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浅析
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二产业能源损耗、 提供创业氛围方面有着 业 ” 。而 钱纳 里 和塞 尔 奎 因等 发 展起 来 的 的 发展 。
就 目前而言, 国际上对服务业和现代服务 务业 的 重要 性 。
业 还 没 有 一 个 统 一的 定 义 标 准 。 通 俗 来 ( ) 美主 要 发 达 国 家产 业 转 型 分 业 为主 导 的经 济 。从服 务业增 加 值 占 二 欧
说, 所谓服务业, 即第三产业 , 亦 国际上习 析
的海滨旅游度假区举办, 可以以革命历史为主 会 为其现有文化背景 , 在文化寻异过程中会 或 等与之有机结合,丰富宗教信仰文化内容, 完 题, 以革命历史人物、 故事为创作题材开展沙 多或少地带入异质文化。 度假区在开发文化旅 善其文化体 系, 升其文化地位 , 文化的 提 促进 雕节活动。因此, 在传统旅游淡季举办以 度假 游产品 , 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传统文 传播。
口文 / 訾永成 马海良
方 式和 组 织形 式 而发 展 起 来 的服 务 部 门 , 集 中 , 造 世 界 汽 车 制 造 中心 ; 芝加 哥 打 在
发展现代服 务业的必要性和主要瓶颈, 并
提 出长三角地 区发展现代服 务业 、 推动经 济增 长的若干建议 。
关 键 词 : 三 角 ; 济 增 长 ; 业 转 长 经 产 型 : 代 服 务业 现 中 图分 类 号 : 11 3 文 献标 识 码 : F2. A
工 业化 高 度 发展 阶 段 产 生 的 , 要是 依 托 十年 代 , 们 开始 对 工业 格 局进 行 整 体 调 提 高 也很 快 。 主 他 现代 服 务 业 的兴 起 在 经济 增 现 代 信 息 网络 技 术 、 代 管 理 理 念 、 营 整: 现 经 整合 资源 , 使汽车工业向底特律 地区 长 中 扮演 了新 的角 色 , 重 要 的 变化 是 服 最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一、地理优势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上海,与中国内外重要港口遥相呼应,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走廊之一。
长江三角洲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使得农业、渔业等传统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同时,区域内还聚集了众多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汇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了一大批制造业企业。
这些企业涵盖了钢铁、汽车、化工、船舶等多个领域,产品品质好、技术先进,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还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领域。
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和长三角地区整体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繁荣。
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
三、创新驱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发展,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系列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地区落地生根,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了竞争优势。
四、城乡一体化助力农业现代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农业机械化、水利设施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产量,并且为大中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督,推动了农业与现代市场的对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创新驱动和城乡一体化的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长三角国家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分析【最新版】

工作类时间 WORKING TIME 居家类时间 DOMESTIC TIME
社交类时间 SOCIAL TIME
生活轨迹
批阅文件 会议 处理问题 接待客户
生活轨迹 13:00PM
睡眠 午餐 招待客户
9:00AM
上网看新闻 收邮件 看报纸 进office
21:00PM 簌洗
睡眠 驱车回家 咖啡馆 餐厅 餐厅 酒吧 茶楼 健身房等
未来:完整的城市结构
L
W
P
P
L
W
长 三 角 区 域 定 位 与 产 业 发 展 分 析
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完整的城市在形态上的多种可能性
可建设面积
总面积66平方公里 减去15%城市道路面积 和15%公共绿地 剩余
当容积率为
基本城市信息 建筑面积:0—4600万m2
基本的概念形态
FAR= 0 – 1.0
w
工作类时间
WORKING TIME
办公室
OFFICE
L
居家类时间
LIVING TIME
公寓/酒店
LIVING
P
社交类时间
SOCIAL TIME
商业
RETAIL SPACE-TIME RELATIONSHIP
长 三 角 区 域 定 位 与 产 业 发 展 分 析
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现状:长三角区域各城市
核心城市的作用和地位
阶段一:转变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三大阶段 阶段二:导入
第1步,外来产业人口导入
第2步,商业旅游人口导入 第3步,外来居住人口导入
都市经济 城市化 城市化
阶段三:实现
第1步,创办(村、镇各级)工业园区,以工业化带 动城镇化 第2步,宅基地换房,发展城郊型集中住宅 第3步,城镇化基础性保障性设施建设 硬件
浅谈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策略

浅谈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策略:导读:为切实完成国家工业化赋予的历史使命,长江干流地区未来的发展应首先处理好自身的发展环境问题,诸如上游地区土壤侵蚀、沿岸城市空气污染、整个区域能源短缺、城乡用地冲突等等。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淡水资源。
作为水资源的关键载体,河流流域始终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大国文明的延续需要大的流域支撑。
作为4大文明古国之一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
尽管中国拥有近5万条河流,但是只有长江和黄河流域对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决定性影响。
实际上,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两个流域间交替变革的过程。
考虑到长江干流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影响,本文的讨论重点集中在长江干流地区,它占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80%。
1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引擎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通道,长江干流地区平均每150万km[2]就有1个大的引水渠。
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约在公元前8000~6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稻作文化区(图1)。
与北方农牧文化区相对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图1中国早期农业生产中心示意Fig.1 Original China's Agricultural Centres1.1历史上的交替转变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干流地区和黄河干流地区在一定程度都各自保持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互不侵扰。
直到公元前2200年,长江流域爆发了1次大的洪灾。
此后,长江干流地区的灾民北(内)迁,黄河干流地区开始取得国家经济发展的支配地位。
根据历史数据记载,当时长江干流地区的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长江以北)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0%,而周朝时期(公元前1060~477年)黄河流域干流地区的人口数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数的50%以上。
直到西晋(公元265~316年)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之前,黄河干流地区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大约维持了1500年。
其后,在当地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冲突下,中国农耕社会的中心开始转向长江流域干流地区。
长三角地区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1 2. 4
服 务业 、创 意产 业 的 同时 ,更 在物 流 、金融 和创建
度 。在此 基础 上 ,可 以建 立 长三角公 共信 息平 台和
建立 生产 型企业 的技 术服 务公 司 ;积 极兴 办各类科 技服 务机 构 ,加 强 区域性 和行 业性 生产力促 进机 构
科 技 服 务 平 台上 处 于 领 先 ,可 发 挥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经 济 .0 8 ( ) 0 . 20 , 1 : 4 01
的金融合作相 比其他地域而言具有更有利的合作机 会与更迫切 的合作要求。总体来看 ,长三角的金融 合 作 必 须坚 持政 府 主 导 ,多 方 参 与 ,以市 场 为基 础 ,以企业 为 主体 。要进 一 步完善 长三 角 区域金 融
苏浙沪三地 同步加速 发展服务业为 主导的产业
需施行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消除环境与资源问题
的一大 出路 。
发 展模式 ,是 否会 产生 与制造业 相 同的产业 结构 同
质 问题 ?据 了解 ,由于三地 的定 位不 同,服务业 的
(- - )制造业 发展 的市 场需求
生 产性 服 务 业 与 制 造业 表 现 为 互 动 的 发展 关
从 目前长三角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来看 , 服务业的高层次与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例如 ,上 海对 金 融人 才 的需 求 缺 口高 达 10 2 万人 ,但 是 现今 该地 区 的金 融人 才 只有2 多万人 。从 质量与 结构来 O
看 ,既缺 乏复合 型人 才 ,又缺 乏专业 人才 ;既缺 乏 理论人 才 ,又缺 乏实 务人 才 。另外 ,由于长 三角城
( ) 三 理论 推动需求
构 的可行性
( ) 一 经济发展战略需求 由于在初始 发展战略的定位上全力发展制造 业 ,使得长三角地区成为一个人 口密度高、资源消 耗大的区域 ,随着该区域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带来 了一 系列 的环境 资源 问题 。据报道 ,20年 长三角 08
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战略建构初探(一)

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战略建构初探(一)摘要]面对全球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新态势,长三角地区必须科学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有效进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建构,从而为促进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结构的优化,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和谐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寻求新动力、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战略;建构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面对国际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步伐加快的新机遇,面对全国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新态势,长三角地区应科学地制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这是提高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增强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争创长三角地区发展新优势的紧迫要求。
一、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
为此,应有侧重地发展相关行业。
(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长三角地区应加快立体化大交通体系的建设,整合长三角海、陆、空“三港”物流资源,建立物流发展战略联盟。
为此,必须大力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国际机场和大型机场空港物流;重点发展洋山港、外高桥与“长江港口群”以及长三角南北两翼的宁波、舟山、连云港、南通等“海港群”的河海港物流,加速形成“枢纽港”和“喂给港”的组合态势;加快发展高速公路、铁路等“陆口”物流;尽早规划并建成长三角“组合港”之间便捷的快速交通网络;重视耗能少、污染少、运输成本低的长江“黄金水道”以及内河水系的作用,深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加紧构筑长三角的水运体系网络。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应注意强化铁路、公路、海运、航运、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加快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融集散与分运于一体的物流支撑体系。
通过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的构筑,实现把长三角区域内的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的互通目标,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覆盖长三角地区的公共物流信息系统,以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为核心,构筑与长三角各货物集散枢纽统一联网、与国内外主要物流信息节点相互衔接的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智能标签在陆海空口岸及各物流集散节点的普及应用。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结构与趋势分析

二十 一世 纪 以来 , 三 角 服 务业 尤其 是 生 产 性 长 服 务业 保持 了 持 续 、 速 发 展 的势 头 , 务 业 稳 步 快 服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基 金 资 助 ( 目批 准 教 项
三 角作 为 我 国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发 展 最 为 发 达 的三 大 地 区之 一 , 地 区 产 业 结 构 转 型 和 升 级 的压 力 加 该 大, 推动 生产 性服 务 业快 速崛 起 并 形 成 合 理有 序 的 空 间布局 结构 是本 地 区应着 重关 注 的议题 。
1 . 8 ,. 0 和 5 4 % ; 24 % 95 % . 0 而到 2 0 0 7年其 排序 变为
洲 地 区改革 开放 和 经济 社 会 发 展 的指 导 意 见》 确 明
指出 “ 长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包 括 上 海 市 、 苏 省 和 浙 江 江 省” “ , 长三 角 地 区 要 加 快 发 展 现 代 服 务 业 , 力 形 努 成 以服务业 为 主 的产 业结 构 ” 。从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0 文 10 8 2( 0 1) 4—0 5 0 7一O 8
长 三 角 地 区生产 性 服 务 业 布 局 的结构 与趋 势 分 析
沈 玉 芳 刘 曙 华
(. 1 华东 师范 大学 长 江流 域发展 研 究 院 , 海 ,0 0 2;. 宁市社 会科 学 院 , 西 南 宁 ,3 0 2 上 206 2 南 广 50 2 )
16 . 7和 5 8 8 10 6 9 .4亿元 , 占 同期 生 产 性 服务 业 增 所
1 长 三 角 地 区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发 展 的 总 体 态 势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浅析

sr ieid sr o n t en t n l c n m ̄ At rsn, d m e ieid sr f h n z v r l ra g lmeaini evc u t t d miaet ai a o o n yo h o e ee tmo e sr c u t o eYa g eRie t u b na go rt p v n y t t De a o s
a d po t re ne rt n v r i h udf c so h i c mp tt eid sr s S st fr advso flb ri n te n rmoemak titgai .E e ct so l o u n ter o eiv n u ti , O a o om iiin o o nYa gz o y y i e a
20 年第 6 09 期 第2卷( 5 总第 10 ) 9期
改 革 与 战 略
REF0RM AT1 0N & S TRATEGY
NO., 0 620 9
( u l i l N .9 ) C mu t e ,O 10 av y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 业一体化发展浅析
袁 瑞 娟
(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 ,浙江 杭 州 301) 10 8
【 中图分类号】 F 7 1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 3 X 2 0 )6 0 8 0 2 7 6 (0 90 — 1 — 4 0 1
Ont e It g a in o n t e Rie l 。 Mo e n Sevc n u t h e r t f n o Ya g z v rDet S a d r rie Id s r y
i o tn et h a iu a so e d v lp n f mp r c o t ev r sp r f h e e o me t d m e ie i d sr, e f l we y t e r mo a fa mi it t e b rir a o t t o mo e s r c u t t b o l v n yo o d b e v lo d n s a i a res h r 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浅析
【摘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对长三角地区而言,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筑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
因此,长三角地区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保持地区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
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建立在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基础上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的长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面对国际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步伐加快的新机遇,长三角地区必须科学地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以保持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提升长三角经济圈的活跃度。
一、发展背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状况对整个中国经济都有着重大影响。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但是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于国内外的严峻挑战。
然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却发展迅速。
国务院2010年5月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可见,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大势所趋。
面对全球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新态势,科学制定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于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长三角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发展目标
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现有基础、结构布局、发展前景与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根据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顺应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长三角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定位为: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引导现代服务业在长三角地区加速集聚,实现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双赢,进而形成长三角地区健康和谐的产业发展氛围。
同时,进一步优化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以保持长三角地区在金融、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长三角对周边地区强有力的辐射效应,把长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的产业群,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战略
(一)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首先,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应通过财税政策减轻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税费负担,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
其次,政府应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制,重视投资结构的调整,在加强政府采购的同时,有效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宽现代服务业投融资渠道。
同时,政府还应根据国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走势,积极争取外资投资发展现代服务业。
另外,要尽快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尝试在一些服务业领域实施改革,给予服务业与制造业同等的优惠政策,有计划地降低部分行业的进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现有企业的垄断,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二)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联动发展。
长三角地区在金融、科技、人才等很多方面都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优势。
因此,努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补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第一,继续保持金融业的发展优势。
受到上海这个金融中心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业在发展速度、开放程度、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中国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当前,必须继续保持这一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上海的辐射作用,不断优化地区各城市的金融资源,继续保持长三角金融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第二,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物流体系,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
因此,长三角地区需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统筹协调地区物流资源,积极鼓励物流企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在国际物流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支持各种新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要积极推动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管理咨询、资产评估、广告策划、工业设计等新型行业的发展,注重科技与创新,努力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保障这些企业的健康成长。
(三)各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保持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由于产业结构、资源特点、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必须各有偏重。
只有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独有优势,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才能使整个地区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上海作为整个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中心,在保证金融、商贸、房地产等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可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会
展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并通过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现代服务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
而区域内的二线城市,如南京、苏州、杭州等,要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合理分工,协调发展,避免过度竞争,着力于形成区域现代服务业良性循环发展。
另外,各地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展各种特色服务业,如旅游业、信息产业、教育文化产业等,进而逐步培育城市特有的优势行业。
参考文献:
[1]陈福明,张建华.《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战略建构研究》.《江南论坛》2009年3月.
[2]周建波.《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探讨》.《唯实·经济探
讨》2009年8月.
[3]汤丹花.《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6年12月号下.
[4]张建华.《试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江苏省教育
厅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关于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5]《2009年长三角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