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019教育部审定)9.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PPT课件

1.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xiōn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 在 异 乡/为 异 客 ,
bèi
每 逢 佳 节/倍/思 亲 。
遥 知 兄 弟/登/高 处 ,
遍 插 茱 萸/少/一 人 。
别的,其他的。
单独。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状物 言志
万象更新 光明美好
悟 语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写新年热闹、欢乐 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 政治的思想热情。放鞭炮,喝美酒,换上 春联过大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 传统节日。让我们珍惜合家团圆的时光, 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牧童俏皮的一指,抹 去诗人心中的阴云,使全 诗的气氛豁然开朗。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凄迷感伤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鲜明生动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先抑后扬 ,对比交 错,相映 成趣。
清明
清明——雨纷纷 触景 行人——欲断 伤怀 魂酒家——何处有 借酒 牧童——杏花村 消愁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除夜》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一、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__把__新__桃__换__旧__符__。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__童__遥__指__杏__花__村__。 独__在__异__乡__为__异__客__,每逢佳节倍思亲。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意: 向牧童询问哪里
有酒家可以歇脚,他 指了指远处杏花盛开 的小村庄。
2019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完整版公开课精品ppt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山东】指华山以东。 ②【异乡】他乡,外乡。 ③【倍】加倍,更加。 ④【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⑤【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 故人在重阳节有戴茱萸的习俗。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为异客 在异乡 逢佳节
倍思亲
登高处 想家乡 插茱萸
少一人
倍感孤独 情景交融
思念亲人 思念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哪里看出 来的?
表达了诗人孤独和对家人深沉思念的情感。一 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客 居他乡的孤独之感;“思亲”直接点出了诗人想念 亲人的情感,而“倍”字让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清明
活动二
再读古诗,思考:
1.最后两句与清明无关,能否去掉?为什么? 2.想象当时的情节,写出行人的话和牧童的 动作。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古诗的第一句
交代了清明之日的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环境,烘托了凄清
悲伤之感。
清明
路上行人欲断魂。
路上羁旅的行人个个失魂落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重阳之日,诗人想到了哪些场景?他的心情 是怎样的?
他想到了家乡的兄弟们登上高处,每个人身 上都插上了茱萸,但唯独缺少了自己。
“少一人”写出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而异常 遗憾的心情。
2019部编版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56张ppt)》优质课件

9 古诗三首
互动课堂
大声朗读古诗《清明》: 1.用“ ”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2.用“ ”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9 古诗三首
排理比解诗意:
9 古诗三首
结构梳理
九 月 九 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亲人
忆 山 东 兄
遥知兄弟登高处, 想象情景
遍插茱萸少一人。
弟
9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 异乡 生活的孤独 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 兄弟 , 按照重阳节的 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表达了游子的 思乡怀亲 之情。
9 古诗三首
排理比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又要冒雨赶路, 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 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9 古诗三首
排理比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遥指:指向远方。 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 杏花村。
9 古诗三首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 植物,据说可辟邪。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 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带着茱萸,站在那高高 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9 古诗三首
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登高处?
古代习俗,重阳节人们都要登到 高处避灾。
9 古诗三首
语文三年级下册目录(部编版)

语文三年级下册目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是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内容包括28篇课文、2篇习作例文、4组口语交际、7组语文园地等,供三年级下学期使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目录(部编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语文三年级下册目录(部编版)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2燕子3荷花4_ 昆虫备忘录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语文园地第二单元5守株待兔6陶罐和铁罐7 鹿角和鹿腿8_ 池子与河流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习作:看图画,写一写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 纸的发明11赵州桥12_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语文园地第四单元13花钟14蜜蜂15_ 小虾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语文园地第五单元16小真的长头发17 我变成了一棵树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习作:奇妙的想象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19剃头大师20肥皂泡21_我不能失信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语文园地第七单元22 我们奇妙的世界23 海底世界24火烧云口语交际:劝告习作:国宝大熊猫语文园地[1-2][7][9]第八单元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6_ 方帽子店27 漏28_ 枣核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语文园地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小学语文课本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大体一致,略有改动。
改动一:在第三单元中,第8课《去年的树》更换为《卖火柴的小女孩》。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
课文以小鸟与“大树、树根、大门、小姑娘”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赞扬了小鸟与大树之间纯真的友谊。
文章语言平实、情节曲折、感情真挚,令人感动。
本文最初是原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11课,后来被初版的部编版教材收录为三年级上册课文。
而如今又被删掉,着实令人费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
201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学过哪些与节日有关的古代诗歌,请你背一背,并写下其中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 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 诗 的 后 两 句 , 如 果 顺 着 “ 佳 节 倍 思 亲 ” 作 直 线 式 的 延 伸 , 就 不 免 蛇 足;转 出 新 意 而 再 形 成 新 的 高 潮 , 也 很 难 办 到 。 作 者 采 取 另 一 种 方 式:紧 接 着 感 情 的 激 流 , 出 现 一 泓 微 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教案 教学设计 一 、 复 习 导 入:上 节 课 我 们 已 经 学 习 了 第 九 课 《 古 诗 两 首 》 中 的 第 一 首 古 诗 《 夜 书 所 见》,同学们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生背)。 秋 天 是 一 个 丰 收 的 季 节 ,秋 天 又 是 一 个 万 物 凋 零 的 季 节 ,这 就 是 秋 天 的 独 特 之 处 ,所 以 古 人 特 别 得 喜 欢 吟 诵 秋 天 。你 还 会 吟 诵 其 他 有 关 秋 天 的 古 诗 吗 ? ( 生 可 背 ,可 拿 卡 片) 同 学 们 小 小 的 年 纪 真 了 不 起 ! 今 天 我 们 再 学 一 首 有 关 秋 天 的 古 诗《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板书诗题)。谁来读一读诗题?同学们一起来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PPT课件

清明节
(课后第二题)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理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纷纷:细雨不停地下。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 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理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看到了 我国古代新年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 去看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清 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5 日或4日。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气候温暖,草 木萌翠,雨水较多。
清明节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或阖家团聚, 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清明节到了,诗人杜牧在这一天看到了什么呢?
清明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一说:《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 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 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结构梳理
清明
景 雨纷纷 人 行人 诗人 牧童来自主题概括这首诗描写 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和情景, 抒发了 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读古诗,把诗句补完整。
爆竹声中___一__岁___除_________ , __春__风____________送暖入屠苏。 __千___门__万__户___________曈曈日, 总把____新__桃__________换旧符。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元日》是__宋______代诗人_王__安__石___ 写的诗作,描写的是_过__春__节___时的景象。
(2019新教材)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课文】

(2019新教材)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课文】1.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图地荡漾开去。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
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3.荷花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2019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备课教案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课时安排
共3课时第2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二、三次备课
(二次备课用黑色、三次备课用红色)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授课
学校
授课教师
集体备课成员
三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
审稿人
教学
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 -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清明习俗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
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著名诗作,唐代诗人杜牧所作。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