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康定斯基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康定斯基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康定斯基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作者:马金晶马雯娟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02期[摘要]康定斯基是著名的现代抽象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

他积极探索音乐与绘画的共性,强调艺术的整合;尊重学生的艺术原创力,强调艺术感觉与表现媒介的结合。

从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出发。

幼儿美术教育应体现综合的教育价值,实现幼儿美术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注重幼儿的自我体验,尊重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康定斯基;艺术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作为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康定斯基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艺术家,他_生形成的艺术思想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而整理、挖掘其艺术教育思想对促进当前儿童美术教育改革也不无启示。

一、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教育理念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v)1866年出生于莫斯科,早年从事法律工作,后移居德国慕尼黑致力于绘画艺术。

他先后发表了《艺术中的精神》《形式问题》《具体艺术》《点线面》等著作,宣扬抽象艺术思想理论。

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主要形成于他创办“青骑士(DerBlaue Reiter)”社和在包豪斯(Bauhaus)学院任教时期。

康定斯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不过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但人们又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

而且,只有神学先知和真正的艺术家才具备这种能力,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

那些长于表现技巧的艺术家则不能称作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欲望。

他将自然主义的艺术、写实的艺术统称作“无目的的艺术”,只有抛开了物质重负、纯粹高贵的艺术精神才能最终到达艺术的顶峰。

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教育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积极探索音乐与绘画的共性,强调艺术的整合在康定斯基第一幅名为《无题》的抽象画中,画面上只有一团团色彩斑驳的涂抹,无拘无束,自由舒展,这是由音乐感受引发出来的色彩表现,是一种“听得见的色彩”,可以将人导向音乐欣赏的状态。

米罗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米罗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胡安 米罗1893年出生于有“欧洲之窗”之称的巴塞罗那,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

他和毕加索、达利一样,是一位多产且独具个性的伟大艺术家。

米罗的绘画作品画面语言独特鲜明且自成一格、与众不同,具有典型的米罗特征。

他的作品大多色彩亮丽明艳,线条轻松自由,画中充满了孩童般的丰富想象力与浓浓的诗意。

笔者认为,米罗的作品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他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绘画有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探索欲使他乐于尝试各种绘画形式和媒介材料。

纵观米罗的绘画生涯,其风格是变化多样而又始终如一的。

他学习了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的画法后,又倾心于追求随性的达达主义,最终于1924年选择了超现实主义,并开始用简约、质朴的绘画手法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他的绘画作品是令人愉快的,其画面洋溢着自由、浪漫的天真气息,尤其能被儿童理解、接受。

因此,米罗绘画作品独特的趣味性、童稚感及其媒介材料的多变性值得儿童美术教育者研究和探讨。

分析米罗的绘画作品并思考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此,笔者暂且抛开米罗各个时期绘画风格变化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背景,以简约、直观的感受方式分析其绘画作品中值得儿童美术教育借鉴的方面。

一、构图表达的随性和抒情在米罗的大部分绘画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构图形式的随性、灵动。

米罗在不断探索的历程中逐步消减传统思维模式下的构图形式的使用,打破了透视的束缚,画面呈现出自由、随性的平面化特点。

以《哈里昆的狂欢》(图1)与《加泰隆风景》这两幅作品为例,《哈里昆的狂欢》这幅作品中描绘了一个开着一扇窗的空间,其中纷乱地漂浮着众多形态各异的形体。

透过窗,傍晚的天空中挂着米字符号一般的星星,空间内充斥着跳动的音符和乐器,动物在歌舞中狂欢。

通过这自由自在的画面,人们能够感受到欢乐的氛围。

在这幅作品中,米罗的构图是随性、自由的,每一个物体都表现出生动的特性。

在抽象绘画中培养大班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在抽象绘画中培养大班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在抽象绘画中培养大班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李珺(太原科技大学幼儿园)抽象绘画具有自由形象、充满幻想、表现孩子的艺术体验的特色。

更能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

从小让孩子接触抽象的作品,培养孩子抽象绘画的能力,能拓展孩子的思维及创造力。

抽象绘画幼儿审美能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有意识的创造时代,抽象绘画则是这种崭新的精神与思维的结合。

它是用抽象的色彩或点、线、面、体、块去构成具有客观形象的美术。

抽象绘画有时也会借以表达某种情绪、意念等精神内容或美感的体验。

一、在欣赏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儿童期幼儿发展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一个物体上,因此,在抽象绘画的活动中,我们特别注意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将孩子们内心情感与美术作品所表达的生命的力量融合在一起。

满足其审美情感的需要,生成审美愉悦。

比如,变形的树一课,我要求孩子们画4棵树,第一棵树用他们最习惯的画法,我不给任何讲解。

画第二张画之前,我先给孩子们欣赏了一些国内外小朋友用拟人画法画的树,并说明了这种画法的由来。

结果,第二张作业绝大多数孩子们使用了拟人画法。

绘画的思路有了很大的变化。

画第三张作业之前,孩子们又欣赏了一些用图案画法创造的树,结果,孩子们创造的形象与前两张相比,拉开了距离。

第四张,孩子们可以随意创造,有的孩子集合了以上的不同手法,使人耳目一新,创作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抽象绘画丰富和发展了孩子的情感世界,并且增强了孩子的观察、理解、想象和表现的能力,并将他们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改变为内心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学会观察的方法,拓宽幼儿的思路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让他们画下来却不太容易。

这时,我们则引导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有重点地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比如说,在学习画脸这一主题的抽象绘画活动中,我们注重拓宽孩子的思路,帮助孩子观察分辨脸的不同:有长脸型、宽脸型、圆脸型、瓜子脸、国字脸等不同的脸;心情不同时,脸的表情也是不同的,如高兴、伤心、沮丧、难过、哭泣、无奈、快乐、愤怒、恐怖等;绘画的方式不同,画面效果也不同,有的按照事物的事实存在进行表现,有的依照自己的想法夸张、变形、或者概括性地进行表现,如将头上长着手、手里长上耳,身上长着眼、脚里长出嘴等千奇百怪的造型。

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探索 (2)

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探索 (2)

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探索随着教育活动的不断发展,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了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自然也不能不被涉及到跨学科教学之中。

小学生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技法和知识,更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引导学生探索艺术的更深层次和内涵,自然也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美术的领域中。

因此,本文将尝试探讨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和应用方法。

一、小学美术概述美术是让美的形象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出来的学科,是人类对于美的素养表达。

美术的教学体系一般包括绘画(水彩画、油画、素描)、造型(雕塑、手工制品)、创意(设计、创意手工)、色彩(色彩构成、调和)、美学(审美知识)等方面。

小学美术作为从基础开始教授艺术知识,旨在通过手工业于艺术实际学习及练习,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并与现实生活融合的学科。

小学美术是少年儿童美育的开始,不仅限于学生使用不同的画笔和颜料来表现自己的创意和想象,还可以通过美术知识和审美体验对美进行理解和欣赏。

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包括美学思维、审美意识、美的体验和欣赏。

美术素养的培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小学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可以在教学设计之中进行跨学科融合;此外,小学美术在教学之中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与科学、数学、历史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的融合。

1. 艺术与科学:小学美术教育对科学教育有许多积极作用。

教育者可以把关于自然界,科技和发明创新等与美术设计所涉及的艺术形式相结合。

比如,造型艺术可以与物理学、天文学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外形、结构以及运动规律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改善观察与检验能力。

颜色可以与生物学结合,比如讲解颜色理论,从而加深对色素在生物体中的本质。

2. 艺术与数学:小学美术教育与数学教育可以相互融合。

美术细节制作中常常需要考虑到交点、对称、图形的立体性以及相对大小等,这恰恰与数学教育有着较为明显的联系。

儿童美术发展的七个阶段

儿童美术发展的七个阶段

儿童美术发展的七个阶段以儿童美术发展的七个阶段为主题,我们将探讨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美术发展历程。

以下是七个阶段的概述:1. 涂鸦阶段(1-2岁)在这个早期阶段,孩子们开始对纸张、墙壁等表面进行涂鸦,他们尚未掌握图像的意义,因此画出的图形大多是随意的线条和点。

这个阶段的绘画是孩子们探索外界的手段,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涂鸦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 意象阶段(2-4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掌握了简单的图像含义,他们开始画出一些具体的图像,如树、花、动物等。

他们的绘画仍然是非常简单的,但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图像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3. 符号阶段(4-7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发展出一些图像符号,如心形、星星等。

他们开始将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复杂的图像。

他们还开始使用更多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和纹理等,以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4. 视觉阶段(7-9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更加关注细节和比例,他们开始学习如何描绘更真实的图像。

他们开始使用更多的阴影和光线效果,以及更多的绘画技巧,如透视和比例等。

他们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开始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媒介。

5. 真实阶段(9-1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他们开始画出更真实的图像,如人物、建筑等。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色彩和光影效果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并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6. 抽象阶段(12-14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尝试更抽象的绘画,他们开始探索形式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他们开始使用更多的符号和象征性的图像,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他们也开始尝试不同的媒介和材料,如油画、雕塑等。

7. 青春期阶段(14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发展出更加成熟的艺术风格,他们开始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造力。

他们开始尝试更多的材料和媒介,如数字艺术、摄影等。

他们开始参加艺术展览和比赛,并开始考虑将艺术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

抽象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影响

抽象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影响

抽象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影响抽象绘画是近代艺术的一种主要形式,以抽象形式表现对象和事物,它不再追求对客观对象的真实表现,而是通过形式的变化和颜色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抽象绘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诸多正面影响。

本文将从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角度探讨抽象绘画对儿童的影响,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抽象绘画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相比于写实绘画,抽象绘画更加自由、宽松,不受限于客观事物的形态和色彩。

在进行抽象绘画时,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感觉和体验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自由发挥,联想丰富,还可以锻炼自己对颜色、形状的敏感度,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进行抽象绘画时,孩子会以一种更加自由、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这有助于培养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抽象绘画能够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抽象绘画中的形状、线条、色彩等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真实表现,而是艺术家视觉和内心情感的结合。

孩子们在进行抽象绘画时,需要观察、思考,挖掘和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理解问题。

抽象绘画也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艺术素养,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

抽象绘画能够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在抽象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艺术技能,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力、表达能力,促进了头脑和手脑的协调发展。

抽象绘画也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些都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抽象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有着诸多积极影响。

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表达情感,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综合发展。

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应当积极引导孩子参与抽象绘画的创作,让他们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从而成为更全面发展的人。

浅述涂鸦与托班幼儿的美术启蒙教育的恰当指导

浅述涂鸦与托班幼儿的美术启蒙教育的恰当指导

浅述涂鸦与托班幼儿的美术启蒙教育的恰当指导处于托班时期的孩子,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时的涂鸦就是一种平台,一种途径,为他们提供了情绪的发泄和愿望的表达。

孩子因为涂画浪漫而富有创意,被很多伟大的学者看作是天生的艺术家。

游戏化的情节,生活化的内容,丰富的创作材料,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打破成人对美术启蒙与涂鸦活动的误区,让托班的宝宝能够任意遨游在艺术创作的世界中,使涂鸦成为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美术绘画的一种启蒙教育。

从幼儿教师的角度来看,宝宝们的涂鸦之作不正与大师抽象而幽默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么?米罗的绘画语言富于个人色彩和表现力,他独创的一系列潜意识象征符号将绘画语言的元素和表达提升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而托班宝宝的涂鸦也正是他们心中一种绘画的语言,这种语言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个人魅力,是旁人所无法临摹和仿制的。

一、涂鸦绘画有助于提升托班幼儿美术启蒙性教育1.涂鸦绘画对于托班幼儿的重要性“涂鸦”一词原本指顽皮的幼童以墨涂抹,以致染污诗册书籍之意。

“涂鸦”一词即从中提炼来。

后来人们便用“涂鸦”来形容作文、写字或绘画技巧的拙劣,随便乱涂乱写。

我们这里指的涂鸦是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实行自我表现的起点。

(1)涂鸦的方式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涂鸦期是儿童美术发展的起点,是不容忽略的初级阶段。

2--4岁的宝宝注意时间短,稳定性较差,只注重事物的表面;大小肌肉正处于发展阶段,动作常显得笨拙可爱;语言、情感、生活经验略显单薄。

所以,在儿童美术发展阶段,他们还正处于涂鸦活动时期。

涂鸦活动的灵活性、随意性、情境性、游戏性非常适合托班宝宝的年龄特点。

宝宝在各种涂鸦活动中的表现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他们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感。

(2)涂鸦的方式符合托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涂鸦活动是宝宝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他们以后整个人生发展的基础。

因为在涂鸦活动中,托班的宝宝第一次获得社会生活的经验,他们的身体和智慧同时得到了发展。

抽象素描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积极作用

抽象素描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积极作用

抽象素描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摘要:首先对抽象素描予以概括性分析,并重点说明了其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继而对抽象素描在美术专业教学里的积极作用加以分析阐述。

希望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抽象素描;美术教育;积极作用抽象素描作为绘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它更加看重的是个性化以及人文思想的阐释,是以点线面三维尺度及色彩再现抽象化思维,能够指导美术鉴赏者摆脱传统思想在思维层面的影响,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促进人才更好地发展。

一、抽象素描的基本表述构成素描的元素可以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传统素描手法里,点线面都是具体的物象;抽象素描则可直接深入艺术本质,给绘画符号增加了更为深刻的灵魂。

点线面三者的组合抽象化音乐中的音调、旋律,形成美术中的旋律之美,是一种全新的素描形式。

在空间概念上,抽象素描不再追求三度透视空间效果,而是把画面直接归结到两度空间。

氛围、空间、光线、明暗等表现被直线曲线轮廓所取代,不再简单地从一个视角看待物象,而是把不同观察点的理解付诸于画面之中,追求概括的、提炼的几何美。

素描画面摆脱了物象的羁绊,走向更为自由的艺术境界。

这种求神似而不求形似的方式让绘画更富有灵气和表现力。

可是抽象素描虽然没有表现物体的具象,但并未离开物象的形式与内在因素特征,作品中可以原始物象的影像,也可以不表现出来,正如毕加索而言:艺术就是艺术,艺术不是自然。

抽象素描更忠实于自我内在的心理感受,同我国传统的写意绘画求神工而不求形似的艺术理论相似。

二、创造性思维在抽象素描中的体现外在环境的变化,让人们的审美理念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传统素描方式忠实于生活原貌,其结构严谨、重量感和质量、准确把握光影和明暗特点,对客观物象过于理性化的追求,使艺术等同于科学的认知,在当今是很难再得到发展的。

马蒂斯说过:“画家就是创造者,谁没有创造,谁就不会拥有艺术。

”抽象素描从开始出现时就同创新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它将观察到的物象同自由的法则结合到一起,形成全新的视觉效果,打破了质感、明暗、比例、透视等条件的制约,可以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剖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象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影响
作者:李凯楠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孩子的画是来自本能的抽象艺术,从心理层面看儿童时期是非常自我的时期,儿童的很多实践活动都是非常自我的行为,他们不会在意外界对他们的评价,他们也不在意行为结果的意义,他们往往自得其乐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肯定儿童绘画活动对培养少儿感知能力、情感表达、创新意识以及促进少儿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意义,相信抽象绘画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抽象绘画;感性;儿童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58-01
一、抽象绘画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抽象绘画可以追溯到塞尚、毕加索的绘画,抽象绘画最早的实践者和理论者是俄罗斯裔的艺术家康定斯基,还有马列维奇。

随后一大批抽象绘画大师孕育而生,如蒙特里安、罗斯科、波洛克、赵无极等等。

抽象绘画直观的感受就给人一种纷繁杂乱的懵懂,其实,抽象绘画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乱涂乱画,它还是遵循着人类共通的认知与通感。

抽象绘画的特点:(1)抽象绘画是无主题无逻辑无故事的艺术,是经验之外的生命感受,是通过抽象的色彩、线条、色块、构成来表达和叙述人性的艺术方式。

(2)抽象绘画是非理性的,完全要靠审美者自己的创造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才能完成审美,抽象绘画的独创性,给我们主观意识以最大的活动空间。

抽象绘画还特别强调绘画语言的单纯性,即绘画形式的纯粹性,不带任何经验的构想。

(3)抽象艺术是高雅艺术。

抽象艺术使艺术回归人性。

着力于开发人性尚未被开发的潜意识和想象空间。

二、儿童绘画
儿童美术与抽象绘画存在很多的相似性。

毕加索曾说:“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从毕加索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儿童美术的纯朴与真诚。

儿童绘画是少儿表达内心情绪的真实写照,儿童的画更多是自我世界的表达,他们的画往往不是画给别
人看的,他们是画给自己的,他们在自己的画里随心所欲,天马星空,正因为这种原生的自我属性,儿童的绘画呈现出较强的个性面貌,这也正是儿童绘畫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三、抽象绘画与儿童美术教育教学
在儿童绘画的世界里,一些单纯往复的线条和杂乱无章的方块圆圈,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进行评价。

儿童的这些特点正是和抽象绘画注重自我体验,强调个性的特征相吻合。

儿童时期由于对于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等理性的因素很难理解和把握,因此他们的绘画本能上呈现出平面化、随机性、生涩感等特征,他们画面中的形象、色彩也不受客观物象的约束,更加随意自由,这些特点也使得他们的绘画远离具象而更接近抽象的本质。

因此,儿童的绘画本质上是抽象(或类似抽象)的绘画。

从这个层面讲,真正地研究儿童绘画应该站在抽象绘画的系统背景下展开,这样才能真正准确地把好儿童绘画的脉!
(一)抽象绘画美术教育能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

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

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

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金鱼”,幼儿经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金鱼的不同姿态,最后粘上,还画上嘴和眼睛。

经常锻炼,幼儿就会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二)抽象绘画美术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抽象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

因此,通过绘画、手工操作指导幼儿如何思考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要。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

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有文章说,瑞典的小学生三年级前几乎没有文化课,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玩,用来探索美术、音乐之类,文化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无足轻重。

可是他们科技文化并不落后,瑞典是全世界人均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发达国家的教育显然侧重创造力的培养,美国的中小学校是非常重视美育的,但是并不是要培养很多艺术家,而是要“借鸡生蛋”,是要借美术教育之名,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更有活力。

(三)抽象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
人的思维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智力发展只有两种思维均衡发展才是最好的。

也就是说少儿学习必须促进智力平衡发展。

抽象绘画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注重孩子亲身的感受,不给孩子
机会去自由想象,他的想象力就不会因为学美术而获得提高,他的形象思维就不会因此获得发展。

因此如果少儿学习美术仅限于所谓的基本功,也就是规范技术的掌握,那么他就会丢掉发展形象思维这个更宝贵的机会。

(四)抽象绘画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途径
喜欢抽象绘画的孩子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天马行空。

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的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因此,抽象绘画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