还是从区域的地理空间层次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均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特征。
正是由于经济力量运行的地理空间并非均质的,因此,集聚的速度和集聚的程度也会因地理尺度的不同而相异[1]。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区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区域经济学已经被高度的关注和认可,但是,伴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兴起,让这二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议论焦点,非常难以界定。
这两者是相同的学科还是不相同的学科,或者说两者是互补的,对此,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
就理论根基来说,这两个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展望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血是分还是合。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集聚区位论
一、根源
就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说,两者都几乎是起源于同一时期。
也的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
而区域经济学则是建立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的,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在考察企业的选址,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企业的布局来减少生产成本,节约运输资金。
尽管在区位理论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了大概有三四十年,但是到了上世纪末期,西方的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就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概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空间经济学得以兴起。
在这个时期,世界经济也面临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只有发展起了空间经济,才能不断的缩小环境差异带来
的影响。
此外,空间问题如何在这一阶段被经济学给削弱了,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这事实上还是和空间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空间维度上,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还是有一些矛盾的,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空间本身带有复杂性。
如果是将空间因素带到经济中去分析,那么最先面对的就是空间的发杂性,比如,不同空间存在的地理特征,各个要素之间的影响,而这些要素是很难在模型中表现出来的;(2)空间维度较为固定。
在经济行为中,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和改善的,结合时间维度,可以进行阶段性分析,比如采取长期、短期、点的分析模式。
而在空间维度方面,则十分难以改变,非常难以拆分。
即便是进行了拆分,那么也存在一个问题,怎样拆分,拆分采取什么样的标准,这些都非常难以把握;(3)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空间的相对固定。
在同一空间内,时间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空间的基础上,资源配置就需要面对时间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在时间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时,空间维度是十分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模型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二、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区别
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是出自同一个理论,这二者之间有着难以切割的关系。
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为了揭示一个区域内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总体趋势,只是给自
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一样。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有下面的两个原因造成的。
(1)对空间的假设不同。
对于空间问题的处理,是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最本质上的最大区别。
区域经济学更重视空间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性,针对要素分布和地理特征这两个因素,通常将空间氛围非均质和均值。
在进行空间均值的假设过程中,必须将地理和地貌特征都模糊掉。
(2)区域经济学在处理要素分布的过程中,采取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技术,将要素全部均匀的分布在空间中去,进而避免因为要素密度的不同而带来不必要的技术障碍。
事实上,均值空间假设的是一块平原,其中都没有起伏,也就没有了地理特征,要素这时也就是均等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只需要考虑距离给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将空间问题进行弱化了。
三、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关系发展趋势
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在对区位的认识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对经济聚集的认识也不同,但是,这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但是依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其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依然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共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区域经济学在诸多的领域都有所涉及。
正是因为概念的不清晰,才造成了当前人们对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因为诸多的研究人员所研究的内容完
全不一样。
(2)未来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是合还是分,主要还是看二者区别的因素是否能达到统一。
上文分析了造成区别的主要因素,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空间对均质进行了区分,但是,经济空间到底是属于哪一类依然没有定论。
二者只是简单的强调了空间的一种属性,对于解决所有的问题时根本不可能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中国的区域经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的研究人员带来了更多的遐想空间,二者虽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在研究时各自都有属于自身的途径,但是,从未来的角度来说,二者始终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的,只有结合在一起了,才了科学有效的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空间经济学的复兴让区域经济学研究者更为高兴,因为这给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者区域经济理论的向前发展,从本质上来说,这二者的研究方向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研究区域经济情况,至于其中的称谓实际上无关痛痒。
参考文献:
[1]柏银玲.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43-48.
[2]陈祖华.试论经济空间研究的层次性--以空间经济学
和区域经济学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1:90-93.
[3]高丽娜,蒋伏心.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0-55.
[4]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