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 品黛玉

合集下载

品《红楼》论黛玉

品《红楼》论黛玉

品《红楼》论黛玉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葬花词》正是出自于《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之手。

究竟是如何的经历,令这人儿出此伤感之言呢?我翻开《红楼梦》,寻找起来……
《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较弱的黛玉、知书达理的宝钗、性情直爽的湘云、浊世佳公子宝玉等.他们各自具备有自己的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从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而《痛吟<葬花词>》.这一经典片段也是她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

黛玉的自尊、自卑、自怜也都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去后的情景:“尔今死去侬知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黛玉无法释怀,不禁潸然泪下。

在封建社会中,这样一个聪明多才的女子却命运多舛。

那可怕的封建制度使她经受了无数的摧残和打击,最终使得这样一位奇女子香消玉损。

我们不得不感叹命运的不公。

在悲悯黛玉的同时,我们还得去引发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林黛玉有着如此凄惨的命运呢?体弱多病的她令人担忧,我想最主要是黛玉的心灵之窗关得严严实实,阳光并不能洒进她的心田。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既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灵,不能一味的猜疑别人,要学会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只有敞开心扉,与他人团结合作,才能获得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不朽的魅力。

读《红楼梦》,品林黛玉作文600字

读《红楼梦》,品林黛玉作文600字

读《红楼梦》,品林黛玉作文600字一“曲”红楼,说尽世间悲欢离合,叹息多少泪与辛酸,有多少故事在我眼前行走着,奔跑着……渐渐地,一个人的轮廓清晰的显现出来——时常掩面而泣,清秀的面庞在花下是那样娇艳,一头黑发雅致的盘在头顶,淡淡的柳叶眉挂在额下,眼睛开开合合,多了几分娴雅,一袭粉衣,加上白色闪着银光的绸缎,像是仙女。

细长的手指轻轻攥起一块丝帕,眉间便多了几缕愁思……她,便是林黛玉。

她悲,为身世而悲,为母亲之死而悲,为任何生命之物而悲。

悲情,似乎酿就了她的一生命运。

她,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她,是纯净的,一尘不染,但性格里却有孤僻,她,喜欢寂静,在寂静之中独自感伤。

有时,她又有些一意孤行,谁也摸不准她的心思。

他的言语,她的口气,流露出对世俗的不屑一顾。

我认为,她是善良坚贞的,要不,怎会在桃花树下,低吟浅唱那《葬花吟》?虽然她悲,但她不俗,她的一蹙眉,一抹泪,让多少人为之心碎?她柔,是体表的柔,体格苗条,脸庞削瘦,淡淡的粉底,透出女子的柔情,让人感觉她是无助的,似乎随时都会化作一缕轻烟,随风而散。

柔,是内心的柔,事物都能触动她的心弦,正是她的柔,她才和众姐妹不同,有一股凌厉,像荷花,独自欣赏,在湖心看着自己的倒影。

她的柔,让她真情真意去感受世间的情,体会人间的诗意。

她是人间难得的一朵花,只可惜人生短暂,让她不得不带着一缕忧伤,带着对感情的流连,脆弱的离开了。

她弱,但她不是弱小,她是身子上的弱——从会吃饭时就开始就吃药,可也总不见好。

我觉得,这是心病,是离别母亲的痛,是雨打妃竹的伤,这一件件事,这一次次落泪,都在她心中烙下了印。

她虽是身子弱,但是她的语言不弱,她的才华就如荷塘一波波涟漪,从曹雪芹先生的文字中慢慢让我们为之惊叹,她的语言,她的诗,是多愁善感的,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悲情诉说的,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是哭诉离别的,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精品]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精品]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精品]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女性人物,她于小说开篇即登场亮相。

林黛玉的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她的性格、命运以及心理变化都成为人们广泛研究的对象。

那么,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将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外表形象林黛玉是个十分美丽的女子,她的外貌描述在小说中体现得十分细腻生动。

她有如此之美,并非仅仅因为她的长相,更因为她的气质以及形体。

小说中形容她:“只见那娇俏婀娜,庭前月色如银,点缀着他那清神瘦削、窈窕身材,已自有好些媚于向日葵的地方了”。

这篇描写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性格特点林黛玉的性格非常复杂,极具特点。

放眼整个林家宅院,几乎没有人能够和她相比。

她非常聪明,头脑灵活。

她还非常敏感,常常能够洞察到别人的内心世界。

林黛玉不仅有很高的人情味儿,而且内心还包含了对宗族和国家的忧思。

她还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子,总是在逆境中勇敢的面对现实。

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自卑的人,心思细腻,对别人的态度和言行会给她带来极大的影响。

三、命运轨迹林黛玉从小就是一个被宠爱的孩子,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

她父亲生意失败后,家境逐渐走下坡路,这也让她的命运开始发生逆转。

她先被降职,后被罚在芙蓉山上成为日日夜夜的吹竹,最终因为长期忧愁而病死。

她的生命轨迹充满了坎坷,却仿佛映射了整个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

四、心理变化林黛玉的心情犹如小说的风景画,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清新悦目,时而如红杏出墙般热烈、难以自拔。

她的心情始终交织着爱、恨、嫉妒、忧愁。

尤其是对宝黛之间关系的看法扭曲了她的心态,她的“变幻莫测”、“忒矫情”、“心思歹劣”,让她的命运从根本上受到了影响。

综上所述,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经典的女性人物之一,她的丰富内涵在整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林黛玉性格复杂,心情多变,命运多舛,代表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生命轨迹。

再读《红楼梦》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再读《红楼梦》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再读《红楼梦》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第一次读《红楼梦》是读初中时,或许那时正是少女情怀,对书中描写林黛玉的片段情有独钟。

如今已过不惑的我,每每捧起《红楼梦》,还情不自禁的品着这些语言片段,合上书本,闭上眼睛便是黛玉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

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

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

”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可以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

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

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

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800字(5篇)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800字(5篇)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800字(5篇)《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800字篇1【叹·红楼】《红楼梦》是我在这四大名著中反复阅读品味的一本书,第一遍未读懂,第二遍半懂未懂,直至第三遍我才彻底懂了,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红楼梦》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悲伤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结局,有情人未成眷属,亦或是因为为那个年代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而感到叹惋!本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述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和悲剧美。

通过这些人物来预示封建社会终将败落,本书又名《石头记》。

依照本书,我想说说我对黛玉和宝钗的想法。

首先是黛玉,从后面其所作的《葬花词》可以知道,黛玉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有的人评论说她尖酸刻薄,小心眼,却不知黛玉从小双亲尽失,之后在舅舅家,虽然有了亲人的疼爱,却因为寄人篱下,必须谨言慎行,她外表虽高傲,给人无法接近之感,但是实则内心缺少关爱,宝玉的出现就像是往黛玉生命里照射进了一道光,给了黛玉温暖和希望,于是黛玉便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宝玉,因此排斥宝玉身边所有的女性,因为在乎,所以才会冷言出语,但无奈,因为贾母的掺和,两人终没能在一起,在宝玉娶人的那一天,被活活气死。

我很喜欢黛玉敢爱敢恨的性格,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但终究红颜薄命香消玉殒了。

其次是薛宝钗,她处事圆润,博得许多人的喜爱,但是却有几分真心?谁愿意伪装自己?但身在如此大家庭中,如何能毫无保留的将想法完全说出来?其实初读红楼梦,我以为是宝钗插入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中,使得两人最终未修的正果,所以很讨厌宝钗,但又读了两回后,我却知道了两人所受的痛苦不相上下。

那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结果呢?宝玉为什么选择体弱多病的黛玉?而不选择聪慧的宝钗呢?黛玉和宝钗都受过教育,宝钗是人们眼中的大家闺秀,才华未必比黛玉少,宝钗和黛玉长相都很好看,宝钗多一分妩媚美,黛玉确是病弱美,两人美的各有特色,在宝玉受伤后,宝钗甚至先黛玉一步来看望宝玉,宝钗给了宝玉建议,而黛玉未说几句话便哭了起来。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她是三生石旁边的一株仙草,通过神瑛侍者会给的甘露水得意存活,所以她就追随他下凡,用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惠。

在《红楼梦》中她才思敏捷,多愁善感并且还生性孤傲。

虽然她和贾宝玉有相同的爱情观以及价值观,并且他们真心相爱,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种种因素,他们的这段唯美爱情被扼杀掉。

虽然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封建制度的扼杀,但是林黛玉并不是像其他女子一样,任由别人来摆布自己的命运,她一直在向封建家族进行宣战,直至生命陨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像封建制度低头,她是坚定追求自由恋爱的女性代表。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1一、黛玉的个性特征(一)黛玉的自卑感基于当时那个社会的影响,黛玉在贾府中一直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并非是他人赋予的,是来自她内心深处的。

由于母亲病逝,父亲身患重病,无法照顾黛玉,于是父亲便将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送到外祖母家,在贾府任何人都没嫌弃过她、看不起她,甚至外祖母——贾母对其疼爱有加,但是她依旧觉得很自卑,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以防说错话被别人笑话。

所以她内心就一直无法摆脱那种自卑感。

(二)黛玉的叛逆性黛玉在家中一直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由于母亲较早的过世,父亲过分的疼爱,所以,黛玉受到的舒服极少,进而她的性格较为叛逆。

父亲不仅给她请先生,还让她受到别的女子所没有受到的教育。

通过她对于先进知识的学习,进而她内心深处就不愿受这个封建时代的束缚,所以,才华横溢的她在面对这个腐朽的封建社会时,就极其的叛逆,并勇敢的同其进行斗争。

当她的爱情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时,她就激烈的进行抗争,哪怕是付出生命她也在所不惜。

(三)黛玉的孤傲性格《红楼梦》中的黛玉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孤傲,并且始终贯穿于文章的各个环节。

无论是在外貌上还是在才情上,她都是很孤傲的、高高的凌驾于别人之上。

她的这种孤傲性格也为她的命运埋下伏笔。

二、黛玉的不同反响在我国古代的婚姻,均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悲剧式的完美——品评《红楼梦》中人之林黛玉

悲剧式的完美——品评《红楼梦》中人之林黛玉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悲剧式的完美——品评《红楼梦》中人之林黛玉张艳华 西安翻译学院摘 要: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本文将对林黛玉这个人物进行分析,她的冰雪聪明、她的无上才情以及她的幸与不幸。

还会探讨她性格特征,以及与此关联的她的最终命运。

关键词:林黛玉;性格;命运作者简介:张艳华(1983-),汉族,陕西延安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89-01“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文字是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宝黛二人初见时,曹雪芹透过宝玉的视角描写林黛玉外貌、性情的语句。

她的外貌本身自不必说是超然出众的,但重要的是“心比比干多一窍”这一句,道出了她的聪慧和洞察一切的能力。

有时“看得穿”其实并不总是好事,洞穿一切表示一个人有眼力、有智慧,能够看到人和事的本质,但要避免悲剧收场,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有应对客观情况以及改变其的能力、自信和决心。

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只有十二岁,彼时母亲新逝,挂念外孙女的祖母把她接去,令她住在身边,百般疼惜。

毫无疑问,出身书香门第、举止得体、外表可人的林黛玉一到荣府,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大家的关爱。

她和宝玉一道住在祖母屋里,丫鬟成群,物质生活水平可以说是最好的,闲时,还可以同熟读诗书的姐姐们以及宝玉一起吟诗作对,此时,可以说是她短暂人生中充满幸福和温暖的一段时光。

荣国府里主、仆有别,主子们和仆人们阶级内部也尊卑、高低也有分别。

仆人阶级中,赖大之流,他们的子弟们能够读书做官,有自己的宅子和花园,后来,却用五十两银子打发了家宅被抄、仕途不顺的主子贾政。

而属于主子阶级里的贾芸之流,为了巴结凤姐好去揽活儿挣点银子,连买麝香的钱还要去借,被亲舅舅婉拒,最后帮她的是邻里一个放高利贷的泼皮。

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叛逆与痛苦

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叛逆与痛苦

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叛逆与痛苦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形象充满了叛逆与痛苦。

她的叛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自己痛苦命运的反抗,而她的痛苦则来自于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林黛玉形象中的叛逆和痛苦。

首先,林黛玉在封建礼教体制下的叛逆表现在她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反抗。

在古代社会,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沉默、顺从、忍辱负重是传统女性的美德。

然而,林黛玉并不契合这个传统标准。

她敢于直言不讳,不愿被束缚于传统的婚姻观念。

她以自由奔放、独立思考的个性,冲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角色的限制。

尤其在她与贾宝玉的感情中,她坚持追求真挚的爱情与心灵的相通,而不是婚姻的利益交换。

这种叛逆的行为让她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束缚,凸显了她独立、不拘一格的形象。

其次,林黛玉形象中的痛苦源于她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她作为贾家的血脉后裔,注定要承受家族的压力和期望。

然而,她的身世使她成为了众多复杂利益关系的牺牲品。

她身负着“林黛玉葬花处”的名号,预示着她命运的悲剧。

她不愿做一个守旧的传统女性,却又无法逃离家族的命运安排。

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痛苦使她陷入了自我封闭和情感纠结的状态。

她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身份的不满,以及对贾宝玉的爱情的无望,使她陷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之中。

再次,林黛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是她痛苦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红楼梦》这个封建社会里,充满了虚伪、欺诈和虚荣。

林黛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现象,对此深感无奈和愤慨。

她对于贾府的荣华富贵、虚伪的交际应酬以及各种矫情作态的排斥和厌恶,表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追求真实纯粹的渴望。

然而,她的真情,她的反叛,并没有让她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相反,她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和异类的,她的叛逆成为了她心灵深处的痛苦。

最后,林黛玉的痛苦还体现在她深刻的悲观主义和消极情绪中。

她对生活的失望和对人性的悲观让她产生了对世俗欲望的厌恶和对人生的绝望。

她认识到人生既有欢乐也有痛苦,但她更多地关注于生命的短暂和人性的欺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红楼》品黛玉
作者:唐芬
来源:《艺海》2009年第08期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作,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给子孙后代流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

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令人回味无穷。

宝玉的叛逆,黛玉的孤傲,宝钗的圆滑以及王熙凤的泼辣都那么鲜活……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

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姐。

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

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替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

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

“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

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在这里,黛玉劝宝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

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从此变得跟宝钗非常亲密。

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候爵的“清贵之家”。

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

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七八糟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

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

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

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

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

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

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
心眼的。

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

薛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模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

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她,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

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臣,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

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为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种悲剧。

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

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

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

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成为了牺牲品。

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睛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

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

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无人问津。

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

但这个形象同是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使我们感到她就是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责任编辑:文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