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中地名变迁共23页文档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地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重大,它们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名,这些地名经历了历史的变革和演变,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名,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古代时期1. 夏、商、周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的政权更迭频繁,地名的变革也较为剧烈。
如古代的都城有丹阳、邳、镐京等,都体现了时代背景和政权更迭。
丹阳:夏朝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
邳:商朝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淮阳县一带。
镐京:周朝时的都城,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一带。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名整顿,一些地名被更名,一些地名沿袭至今。
长安:秦朝时的都城,位于今陕西西安市一带。
洛阳:汉朝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一带。
涿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保定市一带。
二、近代时期1. 宋、元、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地名也经历了一些变革,主要是政权更迭导致的地名调整。
东京:宋朝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市一带。
大都:元朝时的都城,位于今北京市一带。
汴京:宋、元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市一带。
北京:明、清时的都城,位于今北京市一带。
2. 现代时期: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变革,也影响了地名的演变。
北平:中华民国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北京市一带。
南京:中华民国时期的临时首都,位于今江苏南京市一带。
上海:近代工商业中心,位于今上海市一带。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记录了中国地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革,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通过对比古代、近代及现代时期的地名,我们可以看到政权更迭、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对地名的影响。
了解地名的沿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当我们走过这些地名,我们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厚重。
中国地名变迁

地名概述地名是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
所谓地物,既包括山、岭、河、湖、海一类的自然物,也包括人类建造、利用的一些人工物如运河、道路、村落、城镇、矿山等。
地域则是包括各类自然物与人工物所组成的大小不一、类别各异的区域,包括政区、自然区以及林带、渔场、工厂、农庄等等。
这些地名所代表的区域是人们经常接触,甚至须臾不离的生活或劳动场所。
因此,地名一出现,就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接触与交往也在日渐频繁与不断加强,地名的使用也随之日益广泛,它涉及工、农、运输、贸易、民政、外交以及国防等许多部门;另一方面,在地名使用过程中,地名本身又不断地发生演变。
这种演变既包括地名空间位置的变动,又包括地名含义、语词特征以及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地名更易等。
因而地名研究也就成为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仅目前所使用的地名居于世界各国之首,而且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地名之多,更是其他任何国家难以比拟的。
地名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通名与专名。
所谓通名,即山、川、河、湖、郡、县、省、区一类的名称,显示出地名的类别。
专名才是某一类别中地名的特称,有人把通名比作人们的姓,将专名比作人们的名,仅有姓难以识别其人为谁,单有名也会混淆不清。
在习惯上将寄往安徽省蚌埠市的信写作安徽蚌埠也可以,可是寄往山西省大同市的信写作山西大同则不合适,因为除大同市外,雁北地区还有一个大同县,单写大同则会造成邮递困难。
所以这个通名不能省去。
通名有时也会转化为专名,例如浙江是一条江名,浙是专名,江是通名,但在浙江省这个地名中,省是通名,江则是专名的一部分。
又如沙市市与津市市这两个地名中,后一个市字是通名,前一个市字也是专名中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所设的一些县级市中,如万县市、达县市等其中县字也是通名转化为专名一部分的。
我国目前的大小地名,大部分都有悠久的历史,这是因为1949年以后对于旧有地名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
中国历代都城迁移简表

304
洛阳
河南洛阳
306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愍帝(司马邺)
313
东晋
建康
江苏南京
元帝(司马睿)
317
成汉
成都
四川成都
景帝(李特)
303
左国城
山西离石东北
光文帝(刘渊)
304
前
黎亭
山西长冶西南
305
蒲子
山西交口东南
308
赵
平阳
山西临汾西南
309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秦王(刘曜)
318
后
襄国
河北邢台
923
代
后晋
洛阳
河南洛阳
高祖(石敬瑭)
936
开封
河南开封
937
后汉
开封
河南开封
高祖(刘知远)
947
后周
开封
河南开封
太祖(郭威)
951
吴
广陵
江苏扬州
太祖(杨行密)
902
南唐
金陵
江苏南京
烈祖(李昇)
937
洪州
江西南昌
元宗(李璟)
961
金陵
江苏南京
后主(李煜)
961
吴越
钱塘
浙江杭州
太祖(钱鏐)
907
十
楚
潭州
河南洛阳
平王(姬宜臼)
前771
楚
丹阳
湖北枝江
熊绎
前1115
郢都
湖北江陵
文王(熊赀)
前690
鄀城
湖北宜城
昭王(熊轸)
前504
郢都
湖北江陵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

汜》:“江有汜,之子归。”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地名
人文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程是密切联
系的。 郡县制度的产生,是人文地名诞生的划时 代事件。 出现的地名中即有郡、县,之后又有府、 郡省、京师等行政地名。 《汉书· 地理志》是我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 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它对60处地 名渊源的解释成为后世地名学的典范。
(2)影响地名变化的几种因素
地名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动性的特点。
影响因素有 A、改朝换代。如王莽篡汉后,即对全国所 有县名进行改动。 B、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地名的改变。 如乡升县、厅改州等。新疆 C、经济变化。如旧时桂林的盐街,今时的 文化步行街。
D、社会心理变化。一些较俗的地名,随着
例:京师的解释
《公羊传》桓公九年(前703年):“京 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 之。” 意思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 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 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 渊源解释的先河。
6.冈,指小山。《小雅· 正月》:“谓山盖卑,戈同为 陵”。 7.丘,指隆起的地形。《陈风· 宛丘》:“子之汤兮, 宛丘之上”;
(2)表水的地名
1.浒或干.指河边。《王风· 葛藟》:“绵绵葛 藟,在河之浒”;《大雅· 江汉》:“江汉之浒”; 《魏风· 伐檀》:“坎坎优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2.洲.《丙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朱熹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 中可居之地也。”
地名史讲座
被忽略的身边文化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权⼒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在多数情况下,⼜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化中⼼。
可以说,都城是⼀定时期物质⽂明和精神⽂明发展⽔平的标志。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夏朝阳城河南登封商朝亳-殷河南郑州-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洛⾢河南洛阳秦朝咸阳陕西咸阳西汉长安陕西西安东汉洛阳河南洛阳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隋唐长安陕西西安北宋东京河南开封西夏兴庆宁夏银川⾦朝会宁-燕京⿊龙江阿城-北京元朝⼤都北京明朝南京-北京江苏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流洹⽔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和渭⽔的交汇之处。
这⾥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化轴⼼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经济⽂化轴⼼带的建⽴,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事:⼀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国家的建⽴;⼆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候温和,平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带漕运⼗分困难,致使天⼦也常常不得不“逐粮⽽居”,就⾷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种游离状态。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
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
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
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
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
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的沿革对照表如下:
北京:古称蓟、幽、燕都,元代定为大都,明清时期才改称北京。
上海:原为渔村,清朝初期设上海县,1842年租借给英国,1863年成立上海道,1927年设立上海市。
天津:古称济河口、海口,元代称天津,明清时期设天津府,后改为天津市。
重庆:起初为渝州,宋代称江陵,明清时期设重庆府,1949年设为直辖市。
广州:古称脱服、番禺,元代称羊城,明清时期设广东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为广州市。
深圳:原为一个边境小渔村,1979年划归广东省管理,1980年设立市辖区,1981年成为广东省辖市。
成都:古称蜀中、蜀都、锦官城,宋代设成都府,明清时期设四川府,1911年设成都市。
西安:古称长安、咸阳、京兆,明清时期设陕西府,1949年改为西安市。
武汉:原为汉口、汉阳两个城市,改革开放后合并为武汉市。
南京:原为古都建康,明清时期设江苏府,辛亥革命后设南京市。
上述仅列举了部分中国地名的沿革,根据历史的变迁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许多地方名称都有相应的更名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