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传译笔记方法初探

合集下载

浅谈交替传译中的笔记

浅谈交替传译中的笔记

浅 谈 交 替 传 译 中 的笔 记
许 晖
( 洛 阳理工学 院外语系 , 河南 洛 阳 4 7 1 0 2 3 )
[ 摘 要] 由于人脑短 时记 忆的有 限性 , 在 交替传译 பைடு நூலகம், 口译 员必须正确使 用笔记 才能确保 口译 的成功 。本 文探 讨
了口译笔记在交替传译 中的必要性 、 口译笔记的原则、 内容和 注意事项等 , 以期能给 予1 2 译训练一些参考并给广 大 口译 爱好者和 学习者提供 一定的帮助 。 ( 关键词 ] 交替传译 ; 口译 ; 笔记 ; 译员 [ 中图分类号 ]1 - I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A
“ 原 则上讲 , 源语发布时 间超过 1分 钟译员 就必须 求助 于 笔记 , 因为只有 ±一 分 钟之 内译 员 的 ‘ 工 作记 忆 ’ 才起 作 用 ”
信 息的文字化形式 , 而是理解 、 分析 、 感觉、 消化 、 记忆 和表 达需 要 的必要 载体。译 员的任务不是全部记录讲话形式 , 言语 发布 的速 度也不容 许他记 录全部 内容” ( 刘和平 , 2 0 1 1 : 6 4 ) 。 因此 , 口译 笔记 的内容是框架是关键词 , 是 能够提示逻辑关系 的缩 略 语, 也包 含 国家 称谓 等难 以记 录的符号等 , 但绝对 不是所 听到 内容 的简单重 复和记录。 三、 口译笔记的 内容 口译笔记 既不 是听 写也不 同于普通 的笔记 , 因此 , 在交替 传译 的过程 中 , 口译 笔 记 的内容 也应 当是 与其他 笔 记 有区别 的 。要记录的 内容 是听并 理解后 消化过 的能 提示 全句 或全段 内容 的中心词 , 而不 是未 经加工过 的原始材料 , 更不 是词汇 的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l 一 5 9 1 8 . 2 0 1 3 . 0 2 -0 7 4

在交替传译中提升笔记质量的方法探究

在交替传译中提升笔记质量的方法探究

在交替传译中提升笔记质量的方法探究笔记是交替传译中的关键技能和必要环节。

本文综述了交传笔记的特点,国内资深翻译人士的观点,通过分析相关的理论书籍和研究结果,从脱离语言形式、传递信息意义方面对译员如何书写笔记、提高笔记质量、提升翻译准确性和高效性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标签:交替传译;笔记;脱离语言形式一、交传中笔记的特点口译笔记指的是,在紧张的环境下,译员用简便易认的符号或字词快速记下有关原语的信息。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普遍特点包括:即时性,根据笔记译员要在极短时间内传达原语信息;提示性,根据前人的长期实践,交替口译中要七分靠脑记、三分靠笔记;完整性,口译笔记不同于速记,不要求记录下所有原语信息,但是要充分体现关键词、逻辑关系、语气。

二、探究精炼、高效笔记方式的必要性口译记忆是脑记与笔记相结合的过程。

大脑本身具有一定的记忆容量。

但是,“听”和“记”二者不能同时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大脑本身的可承受的工作量是一定的,听得多则记得少,听的时间长则记忆就会变得模糊。

要想同时保证口译过程听辨和记忆的高效性,在不削减听辨精力的条件下,则需要笔记来辅助脑记,使听辨和记忆达到最佳效果。

为了使笔记不过度消耗译员精力,又能充分发挥其辅助、提示作用,有必要探究一种精炼、高效的笔记方式。

三、前人研究现状释意派口译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

口译的过程包括信息听辨、信息记忆、信息输出。

其中涉及到刘和平(2002)所指出口译八大技能中的记忆和笔记。

从上述理论看来,对原语言经过思维加工形成语言代码,称为“脱离语言形式”现象.成熟的译员可以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便于识别的、具有逻辑内涵的语言代码,也就是经过加工后的信息。

译员的脑记可以大致构建原语信息网络,而口译笔记有助于激活该网络,提供从原语言到目标语言转化的通道和信息资源。

四、口译过程简析1、听辨阶段译员要熟悉讲话者的口语特点。

对交替传译中笔记法的初探

对交替传译中笔记法的初探


中西 方 关 于 口译 的 研 究
段信息流 , 笔记要反映这段话的逻辑脉络 , 也就是要体 现信 息
口译 研究在西方有着很长 的历史 ,最初 可以追溯到2 0 世纪
5 O 到6 o 年代 , 这一时期为触及研究阶段 . 主要 以口译从业人员谈
的流动 。 话语的连贯 主要靠词汇衔接来实现。 词 汇衔接最常见的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5期
对 交替传译 中笔记法的初探
金 婷 婷
( 沈阳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3 4 )
【 摘
要】 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 的迅速发展 , 当今社会 需要越 来越 多的翻译人 员, 这 对于 口译理论与技 巧的需求也有所提升。交替传译
完 整性往往会 连续说 上两三分钟 甚至更 长的时 间才会停下来 .
( 一) 口译 笔 记 的原 则
译 员单靠极 记忆几乎无 法确保准 确完整地 传达发 言人 的意 思 .
技能, 如没有经过适 当的训 练 , 记 笔记 只会 分散译员 的注意力 , 从 而影 响译员 的理解 和分析 。
( 一) 信 息加 工 理 论
般情况 下 , 逻 辑关系可 以通 过表示递 进 、 转折、 举 例等 的关联
四、 结 语
词来 把握 。( 3 ) 孤立成分。孤立成分主要是 指数字 、 专有名词等 。
通过以上的研究 。笔者对交替传译 中笔记法的重要性有 了 更 深 入 的 了解 , 并 获得 了相 关 理 论 知 识 。 笔 者 阐释 了再 笔记 过 程 中需要注意的原则和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进行笔记 的研 究, 将在很大程度上提 升交替传译的质量。

针对口译笔记的难点浅析口译初学者的笔记训练方法

针对口译笔记的难点浅析口译初学者的笔记训练方法

针对口译笔记的难点浅析口译初学者的笔记训练方法摘要:交替传译作为口译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求译员能够在发言人讲话时准确记录发言人的讲话内容,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信息快速、准确、流畅地翻译出来。

因为大脑的记忆能力有限,所以译员在翻译时需要借助笔记辅助记忆。

但是,如果笔记使用不当反而会分散精力,本末倒置。

因此,探索口译笔记的难点,寻找适合口译初学者的笔记训练方法对于想要从事口译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口译笔记;交替传译;笔记问题;训练方法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活动在中国举行,口译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但是口译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难点,那就是口译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在讲者持续较长时间的演讲时,译员仅凭借自身的记忆力很难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口译笔记显得尤为重要。

优质笔记会让译者在信息提取时节省很多精力分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在初学阶段,初学者经常听到什么记录什么,顾此失彼,而最后译出时却只能“忘纸兴叹”,无法串联起所记录的笔记内容。

这样的口译笔记反而束缚了译员的思维,到头来成了“事倍功半”。

一、口译笔记的特点和重要性何为“口译笔记”?刘敏华(2008)将其定义为:通过纸张空间的有效利用,以非特定的语言记号为能充分表达译语提供视觉可能性的一种方式。

王燕(2014)从认知角度将口译笔记理解为:口译笔记是一种基于源语逻辑关系的创造性编码工具,每一次口译笔记的产生,都是编码-解码-再造的过程,是译者对语言资源的一个管理过程。

总而言之,口译笔记是口译过程中的重要辅助环节。

口译笔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辅助性,大脑的记忆能力有限,在交替传译时译员无法把全部的内容记下来,这时候笔记就成了重要的辅助手段,延伸了大脑的记忆能力。

即时性,笔记的目的在于帮助译员回忆起讲话者刚刚讲完的内容,激发短时记忆,没有必要长期保存。

个性化,每个译员的记忆能力不同,熟悉的记录符号、简写方式不同,所以笔记都有各自的特点。

交替传译笔记培训浅析

交替传译笔记培训浅析
交替 传译笔记培训浅析
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外 国语学院 李梦妍
[ 摘 要] 近年 来 , 上海 口译 岗位 资格证 书考试和 中国翻译 资格考试相继 出现 , 全 国的一些城 市 出现 了口译培训机 构 , 开展 了对 交传 能力的培训。笔记是译 员记忆机制的辅助工具 , 可以增加记 忆量和延伸记 忆。作为翻译专业的研究生 , 深感笔记 能力的重要性 并参 加 了北京甲申 同文 口译培训权威机构的笔记培训 并收集了第一手研 究数据 , 结合学生学 习笔记的 困难 , 提 出了有 关交传 笔记 能力培 训 系统的有效方法和 建议 。 [ 关键 词] 交传笔记培训 学习困难 培训建议 交传笔记与笔记训练 1 . 交传笔记性质 方面 , 交传笔记具有必要性 。由于人的记忆有 限, 所以仅 仅凭记 忆是远远不够 的。研究表 明 , 当演讲在 一分钟 之内时 , 译 员可以通过短 时记忆或者长时记忆记住关键词语 和原文的主要观点。但是如果演讲 稿超过一分钟 时, 译员就不 能仅 仅凭记 忆了。虽然经过严格的训练 , 译 员 的短时记忆会增大其信息容量 , 但这也非常有限。 ( 刘和平 , 2 0 0 5 ) 除 了记忆 的任务 , 译员 还要 完成分析和理解信息的任务 , 尤其是遇 到复杂 的句子 时 , 更 是如此。在记笔记时 , 译员要腾出精力来分析理解 句子 之间的联 系 、 逻辑关系和结构。如果仅仅依靠记忆 , 也是不可能完


为2 0 个) 来表达所有 的语 篇。而这套符号 的掌握绝 不应该通过背诵完 成而是通过 练习结合学 生 自己的生活经历 , 形成个性 化的符号 。比如


“ b e a u t i f u l ” , 有些学生会用 “ 、 / ” 来表示 , 而有些同学会用“ @” 来表示。

交替传译视角下的笔记法实践报告

交替传译视角下的笔记法实践报告

交替传译视角下的笔记法实践报告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简称CATTI,其中俄语二级口译实务部分采取交替传译的方式进行。

交替传译笔记法是译员应当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本报告以CATTI俄语二级口译指定教材中实务部分的语句练习口译实践为例,对交替传译笔记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笔者通过对不同国家交替传译笔记法相关研究成果的对比,介绍了笔记符号的两种主要分类方式(按照来源分类和按照功能分类),还总结了汉俄双语互译中的常用笔记符号;详细阐述了笔记的记录工具和记录规范,探讨了笔记记录和解读过程中的主要难点。

提出在记录笔记过程中要灵活使用笔记符号,为高频词汇设计符号;在解读笔记过程中要注意词义的选择和句子结构的调整。

另外,笔者还将交替传译笔记法运用到交替传译实践模拟中,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影响交替传译笔记必要性的七要素;对交替传译笔记法是否可行及其优缺点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了提高笔记记录质量的三个重要方面和提高笔记解读质量的五项要点。

希望本报告中阐述得内容能为交替传译笔记法初学者及CATTI俄语二级口译考生提供借鉴。

交替传译笔记语言选择的实证研究

交替传译笔记语言选择的实证研究

交替传译笔记语言选择的实证研究交替传译是一种在口译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它要求口译员在接收到一句完整的语言表达后,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思维和表达转换,因此语言选择对于交替传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交替传译中的语言选择策略。

研究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大陆某国际会议和商务活动中的交替传译实践中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口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策略。

问卷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母语优势、专业术语、文化差异、语言流利程度等。

调查结果显示,口译员普遍倾向于使用母语进行交替传译,因为母语是他们最为熟悉和流利的语言,能更准确地表达和传达信息。

专业术语在交替传译中起着关键作用,口译员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语进行传译。

而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口译员会借助于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的了解,进行语言转换和适应。

研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口译员在交替传译中的语言选择方法和技巧。

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研究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交替传译片段,并分析口译员在这些片段中的语言选择过程和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口译员会根据对听众需求的判断和对讲话内容的理解,灵活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传译。

他们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对讲话内容进行过多删改和漏译,同时也会尽量使用与听众熟悉度较高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研究总结了交替传译中的语言选择策略,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口译员需要加强对于专业术语的学习和运用,以提高传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口译员需要加强对于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和适应。

口译员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以适应各种复杂的传译场景。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本研究对于交替传译中的语言选择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结果为口译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交替传译的质量和效果。

交替传译笔记训练

交替传译笔记训练

个人职业发展
对于语言专业人士和翻译 人员来说,掌握交替传译 技能可以提高职业竞争力。
02
笔记训练的重要性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01 记忆技巧
使用记忆宫殿、联想记忆等技巧,帮助译员更好 地记住信息。
02 练习
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译员的记忆能力,使其能 够更好地应对翻译任务。
03 笔记辅助
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笔记来辅助记忆,确保信息 的准确传递。
参考标准
可以参考其他优秀的笔记 样本,从中学习如何准确 记录信息。
反馈与修正
通过与其他译员或教师的 交流和反馈,及时发现并 修正笔记中的错误和不足 之处。
笔记训练的建议与展望
系统训练
建议进行系统的笔记 训练,包括理论学习、 实践练习和反思总结 等环节。
多样化练习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 式,如听录音、看视 频、现场口译等,提 高笔记的适应性和灵 活性。
实例三:国际会议的笔记实践
总结词
国际会议的笔记需要注重信息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 要关注发言者的观点和论据,以及会议的主题和议程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详细描述
在国际会议中,译员需要全面、准确地记录下发言者 的观点、论据和会议的主题、议程等内容。为了确保 信息的准确性,译员需要仔细听取发言者的内容,并 对其进行核实。同时,译员还需要根据会议的主题和 议程对笔记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更好地为参会者提供 服务。此外,译员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以便为参会者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
交替传译笔记训练
目录
• 交替传译简介 • 笔记训练的重要性 • 笔记训练的方法 • 笔记训练的实践与建议 • 实例分析
01
交替传译简介
交替传译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界交替传译笔记方法初探
柯文娣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笔记在交替传译中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自己学习交替传译的体会,
探索如何做笔记才能使传译过程顺利完成。

根据吉尔的负荷模型,
笔记要尽量精简。

根据塞莱斯科维奇释意三角模型理论,
笔记中记下的应该是源语涵盖的意义,而不是源语本身。

另外,笔记除了记下意义之外,还要注意记下意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交替传译笔记负荷模型释意三角模型中图分类号:G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5-0221-02
1引言
在读刘敏华的《逐步口译与笔记》这本书之前,笔者对口译的笔记完全是感性的认识和切身的失败体会,没有进行过理论的思考。

反思自己之前学习交替传译的经验:做口译笔记时,写字速度总赶不上说话的速度,因此也漏听很多信息。

导致后来读着笔记进行口译时,相当困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想不起来前面听的内容,看不懂自己支离破碎的笔记;第二,译出来的语言翻译腔很重,甚至完全不知所云。

这样看来,笔记的错误方法直接导致了口译学习的失败。

读完《逐步口译与笔记》才发现自己笔记的根本错误:口译过程的注意力分配出了问题。

根据刘敏华的说法,
交传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听,倾听,分析,记忆和笔记,口译。

我花费了过多精力在笔记上,没能分配足够注意力去倾听,并且忽视了更关键的笔记之前的信息处理,导致笔记没有记下精髓,毫无章法。

那么应该如何做笔记才能满足交替传译的需要呢
2口译笔记应该尽量精简---吉尔负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 )
如前所述,刘敏华认为做笔记只占交替传译过程的一小部分,如果花费过多精力在笔记上,必然导致其它的任务(如记忆)无法有效完成。

这一现象也可以用吉尔的负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 )来解释。

此模型基于两个观点:第一,人只有有限的注意力资源。

第二,在做口译时,几乎要需要消耗掉所有这种注意力,甚至有时会超过人的极限,这样会导致口译质量的下降。

吉尔将交替传译过程分的更细致,由两个大阶段组成。

在第一阶段中,交替传译=倾听和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

在第二阶段中,交替传译=回忆+阅读笔记+表达。

由于人的脑力是有限的,第一阶段我将过多的精力倾注在记笔记上了,
而剩余很少的脑力还要分配给倾听和分析、短期记忆和协调这三项工作,经常会超出自己负荷的范围。

如果够以简洁有效的方式进行笔记,那么在不超过总体可用处理能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减少笔记的负荷。

因此,口译笔记要精简,足够勾起大脑的回忆就行。

这样就能把省下的处理能力分配到其余三个任务上。

3口译笔记的内容---意义和结构
那么如何才能把笔记做的精简?精简的笔记里应该涵盖哪些内容
3.1记下意义(sense )
根据塞莱斯科维奇的释义三角模型(如下图),口译员的笔记应该记下意义(sense )。

要把语言1译到语言2,一种方法是直接从三角的左下角进入右下角,这被称作代码的转换。

另外一种方法是从三角的左下角进入三角的顶部,随后再进入右下角。

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不是简单的代码转换法,而是先理解原文的意义,在脱离语言1的外壳后,用语言2进行表达。

后者是主导的口译思维过程。

在做交替传译的时候,如果记笔记太多,而且听到什么就记什么的话,记下的是代码,译员就比较容易走代码转换的路线。

在口译时,大多数情况要走非代码转换路线,这样就要通过记下意义(sense ),然后重新组织目标语,将这种信息表达出来。

口译笔记中的意义可以用各种符号来表示,如字母,拼音,汉字,图形甚至数学符号等,这样便更加简化了笔记的内容。

3.2笔记体现结构
除了记下意义(sense )外,笔记的结构也相当重要,也就是要记下意义之间的关系。

在布鲁塞尔担任欧盟职业译员长达19年,并且有着丰富的口译教学经验的琼斯,关于应该怎样记笔记,
·
122·
文学界
她说道:
Notes should therefore reflect the form of a speech ,making it clear to the interpreter what is important and what is ancillary ,how i-deas are related or separated from one another.This structure should also be in the interpreter's mind ;it should be the product of their ana-lytical work.
如何体现笔记的结构呢?可以大量使用体现意义之间关系的符号,如等号,大于号,小于号,不等号,加号,减号,对号,差号;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点,横线(单线,双线),斜线,箭头(向前向后,向上向下),推导号等。

另外,口译笔记还要充分利用空间来补充笔记的意思。

空间的使用有以下几条原则:垂直,叠加,缩进。

空间在笔记中的正确使用,
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从上可知,笔记既要记下所有核心意思,还要体现出结构。

因此英汉互译中笔记的语言综合来说应该既不是源语,也不是目标语。

而是由英文、
汉字、非语言符号和空间等混合组成的。

4结语
由于记忆力的限制,有效的笔记对交替传译的成败有着决定性作用。

但由于人的脑力有限,而口译过程常常会达到脑力极限,能分配给笔记的注意力如果能较少,译员就能更专注于听、分析和记忆,
因此笔记要尽量精简。

有效的口译笔记记下的是语言代码后深层次的意义,另外,还要注意记下意义之间的关系,即结构。

如此记笔记,在做交替传译时才能游刃有余,译得十分顺畅。

参考文献:
[1]Gile Daniel.(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玛丽雅娜·勒代雷.口译推理教学法[
M ].巴黎:Didier Erudition ,1989.[3]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4]黄志华.论在交替传译培训中如何让学员做到笔记的简洁[
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5]刘敏华.逐步口译与笔记---理论,实践与教学[M ].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
1993.[6]张吉良.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柯文娣(1988-)女,研究方向英汉汉英翻译

(上接第219页)成三度、五度、六度的基础上成平行的走向,偶尔在华彩的时候变化节奏,体现依附声部的流动性,在乐器的分配
上可用音色差异大乐器来演奏,
以此来减弱不和谐音程间的碰撞强度。

(2)和声
中国民族爵士乐几乎采用的是爵士乐的和声体系,以七和弦
为基础的和弦,
其延伸音可以多至9、11、13音。

根据中国民族音乐的和声来看,则是四声部的三和弦较为普遍,因为民族音乐比起爵士音乐而言,线条性的结构比柱式的结构运用的更广泛,以
七和弦为基础的和弦加上延伸音远远超过了四个声部,
所以在这里需要对和声声部进行简化,只保留7-9-11-13音或者11-13-7-9音的音序排列。

在中国民族爵士乐和声是柱式与线性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用这种概念配和声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考虑配什么和弦,而是在考虑功能性和色彩性孰轻孰重的基础上,把旋律的音看做这个和弦的什么部分,这才是最为主要的。

(3)配器
配器的原始概念是
“乐器的分配”,将一个柱式和弦的每一个音对应一个不同的乐器,然后进行音域的分配。

需要涉及的乐器分为民族特色乐器、爵士特色乐器和管弦乐器。

民族特色乐器包括:笛子、唢呐、笙、二胡;爵士特色乐器包括:爵士鼓、三角铁、响板、沙锤、风铃、吉他(包括电吉他)、电贝司(包括声学贝司)、萨克斯;合成器管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
琴、小号、长号、单簧管、双簧管
除了这些乐器之外还需要了解乐曲的纵向结构,从上至下分
别为:旋律与依附声部层、
和声层、低音层、节奏层。

担任旋律的乐器有:笛子、二胡、唢呐、萨克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小号;担任依附声部的乐器有:二胡、笙、笛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双簧管;担任和声织体的乐器有:小
提琴、
中提琴、大提琴、合成器、吉他、单簧管、双簧管;担任低音层的乐器有:电贝司、声学贝司、大提琴;担任节奏层的乐器有:爵士鼓、三角铁、响板、沙锤、风铃等
这些乐器按照相应音区的和弦对照后进行分配,
就完成最基本的构架。

编配的问题是作者的需要和编曲者对与音乐作.0品的理解加上创作者的经验结合出的结果在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弗兰克·蒂罗.爵士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洛秦.爵士百年兴衰录.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杜炜(1986—)男,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设计;杨贵仙(1963-)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科长)
·2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