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视野下的动植物分布区域变迁

合集下载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环境演变对植物区系 的影响
研究指出,环境演变对植物区系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气候的变迁,一 些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的植物种类逐渐 消失或向更高纬度地区迁移;而一些 耐旱、耐寒的植物种类则逐渐扩张其 分布范围。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植物 区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如土地利用 方式的改变、植被破坏等。Biblioteka 植物区系对环境变化 的响应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加剧。
未来植物区系适应性
植物区系将面临一系列新的环境挑战,需要适应和调整。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 规律
研究发现,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规律 与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因素密切 相关。在湿润气候区域,植物区系表 现为明显的纬向分异;而在干旱气候 区域,则表现为经向分异。此外,地 形和土壤类型也是影响植物区系空间 分异的重要因素。
植物区系的分类对于了解植物的分布 规律、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 意义。
不同类型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具有 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气候、 土壤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特征
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是指植物 种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 化,包括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

水平分异是指植物种类在水平 方向上的分布差异,主要受气 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降水变化
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植物的水 分供应,导致一些需水量大的植物向 湿润地区迁移,而耐旱植物则可能向 干燥地区扩散。
地形地貌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山地
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群落。例如, 高山草甸、高山针叶林等。
河流、湖泊
沿水域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生长环境。同时,河流两岸的植 被分布也会因河流水位的季节性变化而有所差异。

区域环境中动植物的遗传变化趋势分析

区域环境中动植物的遗传变化趋势分析

296百家论坛区域环境中动植物的遗传变化趋势分析郑丁源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摘要:受到不同自然环境及外部条件因素的影响,区域环境中的动植物遗传性状的变化规律是不尽相同的,主要以适应外部自然环境为变化基础,进化出不同的生存性状。

从进化论角度来看,区域环境中的动植物遗传变化更趋向于个体适应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主要是指动植物作为生命个体能否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发生遗传性的改变,自内而外的主动适应环境。

鉴于此,本文就区域环境中动植物的遗传变化趋势展开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具体性的研究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关键词:区域环境;动植物遗传变化;问题研究一、区域地理环境中动植物遗传变化趋于一致性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在同一地理环境中的动植物的遗传变化是慢慢变得一致的。

动植物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遗传性状特征会逐渐适应外部环境条件从而趋向一致,生物所具有的遗传特性会有相应的环境特点,生物的生存习惯、繁殖方式、器官功能都会以外在的生存环境为条件发生变化,尽可能符合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

正如达尔文进化论所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生物的遗传属性与外部环境趋于一致,生物个体竭尽所能适应生存环境并进化出与生存环境相符的生存习惯和器官组织,生物个体才能适应区域环境,才能繁衍和生存下去。

二、环境因子决定物种变化趋向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来看,独立的物种受到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且多样化的。

单一物种如果没有相应的自然资源支撑是难以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气候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必须有不同的自然系统和物质资源予以支撑。

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的自然因子和环境因子对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是环境因子的五大特性,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代替性、互补性和限定性决定着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特征。

每个物种的基因对环境因子都有着一定的承受范围和接受程度,当外部环境因子不断变化,并且作用频率超过生物个体所承受的范围,生物的外在性状就会以同一环境因子为主导发生相对性改变。

(精品)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精品)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 达尔文曾考察过的南美西边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拥有 较多特有种和少量特有属。智利西部的胡安-费尔 南德斯群岛的植物种类不多,却有着许多特有属, 甚至有一个特有科。就它们与南美大陆植物相似性 来说,前者的属相似性指标高达98%,而后者与智 利植物几乎没有甚么亲缘关系,却和新西兰等地植 物近似。
世界植物区系分区
泛北极植物区
A. 北方亚区(1、2、3、4) B. 古地中海亚区(5、6、7、8) C. 马德雷亚区(9)
古热带区
A. 非洲亚区(10、11、12、13) B. 马达加斯加亚区(14) C. 印度-马来西亚亚区(15、16、17、18) D. 玻利尼西亚亚区(19、20) E. 新喀里多尼亚亚区(21)
• 第四纪数万年至百万年的气候变迁对许多 植物分布区影响极为重要。
椴属一些亲缘种的分布范围
• 第三纪时分布很广的一些植物,在冰期时 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至今仅保有狭小的分 布区,这类情况称为地理残遗分布。
红杉、水椰和鹅掌楸属植物的历史和现代分布
地形变化
• 近数百万年内,全球各大山系和高原的猛 烈抬升,使得原有环境性质和结构发生重 大变化,特别是影响气候的变迁,对许多 植物分布产生极为重要影响。
• 特殊的生境,像盐碱地,沼泽,酸性土等, 适生的植物都被束缚于此,它们分布的边界 依据这些生境的范围而定。
影响植物分布范围的环境因素
1,气候变化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气候变化
• 气候变迁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是最重要 的。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会使分布区 呈现摆动趋势,不过很少造成严重变形。
K=C/A+B-C
• 北京地区木本植物种类与外围地区作过比 较,得知它与东北南部的种相似性系数为 70%,与山东半岛为35%,与朝鲜为75%, 与苏南为27%。故本森林区木本植物组成与 南侧各地已有较大差别。

植物地理学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地理学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横断山高山峡谷南北走向, 西南季风长驱 直入,因此,这里的植物和自然地理垂直变 化大而明显,从干热河谷的热带向上为亚热 带,山地温带,寒温带,以至高山冰雪带等 6 -8 个气候植被带。
水汽,冰雪圈,云辐射,海洋反馈
冰雪圈反照率正反馈:温度↓冰雪覆盖↑ 地表反射率↑吸收太阳辐射↓温度↓
气候演变
在早始新世约5 000 万年前整个北半球为单一的北热带植物区,早第三 纪的亚热带植物水椰棕榈(Nipa truticans)的化石甚至向北分布到阿拉斯 加,从渐新世约3 800 万年前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分布在北半球高纬 度带的植物一部分逐渐适应而保存下来,一部分退却到北纬50 以南为 温带植物区系保存下来,到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反复出现又使许多种类 灭绝,部分地方(更新世避难所)影响较轻,保存住第三纪较丰富的第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科、属、种数目的统计 分布多度分析
分为5级:①个别或单 株UN ②数量很少而稀 疏 SOL ③数量不多而 分散 SP ④ 少尚多 COP1 ⑤ 稍多COP2 ⑥数量多COP3⑦极多 SOC
曾经广泛分布,后来中部消失
通过迁移或跳跃,形成间断分布
初始分布不在中部
残遗分布
间断分布区形成的不同过程图解
举例:苹果属植物是在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起源后向北扩展到达 横断山至喜马拉雅为中心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中心并在这里发生了强
烈的演化辐射。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水杉
属和科的分布区 科内各属分布区的总括 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的联合 种数最丰富的地区

植物地理学2 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植物地理学2 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间断分布区类型
北极高山间断分布区:分布于北极地区和温带的高山地区;
北大西洋间断分布区:分布于北美和欧洲,被北大西洋分隔;
北太平洋间断分布区:分布于北美东部和东亚。我国这一类间 断分布区的植物有115属,分属61科。其中最典型的有栲属、石 栎属和鹅掌楸属等;
间断分布区
地中海间断分布区:如悬铃木等分布。
世界种( cosmopolitan species )少数种类植 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种。
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各种植物的分布 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成为特有种。通常可以 分为大陆特有、省域(provincial)特有,地方特 有和局地(local)特有。
偃松(Pinus pumila )连 续分布区(东北亚)
再如:马尾松与云南松虽东西相临,但亲缘较远,这是由 于气候原因形成的假替代现象。
兴安
黄花






• 2、同地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
• 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就地 形成。
星散分布区
一个分布区形成若干个 很孤立的部分,且没有 明显的中心,它们所在 地区的气候又不一致, 这种分布区称为星散分 布区。
间断分布区
欧亚大陆间断分布区:如唐松草分布。
种的间断分布
世界种(广布种)大车前(Plantago major)的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的分布
(二)属和科的分布区
1.分布中心: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变异中心、残遗 中心
2. 间断分布(科属) 3. 分布范围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
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的等值线。其 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 性中心。但分布中心也可能超过两个。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课件 (一)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课件 (一)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课件 (一)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是一门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这门学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的分布规律,以及环境变化是如何
影响植物区系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门课程。

一、植物区系的分类
植物区系可以根据其类型被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林区、草地区、草原区、极地区、雨林区等。

每种植物区系都有其自己的特
征和特点,例如林区通常会有很多树木植物,而草地区则相反。

二、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
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是指不同区域内植物区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
是因为区域之间存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土壤类型等等。

因此,不同的植物区系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一定的适应性。

三、环境演变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可以对植物区系的分布和组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气
候变化可能导致区域中某些植物区系灭绝,或者使某些植物区系向新
的区域迁移。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可能通过开发和破坏环境造成植物
区系的变动。

四、植物区系的保护
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植物区系已经受到威胁。

因此,保护植物区系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种保护可
以通过制定政策、开展研究,以及建立保护区等手段来实现。

总之,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给我们提
供了了解植物分布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植物区系的影响的机会。

在未来,这种学科将继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精品)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精品)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 2,对种分布区的分析,有助于帮我们了解 种和环境的关系。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 要掌握3方面的类容。
① 分布区的结构 ② 分布区的形状 ③ 分布区的范围
分布区的结构
• 植物种的个体不能布满该种分布区的所有 空间,它们仅有选择的分布在适宜的生境。 分布区内,生境的变化,使种的分布表现 出空间的不连续性。
• 分布空间的断裂,使一个种形成若干种群 (生物进化的最小单位)。
• 有人认为植物有效杂交的范围仅在以平方 米为单位的空间内。
• 如果,一种植物分布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差 异时,各种群还会分化出若干生态型。
如: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
• 通常,种的分布区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 具有该种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另一部 分则不然。
板块运动
南半球分布的山龙眼科
间断分布区形成的不同过程图解
植物区系分析
进行植物的区系分析,通常做3个方面 的内容: 1,分类学的统计和分析,统计科属种的数目 和大小。 2,根据区内所有植物分布类型特点,进行植 物区系成分分析。 3,不同地区之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1.科属种数目统计 2.分布多度分析
• 特殊的生境,像盐碱地,沼泽,酸性土等, 适生的植物都被束缚于此,它们分布的边界 依据这些生境的范围而定。
影响植物分布范围的环境因素
1,气候变化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气候变化
• 气候变迁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是最重要 的。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会使分布区 呈现摆动趋势,不过很少造成严重变形或淡水植物。 据统计,分布范围占世界陆地面积1/2的植 物不足100种,分布范围占世界陆地面积1/4 的植物不足200种。
• 2,除世界种外,植物大多分布一定地区范 围,分布范围可大可小。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演变与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演变与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与成因分析(以石河子玛纳斯县和乌鲁木齐昌吉为主)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章锋1.1植被群落的演变根据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类群:1、在未开垦以前冲积平原上灰漠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和梭梭群落2、山前带灰漠土(成土母质为黄土)的原生植被为博乐塔绢蒿---盐生草群落3、潮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芨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依据地形部位确定其具体的群落类型4、、草甸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为芨芨草5、群落风沙土农田原生植被是梭梭群落6、沼泽土农田原生植被是芦苇沼泽7、盐土农田的原生植被是盐生灌木群落8、绿洲边缘沙漠的原生植被为梭梭群落和白梭梭群落。

在荒漠地区,气候变化具有相对一致性,土壤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荒漠植被景观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由于大规模的开垦,荒漠地区植被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原生植被遭到破坏,但是土壤状况相对于开垦前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可以利用未开垦地方保存下来的残遗植被,分析土壤和植被之间的指示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复原开垦前的原生植被。

首先,土壤类型和格局在近50年以来变化较小,在玛纳斯地区广泛分布的是灰漠土,这说明在开垦前研究区植被主要是荒漠植被,其他的沼泽土和草甸土也能反映原生植被,潮土作为一种人工土壤,是由沼泽土、草甸土以及灰漠土发育而成的;其次,研究区土壤类型的边界比较明确E,成土母质由黄土、风成土和冲积物质组成;最后,研究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都十分简单,据优势种可以很好地确定其植被类型。

1.2植被格局变化原因玛纳斯绿洲在时空分布变化上表现为: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岸、河谷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扇型天然绿洲广布,主要有湖泊、草地、胡杨林、河谷林等类型;(2)50年代以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石河子垦区进行“屯垦戍边”,致使区内耕地、园地、城镇居民点、水库等人工绿洲的面积扩大,草地、林地、湖泊、河流等天然绿洲面积缩小;(3)在水、土资源开发中,利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平沙地,草灌丛沙堆、沙丘间洼地发展耕地、果园,在冲洪积扇上部戈壁沙滩上建设城镇、工矿,修筑安集海、蘑菇湖、大海子等平原水库引起库周地下水位升高,致使荒漠草地沼泽草地演替,从而使荒漠变为绿洲;(4)平原水库坝后和西岸大渠沿线的耕地,因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沼泽盐渍化,而弃耕沦为盐碱地荒漠;邻近沙漠的耕地、渠道因水源短缺及风沙危害而荒芜成为荒漠;(5)随着玛纳斯河、塔西河、金沟河流域水库的建成,流入河流下游的水量减少,小拐以下玛纳斯河段断流,玛纳斯湖干涸,湖周、河岸芦苇枯死,沼泽草甸变为荒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我国野象分布的主要地区,逐渐由华北黄河流域地区南移到秦岭、 淮河流域一线。不过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的野象虽然较以前少见,但 仍有一定数量的野象时常返回到这一地区活动。
◆魏晋六朝时期,大象活动的北界在黄河长江流域一线为中心的
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淮南地区经常“有野象数百”,“坏人室 庐”。【《南史》卷八,梁本纪(下)】
◆有关动物方面的主要是以文焕然、何业恒为主的一批学者,他们
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论述了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虎、熊、 犀牛等几十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变迁,得出变 迁总趋势是分布区域由大变小,分布范围北界日趋南缩,有的物种甚 至趋于灭绝的结论。文焕然先生的《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 究》和和何业恒先生的《中国珍稀动物历史变迁丛书》堪称这一领域 的集大成著作。蓝勇、刘正刚等则分别撰文考察了虎、犀、象等动物 分布区域变迁的情况,为我们今天保护和利用这些动物资源提供了经 验教训。
——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史学月刊,
二、动物分布区域的变迁
1、中国古代野象的分布与变迁
◆中国古代野象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南方珠江流域等地的野象
曾经成群结队,北方黄河流域等地也十分常见。距今3000多年前,黄 河中下游流域就有大量的野象分布。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较多的 猎象记载,其中,王宇信先生曾收集和注释了甲骨文中与猎象有关的 卜辞,如“于葵亥日省象,易日。”,“今夕其雨,象。”、“贞令 目象。若。”“乙亥王卜贞,田,往来忘灾,王占曰吉,象七,雉 卅。”当时我国野象的种群分布北界大致在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 陕北一线。直到西周初年,这一地区由于仍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存在, 从而为野象等热带或亚热带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吕 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 于江南。”这表明,这一时期我国野象种群在中原腹地的平原分布已 有所变化,象群已经向周边山区或中原开发较晚的地区迁徙。但至春 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象群活动。结合各种史料分析,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地区。本区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 山地丘陵中部和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以及云南高原南部等地。据 分析,在全新世中期,次处向热带植被过渡的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 本区在历史时期早期森林茂盛,由于人口稀少,开发较晚,到宋朝仍 是山林茂密,广西山地、滇南地区在明清时期还是“草木畅茂”的 “树海”。
地的森林植被变迁,呼吁应该以史为鉴,保护有限的森林植被,充分 认识人类活动对植被变迁的负面作用。
——王守春《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与环境》,海洋 出版社,1993;林汀水《明清时期福建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中 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 伐》,学术交流,1991.
2、华北温湿带林地区。本区包围甚广,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下游平
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和豫西山地丘陵、渭河平原和 山东山地丘陵。据孢粉分析、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入全新 世以来至三四千年前华北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目前 辽南地区以松、栎林为代表的植被,正是晚全新世以来植被的反映。 在广大的华北平原上,据分析考证,在距今8500到5000年间属于气 候温暖、沼泽发育的森林繁盛期,普遍分布着森林、草原和沼泽植被。
三、植物分布区域的变迁
(一)、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1、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森林区。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 森林是西伯利亚大森林在中国的延续。本区古代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 《魏书》中记载,在古代社会的早期,大兴安岭地区都鹿、貂等野生 动物。直到17、18、19世纪的文献里,长白山区“深林密树,树木 丛茂”。清人对吉林一带的山区存在的许多密林,称之为“窝集 (稽)”,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松柞蔽天,午不见日”,可见 直到19世纪前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还保持森林原始状态,今 天本区仍为我国主要的森林区之一。
◆唐宋时期,象群在长江流域等地活动不绝于史。北宋初建隆三
年(962年),“有象至黄陂县(今属武汉市)匿林中,食民苗稼, 又至安(今湖北安陆)、复(今湖北天门)、襄(今湖北襄樊)、唐 州(今河南唐河)践民田”。(《宋史》卷六十六,《五行志》)南 宋时,朱熹在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期间,由于“象兽有踏食之 患……出榜劝谕人户,陷杀象兽”。(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一百,《劝农文》)说明当时朱熹所在的南康军的野象还是很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长江流域一线有大量象群分布。
◆至于当时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更多的关于象群的记载,仅
《宋史》中的本纪、志、传里就有几十处,如《宋会要辑稿·食货》中, 就有在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太宗在诏书里说,岭南“雷、化、 新、白、惠、恩等州有群象”。在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 的《岭外代答》中,也有关于野象的记载,如他在《桂海虞衡志·志兽》 中就有记载“兽莫巨于象……”宋后期,任职于岭南的周去非也说, 钦州境内野象众多,他的《岭外代答》中就有记载“象群所在,最害、 禾稼”。在西南地区,由于在唐宋时期森林植被保存比较完好,这一 地带也有许多野象分布,唐代刘恂的《岭表异录》,就有当地人用象 “负重致远”(出自《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在《太平 寰宇记》中,也记录有今四川东南,重庆南部,与贵州毗邻地区之南 州、西高州产有象牙并进贡朝廷的史实。(《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 十二,《江南西道·黔州》)云南西双版纳一带,森林稠密,为大象提 供了良好的生活栖息环境,故有“象大于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的 现象大量存在。(出自《蛮书》卷四,《名类》)
※蓝勇,龚胜生还分别对明清时期皇木采办和唐代长安及元明清 时期北京的樵采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立意新颖,显示了这一 领域的良好发展态势。
——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历史研究, 1994;龚胜生《唐代长安城新炭供销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1;《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
——蓝勇《历史时期三峡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变迁》,中国农史,1993; 《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
※朱士光通过对历史时期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的植被更替情况进 行研究,强调植被变迁和人类活动、气候变迁之间的双向制约机理。
——朱士光《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植被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1994;《历史时期东北地区植被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2
◆在滇西南地区,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孔雀的主要分布地区。在这一 地区,历史时期野生孔雀的分布比现在的范围要大得多。《蛮书·名类》 中就有记载“孔雀巢人家树上”,随处可见,自明清以来,随着这一 地区的开发范围的扩大,野生孔雀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小。目前,仅分 布在滇西南的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象活动的记载至今没有发现,可见 这一时期的大象活动地区已转移到岭南,潮汕与云贵等原始森林保持 完好的地区。《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五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正月戊寅,“广东雷州卫进象一百三十二”。直到明代中期,岭 南地区仍有不少的象群分布,因而经常有象群害庄稼的现象发生。乾 隆《横州志》卷二就有记载:万历十五年(1587年)秋,广西象州、横 州等地仍“有象出北乡,害稼”。清道光以后,这一地区随着当地人 口的增加与开发速度的加快,象群的数量有不断减少的趋势。据《廉 州府志》,道光十三年(1833年),原来明末清初时“大廉山象群践 民稼,逐之不去”的现象至这一时期已变为“象……间有”。可见, 这一地区的大象至19世纪20年代以后已经日趋稀少,20世纪以后更 是难寻踪迹。由此表明,我国大象的分布地区至清朝已发生较大的变 化,以致以后仅我国云南西南部才有象群分布残存。目前,除了一些 城市的动物园外,我国境内生存的大象只能在滇西南西双版纳等地的 热带雨林中才能见到。
◆在岭南地区,我国西汉至南宋时期,分布有大量的孔雀等珍禽鸟 类。宋人范成大在其《桂海虞衡志·志禽》中就有说到“南方多珍禽 ……孔雀,生高山乔木之上。”正是由于孔雀在岭南地区是常见的飞 禽鸟类,当地人们常以此腌制成食物或用其羽毛作为装饰品,周去非 在其《岭外代答》卷九,《禽兽门·孔雀》中就有记载“孔雀,世所常 见者……南方腊而食之,物之贱于说产者如此……”,明确以后,岭南 地区的孔雀才有所减少,直至20世纪,野生孔雀才随着这一地区的迅 速开发与天然植被的破坏等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趋于灭绝。
环境视野下的动植物分布区域变迁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系
2014级 王彤
一、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动物分布区域的变迁 三、植物分布区域的变迁 四、动植物分布区域变迁的原因
一、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综述
◆近几十年来,动植物变迁作为环境变迁的一个细化部分,备受学者
们的关注,成果也颇丰。人们通过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复 原原生态环境,提醒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 重庆出版社,1995
※蓝勇则考察了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森林演变,认为明清以前 三峡地区保持着很高的森林覆盖率,明清以后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 利用,导致大规模的丧失,指出“强制性的在三峡地区退耕还林,恢 复历史时期三峡地区茂密的森林,在三峡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 此外,李并成,周云庵还分别对祁连山区、秦岭等地的人类 活动与植被变迁。
——李并成《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破坏与变迁考》,中国历史 地理论丛,2000;周云庵《秦岭森林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中国历 史地理论丛,1993.
※关于断代的区域性考察也有大量的文章,如王守春,林汀水、 暴鸿昌等撰文分别考察了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福建、明代长城区域等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四不像鹿、象等喜暖动物遗骸,证明了商 代当地有森林、草原和沼泽湖泊的存在。据孢粉分析,黄土高原东南 部植被在全新世中期为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并含有少量亚热带种属, 河湟地区也生长有森林。黄土高原在以后的近千年中破坏严重,但在 2000多年前现在的陇东山地,陕西梁山一带有森林和熊等森林动物的 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