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历史和文化(光明讲坛)
地名、历史和文化解读

地名、历史和文化作者:陈鹏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故宫“地名”以外的地名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还存在地名本身以外很多方面的内容。
我们现在讲地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们的时间意义和概念,因为从空间范围讲一个地名,无论点还是面,是通过地理坐标,用具体界限划定的。
但是任何一个空间范围其实都与一定的时间范围相联系,这个时间范围有的长有的短,在这个时间范围里面又与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和因素相联系,所以地名除它们的本意之外,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
早期的地名实际上反映了族群分布,尽管我们对它们的具体内容还不了解。
如商朝人,几乎将所有做过都城的地方都称为“亳”,早期迁移到的地方也命名为“亳”。
又如,山东好几个地方地名都带“不”(音夫),其实这也是反映某一个族群的流动或者分布的特点。
再如“姑”字,江南有好几个地名有这个字,最著名的是苏州,被称为姑苏。
对“姑”字以前有几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但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认为“姑”没有具体意义,只是越人的发语字。
但这类地名的存在反映了某支越人的分布。
再如敦煌,从汉朝开始就有人根据汉语解释“敦煌”二字的含义,后来日本学者指出敦煌不是来源于汉语,而是来自土著民族的语文,汉字是采用音译,所以不能按字面解释。
不仅敦煌,我国西北地区还有很多地名,当汉朝人记录下来时已经无法考证它们的含义,但都反映了古代西域一些族群的分布,以及族群的影响,但在这些方面我们目前研究很不够,将来或许能通过这些地名破译民族成分的密码。
早期的地名后来成为国名,成为朝代的名称,其实开始往往是指具体的地方,例如秦、汉、魏、晋、宋等。
以“汉”为例,来源于汉水,因为有了汉水,才有了汉中等地名。
刘邦的封地在汉中,成为汉王,以后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汉朝。
因为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基本上奠定统一中国的疆域,所以这个民族主体被称为汉族。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地名》课外拓展阅读专题课件精品优质比赛公开课课件

1、本题主要考察我们对字的意思的理解。
参考答案:(1)(2)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括号。 (1)全世界一致认为。( ) (2)东西很多很好,眼睛来不及看,一时看不过来。( )
2、本题主要考察我们对词语意思的把握。
参考答案:(1)公认 (2)目不暇接
3、照样子写句子 。 例:刘洋天天早晨坚持跑步,所以她的身体很健康。 刘洋的身体很健康,是因为她天天早晨坚持跑步。 A.内洞一团漆黑,所以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B.街道主任对居民很关心,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
导读: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作者语言的流畅,比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 一块新生陆地。”“吴淞江,即今苏州河, 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 海浦。”等等,读者阅读的时候感觉是一气 呵成。
阅读实训: 1、给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过分地爱好。
地
名
课外拓展阅读专题课件
上海地名的来历
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 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 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 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 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 臵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 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 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 1265 年,开始在这里 建镇。(追溯的历史很悠久。) 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 一条称下海浦。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 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 1292 年,设 上海县。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 为中央直辖市。(点出了现在的名称确定。)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

汜》:“江有汜,之子归。”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地名
人文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程是密切联
系的。 郡县制度的产生,是人文地名诞生的划时 代事件。 出现的地名中即有郡、县,之后又有府、 郡省、京师等行政地名。 《汉书· 地理志》是我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 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它对60处地 名渊源的解释成为后世地名学的典范。
(2)影响地名变化的几种因素
地名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动性的特点。
影响因素有 A、改朝换代。如王莽篡汉后,即对全国所 有县名进行改动。 B、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地名的改变。 如乡升县、厅改州等。新疆 C、经济变化。如旧时桂林的盐街,今时的 文化步行街。
D、社会心理变化。一些较俗的地名,随着
例:京师的解释
《公羊传》桓公九年(前703年):“京 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 之。” 意思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 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 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 渊源解释的先河。
6.冈,指小山。《小雅· 正月》:“谓山盖卑,戈同为 陵”。 7.丘,指隆起的地形。《陈风· 宛丘》:“子之汤兮, 宛丘之上”;
(2)表水的地名
1.浒或干.指河边。《王风· 葛藟》:“绵绵葛 藟,在河之浒”;《大雅· 江汉》:“江汉之浒”; 《魏风· 伐檀》:“坎坎优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2.洲.《丙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朱熹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 中可居之地也。”
地名史讲座
被忽略的身边文化
地名文化讨论发言稿范文

地名文化讨论发言稿范文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地名文化。
地名是一国、一地区的重要符号和象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地名文化对于增强地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地名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
通过观察地名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沿革。
例如,一些地名中可能包含有关于该地的起源、发展、战争等历史背景的信息。
通过了解地名中的来源和含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和发展过程。
其次,地名文化是一种地方的文化表达。
地名通常是反映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
例如,一些地区的地名可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信仰体系、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
这些地名进而成为了地方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彰显着当地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再次,地名文化是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
当人们听到一个地名时,他们往往会和这个地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地名成为了居民们对于家乡、故乡的认同感的象征,增强了地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最后,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地名可能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因此,对于重要地名的保护和传承显得更加迫切。
通过开展地名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地名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符号和象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智慧。
它对于地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地名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以此来传承和弘扬地方的历史与文化。
谢谢大家!(发言完毕)。
地名文化发言稿

地名文化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地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通过研究地名,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特点、人文风貌以及发展历程,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首先,地名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标志和象征。
地名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地理标志和象征,传递着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
比如,北京的“故宫”,这个名字就代表着北京作为中国古代皇帝的居住地,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再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代表着法国的工业精神、工程技术和现代化程度,成为法国的象征之一。
地名文化正是通过这样的代表性地标,让人们对地区有更深刻的印象,并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知。
其次,地名文化体现了特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从地名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
比如,江苏苏州的名字中包含了“苏”字,这个字源于古代中国的苏文化,反映了苏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这个名字来自于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城市Barcino,它的地名体现了古老的罗马文明和西班牙的历史底蕴。
通过研究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承。
此外,地名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地名和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的地标和地名取而代之,往往抹去了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因此,我们要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地名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地名文化的管理和规范,保护传统地名不受污染和侵蚀,同时注重培育新的地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推广地名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创新和交流。
地名文化的推广不应该只是死板地传统宣讲,而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
让地名文化活起来

让地名文化活起来作者:王胜三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14期【摘要】地名作为社会基础地理信息,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更加凸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对地名工作特别是地名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国家战略智慧城市地名文化【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作为以地名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近年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
一方面,注重地名普查、地名文化和地名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突出地名研究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智慧城市、城镇化以及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相关的地名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一带一路”为牵引,把地名研究考证向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要打造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格局,必须优先铺设一条坚实而顺畅的地名之路。
为此,我们积极实践,深入探索,将“一带一路”与“地名文化”两个关键词融汇交织,为宣传和普及“一带一路”地名文化打开一扇崭新的窗口。
一是考证“一带一路”历史地名。
组织专家学者,挖掘丝绸之路上古国名、古城邦名的来历、演变,追溯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历史,探索古丝绸之路沿线古地名的演化足迹。
二是考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名。
以国家名称这一重要地名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80个国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介绍。
三是考证“一带一路”重要城市名。
依托国际大通道,陆路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重点介绍54个著名城市名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从区位、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旅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展现。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研发和推广地名标志智能导向系统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更加便捷的地名标志导向系统是重要内容。
地名标志遍布城市的中心街巷和角角落落,是城市管理的“细胞”和“末端”,只有让“末端”动起来,让“细胞”活起来,城市肌体才能充满活力。
中国地名大会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名大会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名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地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地名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地名的数量逐渐增多,地名的形成也日趋多样化。
在古代,地名的命名往往和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历史事件、人物名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地名的演变过程中,地名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名文化。
二、中国地名的分类中国地名可以按照地貌、历史、人文等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地貌分类,地名可以分为山、水、地等不同类别。
按照历史分类,地名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类别。
按照人文分类,地名可以分为人名、地名、天文名等不同类别。
这些不同分类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和研究中国地名的特点和规律。
三、地名与地域文化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民风、风土人情等信息。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深入了解和挖掘地方的文化内涵,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同时,地名也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通过地名的传承和传播,可以将地域文化传承给后人。
四、地名与地理信息地名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元素。
地名可以标识地理位置,反映地理空间信息,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更准确地指导地图绘制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同时,地名的研究也对地理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持。
五、地名与语言文字地名是语言文字的重要应用和体现,是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的命名往往和语言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名往往是某个语言文字表达地理概念的具体表现。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深入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规律,进一步推动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地名的研究也对语言文字的传承、保护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以上是中国地名大会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地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推动地理信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美衡阳——衡阳历史文化纵论

大美衡阳——衡阳历史文化纵论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很高兴的能在这和大家交流一下, 在今天,我们到工学院共同学习一下。
我是78级师院里面培养出来的,那时候叫衡阳师专,后来,参加工作以后,在你们学校组建初期,我这时在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所以,参与了我们工学院的组建工作。
当时,我还是个衡阳的工学院组建的协调小组的副组长,组长是林业厅的。
我当时是联系这一块的,今天看到我们这个校园啊!非常高兴,刚刚也看到我们这个校史展览馆,感到一个学校啊,走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这凝聚了我们学校师生辛勤的汗水,我欣喜,这个对学校这么快的发展应该说感到高兴。
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学习,实际上我也是没什么可以讲的。
就是近几年来,我还是想对衡阳的文化和大家探讨一下,衡阳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宝城,应该说到现在建城是2214年。
去年我们是建市70周年时候,就在这个体育馆举行了大型文艺演出,就是激情广场,也是衡阳建城2214年,所以我也为这座城市感到骄傲自豪,因为除了生于市,长于市,此外我们这么多年来也见证了衡阳市的发展和变化,也参与了这个建设,包括我们工学院。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解4个部分。
应该说是,向大家汇报一下,为什么我今天讲的名字叫“大美衡阳”,实际上,原来我想的名字叫做“历史壮哉,雁城衡阳”,就是做衡阳历史文化的一个探讨。
这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讲衡阳在历史文化重要突出位置,也就是悠远的衡阳历史文化资源,历史一次次的选在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人类的记忆常常是文化的记忆,人类的历史也是靠文化的涵养、衔接、承接和根存的。
从远古走来,大家想一想啊,神农治内,大禹治水,舜帝南巡,也就是说,在远古的土地上我们祖先就在衡阳这个土地上就留下了浑厚的足迹,以后包括蔡伦造纸、船山遗著、朱张会讲等。
在岳麓书院有个开讲,而且在南岳吟诗畅国、实事求是。
叫朱张会讲,包括留柳惜别,我们现在建了个湘水明珠这个文化长廊。
这个文化长廊是做什么的,就是以刘柳惜别为依托,为历史的一个切入点,这样的历史典故,刘-刘禹锡、柳-柳宗元,也就是以大司马唐朝皇朝的著称,在我们这个皇族里,衡阳也曾经是一个短暂的建都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名、历史和文化演讲人:剑雄演讲地点:光明日报综合会议室演讲时间:2015年5月作者:本报记者鹏《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4日 11版)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地名”以外的地名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围和时间围,还存在地名本身以外很多方面的容。
我们现在讲地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们的时间意义和概念,因为从空间围讲一个地名,无论点还是面,是通过地理坐标,用具体界限划定的。
但是任何一个空间围其实都与一定的时间围相联系,这个时间围有的长有的短,在这个时间围里面又与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和因素相联系,所以地名除它们的本意之外,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
早期的地名实际上反映了族群分布,尽管我们对它们的具体容还不了解。
如商朝人,几乎将所有做过都城的地方都称为“亳”,早期迁移到的地方也命名为“亳”。
又如,好几个地方地名都带“不”(音夫),其实这也是反映某一个族群的流动或者分布的特点。
再如“姑”字,江南有好几个地名有这个字,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姑。
对“姑”字以前有几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但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认为“姑”没有具体意义,只是越人的发语字。
但这类地名的存在反映了某支越人的分布。
再如敦煌,从汉朝开始就有人根据汉语解释“敦煌”二字的含义,后来日本学者指出敦煌不是来源于汉语,而是来自土著民族的语文,汉字是采用音译,所以不能按字面解释。
不仅敦煌,我国西北地区还有很多地名,当汉朝人记录下来时已经无法考证它们的含义,但都反映了古代西域一些族群的分布,以及族群的影响,但在这些方面我们目前研究很不够,将来或许能通过这些地名破译民族成分的密码。
早期的地名后来成为国名,成为朝代的名称,其实开始往往是指具体的地方,例如、汉、、晋、宋等。
以“汉”为例,来源于汉水,因为有了汉水,才有了等地名。
邦的封地在,成为汉王,以后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汉朝。
因为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基本上奠定统一中国的疆域,所以这个民族主体被称为汉族。
这些地名经历具体的事件后发展成国名,因为开国皇帝或者统治者往往会把这些地方作为发祥地,以后成为朝代名称。
地名的迁移也反映人口迁移或民族的迁移。
比如汉高祖邦的祖籍是丰县(今丰县),他父亲长期生活在丰县。
邦做皇帝以后将父亲接到关中,尊他为太上皇。
但太上皇却闷闷不乐,表示住在关中不开心,因为听不到乡音,看不到邻里斗鸡遛狗,吃不到路上卖的饼。
于是邦下令将丰县居民全部迁至关中,为他们建一座新城,完全模仿复制丰县。
据说复制非常成功,移民将从家乡带来的鸡狗放在城里,都能找到原来的窝。
这座新城被命名为新丰,就这样,丰县的地名被搬到关中。
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不止一个,所以我们往往能看到早期地名从北方搬到南方,从中原移到边疆。
郊区有很多以州、县或者小地方命名的地名,是因为明朝初年有大批移民,整体迁到郊外,所以留下很多地名。
但是这样一种地名搬家也出现过败笔,我认为最大败笔是乾隆皇帝把西域改名为新疆,“新疆”原指在境一片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后来被设置为几个县,所以当地称之为新疆。
乾隆年间,天山南北路平定之后,西域被改称为新疆,以后建省时也用了这个名称。
这当然是乾隆皇帝为了宣扬他的赫赫武功。
尽管这不会改变新疆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但还是授人以柄,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外国有人攻击我们,说中国到乾隆年间才占有新疆的,因为你们自己都承认新疆是你们新的疆土。
其实清朝学者已经发现漏洞,所以他们解释为“故土重新”,但这也可以解释为左宗棠从阿古柏叛乱中收复新疆。
这至少是改地名的败笔,如果沿用西域,与2000多年前一致,岂不更好!还有很多地名本身就记录了一段历史,最典型的,是今、两个县的名称:闻喜和获嘉。
闻喜本是西汉河东郡的曲沃县,汉武帝经过时获悉平定南越叛乱的喜讯,即改名闻喜。
当汉武帝行经河郡汲县新中乡时,又传来了发动叛乱的南越丞相吕嘉被俘获的消息,即下令在此新设一县,命名为获嘉。
类似地名还有很多,每个地名都记录了一段历史。
又如本来叫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于是升恭州为府,由此而得名。
所以有很多地名,如果仔细了解研究一下它的来历,往往就是对本地历史的重要记载,有的甚至是很重要的篇章。
同样,地名在对外关系上也有表现。
最典型的是解放时被称为镇南关的地方,为了表示与越南的友谊而改名睦南关,以后为了突出与越南“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又改为友谊关。
20世纪80年代,我去友谊关考察,越南大炮把友谊关屋顶打穿的洞还在,那时候看到友谊关这几个字感到啼笑皆非。
但是最近去的时候,不仅友谊关楼已经修好,而且我已经能够站在新划定边界线上照相留念了,现在至少这个关的确是友好的。
地名在民族关系上也有表现:解放被称为绥远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改称为呼和浩特;比如乌鲁木齐原名是迪化。
有的不一定改,却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历史事实。
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后,新设了一批府级政区,在命名上都看得出,比如,所辖县原来都是土司,新设府县被看成朝廷施的恩。
还有很多纪念性质地名,从最早将黄帝陵所在地称作为黄陵,到近代全国各地很多以“”命名,比如路、大道、公园,香山县改为县,现在叫市。
国民党政府为了表彰卫立煌,曾在县金家寨设立煌县。
抗战胜利后光复,各市都有马路改名为中正路,的爱多亚路也改名为中正东路。
台北有罗斯福路,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城市中有斯大林大街。
还有颂扬性的名称,并不太明显,实际上大家都明白,比如说中共一大会址的地方,原来是望志路,是用法国人的名字命名的,解放不久改名兴业路。
这些地名有些存在时间很短,有些持续至今,这就反映出不同时期政府与民众的意志和情感,也反映出被纪念者的影响程度。
有一些地名反映一个阶段或一段时间的观念和价值趋向。
比如民国年间玉祥主政时设博爱县、民权县,台北市有忠孝路、信义路、仁爱路等,各地有不少地名以自由、、和平、幸福、解放、复兴、建设等命名。
有的地名是地理环境的反映,这类地名在研究历史地理时很有意义。
有的是当初概念与今天不同,有的当初是对的,但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这也是具有规律的,比如与划分是以黄河为界,但也可发现,省有一些地方跨到黄边,所以地名本身归类是一回事,但以后发生了变化,这变化恰恰为我们研究历史上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根据。
还有一些地名体现了近代殖民的历史。
帝国主义侵入我国后,一些地名发生了变化,比如东北的一些地名,在俄国入侵之后被换成俄国地名,被英国占据后,很多英国地名就被搬到了。
比如的太子道,就是因为1922年英国王储爱德华到访以后,将一条街道改名的。
又如的戈登路(今江宁路),就是当时为了纪念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英国人戈登。
霞飞路是用法国著名将领的名字命名的,解放后为纪念淮海战役改名淮海路。
总之,地名如果只是记录它所代表的空间围,那么它是纯粹的地名。
实际上,地名所包含的容非常丰富。
“中国”称谓的变迁和含义“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1963年在省县被发现的。
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上面出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
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
“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
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也是一个象形文字。
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
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
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
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古代又称国。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
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
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却越来越大。
到战国后期,只剩下、楚、齐、燕、、、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
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六国,建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
比如契丹人建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
“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
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
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省,甚至更大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等地。
“中国”两个字从3000多年前发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
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不是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标所能诠释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的演变以为例,“”这个地名我们可从两方面分析。
一是这一块土地它的名称有过哪些变化;一是这两个字在历史上曾经代表过哪些和多少不同的空间围。
这个地方最早能找到的地名是燕和蓟,在周武王封燕以前,“燕”这个地名已经存在了,又称为蓟。
到汉时,出现了广阳郡,郡是县以上一级政区,在汉朝郡与国并行,所以一度被置为广阳国。
附近两个与广阳郡关系密切的,一个是渔阳郡,一个涿郡。
所以,也有用渔阳、涿郡来代表的说法。
东汉以后又出现了幽州,燕国还曾被称为阳郡、阳国,燕国后来一度又出现燕郡,这些名称都是交替出现的。
“燕”实际上最早是燕城,以后有燕国,有燕郡,涿郡更靠近原来的蓟县。
到了金朝,这块地方被称为中都大兴府,后来又有了大兴县。
元朝时被设为大都路,成了首都。
明朝地名变化最为复杂,但奠定了今天的基础。
明初设立北平府,后因明成祖迁都,把北平府改成顺天府。
在一级政区(相当今省级)设了北平布政使司,当时被称为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