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中国中东部地区植物分布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冀方大雪人马多冻死 ( 今河北中部 ) 凉州雪 (约甘肃武威一带 ) 霜 (约南京一带 ) 冀州陨霜 (河北冀县一带 )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魏书灵征志
大雪平地数尺 (南京一带 ) 大陨霜杀草木 ( 山西大同一带 )
建康实录 魏书灵征志
北镇寒雪, 人畜冻死 ( 内蒙古武川至赤城一带 )
太和四年九月甲子 ( 480 /10 / 21) 太和六年四月 ( 482 /5 / 5~ 6 / 2) 太和九年四月 ( 485 /5 / 1~ 6 / 30)
六月 ( 485 /6 / 29~ 7 / 28 ) 太和十四年八月乙未 ( 490 / 9 / 30) 太和二十年五月 ( 496 /5 / 28~ 6 / 26 ) 景明元年四月丙子 ( 500 /5 / 21)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大雪 (四川乐山等地 ) 陨霜 ( 河北中部、山东中部 )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齐国, 天水二郡陨霜 (济南, 甘肃天水一带 ) 陇西陨霜, 伤宿麦 (甘肃西部 ) 陨霜 (山西, 河北大部 ) 东海陨雪杀桑麦 ( 山东郯城一带 )
晋书五行志 晋书武帝纪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秦, 雍二州陨霜, 杀稼也 ( 甘肃天水至陕西西安一带 ) 河南, 荥阳, 颍川陨霜伤禾 (河南中部 )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霰雪 (约洛阳一带 ) 陨霜杀草 (约南京一带 ) 陨霜 (约南京一带 )
晋书五行志 晋书明帝纪 晋书五行志
成都大雪 (成都及周边地区 ) 大雪 (约南京一带 )
晋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
续表 1
事件 ( 涉及的现今地区范围或地点 )
记载出处
陨霜 (约洛阳一带 ) 平原, 安平, 上党, 泰山四郡霜, 是月河间暴风寒冰 ( 山东平原, 河 北冀县, 山西潞城, 山东泰安, 河北献县一带 ) 陨霜 (约洛阳一带 ) 河东高平霜 ( 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山东南部 ) 河东陨霜害桑 (河南中北部 )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根据上述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 、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11
群丛的命名:凡被确认的群丛,均应给予正式命名。我国 习惯于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层中的建群种、优势种和生 态指示种的学名按照顺序排列起来,前面冠以Ass. (association),不同层中的优势种以 “–” 相联。
3 全球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3.1 常雨木本群落:红树林
红树林为热带海岸的一种适应特殊条件的常绿矮林,分布于不受风 浪冲击的平坦海岸或海湾浅滩,生长基质为通气条件差的淤泥,并 受海潮影响。
结构特征: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Rhizophoraceae)和马鞭草科 (Verbenaceae)植物组成,都是常绿灌木,灌木状小乔木,一般高 度在10m以下。涨潮时仅树冠部分露出水面,退潮时才露出树干、 支柱根和呼吸根。在群落外围支柱根尤其发达,常交织成网状,以 抵御海水冲击。
Ass. Caragana microphylla ‖ Stipa grandis– Cleistogens aquarrosa
Ass. (Caragana microphylla) – Stipa grandis – Cleistogens 但在草本植物群落,习惯上采用 “+” 来连接各层的优势 种。如:Ass. Caragana microphylla < Stipa grandis + Cleistogens aquarrosa + Artemisia frigida(蒿属)
季雨林普遍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以印度、缅甸中部最为典型,我 国南部也有分布。
我国的季雨林包括落叶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石灰岩季雨林等 三种。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3葛全胜① 郑景云① 方修琦②① 满志敏③张雪芹① 张丕远① 王维强④(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②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 100875;③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研究中心,Albany ,NY 12203,US A )摘要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过去有关研究结果,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重建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分辨率为10~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并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的冷暖变化阶段与变化幅度。
结果发现:在过去2000年中,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高于1951~1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暖期有4个,其中最暖的30年出现在1230’s ~1250’s (较1951~1980年高0.9℃);低于1951~1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冷期有3个,其中最冷的30年出现在1650’s ~1670’s (较1951~1980年低1.1℃)。
在冷暖期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冬半年温度一般都出现1℃左右的升、降温;在冷暖期内,一些幅度较大的升、降温也与之相仿;在相邻的两个30年中,温度变化幅度达0.5℃以上的有19次之多。
对比过去2000年中的冷暖交替变化还可以看出:20世纪回暖时的升温幅度与过去2000年中的其他回暖过程所出现的幅度相似,特别是与5世纪末至6世纪的回暖极为相似;而在当前温暖阶段中,1981~1999年较1951~1980年升高了0.5℃,不但使其接近过去2000年中的最暖30年,而且其升温幅度也已接近过去2000年中温暖时期升温的最高水平。
主题词 过去2000年 中国东部 冬半年温度揭示过去2000年气候冷暖变化史一直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
最近M.E.Mann 等基于树轮等资料重建的北半球过去1000年温度变化序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但其结果也与一些基于区域气候变化研究所揭示气候变化事实相冲突[2]。
中国植被-类型和区划

• • • • •
V.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VA 东部偏湿性热带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VAi 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VAi 南热带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VB 西部偏干性热带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VBi 北热带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地带 VC 南海珊瑚岛植被亚区域 VCi 季风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VCii 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
• •
IV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IV A 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IV Ai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地带 IV Aii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IV Aiii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IV B 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IV Bi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IV Bii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IV Biii 亚热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带
中国植被的分类单位
植被型组(针叶林,11个) 植被型( Vegetation type,如:寒温性针叶林,53个) 植被亚型(2个) 群系组(7个) 群系( Formation, 如:兴安落叶松林,960个 群系和亚群系) 亚群系(兴安落叶松-白桦林)
中国植被区划的等级
植被区域(Region, 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8个):为区划的最高级单位。 由具有一定性地带性的热量-水分综合因素所决定的一个或数个植被型占优势 的区域,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占优势的植物区系成分。 植被亚区域 (Subregion):是植被区划的高级单位。在植被区域内,根据水分 条件及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不同而引起的地区性差异。 植被地带( Zone, 如: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28个):为中级植被区划单 位。在植被区内,由于水平或垂直变化所造成的水热变异而表现出植被型或 植被亚型的差异。 植被亚地带 (Subzone): 在植被地带内,根据伴生植物的差异进行划分。 植被区(Area 或 Province, 如:辽河平原栽培植被区,116个): 是区划的低级 单位。在植被地带内,由于局部的水热状况,尤其是中等地貌单元所造成的 差异,可根据占优势的中级植被分类单位(群系、群系组或其组合)划分出 若干个植被区。 植被小区(District 或 Area,464个): 是植被区划的最低级单位。它反映了植 被区内局部地貌结构部分的分异引起的植被差异和植被利用与经营方向的不 同。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
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
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
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
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
树木的分枝少, 树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大的树身。
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
成层结构很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木层和草本层。
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物最为常见(图10-1)。
这些附生植物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
除附生的藻类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花园。
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终年生长,轮流开花。
很多树木,例如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
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
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第三章中国植物资源的特点

木通
紫叶小檗
十大功劳
威灵仙
白
另有众多的栽培果树和野生果树 如荔枝、龙眼奉为举世佳果、味极鲜美。 芒果(Mangifera indica) 芭蕉 (Musa rubra) 柑桔 (Citrus spp) 柚(C.grandis)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杨梅 (Myrica rubra) 橙子(Citrus spp)
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对促 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我国亚热带、热带地区的植物资 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植被类型多样。 据统计这一地区种子植物有250科。近 3000属、2万多种。在这众多的植物种类 中蕴藏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药用植物大约有 2000一3000种之多, 其中贵重药材如: 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辛夷 (Magnolia liliflora) 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川芎(Ligusticum wallichii) 三七 (Panax pseudo—ginseng)
桂皮
白兰花
含笑
腊梅
桂花
花椒
灵 香 草
油脂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初步统计,含 油量在20%以上的种类不下200种,其中不 少含油量高达40%一60%,且多为木本的种 类,如许多樟科(Lauraceae)、木兰科 (Magnoliaccac)、大戟科 (Euphorbiaceae)的植物,山矾科 (Symplocaceae)和山茱萸科 (Cornaceae)的一些植物及山茶科 (Theaceae)植物等等。著名于世的油桐 (Aleurites fordii)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这里不仅主产而且是起源地。
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开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
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根本骨干。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课件PPT

木盆地、东疆盆地和阿拉善西部等的极端干旱地区。除有大面积的流动沙丘、 裸露戈壁和裸露盐壳外,以矮半灌木的合头草、戈壁藜岩漠和琵琶柴砾漠, 灌木的麻黄、 木霸王、泡泡刺砾漠,多汁矮半灌木的盐爪爪、盐穗木、 盐节 木盐漠等为代表。另在地下水较高的河流两岸有胡杨林和怪柳灌丛。 农业植 被在塔里木盆地和东疆盆土一带有冬小麦、玉米、棉花、中熟水稻。 局部地 区可一年两熟。有桃、梨、杏、枣等落叶果树,葡萄、哈密瓜最为著名。 最 南部有无花果、石榴,还可种长绒棉。柴达木盆地海拔高, 只有一年一熟的 春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豌豆等,苹果可越冬。
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 、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 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主要代表城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吉林省:长春市、四平市、延吉市 辽宁省:沈阳市、丹东市
10
常用园林植物
▪ 该区域植被特点:该区域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阔叶 混交林。北部与苏联远东地区毗邻;东南与朝鲜 北部相连,共同构成远东阔叶混交林区;东北部 与欧亚针叶林区相连,致使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域植被种类组成中有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冷 杉以及落叶松等耐寒植物侵入。
除有大面积的流动沙丘裸露戈壁和裸露盐壳外以矮半灌木的合头草戈壁藜岩漠和琵琶柴砾漠灌木的麻黄木霸王泡泡刺砾漠多汁矮半灌木的盐爪爪盐穗木盐节木盐漠等为代表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
1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
▪ 1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 5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 6温带草原区域 ▪ 7温带荒漠区域 ▪ 8青藏高原高喊植被区域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