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该书以去俗归雅为宗旨,以雕缕龙纹一样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文章的精髓,从而形成一部系统、全面的文学理论巨著。

一、背景介绍《文心雕龙》创作于南朝齐和梁之际,刘勰生于梁代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出身寒门,但自幼好学,尤喜佛学,在20岁时即出家为僧。

然而,刘勰对仕途抱有向往,他观察到当时的文坛上,追逐新奇、忽视传统、作品庸俗华丽的风气盛行,因此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的艺术价值。

在齐末和梁初,刘勰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

二、对比与参照与同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相比,《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论述的精细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钟嵘的《诗品》相比,《文心雕龙》更侧重于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探究,而《诗品》则更注重对诗歌作品的艺术评价。

此外,《文心雕龙》也不同于萧统的《文选》,它不仅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创作风格《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为五十篇,以骈体文写成,每篇都有独立的内容和主题,同时又以整体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贯穿全书。

刘勰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使得整部书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在书中以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严谨的结构,表达了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四、主题分析《文心雕龙》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文章之妙,在于雕缕龙纹”,即通过精细的构思和雕琢,创造出犹如龙纹一样精美复杂的文学作品。

刘勰认为,文学的精髓在于“文心”,即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心”的雕缕,作者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具体的内容上,《文心雕龙》涉及到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风格、鉴赏、创作等多个方面。

刘勰认为,文学是具有生命的实体,它既有客观的存在,也有主观的感知。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文心雕龙》

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还探究了裁减、比兴、声律、对偶、用典等问 题。 六、文学的批评与欣赏 《知音》篇专门论述批评、鉴赏问题。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知音其难哉”“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怎样才能做到客观的、公正地、进行文学批评 活动呢?刘勰认为首先批评者本人必须加强修 养,提高自己水平: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 文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它体例周详,论旨精深,结构严密,条理分明。 清人章学诚称之“体大而虑周”。
鲁迅《论诗题记》:“篇章既富,评骘遂生。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 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鲁迅全集》第八卷)
这就是他所奉为圭臬的儒家积极进取态度。
但现实很难有所成就
牢骚和不满:“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 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 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析者 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 焉。 ”
二、思想影响 融儒、释、道于一体 佛学著作:《灭惑论》与《石像碑》 “外儒家而内释老” 从政出仕以儒家思想为准则,而修身养性以佛 老为标的 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人”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 “夫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 欤!” 人之“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的文章。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 先。”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宗经”“征圣”的思想观念
“神思”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并泣偕。”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一、介绍《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撰写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该书于东晋时期成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文心雕龙》的内容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二、《文心雕龙》概述1. 作者背景刘勰,字性之,东晋时期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辞章家,被誉为"千年第一才子"。

他以其深厚的知识和娴熟的文字功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内容概括《文心雕龙》共分四卷,包含了极具观点独特和高度务实性的文章。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 总论:引言部分,讨论了文章创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道德伦理;b) 文章别体篇:论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范,如骈、赋、议、辞等;c) 文章法则篇:阐述文章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起承转合、用典比喻等方面;d) 文章品辨篇:论述了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和要点;e) 文章深后篇: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必须把握好情感和意境;f) 书目摄要篇:收录了当时的著名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对古代文学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1. 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以其严谨性和全面性,使读者对古代文学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提供指导性意见以改进自身创作。

2. 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文心雕龙》凝聚着东晋时期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突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评价,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情感体验。

3. 对后世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影响《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辞章学著作,它为后世的文艺批评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许多后来的文人都以《文心雕龙》为基础,进行创作和钻研。

四、结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著作。

它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提升艺术水平及启迪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介绍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

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艺批评史上最早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它涉及的范围之广,评论之深,影响之大,都是后世文学批评著作所不可比拟的。

本文将分享“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并深入探讨其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心雕龙》原文《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东汉时期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原文共分为六十个篇章,包括题记、跋、序言、绪论、批评文章等。

在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篇章举例解读。

篇名:才性原文:“夫才性者,天之所先施。

气象常制,不可移易。

慧狄生良,公刘、蜀梁、隗固以为奇。

岂天人之所能改废者哉?”翻译:才性指的是人的天赋才能。

它是天赋的,常规决定的,不可改变的。

类似慧广生了一个才子,公刘、蜀梁、隗固也觉得奇怪。

这说明才性是无法被改变或废弃的。

二、《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意义1.概括文学发展的趋势《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文学类别,并阐明了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对于文学史迹的描述和推断,指导了中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2.揭示文学的真正价值《文心雕龙》呼吁人们了解文学创作的内在价值,以及诗歌、散文和笔记的内部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它展示出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在思想、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3.提高文学创作的技巧在《文心雕龙》中,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它提出了一系列的技巧和原则,为后续的文学发展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4.为文学思想释放空间《文心雕龙》开创了对文学思想的解读空间。

只有对文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真正发掘出文学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结论《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批评著作,并对后世文学批评著述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在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九、刘勰的《文心雕龙》

九、刘勰的《文心雕龙》
❖ 关于《文心雕龙》的体例,刘勰在《序志》篇中有 一个概括:
❖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 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 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 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 于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 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 于《知音》,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 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 用,四十九篇而已。”
刘勰其人及其时代
❖ 刘勰虽然是莒人,但是,他从来没在莒生活 过。永嘉之乱后,刘勰父母逃难到江南,成 为“过江名士”中的一员。刘勰出生在镇江, 少年时在京口一带生活。父母双亡之后,刘 勰成为一个孤儿,依靠沙门僧祐的救济,在 佛寺中生活了十多年。在佛寺中,他在僧祐 的指导下,刻苦学习,钻研佛典,精通了佛 经的两大部类(经、论)。
❖ 刘勰都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1、“原始以表 末”。论述每一种文体的起源及其演变。2、“释 名以彰义”。论述各种文体的名称及含义。3、 “选文以定篇”。在论述每一种文体时,都选择一 些有代表性的篇目作为例子加以说明。4、“敷理 以举统”。总结出各种文体的创作经验与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的体例
❖ 第三,割情析采(文学创作论)。这部分包括从 《神思》至《总术》19篇及《物色》(第四十六) 共20篇文章,论述文学的艺术思维、艺术风格、感 物、隐秀、风骨、言辞、音律等问题。在这一部分 里,刘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创作:1、“摛 神性”。 “神”指神思问题;“题,“势” 指定势问题。 3、“苞会通”。“会”是指附会问 题,那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通”是指通 变问题,主要论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问题。 4、 “阅声字”。“声”指声律问题,“字”指练字问 题。这里实际上包括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 饰、事类、练字等语言方面的问题。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品论的经典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

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以及文学美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学要格物致知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而应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力量。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其中的“致知”是指理解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而“格物”则是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的理念则体现在文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文学形式和技法,还要关注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从中得到灵感和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二、文学要有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对情感的重视。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要求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情经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意”和“情”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

他认为“意”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哲理,而“情”则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特质。

在文学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作品所传达的仅仅是思想和理念是难以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情感宣泄的。

三、文学要讲究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技法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视技法的表现,在他看来,文学的艺术性和魅力体现在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多样性上。

因此,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良好的结构安排、精妙的言语表现、恰当的形式表现等元素的组合。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论述了诸多文学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他认为对于文学家来讲,技法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运用。

结语:在刘勰的眼中,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C刘勰出生于哪一年?A刘勰主要生活于哪几个朝代?A是谁看了《文心雕龙》后“大重文,谓为深得文理”。

B 《文心雕龙》约写于何时?A 《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代为什么没有取得就有的地位?C韩柳的孟文运动,其主张与刘勰一致,为什么不重视《文心雕龙》?B 《文心》体存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达,是谁说的?C刘勰的出身是:A 《文心雕龙》主论绵密,与何有关?B “江左篇制,溺乎玄风”,是指:C刘勰论文的根本观点是:A 《序志》中“论文叙笔”是讲:C杂文这种文体是:B从《原道》可以看出,刘勰是个:C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识器”,出自于:B “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黍离》出自于:A刘勰提出“圣因文而明道”,唐代李汉提出“文者贯道之器”,宋代周敦颐提认为刘勰论文明道“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的是谁?C 《征圣》里提到的“夫子文章,可得而闻”的夫子是谁?A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谁说的?B刘勰提出为文要“体乎经”,是:CA对于《楚辞》,刘勰既说它“异乎经典”,又说它“气径轹古,辞来切今。

惊刘勰对民间文学是什么态度?B “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谁说的?C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出自于:A 《才略》篇是讲:B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说:A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出自于:C说陶渊明“文章不群,辞彩精拔”的是:A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是指谁说的?C什么叫神思?C “寂愁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出自于:C 《体性》篇提出“八体”,是指:B “嗣宗俶傥,帮响逸而调远”,嗣宗是指A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风”是指:B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不可力强而致”,魏文是:B “三百三蔽,义归无邪”,典出:A “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季札是:C “乐府”是指:B “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出自于:C “四始之至,颂居其极”,“四始”是指:C “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七发”的作者是:A 《诸子》篇“太上立德,其次立言”,此句出自于:A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瑕王粲,校练名理”,王粲是:B诏策是什么文体?C “观剧秦的文,影写长卿”,剧秦是:B“陈思之表,独冠群才”,陈思是:A “奏者,进也。

言敷于下,请进于上也”,“奏”是:B 《通变》篇“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宋是指:B “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出自于:A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出自于:B “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出自于:C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是讲:A上林赋云:“修容乎孔园,翱翔乎出圃”,上林赋的作者是:C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对”是指:B “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是讲:A 《夸体》篇“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句引自:C “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是讲:B 《是类》篇,大畜三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大畜是指:B “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学,及观出石室,乃成鸿采”,子云是指:A什么叫隐秀?C 《指瑕》篇:“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是引用谁的话?A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抽笔以卷怀”出自于:B 《总术》篇是关于:BC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此句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此句出自于:C 《物色》篇是讲:A 《才略》篇是讲:C “景纯艳逸,足冠中兴”,景纯是:B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识器”,出自于:A 《知音》篇是关于:C什么叫程器?C 《序志》篇:“魏典密而不周”,魏典是指:A注本中有黄叔琳辑注,范文澜注本,杨明照校注,以何本注最为详备?B 《文心雕龙》评本有曹学佺评本,曹是哪个时代人?AB萧统把经子史排斥在文外,刘勰则把经子史纳入文中,从文论角度看,哪个更C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凋,则清丽居宗”,此句:C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出自于:A “登山则情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讲什么的?B 《总术》篇:“精者要约,匮者亦鲜;博者该赡,先者亦繁;辩者昭晰,浅者C “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是谁说的?B刘勰提倡“风骨”,对唐代哪个作家最有影响?A “神道难摹,精实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言可以喻其真”,此句出自于:BC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即“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分”,这话是谁说的?A 《物色》篇:“写云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这里赞美屈原的《离骚》是“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法,其行廉”,是谁说的?CA沈约重声律,钟嵘否定声律,刘勰既不同于钟嵘的否定声律,也不同于沈约的B 《通变》篇指出从“楚汉侈而艳”到“宋初讹而新”,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是:B刘勰认为“渐靡儒风”“中朝贵玄”,按照一种思来创作,这对创作来说是:“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这两句出自于:A刘勰认为文学鉴赏既“文情难鉴”,又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观点,你认为是:A刘勰对当时盛行的文学的态度是:C《序志》说“言不尽意,圣人所难”,《定势》又说“绘事图色,文辞尽情”C在对五言诗的看法上,刘勰与钟嵘谁更推重?B在对待陶渊明的态度上,萧统、刘勰、挚虞谁更有识力?A 《文心雕龙》总共多少篇?B刘勰除了《文心雕龙》还有一部著作是:A你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体系性的空前绝后的巨著,这一说法对吗?AA、钟嵘B、萧统C、刘勰A、公元465B、公元466C、公元467A、宋齐梁B、齐梁陈C、梁陈隋A、昭明太子B、沈约C、挚虞A、496-497B、498-499C、501-502A、不重声律B、把经、子、史C、把经、子、史纳入文中A、《文心雕龙》B、《文心雕龙》C、《文心雕龙》是骚体A、谭献B、梁启超C、章学诚A、素族B、士族C、皇族A、儒学B、佛学C、道学A、江左创作的诗B、北朝的创作风C、批评当时文风的流弊A、本乎道,师乎B、若无新变,不C、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

A、有韵文B、无韵文C、有韵文和无韵文A、无韵文B、有韵文C、韵散相杂A、道是客观规律B、道是神理,刘C、道是客观规律,又是神理,刘勰C、是心物二元论者A、《才略》B、《知音》C、《程器》A、《诗经》B、《楚辞》C、《乐府》A、刘勰B、李汉C、周敦颐A、杨慎B、曹学佺C、纪昀A、孔子B、孟子C、刘勰的老师A、刘勰B、陆机C、曹丕A、用儒家思想来B、学习经书的语C、学习经书里隐显说略的修辞手法A、肯定B、否定C、既肯定又否定A、重视B、轻视C、既重视又轻视A、刘勰B、沈约C、陈子昂A、《诗品序》B、《金楼子》C、《文心雕龙》A、文学史B、作家论C、鉴赏论A、文学的兴衰与B、文学的兴衰与C、文学的兴衰与时代既有关又无关A、《辨骚》B、《诠赋》C、《明诗》A、萧统B、钟嵘C、刘勰A、曹丕B、陆机C、刘勰A、精神与思想B、用心去思考C、创作前的构思A、《定势》B、《风骨》C、《神思》A、作品的风格B、修辞的风格C、作家的风格A、阮籍B、阮咸C、嵇康A、《国风》B、对作品内容的C、自然界的风A、曹操B、曹丕C、曹植A、《论语》B、《老子》C、《周易》A、南朝人B、战国时代的人C、春秋时代的人A、音乐的府库B、配乐的诗歌C、音符A、明诗B、辨骚C、诠赋A、四次开始B、四个始祖C、风、大雅、小雅、颂A、枚乘B、司马相如C、杨雄A、《左传》B、《论语》C、《战国策》A、战国时人B、汉末时人C、晋朝人A、诗B、赋C、应用文A、人名B、杨雄的文章C、秦朝的戏剧A、曹植B、姓陈名思C、陈朝的思想A、演奏B、文体C、通“揍”A、春秋时的宋国B、南朝的宋C、唐宋元明的宋A、《定势》B、《通变》C、《诏策》A、《明诗》B、《情宋》C、《诸子》A、《变通》B、《时序》C、《熔裁》A、声律B、两人之关系C、唱歌A、贾谊B、张衡C、司马相如A、对策B、对偶C、对待A、比B、兴C、夸张A、《左传》B、《尚书》C、《周易》A、比拟B、夸饰C、对偶A、大牲畜B、大畜卦C、都不是A、杨雄B、东方朔C、班固A、隐逸的秀才B、一种修词手法C、婉曲与精警A、管仲B、子产C、孔子A、《童句》B、《养气》C、《附会》A、文体论总论B、创作论总论C、全书总论A、《神思》B、《物色》C、《时序》A、《比兴》B、《风骨》C、《物色》A、景物描写B、物象色彩C事物的本质A、文学史论B、批评论C、作家论A、潘岳B、郭璞C、陆云A、《知音》B、《事类》C、《情采》A、作家论B、批评论C、鉴赏论A、人名B、前程与器度C、论人的品德A、曹丕的《典论B、人名C、曹魏的典章制度A、黄注B、范注C、杨注A、明代B、清代C、近代A、萧统B、刘勰C、都好A、《颂赞》B、《奏启》C、《明诗》A、重四言轻五言B、重五言轻四言C、讲四言五言的不同风格A、《文赋》B、《文心雕龙》C、《诗品》A、游览风景B、神与物游C、带着情意看山水A、八种风格B、四种风格C、各种风格都有两面A、刘勰B、钟嵘C、颜之椎A、陈子昂B、白居易C、李商隐A、《指瑕》B、《夸饰》C、《声律》A、刘勰B、叶燮C、王国维A、互文B、衬杞C、对偶A、司马迁B、刘勰C、刘安A、刘勰B、钟嵘C、沈约A、发展的B、倒退的C、既未发展也没倒退A、有利B、不利C、既有利也不利A、《辩骚》B、《诠赋》C、《明诗》A、对的B、不对的C、既对又不对A、采纳B、批判C、既采纳又批判A、相同B、不同C、既同又不同A、刘勰B、钟嵘C、刘勰与钟嵘A、萧统B、刘勰C、挚虞A、49B、50C、51A、《灭惑论》B、《弘明集》C、《文章流别论》A、对B、不对C、既对也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