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母亲》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和典故的含义。

3. 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和赞美,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4.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练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 词汇学习:解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3. 文本分析: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和赞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感激身边的人。

4. 口语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背诵与朗读。

2. 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

3. 文本分析和欣赏。

4. 口语表达和讨论。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深入分析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母亲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词汇学习:解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4.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和赞美,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5. 口语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词汇和文本分析。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口语表达,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1. 课文背诵与朗读的正确性和流畅性。

2. 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3. 文本分析和欣赏的深度。

4. 口语表达和讨论的清晰度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表现力。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作业中对课文内容、词汇和文本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我的母亲》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2、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3、认识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学习老舍先生回忆散文的写法和谋篇布局的精巧。

教学难点: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有名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是谁的作品吗?对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20世纪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曾被译为二十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舍先生讲述的他的母亲的故事。

请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把生字词找出来,查字典解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练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能说出其意思):殷勤揣在怀中撮土挨打掂量丧事殷红揣摩一撮子挨家挨户惦念廿位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讲出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理清思路,学生概括,老师归纳总结。

参考:母亲的身世;母亲的出嫁、生“我”;母亲的勤俭持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保护儿女;爱子情深;母对儿的理解、牵挂;儿对母的想念;儿对母的哀悼、感激和怀念。

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这种感情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及对母的感激、怀念。

2、文中所叙述的事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参考:反映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勤俭、爱清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能忍让、不怕吃亏、坚强、勇敢(软而硬的性格)爱子情深、无私第二课时三、探究研读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母亲身世的叙述在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母亲既非大家闺秀,又非小家碧玉,而是出生在穷苦农家,所以她从小就能吃苦,她的出生和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她热爱劳动的习惯,造就了她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这些叙述为下文写母亲的勤劳、“软而硬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我的母亲》语文优秀教案【优秀8篇】

《我的母亲》语文优秀教案【优秀8篇】

《我的母亲》语文优秀教案【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我的母亲》语文优秀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的母亲》语文优秀教案篇一一、文本内容本文是高中语文《现代语文选读》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

他是作家胡适的一篇感怀亲情的叙事散文。

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叙说了母亲的生活琐事,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但是读来却能感到作者的深情。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妇女,她对儿子的爱,也许显得有些苛刻;但是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

而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一)教学目标1、体验文中真情,品味作者写作的意图。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二)确立目标的依据1、本文虽然是重点课文,但是语言通俗易懂,感情深沉而浓厚。

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联系自身,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即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与社会接轨,进而品味亲情。

这是语文人文性的基本要求。

2、文章主题和思想一目了然,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自觉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所体会、感悟浓厚的至爱亲情。

通过对具体细微内容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产生一个至爱亲情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情感故事和感悟,通过课外迁移阅读,将其对亲情的理解升华到更高层次,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这是一篇重点课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变成自主、交流和发现的乐园。

因此在首先用歌曲、诗歌导入亲情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使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与学生一起寻找课文的具体事件,共同讨论,挖掘文章内涵、体会散文特点;接下来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及社会生活实际,讲述自身所历所感的亲情故事,理解亲情对人的精神滋养作用。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尊敬父母、热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母亲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我的母亲》,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教师提供其他描述母亲的文学作品,如《妈妈》、《母亲》等,让学生对比老舍的《我的母亲》,分析不同作者对母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改编自《我的母亲》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感受作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七、小组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的互动,分享感人的故事或回忆。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关于“我的母亲”的海报或PPT,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5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5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5篇老舍《我的母亲》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规范、美观书写“阁、衍、屠、樱、剃、亏、筹、籍、婚、倡、域、拆、嘱”13个生字,正确认读“衍、屠、樱、剃、亏、筹、倡、域、拆、寝”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重点)教学流程:一、精彩一分钟值日组长组织,今日话题:母爱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母爱的名言。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母爱就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像一首情歌,绵长悠远。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却永远的离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我的母亲》,去领略平凡的母亲,伟大的母爱。

2、指明读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课前·预习)1.组内听写词语。

(重点强调易错、难写的生字词的书写。

)2.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

例:出阁、敷衍、绞脸、刮痧等。

四、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思考:文章围绕“我的母亲”写了哪些事情?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式:自学+小组合作(注:课文篇幅较长,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长分工,每人负责若干段落的阅读,最后汇总)五、展示汇报,交流成果1、围绕尝试探究问题一,找1-2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交流预设:文章主要讲述了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总是给亲友邻居帮忙,在兵变的年代,母亲从不慌不哭,为我上师范筹巨款,除夕夜母亲送我回校,过七十大寿时,因思念儿子而寝食不安。

2、尝试探究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些事情的?请你用跳读的方式,从文中找到体现写作顺序的相关词语?3、点拨总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发现,《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写了许多关于母亲的事情,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抓住每件事例,概括出各段意思,然后再连贯起来,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进行,这样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6篇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6篇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我的母亲》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我的母亲》教案篇一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语言特色:一、分析课文内容第6节、第8节:第6节:反复说“我”,是感情激动的反映,前一个“我”,一字一逗,表示心情的难过,饱含心疼母亲的感情。

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一黑一白,色彩对比鲜明,从对比中显出母亲作事认真。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杰出,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二、讲析第12节:指名朗读第12节,思考:可分几个层次?写母亲什么样性格品质?语言特点如何?1、分两层:第1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记叙母亲在兵荒马乱中表现出的坚强个性。

第2层(“这点软而硬的个性”……)写“母亲”对“我”的人格影响。

2、写母亲的坚强,既概括又具体。

⑴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⑴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⑴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这处是归纳起来写。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说得何等精辟。

所谓“生命的教育”,就是教育“我”怎样做人,“我”的生命渗透着母亲的熏陶。

也可以说母亲在为人处世、习惯品德方面给我的影响。

三、讲析第13节:齐读第13节主要写三件事: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欣赏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学习《我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老舍先生的生平介绍。

2. 散文《我的母亲》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深情描绘。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母爱的伟大。

四、教学准备1. 老舍先生简介。

2. 《我的母亲》原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

2. 学生自读《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主题思想。

4. 学生分享对作品中母爱的感悟。

第二章:分析课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我的母亲》的内容,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引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我的母亲》的文风和写作技巧。

2. 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悟母爱的伟大。

2. 学习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我的母亲》课文。

2. 老舍先生其他作品选段。

五、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师分析《我的母亲》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3. 学生讨论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深情描绘,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教师提供老舍先生其他作品选段,让学生比较学习。

第三章:感悟母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从《我的母亲》中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感恩情怀。

2.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提高家庭情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感悟母爱的伟大。

2. 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深刻感悟母爱。

2.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我的母亲》课文。

2. 有关母爱的名言警句。

五、教学过程1. 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母爱。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语言品味、母亲形象分析、作者情感体验和写作技巧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对亲情的表达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探讨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3. 精读课文:b. 品味文章语言:挑选文中的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c. 探讨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形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母亲形象、文章语言和写作技巧的认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关于自己母亲的文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学会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母亲形象的分析。

2. 文章语言品味。

3. 写作技巧探讨。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一、母亲形象分析母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是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我的母亲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 :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 :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成长的深远影响。

3. :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同学们都预习了吗?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的?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有的:1、字词。

(直接讲,不上黑板。

)2.人物形象。

3.分几个部分。

(本文的文眼。

)4.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对本文都做了很好的预习。

那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1.有,那就请学生提问,仅限3位。

2.没有,要求同学们以后阅读一定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这样才更有阅读价
值。

)二、教师总结:从同学们预习反馈来看,如何阅读、预习写人散文的方法也就能得出:其实,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写了什么(1、2、3)?为什么写(4)?怎样写的(5、6)?其实这是读任何文章我们都需要思考的,只是不同的文章我们思考的具体问题不同罢了。

当然,最根本的前提便是我们要思考。

1 字词等基础知识。

2 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3人物的形象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4写此人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和详略的?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6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或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

三、老师问几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借此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夹杂了老师自己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共享。

1.分别请学生读胡适的简介与最后一段:“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一胡适14岁就一个人在外闯荡,却成为近现代史举足轻重的大家,她的母亲功不可没,母亲究竟是如何影响
他的?请大家阅读文章,分条列出。

注意在文中划出你的依据。

(注意文中的修饰性词语:从不、轻轻地哭(效果)、请宗族本家)(1)谆谆教诲,不断反省自己。

(2)严格督学。

(3)保护孩子自尊心。

(4)疼爱胡适。

(4)温和、宽容、忍让、善良:对待大哥及其债主、处理与两位儿媳之间的矛盾。

(5)坚持原则,正直刚烈,不受别人侮辱。

投影课本中没有的母亲对胡适的'帮助。

2.从中可以看出,有的是母亲对作者刻意的教育,有的却是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对胡适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胡适一步步成长起来。

从中也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投影):温和、宽容、忍让、善良、刚烈……
3.我们再换个角度审视母亲,母亲还是一位不容易的人。

文章中有一句直接体现母亲的不容易?痛苦。

痛苦体现在何处?(1)寡妇、后母(2)胡适大哥赌钱欠钱,除夕在债主的吵骂声中度过有6、7次(3)两位媳妇喜欢摆脸色(最下流的事)(4)流言蜚语对母亲人格的中伤。

投影课本中没有的有关母亲的介绍。

思考:突出母亲的痛苦有何作用?(1)母亲生活的不易,更好地衬托了母亲温和、宽容、忍让、善良的精神品质。

(2)注意那个时代。

封建思想影响极其严重的时代。

胡适的母亲23岁便成了寡妇,一位没了丈夫的寡妇在其所在的宗族中是很没有多少地位的,大家还记得《祝福》中的祥林嫂吗?他就是死了丈夫没了儿子没了地位而被赶出家门,所幸她还有胡适啊。

这就是为什么她如此严格要求胡适的主要原因之一。

母亲一方面要把胡适抚养成人,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甚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

而她的不露怒色、轻轻地哭泣、请族人评理其实也是母亲处事的智慧,她用她的品德与智慧,赢得了家人的尊重,让儿子走上了正轨。

4.我们再换个角度,大家能不能从文章中挖掘胡适的精神品质。

(1)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提醒学生本文是怎样的语言风格?)整篇文章语言质朴、平和,未见一点矫揉造作、辞藻华丽之感,感情却极显真挚。

(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段自由朗读,体会质朴语言所带来的真挚的感情。

)谦逊、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谦谦君子的风度。

这样的品格是谁影响的?而这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结果,更能衬托其母亲的伟大。

5.文章结构安排: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何这样安排?(机动板块,如果来不及,可以做课后思考作业。

)(1)这篇课文节选自胡适先生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传主实际是作者本人,作者写母亲是把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就写了较多的自己童年的经历。

(关注书下的的注释)(2)“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3)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

6.回头看看同学们的问题有没解决完(相机而动)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成长的深远影响。

3.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以上便是这节课我想与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最后让我们集体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胡适对母爱的感激与怀念。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