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作品的作者和年代:1.春秋:左丘明—— "左传" "国语" 孔子——"论语"2.战国:孟子——"孟子" 庄子—— "庄子"屈原——"离骚"3.西汉: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司马迁——"史记"4.东汉:班固——"汉书" 赵壹——"刺世疾邪赋" 班固"咏史" 辛延年"羽林郎"5.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6.三国曹操——"蒿里行" "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白马篇" "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 王粲——"七哀诗" 刘桢——"赠从弟" 蔡琰——"悲愤诗"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 嵇康——"养生论" "声无哀乐论" "幽愤诗"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7.西晋:陆机——"拟古诗"十二首 "文赋" 左思——"咏史"八首 "三都赋"8.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饮酒"9.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0.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骆宾王——"在狱咏蝉"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登幽州台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 王维——"观猎"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将进酒"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填空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建安文学三曹曹操内容社会动乱雄心壮志艺术质朴形式开阔胸襟影响乐府诗四言诗曹丕特点题材单调形式丰富比兴抒情缠绵清丽曹植内容雄心壮志阴郁愤懑艺术骨气精奇辞采华茂内容追求反抗气势力量表现手法丰富精致华丽七子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刘祯应炀徐干蔡琰悲愤诗叙事现实主义《胡笳十八拍》抒情浪漫主义正始文学集团斗争政治恐怖老庄思想消极反抗阮籍咏怀五言比兴手法抒情组诗《大人先生传》虚幻现实使气骋辞散韵间杂四言俊逸俊切嵇康幽愤四言俊逸俊切《与山巨源绝交书》锋利洒脱峻急刚烈西晋文学张协杂诗情志高远造语清新挺拔左思咏诗左思风力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积极浪漫主义文典以怨历史咏怀表现圆熟对偶词藻剪裁得当东晋文学五言诗孙绰许询田园诗陶渊明时代背景门阀制度黑暗政治生平思想入仕归隐儒道平等桃花源思想内容品格抗争田园理想消极艺术成就平淡自然内容风光生活心境表现语言手法书写醇厚有味精辟形象富有意境境界情趣浑然风格多样肃敬冲澹豪放有力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短小抒情艳曲(南方) 胡音(北方)南朝内容情歌都市采集艺术五言四句清新自然双关语《西洲曲》时序细腻低回双关接字联想北朝内容丰富战争尚武艺术质朴爽直豪健七言杂言《木兰诗》英雄形象现实浪漫剪裁得当影响现实主义绝句歌行脱化语双关宫体诗艳情小词南北朝文人诗歌南朝山水诗谢灵运宫艳精工自然景色玄言佛理乐府诗鲍照内容丰富深刻感情强烈奔放音节激昂顿挫句式富于变化新体诗谢眺清新自然有句无篇情味隽永宫体诗徐陵庾信生活腐朽君主提倡色情何逊阳铿风致雕琢北朝庾信拟咏怀身世之叹故国之思刚健格律典致融合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溯源神话传说史书子书1、志怪小说产生原因宗教逆信思想人民斗争方式代表作品晋干宝《搜神记》思想内容宗教神怪民间故事斗争勇敢爱情捉鬼浪漫主义消极积极艺术形式粗陈梗概粗具规模文学影响传奇流派平话戏曲小说素材2.轶事小说产生原因品评人物的清谈风尚代表作品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思想内容魏晋风度名士风流自然形色山水隐逸清谈仪唐政治恐怖奢侈生活凶残贪婪局限性艺术成就细节对比人物性格记言记事结合语言精练含蓄地位影响笔记小说小品文诗文典故戏剧小说素材魏晋南北朝辞赋王粲《登楼赋》深婉苍凉曹植《洛神赋》深情浪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清新自然鲍照《城赋》悲怆慷慨江淹《恨赋》《别赋》抽象感受形象描写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沉郁奇丽魏晋南北朝骈文、散文1、骈文畸形繁荣重文轻笔孔稚珪《北山移文》拟人手法形象生动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写景如画文辞清丽吴均《与朱元思书》2、散文一定发展质朴骈俪诸葛亮《出师表》恳切周详嵇康《与山居源绝交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郦道元《水经注》简洁生动修辞精细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故事人物隋唐五代文学复习题一、选择题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作者是( C )。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三操、丕、植二、建安风骨的定义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是广泛的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流露从胡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七子。

蔡琰”等。

三、论述植诗歌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的诗“骨气奇高,辞彩华茂”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一、植诗歌创作的分期前期: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

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传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名都篇》。

后期:起后期诗歌受到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幽愤悲伤。

作品的容和风格出现了明显变化。

相对早期而言取而代之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和怨恨。

其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如:《吁嗟篇》《赠白马王彪》等。

《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而复杂,表达出自己对于不能就朋友的悲伤,以及想救朋友的愿望。

表现出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的怀疑和否定的倾向。

二、植诗歌艺术特点1.写景、叙事、抒情结合。

2.章章蝉联,层层顶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际遇,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回曲折,反复深入。

3.比喻,设问等民歌常用手段。

4.多次转韵,有流转变化之美。

三、植诗歌成就1.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不在拘泥于传统乐府诗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2.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辟。

如《吁嗟篇》的转道,以带有强烈感情的自然景观开头,极力渲染了气氛。

而且其诗歌工于起调,如《赠徐干》。

3.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七发》:①西汉枚乘的代表作;②设为主客问答,重铺陈夸张,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进行讽谏;③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大历十才子:①指唐代宗大历年间驰名诗坛的一群诗人(如钱起、卢纶等);②擅长写作五律;③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诗歌主题,诗风平庸,成就不高。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的臣子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1、借宫:北曲的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而成的。

在杂剧的套数中有时借用相近宫调的曲子入套,称为借宫。

散曲的套数不借宫。

2、曲牌联套:中国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体制。

将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折(出)戏的音乐。

一本戏若干折(出),即由若干组套曲构成。

3、幺篇:简称为“么”。

北曲中联用同一个曲牌的第二首曲,即重复小令一次,相当于南曲的“前腔”。

么篇须押同一个韵部的字。

有人认为北曲中的么篇来源于词的后片,“么”字是“后”字的简写,即是与前曲格律相同的后篇。

不过,词的后片是固定的,么篇则可有可无。

么篇可以换头,称为“么篇换头”,字数有时可以增减。

么篇与重头不同。

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4、子母调:北曲的一种套数形式。

它的特点,除引子与尾声外,中间部分的各个乐章是由两支曲牌循环交替构成。

5、南北合套:南北合套是指在一个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种体式。

最初南北曲的曲牌不能出现在同一套曲内。

元中叶以后,成规渐被打破。

在同一宫调内,可选取若干音律相互和谐的南曲和北曲曲牌,交错使用,联成套曲。

6、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

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

1.词词产生于唐,而大盛于宋,被后人尊奉为能和“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元之曲”并驾的“一代之文学”。

宋词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诗歌已登峰造极,富于创新精神的诗人们要抓住词这种要眇宜修、轻灵活泼、委婉言长的新诗体继续他们的天才;就美学因素考察。

是这种体裁,由于形式过于整齐,有时难免影响他的表现力,尤其是律诗受到起承转合的限制,而词正弥补了这种不足,他就可以用各种长短句或疏或密灵活多变地表达深长、细腻、丰富的情感;就认识原因考察,词在初起时,多被当作言情的诗体加以应用,且多局限于男欢女爱的范围,文人词尤为明显,宋人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在创作时往往根据题材内容不同加以选择,严肃的论道言志的内容就用诗文来写;旧时代背景考察,两宋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文娱为之勃兴。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古代文学复习资料1、最早的成篇散文保存在《尚书》2、《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3、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5、孟子学说观点提倡性善论、倡导民本论、人格论(追求理想完美人格)、人才论、反对暴政,反对战争、主张施行仁政6、孟子文章风格特点善于辩论、善于用比喻来阐明事理(散文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富于雄辩性与说服力)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1)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

(2)善用比喻和寓言。

2、气势浩然的文风3、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7、墨子学说主要内容兼爱和非攻,主张尚贤、节用、非乐8、楚辞名称最初见于汉代9、诗经里的《七月》属农事诗10、寓言一词出自《庄子》中,“寓”有寄寓、寄托的意思11、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12、《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的言行,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13、诸子散文中运用和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是《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列子》《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奕秋诲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列子》中的“疑邻人偷斧”历史散文《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亡羊补牢”14、《橘颂》在《九章》中是一首内容和风格比较特殊的诗,是后世咏物诗的开山之作15、《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16、洛阳纸贵指左思《三都赋》17、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18、曹操成就最大的是七言诗19、屈原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20、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21、《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2、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23、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律诗,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重要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重要汇总)

一、填空题1.北宋四大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欧阳修2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4.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5.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6.辛弃疾词风:豪壮苍凉,雄奇而沉郁。

7.欧阳修词风:平淡隽永8.秦观:清丽婉约,词情兼备9.北宋依声家初祖:晏殊10.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1.二晏:晏殊、晏几道12.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坚13.朝潮苏海:韩愈,苏轼二、名词解释1.西崑派:北宋初期的文学流派,也是北宋文坛的一股逆流。

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它们相互唱和,编成《西崑酬唱集》因此得名。

其特点是内容空虚,单薄,思想贫乏,感情虚假,不外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形式上追求辞藻华丽,堆砌典故,讲究音律,形成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诗风。

2.江西诗派:宋代文学流派,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出现并自觉结成的诗歌流派,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在理论创作上都以学习江西人黄庭坚相标榜,并且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因而形成了这一是个流派。

3婉约诗派:比豪放派出现较早,以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后有晏殊,欧阳修及柳永。

虽在词的表现方面大有改进,但仍未脱出婉约词风,在题材选择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

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将情思曲折表达出来,风格委婉绮丽。

4.豪放词派:由北宋词人苏轼创始,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豪放派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恢宏沉郁,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大。

5.话本:说话艺人的底本,随着民间“说话”技艺的发展发起的一种文学形式。

6.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融合起来,受金院本、诸宫调影响,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晚明小品文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

题材上则不拘一格,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等文体都可适用。

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2 “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

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

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

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

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是清代大力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盛行下的产物。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

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3《浣纱记》《浣纱记》是明代中、晚期作家梁伯龙的代表作,是以吴越战争为题材的大型传奇作品,是第一次以改革后的昆山腔进行舞台演唱的典型之作。

它的影响很大,曾流传海外,在戏曲历史上它与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是代表传奇繁兴的三部著名的政治戏。

它打破才子佳人的俗套,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是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必读名著。

4《四声猿》《四声猿》是一组杂剧短剧,共四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声猿”作为这组短剧的名称,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叫四声当更加凄惨哀愁,令人肠断。

从这命名可见,徐渭是想通过这组剧,大声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不平,表现自己狂放不羁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精神。

5“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6“三灯丛话”唐以后,文言传奇小说的创作渐趋衰落,到明代出现了几部引起人们重视的文言小说,其代表作有: 1、《剪灯新话》2、《剪灯馀话》3、《觅灯因话》三书后人合称为“三灯丛话”,简称“三灯”。

7 清初三大家清初散文,时有号称三大家的侯、魏、汪三人。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

少年时,主盟复社,和东南名士交游,名气甚盛。

曾中顺治八年乡试副榜。

他的散文当世推为第一。

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其文学《史记》笔法,以才气见长。

他的《马伶传》,学唐人传奇,从实际生活中体察到人物性格及其声音笑貌,艺术成就较高。

魏禧,字冰叔,号勺庭,江西宁都人。

明亡,深抱亡国之痛,绝意仕进,隐居翠微峰,有《魏叔子集》。

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以写人物传记最为突出,如《大铁雄传》。

汪琬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江苏吴银)人。

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

曾结庐居太湖尧峰山,时称尧峰先生。

有《尧峰文钞》等。

其文条理畅达,气势浩瀚。

他的《书沈通明书》,简当不繁,见出其风格。

8 三言二拍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9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多指小说男女主人公郎才女貌,偶然相遇后发生的情感纠葛,多为惊天动地,结果圆满的内容。

也可引申为男女相得宜章,怀有世间罕有的相貌与才情,产生的一段缠绵恋情。

10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汤显祖的“四梦”是一种原本的真实,包含了深邃的思想内涵,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明鲜明的价值取向。

二、简答1、简述张岱《西湖七月半》的内容和构思上的特点。

内容上: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而是侧重刻画赏景之人。

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

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构思上:《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这些游玩之作,富有作者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

《西湖七月半》属于追忆之作,描摹西湖游人的情态,烘托出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

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

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饶舌一般,富有韵味。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盛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

前者以轿夫之克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际上只是“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赶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

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了这些人的庸俗。

2、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反抗性格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闺塾”一出,就是她青春觉醒的开端。

她对陈先生“依注解书”的授课方法深感不足,认为《诗经·关雎.》篇不一定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相亲的鸟儿、浪漫结对的君子与淑女的礼赞。

于是在这古老恋歌的启发下,在丫环春香的引导下,她背着父母,游览了后花园,并由此燃起了热爱自然、珍惜青春、追求爱情的强烈火焰。

以致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大胆的白日梦。

梦中与一青年书生千种风情、万般缱绻、恣一时之欢。

实现了现实中绝对不能实现的心愿。

杜丽娘的白日梦不想被母亲撞醒,在“惊梦”之后,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了。

她要把梦境变为现实。

“寻梦”一出就是她对现实的不和对命运的抗争,面对花园中那棵与情人幽会的梅树,她沉重而又坚定地唱道:“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在残酷现实中,她因情生病,由病而死。

杜丽娘实际是在当时一张无形的封建礼教的巨大罗网中苦苦挣扎,以她那样的一个弱女子,她所作的只能是那样的徒然的抗争,她的现实的结局只能是含恨而死。

在写出压制力量强大的同时,还要写出反抗力量的强大,只是由于现实的激烈反抗缺乏可能性,剧作只好托之于幻想,托之于浪漫的虚构,让杜丽娘死不瞑目,阴魂不散,让她在幽明中继续追求现实中不能得到的东西,直至柳梦梅掘墓开棺,使她死而复生,杜丽娘复活之后又回到冷酷现实中。

她面对着自己与穷书生的婚姻最终不能得到父亲的认可,毫不犹豫地同父亲面对面斗争,在金銮殿,当着皇帝、父亲的面儿,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辩护,最后竟感动了皇帝亲为主婚,“敕赐团圆”。

3、《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主要分哪几类?《聊斋志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的作品:一种主要采用史传文学及唐人传奇的体制,以人物生平遭遇为中心,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篇幅比较长。

一种以记事为中心,多描绘一个场面或记述某些事件,情节简单、篇幅适中,受古代记事散文影响较明显。

一种则是保留魏晋“残丛小语”的形式,多为偶记琐闻,写法亦属粗陈梗概,一鳞片爪,故篇幅短小,但其中亦不乏寓意深刻之作。

其中第一类作品成就最大。

4、简述《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八股取士制的批判。

《儒林外史》讲的是明代故事,但反映了清代现实。

它是明清之际批判八股取士制的进步社会思潮的组成部分。

它采用小说的形式,将这个批判的历史课题与哲学思想具体化形象化。

作品批判八股取士,是以功名富贵为轴心,以各类型士大夫的“文行出处”为切入口展开的。

一、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科场的腐败。

如主考官周进,因与范进有相似的遭际,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第一遍看他的试卷,“心里不喜”;第二遍,“觉得有点意思”,到第三遍,竟发现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举业并没有什么客观依据,中与不中,不在学问的高低,关键在考官的好恶。

二、是揭露官场的黑暗。

科举制的产物是官僚制度,腐朽的官僚制度又制造了大批横行乡里的地主豪绅,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压榨人民,有的交通官府、狼狈为奸;有的关人牲口、横行霸道;有的夺人田产、为非作歹。

而恰恰是这样无恶不作的败类,却能受到上级的嘉奖,号为“能员”,并得升官。

原因就在于有科举功名这张护身符。

三是揭露程朱理学的罪恶。

在八股取士制实行的同时,程朱理学成为维系世道人心,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

作品中“做了三十年秀才”的王玉辉,他的三姑娘出嫁不到一年就死了丈夫,他竟鼓动姑娘自杀殉夫,说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

姑娘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其实王玉辉的笑充满了凄伤与痛苦,他如此变态、迂腐,是因为他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使自己与女儿成为理学毒害下的牺牲品。

四是揭露八股取士制蛊惑人心,摧残人才。

如六十多岁的周进,因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或忍受新进学的嘲笑,或替新中举人清扫垃圾,以至于一见贡院号板就万感俱发,一头撞去。

当有人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爬在地上磕头不止,表示变马变驴也要报答。

原本出身贫困、纯洁朴实,一直用自己的劳动养活父母的匡超人,自从热衷举业后,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成为忘恩负义的无赖。

从另一个角度说,《儒林外史》意在为儒林(即士人、知识分子)画像,它主要刻画了几类知识分子:第一类是热衷科举,为做官奋斗的人,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

吴敬梓在刻画这一类人时,主要表现的是他们如何通过科举来达到做官的过程。

这一类人里,有些人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性格已完全被扭曲,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如周进、范进等。

有些人则付出了终生努力,但仍未能在科举上有所收获,成了遗憾终生的悲剧人物,如马二先生。

第二类是做了官的知识分子,如王惠、汤知县等,他们只知一心往上爬,做官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第三类是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

这些人最初也是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只是在碰了壁后,转而清高起来了。

他们其实是一些庸才。

第四类是真正远离科举、功名的人,如王冕、杜少卿等。

在这些人的身上,寄寓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人物。

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儒林外史》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小说最突出的思想就是对科举制度的大力抨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