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一战到二战练习题)
最新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1.“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
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赫鲁晓夫的改革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B.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C.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D.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4.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B.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5.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
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A.苏联的工业化建议B.农业集体化C.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6.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人《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B.农业集体化推进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场战役结束已经百年,被炸过的地表仍旧凹凸不平。
据统计,双方总共投射了至少2000万发炮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之称。
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A.来克星顿的枪声B.攻占巴士底狱C.凡尔登战役D.诺曼底登陆8.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年份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社会总产值7.4% 6.4% 4.2% 3.3%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苏联解体9.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课时训练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经过两次国际会议成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次序崩溃的标记是( C )A.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B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C.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 .国际反法西斯结盟成立2.历时 200 天的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为强烈的战斗。
它不单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并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
此次会战是( A )A.斯大林格勒捍卫战 B .诺曼底战斗C.莫斯科捍卫战 D .凡尔登战斗3.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贺信中高度评论说:“(此次战斗)遏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此次战斗是( B )A.珍珠港事件B.斯大林格勒战斗C.诺曼底战斗D.柏林战斗4.《结合国家宣言》规定:“每一(署名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联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所有资源,无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其根本目的是(B)A.开拓欧洲战场B.战胜法西斯C.粉碎日本侵略 D .成立结合国5.标记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 C )A.德国突袭波兰 B .苏德战争的开始C.太平洋战争的迸发 D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拓6. 以下表示图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度。
①应为(B)人教部版史九年下册第15 第二次世界大A.莫斯科保 B .斯大林格勒役C.曼底登 D .德国无条件投诚7. 第二次世界大全面爆的志是( C )A.九一八事B.沟事C.德国突波D.日本珍珠港8.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的开始,史学界有三种法:1931 年、 1937 年、1939 年。
提出“ 1931 年”的主要依照是(A)A. 1931 年九一八事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争的序幕B. 1931 年七七事后中民族开始全民族抗C. 1931 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D.1931 年日占南京9. 世界反法西斯争中,以下形成的先后序是( C )①西欧② 德③ 方主④太平洋A.①④②③B.②④③① C .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10.1941 年,斯福曾:“你能够把它(争)比作一英式足球,我就仿佛是,坐在一旁的凳上瞧人家的。
【压轴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1.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美国岀版 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美 国对苏联的关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取得成效 B.苏联工业化成就显著 C.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 D.罗斯福新政的影响2.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 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关于这次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① 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② 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参加了同盟国集团作战③ 著名战役有凡尔登战役④ 1918年徳国投降,标志着大战的结朿A. B. C.②③④ 3・“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 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话显示了斯大林模式()A. 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 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C. 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匚这最能说明“一战”的A. 原因B.性质C.特点D.影响 5. 1921年,苏俄农民在交了粮食税后,将自己家里的余粮拿到市场上岀售。
美国青年哈 默来到了莫斯科.并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这些事发生于A •彼得格勒起义时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6・〃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 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 夺取十月革命胜利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场战役结束已经百年,被炸过的地表仍旧凹凸不平。
据统计,双 方总共投射了至少2000万发炮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 之称。
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A. 来克星顿的枪声B. 攻占巴士底狱C. 凡尔登战役D. 诺曼底登陆C.新经济政策实施时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后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推动工业化建设 D.对付美国的〃冷战〃8.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983 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试卷及答案(3)

一、选择题1.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人们靠救济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生活呢?当然不是。
”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A.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D.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2.历史概念图是一种空间网络结构图,可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可以把碎片知识系统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念支架图如下,图中括号处应该是A.开辟欧洲第二战场B.发表《开罗宣言》C.发表《波茨坦公告》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3.“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增长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该材料显示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A.爆发原因B.突出特征C.严重后果D.重大影响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守望相助、共同战斗,最终挫败了法西斯势力,以上评述的是二战A.全面爆发的背景B.艰辛的抗争历程C.胜利的主要原因D.深远的历史影响5.下图所示内容为某次战争前的情报。
情报中的“此举”是为了A.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B.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D.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6.“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A.调整工业B.整顿银行C.调整农业D.以工代赈7.牛津大学教授以赛亚曾说道:“罗斯福先生的典范促使全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事业得到加强。
”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B.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D.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8.如下表格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历程。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1.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 -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人们靠救济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生活呢?当然不是。
”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A.兴建公共设施,实行“以工代赈”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救济机构2.1940年7—10月,德国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虽然实力悬殊,但英国军民始终坚持战斗,极大地消耗了德军兵力,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为日后盟军反攻欧洲大陆奠定了基础。
当时领导英国军民抵抗的英国首相是A.张伯伦B.丘吉尔C.艾登D.达拉第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守望相助、共同战斗,最终挫败了法西斯势力,以上评述的是二战A.全面爆发的背景B.艰辛的抗争历程C.胜利的主要原因D.深远的历史影响4.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
”这说明罗斯福A.对工业进行了调整B.逐步走向了独裁C.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D.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5.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增多”“达到最大规模”这些关键词直接有关的事件是A.凡尔登战役B.日本偷袭珍珠港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诺曼底登陆6.“……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
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A.华盛顿会议B.开罗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7.今天恐怖活动已对人类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0世纪30年代笼罩着世界的恐怖力量是A.反革命势力B.殖民势力C.垄断组织势力D.法西斯势力8.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③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A.②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9.“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
【压轴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试卷及答案(2)

一、选择题1.1921年俄国粮食产量是22.13亿普特,1923年达到34.55亿普特。
这得益于实行了A.工业化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五年计划”2.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而建立B.无法根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C.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D.顾及到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3.当地时间2018年3月5日,俄罗斯莫斯科,民众聚集在莫斯科红场,向斯大林墓献花,纪念斯大林逝世65周年。
以下史实与斯大林无关的是()A.新经济政策B.完成两个五年计划C.实现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4.法国官员称:当时西方列强屈从与日本的压力,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是不公平的,损害了中国的权益。
这是法国官方第一次对外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公正对待了中国。
造成这一“不公正”的国际会议是A.慕尼黑会议B.巴黎和会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5.有人评价俄国在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后,便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历史的引领者”。
这里的“重大变革”指()A.彼得一世改革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场战役结束已经百年,被炸过的地表仍旧凹凸不平。
据统计,双方总共投射了至少2000万发炮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之称。
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A.来克星顿的枪声B.攻占巴士底狱C.凡尔登战役D.诺曼底登陆7.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苏联解体8.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
“?”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两极格局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9.《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凡尔赛和约》A.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B.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C.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D.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10.“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1.意大利作为德奥战前的盟友,在一战爆发后没有参加德奥集团,反而参加了协约国对原来的“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B.特征C.性质D.结果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关于这次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②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参加了同盟国集团作战③著名战役有凡尔登战役④1918年德国投降,标志着大战的结束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阿芙乐尔”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曙光”或“朝霞",在古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的女神,她唤醒人们,送走黑暗,迎来光明。
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是A.第一国际成立B.二月革命的胜利C.巴黎公社革命D.十月革命胜利4.“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动工业化建设D.对付美国的“冷战”5.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人《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B.农业集体化推进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6.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苏联解体7.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
“?”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两极格局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8.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练习题-自定义类型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崩溃的标志是()A.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B.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C. 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A. 九一八事变B. 卢沟桥事变C. 德国突袭波兰D. 日本偷袭珍珠港3.下列与二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德国入侵波兰②太平洋战争爆发③诺曼底登陆④反法西斯同盟形成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③①②④D. ①②④③4.李明正在准备手抄报的资料,其内容涉及“德国闪击波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日本偷袭珍珠港”,他手抄报的题目最有可能是A. 第一次世界大战B. 东西方冷战格局的结束C. 第二次世界大战D. 西方大国称霸世界的企图5.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下列连线错误的是()A. 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B. 德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达最大规模C. 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D.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6.“日本于1941年袭击了珍珠港,从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成了全球性的战争。
”该事件()A.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B.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C. 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D.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7.1941年9月,德军进攻苏联首都,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首都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这场战役是()A. 莫斯科保卫战B. 斯大林格勒战没C. 诺曼底登陆D. 攻克柏林战役8.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最根本的区别在于()A. 战争所波及的范围B. 战争爆发的原因C.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程度D. 战争的性质9.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一战—二战)阶段练习-2
C.促使法国溃败 D.导致德国突袭苏联
9.1941年12月7日是星期日,日本突袭美国夏威夷海军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为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 B.美、英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C.美日矛盾的尖锐 D.日本为取得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
10.法西斯集团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意大利投降 B.诺曼底登陆 C.德国投降 D.日本投降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
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唯一的政治手段,就在于重组一支军队,重要的是德国是否拥有800万后备军。
---1932年希特勒的演说
回答问题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为了对付这次经济危机,美国采用了什么办法?中心措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德国为消除经济危机,走上了什么道路?与德国走上相同道路的还有哪些国家,它们走上这条道路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12.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都留下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阅读图17一图19(其中图1为“签署《凡尔赛和约》”;图2为“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四国首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巴黎和会上,列强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由何国继承?结果在中国引发了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