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鲁迅《伤逝》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3页)
《伤逝》读后感(6篇)

《伤逝》读后感(6篇)《伤逝》读后感1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是最令我喟叹的一篇,看过后很久都不能释怀。
子君给了我相当深刻的印象,她的温顺、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胜感慨。
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为什么子君会在这个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灭亡呢?究竟是什么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表达上还略嫌生涩的话曾令涓生非常高兴,他从中看到了子君的独立和坚强。
然而,事实上子君是没有学会独立的。
所谓“独立”应该是自己主宰自己,而这一点又建立在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基础上。
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没有维持生计的本领,所以她刚从家庭中脱离出来,又把自己全权交给了另一个人来主宰。
表面上看来私奔是一种了不起的举动,实际上却只不过是一次权力的转手罢了。
她拒绝做一个封建家庭的乖女儿,却心甘情愿地做了小知识分子的家庭主妇。
倘若子君目光远大,投奔一个成熟的,有经济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过只是一个思想尚还幼稚,却又自以为进步的青年。
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进步思想,但又喜欢将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贫寒,经济上十分拮据,还没考虑清楚面包和爱情的关系,就不负责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
他将子君理想化了,他以为她是坚强、独立、富有进步气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和依赖。
一旦子君见了他的无力,见他也必须为生计奔波,她也不得不为他变成一个家庭主妇。
涓生和子君其实都厌倦这种生活,但他们都无力改变,当现实和理想产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来顺受了,然而涓生却不能忍受,他认为子君违背了他的理想,于是归咎于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软弱、善良,他赶她,她就走了。
其实他们合筑一个家时子君也卖掉了自己的金首饰,她完全有留下的权利。
但子君压根儿没想到这些,她归根到底太幼稚,太单纯了,她过于浪漫,看爱情重过一切,所以当涓生说不再爱她时,她便心如死灰,什么都不想争取了。
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浅一些。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鲁迅《伤逝》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鲁迅《伤逝》读后感1《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眼,亲人的离弃,生活的种种困难与压迫,对这个新一代的稚嫩的爱情百般折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的。
两个知识青年抛弃旧习气,同居在一起,希望过上幸福和安宁的生活,可却不断遭受社会对他们的压迫,遭到社会的“歧视”。
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变得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迫于生活和社会的压迫,涓生开始对子君产生埋怨,两人产生了矛盾,变得冷漠,终于两个人分开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则为生计而四处奔波。
涓生的事业慢慢有了发展,但仍然对与子君的分开感到很难受,在一次偶然拜访友人的时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讯,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责,离开了那个曾经与子君住过的房子,走向远方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
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
爱情不能光是爱情,恋爱初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实面前如果就变得不堪一击,那么这样的爱情又怎么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便是如此,坚强而温柔,反叛而无谓,直到涓生因为生活和社会的双重矛盾放弃了她,子君的坚强外壳便瞬间崩塌。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破灭,其实直接的原因是爱情与事业、自由的碰撞,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的年代,爱情经不起太多的风吹雨打,何况是这样的一个稚嫩的新一代的爱情!个人的解放总是需要以社会的解放为基础,这是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孤独与无助,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容易软弱和妥协,受到挫折之后容易消极和绝望,这也是鲁迅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鲁迅《伤逝》读后感2伤逝,伤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伤的是反抗最后走向了消逝。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伤逝》读后感1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较为难懂、晦涩不明的。
可以说《伤逝》也不例外吧。
但是这仅仅二十多页的文字,让我觉得有些许怅然,为涓生、或是为子君。
每读一本书之后,我都会把书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来。
有人说,往往书里被人单独摘抄出来展示的句子,最能表达整一本书里想要表达的东西。
《伤逝》里有这么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就是这么分明、坚决而又沉静的一句话。
而小说的名字《伤逝》,这压抑的名字。
就如同余华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构成一般,鲁迅的《伤逝》则是从追求新生而写成。
通篇读下来,我发现子君这位人物同当代的我们有些相似。
不在社会,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时,却被无形的囚笼束缚着。
不知中国青年是否有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摆脱冷气、只向上走。
我们都在追求,却一次次被现实压垮了腰,屈服于现实。
子君亦曾追求过。
初时她可以为了爱情而在父亲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时代的曙光。
他们也会在一起讨论那个时代下鲜少有人提及的话题、会为了新生活四处奔波与奋斗。
但当涓生失去了工作,俩人一同住进一个大杂院中,与众多所谓官太太住在一起时,子君变了——其实倒也说不上变,因为子君的骨子里一直都是旧时的思想,从未变过。
她开始养阿随来打发这百无聊赖的时光、开始为了争夺油鸡而与官太太们互相大骂、开始操心于世俗与日常、开始褪去她仅存无多的荣光。
可涓生仍在对新生活抱有希望啊。
他从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尽管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后来,阿随也被送到了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与子君似乎也互相厌倦了。
"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个继续追求,一个沦为旧囚。
这便是被现实压垮了腰之后,屡败屡战或是俯首称臣的两条路。
只愿在这满是迷雾与荆棘的人世中,可以找到一条不后悔的路,不怀伤而逝。
鲁迅《伤逝》读后感(通用6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通用6篇)鲁迅《伤逝》读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伤逝》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伤逝》读后感1《伤逝》是我看过的鲁迅作品里,最平缓和娓娓道来的一部唯美的小说,如果不是注名是鲁迅所著,我甚至看不出是他老人家的作品,没了愤慨,没了讥讽,只有平静而舒缓地给你讲述一个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故事,真的很不象他老人家的风格,他又在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子君,一个对爱情和婚姻充满期待的女子,在生活的烦琐下,终于成为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女人。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我们每个结婚的女人身上哪个能没有子君的影子,谁还会整日地沉浸在爱情的甜蜜里?我们是不用再为生活的艰难去豢养几只鸡,也不必和邻居的无知女人比这比那。
但是我们仍然延续着子君的好多做法,我们自结婚后,是不是从追求精神的愉悦,到更多的追求物质上的丰盈,一旦,老公无力满足我们的奢求时,也会不停的抱怨。
子君和涓生爱情是唯美的,如果谁想要把这唯美的爱情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婚姻里,则是缺乏理性的,而子君就是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女人。
哪个丈夫能允许自己每天单腿下跪地对自己泪水盈盈地求爱?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剧色彩。
我不想在这里过多的埋怨涓生,作为一个现代的女性,一定要吸取子君的好些不切实际的天真想法,把爱情和婚姻分割开来,不要对婚姻的日子期望过高,平平淡淡才是真,刻意制造出的那些浪漫也不是真的浪漫,婚姻的双方是彼此信赖而又互相尊重,这些就足够了,谁也别试图以爱的名义改造对方,如果你仍痴迷不悟,那你离着伤逝也就不远了。
鲁迅《伤逝》读后感2独到的人物构建和新颖的开头,使小说陡增艺术魅力和思想效果。
小说人物性格内容极其生动复杂,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有着剖析不尽的深度内容,其中一点本人认为尤其值得关注。
涓生那种天马行空的畅想让人颇感疑惑,但在其面对失业的巨大(这只是本人强加于他的定语)打击后想法如何更应深度探析。
鲁迅作品《伤逝》读后感

鲁迅作品《伤逝》读后感鲁迅作品《伤逝》读后感(一)伤逝,伤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伤的是反抗最后走向了消逝。
子君与涓生是一对在五四时期幸运地自由恋爱了的青年,他们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后却又离散了。
和整场运动一样,两个青年有满腔热血,却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对他们的生活负责,都未为做好去应对各种磨难,只是热烈而单纯地追求未知而神秘的自由,却没料到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没有争取完全自由的能力。
这样的反抗,最终只能走向妥协,走向失败。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诱惑,才有勇气追随了争取自由解放的队伍,才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英勇的话。
子君是受了诱惑的,被未知的、也许美好的东西的吸引。
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正如涓生所说:“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因而婚后,子君与《倪焕之》中的金佩璋一样,自觉地沉沦在繁琐而无趣的日常生活上,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丧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与欢愉。
也许到死,子君自己也都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争取什么。
相比子君,作为领路人的涓生,却让我感到更大的失望。
当与子君同时上街散步,只有看见子君高兴而自豪的走着时,才敢也抬头挺胸起来。
当丢失了本来就不高薪的工作时,涓生不敢面对自己失业的恐惧,就将自己的这份恐惧转嫁给子君,认为是子君在恐惧。
也许程度再深下去,就如《神经病》中的方正英一样,对生活的担忧使自己神经衰弱,却对别人说是自己的妻子发了神经。
涓生是虚伪的,高调追求自由,却在上街时缩在子君后头;涓生是无能的,面对失业的压力,家庭的责任,只是选择躲在通俗图书馆里;涓生是可笑的,不让子君打扰吃饭的他,却计较自己吃饭介于油鸡与趴儿狗之间的地位;涓生是邪恶的,在艰苦黑暗时期,竟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同《玩偶之家》中的诺拉一样,子君与涓生都是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反抗现实压迫,都是不成熟的、没有根基的,似玻璃般易碎。
鲁迅伤逝的读后感(11篇)

鲁迅伤逝的读后感(11篇)鲁迅伤逝的读后感1鲁迅先生的小说,自高中到现在,约摸算来,不知不觉,已经读过四五本了。
而印象极深、爱不释手的还是《伤逝》。
故而,《伤逝》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又一次读了两遍。
深夜,适合读书,亦适合写文。
出于对《伤逝》的爱,我罢了日常的缠身规律,定要停下来,挤出点宝贵的时间来,写点什么。
鲁迅先生的《伤逝》出于《彷徨》小说集,也是唯一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自述爱情的小说。
鲁迅先生的诸多小说,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甚至指鹿为马,自然不能浮于表面来看,更多的要深入,深入到每一个人物角色的性格与骨子里,更要深入那个鲁迅先生默然写作的夜晚。
第一次看《伤逝》的时候是可怜子君,恨涓生。
而现在第二次看是恨涓生也为涓生悲痛,对子君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首先,暂且不论古代,因为那时候制度与现代不同。
论《伤逝》中的涓生,这个人就是典型软弱无能文人的代表,譬如《都挺好》中的苏明哲。
可以妻子隐忍着因他而来的现实的苦痛与重担,若相反,这个男的恐怕要投降现实生活,当一个逃兵,带着悔恨和谎言过一辈子。
在无能的男人看来,生活难过了,永远是因为有一个累赘老婆。
这就是无能男的本质,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意识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自私、懦弱。
其次,子君身为一个思想意识觉醒者,最后沦为家庭主妇,也难免带有女性自身的局限。
《伤逝》中的子君就是典型的依附性的被奴化的女性。
面对现实生活的茶米油盐酱醋贵,她带着传统官僚作风的旧习,有大胆追求婚姻爱情的勇气,却缺少思路和行动。
她的行动便是嫁给自己想嫁的男人,而结婚之后却仍旧归属并安于家庭主妇的附属地位。
家庭已经频频经济危机,还不知道走出家庭赚钱维持经济,最后还是只靠涓生这样的男性,即家里唯一的劳动力。
加上子君带有市侩妇女的习气,与邻居盲目攀比,斤斤计较,不顾生活现实水平,太理想主义,想的太好,做的太少。
再者,子君,沉沦于生活的琐碎,没有个人独立的思想与生活,整天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忙碌,自然与文人涓生越走越远。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鲁迅《伤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伤逝》读后感篇1今晚终于把《伤逝》这部小说看完了,心里面有许多的感慨和收获。
主人公涓生、子君是受过新式思想熏陶的两个青年,他们不理会世俗的眼光,毅然的选择为了爱情的自由而走到一起。
但是,爱情是需要面包的!在为生活而担忧操劳中,子君在与涓生同居之后就逐渐变回了旧式妇女的形象,“全然忘记了当初的新思想、新觉悟”,涓生面对同居后的子君,同居后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失望。
这失望一天天累积,两个人之间的隔膜、矛盾越来越深,最终,涓生为了寻找他眼中的“新路”而决定把“真实”告诉子君——“我已经不再爱你”,对涓生极度依赖的子君最终离开了,离开了涓生,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涓生在得知子君的死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他所要的“新路”,也并不是像他之前选择的那样,出现在眼前,反倒是无尽的悔恨、空虚。
这个故事显然的,是一个悲剧。
两个为了爱情自由而走到一起的人,最终得到的是凄惨的结局。
在小说之中,有两个细节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其一,“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
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
”我极其震惊于那个“冷冷的气愤和暗笑”!抛开涓生所气愤和暗笑的内容,我只讲两个人之间对待的问题。
两个因为相爱而选择走在一起的人,在共同生活之后,发现彼此之间渐渐产生隔阂,却不想着去放开彼此的想法,敞开心扉的争取把隔阂早日消除,而是无所作为的让隔阂这么逐渐累积,累积,最后竟然发展到对对方“气愤”、“暗笑”的地步,尤其那“暗笑”,多么伤害人心的暗笑!涓生,你可知道,你所暗笑的可是你爱的人啊!其二,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时间,那条狗“阿随”竟然自己找回来了,来到了涓生的面前!子君,对涓生深爱而又极度依赖的女子,在涓生说出他心中的“真实”之后,怀着对涓生的爱,和对涓生的绝望而离开。
鲁迅的《伤逝》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鲁迅的《伤逝》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鲁迅的《伤逝》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的《伤逝》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的《伤逝》读后感1《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感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述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感情破灭的全过程。
语言简短有力,思想资料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终造成了杯具。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感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述,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感情正是那个提倡感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终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感情的过程,那里能够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
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之后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
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职责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感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总之,《伤逝》中子君是个杯具性的人物,她对感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杯具色彩。
涓生的“无爱之爱”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杯具化进程。
鲁迅的《伤逝》读后感2仰望星空,勇敢大胆地释放心的信念与梦想;脚踏实地,真切清醒地触摸生的现实与失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一】
悔恨、悲哀、寂静、空虚。
涓生说他爱子君——我笑了——先是无知的感动,后是鄙夷的轻蔑。
大学以前,我并未读过鲁迅先生的《伤逝》,直至现代文学课,我才有幸
捧阅。
而以下感受也只是个人的鄙陋之见,笔调也许不锋锐,见解也许不深刻,莫怪莫怪。
先说感动,这是被蒙蔽了的。
初,我被开头沉悼遗憾的口吻所误导,以为
子君逝世后,涓生内心的不舍与怀念促发他“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
为自己”。
他是记得自己当初对子君的“牵肠挂肚”的,连渐进的鞋声也能让
他思绪翩翩。
然我终究是错了,爱情并没有持续,如涓生所说“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
起先,我理解它为
“我爱子君已经满一年了”,现在,我更愿意理解为“距离我爱子君和她的离
开已经满一年了”,多么令人心寒的一个“满”字......他并不爱她,从她为
他牺牲的那一刻开始,从他们为生活所困顿开始,从他们搬进吉兆胡同开始。
再说轻蔑,源于涓生对子君短暂的爱情。
他们爱情的变质从大环境来说,
源于社会。
拮据的生活让让子君日夜的操劳了起来,“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
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这是底层“庸俗”妇女的形象,在对其观察、
描述改变的过程,涓生已经萌生不满情绪,正在扯动那根不爱的神经。
远离罗
曼蒂克的柴米油盐中,雪上加霜,涓生失业了,这无疑又在隐约中催化爱情死亡。
爱情的变质就个人来说,涓生是个卑怯之人,于生活面前,缺少责任与勇气。
涓生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然与之矛盾的是其后的描述,当
他学习电影上的场景,单膝跪地求爱,他确是感到羞愧的,这足以证明涓生
并未完全脱离“男尊女卑”的封建旧思想,一切的辩解也很无力。
当子君坚决
分明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他又有说不出
的狂喜,想到“中国女性便要看到辉煌的曙光的”。
当涓生“在路上时时遇到
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而他看
到子君却是大无畏的镇静坦然的缓缓前行,他便立马提起骄傲和反抗。
这是多
么滑稽的一“大丈夫”形象。
他于先前高弹“家庭专制”、“男女平等”,评
价子君大概还没有脱尽旧思想的束缚,也都显得空洞和虚无,他的骨子里真有
这些新思想吗?那又为何当女人昂首挺胸后他才决心“骄傲”呢?
“但我的心却跳跃着。
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
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
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
涓生注意着子君的所有变化,不是以一种关怀
的心态,而是以一种卑微的害怕的态度——子君可一直都是那么坚决沉静的啊,子君可是他的“精神支柱”啊……他假装对失业的状况不以为意,以一种自以
为高大的身躯俯视着子君——“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
涓生实则是
焦躁不安的,挑剔着子君的一切,“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他已然心理极度不平
衡到无聊了,拿自己与鸡狗排列位置,确实可笑。
他会突然想到子君的死——
这又折射涓生的残忍与虚伪,一旦子君死,就无须自己动手伤害她,自己也不
是负心的男子,一切责任可推脱,还落得个自由。
涓生于虚空中极力想解脱,
终于,他鼓足勇气告诉子君“我已经不爱你了”,然子君走后,他又自责后悔
为何不再忍耐几天,如此忽然的告诉她真话。
他又觉得该用谎话让自己承受虚
空的重任,而不是让子君承受真实的重量。
“我”于虚空与说谎之中矛盾徘徊,得知子君死讯,明白那个曾经爱过的子君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涓生活着,带着他的悔恨、悲哀、寂静、空虚。
【篇二】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伤逝》,以
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感染着,甚至郁闷着广大的读者。
当然,我也毫不例外。
“伤逝”伤为何,逝又为何?一直令我大惑不解,然而《伤逝》有一个副标题,叫“涓生的手迹”。
从中也许可以窥见些端倪。
鲁迅先生这一名篇,别具一格,深奥难懂,运用了“手记”的手法,笔触艺术而细腻,让人难以企及。
只是精
剪些浮浅的心得,感受大家的魅力。
一
一篇文章的成功,细节描写异常重要。
《伤逝》真实而细致的细节,给人
以强烈的感染力,可见作者极高的文学造诣。
小说写得极其平常,即便在写其二人热恋到分手的过程也未发生什么重大
事件(也许失业算),那些家常里短,那些“油鸡们”和“叭儿狗”,那些夫妻
之间的眼神,姿态,动作,那些……这些微妙而闪光的细节,都很好的服务于
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
地似乎要破窗飞去。
”当涓生向子君表达爱慕之时,子君的眼神被刻画得如此
传神。
进而,将子君这一整体形象活脱而出,娇人,可怜,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