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化学反应与能量》全章复习与巩固_提高
高一化学教案(4篇)

高一化学教案(4篇)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篇一【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
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教学重点】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高三第一轮复习工作计划

高三第一轮复习工作计划高三第一轮复习工作计划(一)高考复习一般要经历三轮:第一轮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第二轮专题研究;第三轮强化训练。
那么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策略有哪些呢?一、善于整合高中三年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高三第一轮复习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核心,常常需要重复温习高一二已学知识点和基本技能,这个过程需要重复实现温故而知新,即在原有基础上要有新的发现,这就需要在复习高一二所学知识时,善于镶嵌高中三年所学内容,来实现复习的新意和高效。
二、善于拓展原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高一二我们所掌握的方法毕竟很有限,高三学习后无论是视野和基本技巧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因此,一些高一二必须采用的方法,到现在可以优化和改进,以便减少计算量,提高运算速度,改善学习方法。
例如到了高三后,解决函数的单调性的策略有两种,一是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二是利用求导的办法,显然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比利用求导要复杂得多,因此,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最好能整合利用函数求导来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
这样在处理此问题时,就可以回避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来研究对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了。
这自然就拓展了原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学习视野和复习效率。
三、善于嵌镶高中三年所有学习技法,造就思维落差高三第一轮复习仅仅是回顾和实践旧知识是永远不够的,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和更新旧知识,不断造就思维落差,才可能获得新智能。
只有在不断发展和领悟中,获得惊喜,才会感受到第一轮复习不是无谓的重复,机械的回顾。
高三第一轮复习需要在强化和更新旧知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感悟,才能持续不断地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题突出,活而不杂,多而不乱我们提倡高三第一轮复习要整合高中三年所学内容的所有基本方法,但我们并不主张高三复习出现过大思维跳跃,或者主题不突出,甚至没有主题的复习方法。
我们所提倡的整合是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活而不杂,多而不乱的复习策略。
高一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最新教案

高一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最新教案高一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最新教案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看完下面这份教案,也许你就明白了。
更多相关内容请上店铺。
高一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最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三、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归纳小结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设疑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见教材实验2-1。
思考与讨论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反思、交流与评价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做法是什么?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演示实验见教材实验2-2思考与讨论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2、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实验中对你最有启发的是什么?小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高一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范文(四篇)

高一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范文本学期下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五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特制定以下计划。
希望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学习。
一、工作思路: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化学必修2》是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部分的第二个模块。
本册教材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专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规律总结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定性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为选修四打基础;掌握简单常见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等有机物的性质及用途,为选修五打基础;通过对一系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元素化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重点目标:完成必修2教学内容,实现模块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熟悉高考化学的题型和命题趋势,尽快提高教学基本功。
基于普通班和重点班的区别,所以要区别对待。
重点班的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总结。
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
同时,对优生强化学习,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
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
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具体工作措施:1、弹性调节难度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
教学内容参考课时实际课时总课时日期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第一节元素周期表341、元素周期表第____周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3、核素第____周4、本节复习5、1-1测验第____周第二节元素周期律346、原子核外电子排布7、元素周期律8、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____周9、1-2本节复习第三节化学键2210.离子键11.共价键第____周第一章复习2212、全章检测,讲评与反馈第二章化学方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231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第____周14、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15、本节复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2416、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____周第____周17、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8、本节复习,检测与讲评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2419、化学反应的速率第____周20、化学反应的限度21、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22、本节复习检测与练习第10、____周第二章复习1223、归纳与整理23、全章检测期中考试第____周第三章有机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2324、甲烷的性质第____周25、烷烃26、本节复习第二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3428、乙烯第____周29、苯30、本节复习31、检测与练习第____周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332、乙醇33、乙酸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2333、糖、油脂、蛋白质的性质34、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第____周第三章复习2235、本章检测36、讲评与归纳整理37、难点讲解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2338、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第____周39、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40、本节复习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2341、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第____周42、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43、本节复习期末复习专题1:化学能量转化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专题3:有机物的认识和应用第____周期末复习期末考试第____周高一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范文(二)一、指导思想:全面____教育方针,根据____的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全部教案

目录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第三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第二章碱金属第一课时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碱金属元素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第四章卤素第一课时氯气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卤族元素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原子结构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第四课时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第五课时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第六章氧族元素硫酸工业第一课时氧族元素第二课时硫硫酸第三课时接触法制硫酸第四课时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第七章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第一课时碳族元素第二课时硅二氧化硅无机非金属材料第八章氮族元素第一课时氮与磷第二课时氨铵盐第三课时硝酸第九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三课时合成氨工业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第十章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电离平衡第二课时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第三课时盐类的水解第四课时酸碱中和滴定第十一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一课时金属的概述第二课时镁铝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铁及其化合物第四课时金属的冶炼第十二章烃第一课时甲烷的性质与“四同”规律第二课时不饱和烃的性质与空间构型第三课时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第四课时有机物的燃烧规律及有机计算第十三章电化学原理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二课时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第三课时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第十四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课时卤代烃的两大反应和基团的移动和保护第二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1)第三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2)第四课时羟基酸、氨基酸、脂肪酸的性质第五课时醛、酯的重要性质与拓展第六课时有机化学实验探究第十五章糖类蛋白质第一课时糖类第二课时油脂第三课时蛋白质第十六章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有机反应规律第二课时有机合成方法第十七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二课时物质的检验前言本教学案是依据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覆盖了整个高一、高二、高三的学习、教学与备考。
人教社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

Zn +2H+=Zn2+ + H2 考:下列装置中灵敏电流计上是 否有电流通过?下列装置是否为原电池?
【探究实验】按下图进行实验 并观察现象:
(-):Zn - 2e- = Zn2+ (+):Cu2++2e- = Cu 电池反应: Cu2++Zn = Cu + Zn2+
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 • • • 前提是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有两个电极 有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电路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定义:是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某一反应物的物质的 量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增加来 表示。 V=△C/△t 3、mol/L.min 、mol/L.s 如反应方程式∶mA+nB=pY+qZ 则VA=△C(A)/△t, VB=△C(B)/△t, VY=△C(Y)/△t, VZ=△C(Z)/△t。 4、化学平衡
二、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 什么原电池?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Zn – 2e- = Zn2+
(-): Zn – 2e- = Zn2+
2】按下图进行实验 (+): 【探究实验 Cu2+ + 2e- = Cu (+): 2H+ + 2e- = H2↑
电池反应:
并观察现象: 电池反应:
Zn + Cu2+= Zn2++Cu Zn Cu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若反应X + Y = M是放热反应,该反应一 定不用加热。 • B.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 应。 • C. CO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O3分 解是吸热反应。 • D. 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高一化学复习方法总结

高一化学复习方法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化学复习方法总结本店铺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化学复习方法总结》,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1.高一化学复习方法总结复习是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的过程。
巩固练习章复习与巩固_提高

巩固练习章复习与巩固_提高【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 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Cl 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 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 -1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1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12.已知:*****H2CH3(g)+6.5O2(g)→4CO2(g)+5H2O(l);ΔH=-2878 kJmol-1(CH3)2CHCH3(g)+6.5O2(g)→4CO2(g)+5H2O(l);ΔH=-2869 kJmol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B.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C.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D.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3.已知CH4(g)的燃烧热为890 kJ/mol,当一定量的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所放出的热量为74 kJ,所需空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为20%)()A.37.24 L B.18.62 L C.9.31 L D.20.50 L4.已知①25 ℃、101 kPa时,2C(s)+O2(g)=2CO(g);ΔH=-221 kJ/mol②25 ℃、101 kPa下,碳的燃烧热是393.5 kJ/mol。
今有120 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混合气体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1。
则该反应放出的热量是()A.1105 kJ B.1812.5 kJ C.2520 kJ D.3935 kJ5.已知乙炔和乙烯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2H2(g)+5O2(g)=4CO2(g)+2H2O(l)ΔH=-2600 kJ/mol,C2H4(g)+3O2(g)=2CO2(g)+2H2O(l)ΔH=-1411 kJ/mo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章复习与巩固审稿:张灿丽责编: 宋杰【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3、了解中和热、燃烧热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4、知道盖斯定律,能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简单计算;了解反应热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网络】1、知识结构2、知识联系【要点梳理】要点一、反应热及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1、反应热: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
2、燃烧热(1)概念:在101kPa时,1mol物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表示。
(2)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
要点诠释:①规定是在101 kPa压强下测出热量。
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下测定出来的。
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
②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这样才有可比性)。
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
例如,C8H18的燃烧热为5518kJ/mol,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C8H18(l)+O2(g)= 8CO2(g)+9H2O(l) △H=-5518kJ/mol③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2、H →H2O(l)、S →SO2等。
C(s)+O2(g)=CO(g)△H=-110.5kJ/molC(s)+O2(g)=CO2(g)△H=-393.5kJ/mol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而不是110.5kJ/mol。
④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表示时取负值。
例如,CH4的燃烧热为890.3kJ/mol,而△H=-890.3kJ/mol。
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3、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
要点诠释:①这里的稀溶液一般要求酸溶液中的c(H+)≤1mol/L,碱溶液中的c(OH-)≤1mol/L。
这是因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相互稀释时会放出热量。
②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即与酸、碱的种类无关),通过许多次实验测定,1molH +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HO时,放出热量57.3kJ。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2H+(aq)+OH-(aq)=H2O(l)△H=-57.3kJ/mol因此,所有中和反应的△H都相同,都为-57.3kJ/mol。
③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H2O为基准,因为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酸、碱或盐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中和反应对象为稀溶液;强酸与强碱中和时生成1mol H2O均放热57.3kJ,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1)主要仪器:大烧杯(5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2)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如图6-1所示。
②分别量取50mL 0.50 mol/L的盐酸和50mL0.55mol/L NaOH溶液,记录起始温度t1。
③混合反应并准确量取混合液最高温度,记录终止温度t2。
④重复实验二次,取平均值。
⑤计算△H=(3)可能的误差①未及时测出最高温度——其值偏小②使用一个量筒且未洗干净——其值偏小③烧杯过大——其值偏小要点二、化学反应的焓变1、焓的定义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性质,符号为H。
用焓变(△H)来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
△H=H(生成物)-H(反应物)△H为生成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化学反应的焓变。
注意:△H >0,表示吸热;△H <0,表示放热;单位:J/mol或kJ/mol2、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热化学研究表明,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只转化成热能,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
数学表达式:Q P=∆H,其中:Q P表示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要点三、热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1、概念: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之间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要点诠释:(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因为反应热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用分数,但要注意反应热也发生相应变化。
3、书写注意事项:(1)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若为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名称),因为物质呈现哪一种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即反应物的物质相同,状态不同,△H也不同。
(2)要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
因为△H的大小和反应的温度、压强有关,如不注明,即表示在101kPa和25°C。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是表示物质的量,故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相同物质的化学反应,当化学计量数改变时,其△H也同等倍数的改变。
(4)△H的表示: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一定要注明,“+”代表吸热,“-”代表放热。
△H的单位是:kJ/mol或J/mol。
要点四、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及其应用1、盖斯定律的涵义: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的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和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相同,这就是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的应用: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有些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
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的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3、反应热计算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和燃烧热的数据,可以计算一些反应的反应热。
反应热、燃烧热的简单计算都是以它们的定义为基础的,只要掌握了它们的定义的内涵,注意单位的转化即可。
热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依据:(1)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还等于反应热之比。
(2)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当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反应热同时相加(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典型例题】类型一、热化学基本概念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B.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C. 燃烧热或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D. 在稀溶液中,1mol CH3COOH和1mol NaOH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
【思路点拨】明确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熟练掌握热化学基本概念的要点。
分析问题从基本概念入手。
【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燃烧热、中和热的定义的理解,特别是两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结升华】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热化学相关问题的关键,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才能使本部分内容体系化。
而准确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要点才能对一些命题进行正确判断。
举一反三:【变式1】“碘受热升华,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未破坏I-I共价键,因此未发生吸热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答案】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而碘升华属物理变化未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上述说法正确。
【变式2】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将50mL 0.5mol/L的盐酸改为60mL 0.5mol/L盐酸所放出的热量与所求中和热与未改前是否相等?怎样判断?【答案】两者相等;中和热是指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解析】计算放出的热量:Q=m△t·C=(m2-m1)(t2-t1)·C,由于原反应中碱稍过量,现增大盐酸的量,生成的水增多,放出的热量增多,因此放热不等,又由于△H=Q/n(H2O),Q增大,n(H2O)增多,而比值不变,因此中和热值不变。
中和热相等也可从概念判断得出。
类型二、热化学方程式例2 在一定的条件下,当64g SO2气体被氧化成SO3气体时,共放出热量98.3kJ。
据此,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B.C.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题目中给出的量出放出热量的对应关系。
【答案】C【解析】此题旨在考查△H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及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mol SO2完全氧化为SO3气体时放出热量为98.3kJ/mol,即△H为负值。
【总结升华】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是学好热化学版块的基本功。
书写时注意物质的状态、化学计量数、反应热数值的关系,并且要求准确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举一反三:【变式1】往有机聚合物中添加阻燃剂,可增加聚合物的使用安全性,扩大其应用范围。
例如,在某聚乙烯树脂中加入等质量由特殊工艺制备的阻燃型Mg(OH)2,树脂可燃性大大降低。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Mg(OH)2(s)==MgO(s)+H2O(g)△H1=+81.5kJ·mol-1Al(OH)3(s)=Al2O3(s)+H2O(g)△H2=+87.7kJ·mol-1①Mg(OH)2和Al(OH)3起阻燃作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②等质量Mg(OH)2和Al(OH)3相比,阻燃效果较好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③常用阻燃剂主要有三类:A.卤系,如四溴乙烷;B.磷系,如磷酸三苯酯;C.无机类,主要是Mg(OH)2和Al(OH)3。
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应用时较理想的阻燃剂是______(填代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
【解析】①Mg(OH)2和Al(OH)3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下降;同时生成的耐高温、稳定性好的MgO、Al2O3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阻燃效果更佳。
②Mg(OH)2 Mg(OH)2的吸热效率为:81.5kJ·mol-1/58g·mol-1=1.41 kJ·g-1;Al(OH)3的吸热效率为:87.7kJ·mol-1/78g·mol-1=1.12 kJ·g-1等质量的Mg(OH)2比Al(OH)3吸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