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合集下载

地名文化的概念

地名文化的概念

地名文化的概念地名文化,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地名系统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演变。

地名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信息,是一种具有很强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因此,探究地名文化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而且有利于维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力。

在中国,地名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从古代至今,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宗教、风俗、历史文化的汇聚与交融。

例如,北京的地名就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名,都是与中国历史文化、皇家建筑工艺、宗教活动等息息相关的。

另外,每个地名也有自己独特的名称由来。

如陕西的华阴市,其名称是由“华山”和“阴岭”组成的,寓意“华山之阴”而得名;湖南桂阳的“临武镇”,据传是因为明朝朱权授予蒲州临武侯爵,名称沿用至今。

这些地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名称由来,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名文化还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

每个地区的地名系统都体现了其所处环境和背景的特点。

例如,中国西北一带的地名多以“沙、漠、绿洲”等自然特征命名,如甘肃的敦煌(“瓜州”)、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意为“沙漠戈壁之东”)等。

此外,每个地名还承载着当地的民俗习惯和信仰文化,如江西的湘赣两省交界处的龙虎山,据说是唐朝时期道士周吕原在此修练得道的,成为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处重要圣地。

这些地名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充分反映出中国地域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于增强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至关重要。

尽管地名文化非常重要,但在现代社会中,地名普遍存在着被割裂、淡化、流失的现象。

有的地名因为政治、历史、经济等原因被改名、移位,失去了其历史文化内涵。

有的地名因为发音难、太土等原因而改名,对当地文化乃至国家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现状下,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地名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名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名文化的几点思考
地名文化是一个丰富而有趣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关于地名文化的思考点:
命名方式:地名的命名方式通常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

通过研究地名的来源和含义,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文化传承:地名可以传承和保留某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特定地点的情感、记忆和故事,反映着过去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

多样性和多语言性:不同地区的地名常常来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研究地名可以了解到多元文化的存在,并体现出地域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与地名:地名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地名可以揭示地区的地貌特征、水系、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助于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地名变迁: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交流,地名也会发生变迁。

通过对地名的变迁研究,可以追溯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融的过程。

地名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对于维护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

合理规划和管理地名,推动地名的传
承与保护,有助于维护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些思考点可以启发我们对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的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地名的由来与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影响和文化发展等息息相关。

剖析地名这块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标签:中国地名文化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

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

地名固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

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发现:“地名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

”(王秉钦,1995:181)一、“中国”国名的由来“中国”又称“中华”,古代又称“华夏”“九州”“神州”。

“中国”一名,由来已久。

商代的领土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但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黄河中下游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分封给各诸侯国或一些部族管理。

到了后期,人们只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

而“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为国中之国,所以当时称“商”为“中国”。

到了西周时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区也称为中国。

如《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中国”这一名称含有京都及地区位于中央的意思,同时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

“中国”一词在古代也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

“中华”两字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裴松之注。

“中”指“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华”字则来源于“华夏”。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古称。

由于华夏民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并位于东、西、南、北四方的中心,所以又称“中国”为“中华”。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

“夏”,大也,指中国是有文明礼仪的大邦。

作文对地名文化的认识

作文对地名文化的认识

作文对地名文化的认识
你知道吗,地名里藏着好多故事呢!它们不只是告诉我们某个
地方在哪,更是文化的活化石。

就像东北的“长白”,一听就知道
那地方山多雪大,特别圣洁。

而“姑苏”呢,马上就能想到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的画面,简直美翻了!
说起地名,有时候也挺有意思的。

有些地名随着时代变化就消
失了,换成了新的名字。

比如“北平”现在叫“北京”,“金陵”
变成了“南京”。

这不仅仅是名字换了,还代表着咱们国家从古代
走到现代,经历了好多大事儿。

地名啊,有时候也让人特别想家。

尤其是那些在外面打拼的游子,一听到家乡的地名,心里就暖暖的。

比如“福州”啊,“成都”啊,这些地名一提起,就能让人想到家的味道,亲切得很!
总的来说,地名不只是个简单的名字,它们代表着这片土地的
历史、文化和人们的情感。

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每次
听到那些地名,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地名文化讨论发言稿范文

地名文化讨论发言稿范文

地名文化讨论发言稿范文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地名文化。

地名是一国、一地区的重要符号和象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地名文化对于增强地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地名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

通过观察地名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沿革。

例如,一些地名中可能包含有关于该地的起源、发展、战争等历史背景的信息。

通过了解地名中的来源和含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和发展过程。

其次,地名文化是一种地方的文化表达。

地名通常是反映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

例如,一些地区的地名可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信仰体系、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

这些地名进而成为了地方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彰显着当地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再次,地名文化是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

当人们听到一个地名时,他们往往会和这个地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地名成为了居民们对于家乡、故乡的认同感的象征,增强了地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最后,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地名可能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因此,对于重要地名的保护和传承显得更加迫切。

通过开展地名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地名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符号和象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智慧。

它对于地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地名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以此来传承和弘扬地方的历史与文化。

谢谢大家!(发言完毕)。

中国地名的文化性及其翻译

中国地名的文化性及其翻译

中国地名的文化性及其翻译中国地名文化及其翻译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出了独特的地名文化。

中国的地名称谓以汉字为主,千百年来汉字文化深植于人们的心中,让中国的地名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地名称谓大多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有的古老又充满神秘感。

比如说“西安”,在古代,这个城市名源于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中的“燕集”,意思就是“燕居”。

“九寨沟”,其名源于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中的“九寨”,意思就是“九洞”。

“青岛”,其名源于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中的“青岛”,意思就是“青色的岛屿”。

以上就是中国的地名文化的特点介绍,以及其翻译。

中国的地名文化源于古老神话传说,蕴含着历史文化的精髓,充满着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中国地名文化既有其神秘魅力,又有其历史沉淀,极具文化意义。

In Chinese culture, geographical names are mostly written in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have been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make Chinese geographical names unique and attractive.Most of the geographical names in China are derived from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which are ancient and mysterious. For example, Xi’an, the name of the city,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myth “Shanhaijing”,which means “Yanyu”. The name of Jiuzhaigou is derived from “Jiu Zhai” in the ancient myth “Shanhaijing”, which means “nine caves”. The name of Qingdao is derived from “Qing Dao” in the ancient myth “Shanhaijing”, which means “green island”.In addit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names are full of the esse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 For example, Xinjiang, the name of the region, originates from the ancient Western Region culture, meaning “new territory”,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of “territory” in the ancient Western Region, to show the new territory delinea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ere. The name of Hanyang is derived from the Han Dynasty, meaning “the sunshine of the Han Dynasty”,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apital city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Han Dynasty here.In addit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names are full of humanistic care. For example, Fujian, the name of the province, is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character “Fu”, meaning “good luck”,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government’s care for t he people. The name of Yunnan is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character “Yun”, meaning “cloud”,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government’s love for nature.Abov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and its translat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is derived from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containing the esse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full of humanistic care. It can be seen that Chinese geographical nameculture has its mysterious charm and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which is of great cultural significance.。

地名文化遗产概论

地名文化遗产概论

地名文化遗产概论一、地名文化遗产的概念地名文化遗产呢,就像是我们历史长河里的一颗颗明珠。

它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地方的名字哦。

它包含着这个地方的地理特征、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好多好多的东西。

比如说像咱们的“洛阳”这个地名,从古代就有了,那里曾经是好多个朝代的都城呢,这就和它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再看“丽江”,一听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那充满民族特色的古城,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有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这就是地名和当地文化的完美结合。

二、地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历史的见证它就像是一个无声的史官,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每一个古老的地名背后可能都有着一场战争、一次人口迁移或者是一个朝代的兴衰。

例如“赤壁”这个地名,就见证了三国时期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要是没有这个地名,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感受可能就不会这么直观了。

2. 文化的传承地名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

像“景德镇”,大家都知道那是瓷都,这个地名就把瓷器文化和这个地方紧紧捆绑在一起了,世界各地的人听到景德镇就会想到精美的瓷器,这就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3. 身份的认同对于当地人来说,地名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

如果一个地方的地名变了,可能会让当地人有一种找不到根的感觉。

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古老地名,是他们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三、地名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1. 现代化的冲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为了所谓的现代化,改掉了原来很有文化底蕴的地名。

比如一些老城区的改造,把原来带有历史韵味的街巷名换成了一些很普通的名字,这就破坏了地名文化遗产。

2. 保护意识淡薄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地名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大家可能更关注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像古建筑之类的,而忽略了地名这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政府部门有时候也没有足够重视,缺乏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四、如何保护地名文化遗产1. 加强宣传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像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让大家了解地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浅谈地名文化[教材]

浅谈地名文化[教材]

浅谈地名文化内容摘要:本学期通过对“地名文化”这门课程的学习,从众多实例中了解到地名与我们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地名作为信息的载体更是体现出其不可或缺性。

文章通过回顾课程中所涵盖的对地名特性与文化内涵,地名标准化,地名命名更名,地名罗马化和地名译名,地名考证,地名管理等内容的阐释,再一次深入理解地名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同时提出自己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感想。

关键字:地名文化信息感悟绪论地名是人类依其主观认识,共同约定而赋予客观存在的特定地理实体的一种代号或标记。

在结构方面一般由专名和通名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音、义、形、位、类构成地名的五要素。

我们可以根据地名的命名、性质、形态、时间、要素、信息系统、管理、语种等分为八大类,其中每一项下均可细分。

地名具有多重功能,概括来说有:指位作用;信息的龙头和载体;国家领土主权的标志;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为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经济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从地名的起源来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开始群居和集体生活对地理实体共同认识和指称的需要。

地名起源早于语言起源,距今300万年到250万年之前。

我们把地名形式分为意识地名、体语地名、语言地名、图案地名、文字地名五种。

分析地名对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能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文字和绘画艺术起源亦有推动作用。

地名的起源与发展系历史发展的必然。

地名特性与文化内涵地名有着独特的区别性和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政治性,严谨的科学性,以及历史性,方言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等特性。

地名的区别性即表现为绝对排他性,,因为是人类按照单个的地理实体逐一的赋称,地名所标记的单个地理实体的特定空间,在地球或在宇宙空间总是唯一的,绝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重复点。

地名的稳定性或叫持久性,是指就是地名的寿命长短问题,地名的稳定性是地名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是见证历史变化发展的可靠证物。

稳定性亦是其最宝贵的特性之一,越稳定价值就越大,人们受益越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

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

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

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

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

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

通名和专名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

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

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

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伊鹤拓”考说》,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

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

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

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

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

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

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

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宿站。

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

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

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

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

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汉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1)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2)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

“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3)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

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

唐代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成为最大的行政域。

宋代又改“道”为“路”。

古中国由于朝代更迭,地名经常改动,故而同一个行政区域往往有好几个名称,给后,带来了不少麻烦。

“省”的行政区划始建于清朝,中华民沿用之。

新中国成立后,作了调整变革,定为:省、自治区、特区、自治州、市、县、区、街道、镇、利2.通名的地域性特征通名用字的不同除了性质种类的区别以外,同一种类中通名往往因地区不同而不同,比如同是反映河流的“溪”、“浦”、“港”就只在福建、浙江、苏南、上海等地通用,如青浦、漳浦、明溪、张家港,北方却很少见。

前面提到的“里”、“弄”、“巷”、“胡同”等,词义基本接近,但“里”、“胡同”为北方城市多用,“巷”为南方城市多用。

“弄”(里弄、弄堂)则为江南及上海一带专用。

而“坊”、“口”、“条”也多在北京一带北京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

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

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

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

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

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

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

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

1928 年改称北平。

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

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

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

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

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

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

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

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

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 年,开始在这里建镇。

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

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

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 年,设上海县。

1927 年改为上海特别市。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

先说“沪”。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

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

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

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

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

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

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

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

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

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

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

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

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南京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冶城于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

汉初秣陵相继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之封地。

前128年,汉武帝封其子刘缠为秣陵侯。

【六朝古都】211年,孙权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

229年,孙权称吴大帝,自武昌还都建业。

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

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

之后的宋、齐、梁、陈先后定都于此。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金陵情怀】公元589年,隋灭陈。

隋文帝以石头城为蒋州,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

五代杨吴立国,修缮金陵,以为西都。

其后南唐立国,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陪都建康】975年,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

1018年,宋真宗以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改升州为江宁府。

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

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为行在。

1138年,宋高宗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为临安府。

建康府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为建康。

1329年,改建康为集庆。

【开明之城】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故定国号为明,是为明太祖。

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留都。

1378年,罢北京,改南京为京师。

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以为留都。

1420年底,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天国风云】1645年,清兵克南京。

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

1649年,清设两江总督于江宁。

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以为都城。

在今总统府一带修太平天国天王府。

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国亡。

上面所述的地名故事都包含一定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一些地名很有趣,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界的植物千姿百态,因而以植物命名的地名俯拾皆是,其中有些物产带上了地名,而有些地名也携带着物产。

例如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今天都以观赏为主,古人则多采梅果用作调料。

南朝齐时,在今湖北东部析置了一个永兴县,因县境有一座盛产梅子的黄梅山,所以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索性将它改名为黄梅县了。

明清时期,这个县的劳动人民开创了一种地方戏剧,道光年间传入邻近的安庆地区,日后逐渐扩及安徽全省和江西等地。

由于这种戏目来自湖北黄梅县,人们便将它唤作“黄梅戏”。

今天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山岭,历代为南、北交通要隘,秦汉以来叫大庾岭,为五岭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