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问题及其政策导向

合集下载

关注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弱势群体问题

关注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弱势群体问题

〔摘要〕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状况值得关注。

弱势群体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损害社会公平,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公正合理的社会政策,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司法保护的加强、社区服务的创新以及社会组织发展方面给予弱势群体有力的支持,整合社会力量,以实现社会和谐。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资源如经济权益、职业声望、知识技能等差别及其变化,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而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正是伴随着社会急剧转型、社会阶层日渐分化的背景出现的。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弱势群体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贫困程度也将不断加深。

弱势群体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损害社会公平,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弱势群体问题对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时,社会矛盾最容易激化。

“社会矛盾处理得好,国家就可能较顺利地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反之,结果就是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甚至使社会陷入倒退”。

①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大面积存在已经给社会的和谐演进,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弱势群体问题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不是个人品质问题,它的核心是社会制度的结构,是社会分配基本权利义务的方式,也是通过社会合作产生利益的方式”。

②社会正义的最重要功能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凝聚起来,努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前提是他们认为正义的社会结构可以为每个人提供最大限度的公平。

“由一部分人来判断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要求,以社会的名义剥夺哪怕暂时剥夺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或者有针对性地赋予某个社会群体以特殊的权利和利益,都是不可取的”。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旨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注与扶持弱势群体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弱势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贫困人口、残疾人士以及老年人等,他们在社会发展和参与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的重要性,并分析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效果。

一、关注与扶持弱势群体的重要性1.1 落实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

弱势群体往往因为生活条件、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而处于不利地位,如果社会政策能够关注到这一群体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措施,将有助于减少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而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目标。

1.2 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可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弱势群体如果得不到关注和扶持,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和排斥,这种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进而导致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1.3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力弱势群体中也存在着许多具有潜力和才能的人,如果能够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和扶持,就有可能激发其人力资源的潜能,使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论是贫困人口中的企业家精神,残疾人士的创造力,还是老年人的经验与智慧,都应该得到社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使得社会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二、具体政策措施与效果分析2.1 援助贫困人口针对贫困人口的关注与扶持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教育援助等多种途径来关注和扶持贫困人口。

例如,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贫困家庭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和健康医疗援助,也是援助贫困人口的重要举措。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少贫困人口比例,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社会政策的出现和发展,旨在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保护与支持。

弱势群体是相对于社会中具备相对较强资源和权力的群体而言的,通常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儿童、老年人、少数民族、性别受压迫群体等。

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合理分配资源、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从财政支持、医疗保障、教育和就业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财政支持社会政策通过财政支持来提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

例如,国家在财政预算中拨款用于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住房、食品、教育和医疗等必要支持。

此外,政府还通过发放福利金、生活补贴等方式,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二、医疗保障社会政策在医疗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弱势群体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医疗保健机构、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

例如,建立社会救助体系,为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微薄的群体提供医疗救助,保障他们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

三、教育支持教育是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社会政策在教育领域提供必要的支持。

政府可通过设立助学金制度、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等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机会。

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政府可以提供额外的资助,确保他们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就业保障社会政策通过就业保障,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经济独立。

政府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提供特殊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弱势群体融入就业市场并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此外,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政府还可以出台法律法规,打击就业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现象。

结论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通过财政支持、医疗保障、教育支持和就业保障等措施,社会政策能够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

然而,社会政策在实践中仍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政策支持研究论文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政策支持研究论文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政策支持研究摘要弱势群体问题作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其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

在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带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保障每一个社会阶层都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和分类。

进而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并阐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问题已相当严重的现实,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主要的社会支持手段。

从政府在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中的责任入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对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与政策支持机制的构建。

阐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政策支持的具体对策,以确保政府向弱势群体提供特定的保护与支持,从而让他们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关键词:弱势群体;公平;社会转型;社会原因AbstractVulnerable groups being in any era in any society is the existence of widespread phenomenon, its research value is self-evident.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stratum polarization is clearly picking up, consequently social problem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Guaranteeing every stratums going hand in hand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defines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Facing with the serious reality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government,a main body of social management, should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policy to support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value foundations and mechanisms construction at the second chapter,and put forward some important policy to support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to share the achievement of open-up reform with the other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 last. Keywords:Vulnerable groups, Equity, Social reason ,Social transform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1.3 研究内容 (3)1.4 研究方法 (3)第二章弱势群体理论研究 (4)2.1弱势群体界定 (4)2.2弱势群体的构成 (5)2.3弱势群体的特征 (6)第三章中国弱势群体问题辨析 (1)3.1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所处的社会背景 (1)3.2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原因 (2)3.3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4)第四章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及其机制 (5)4.1政府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中的责任 (5)4.2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 (5)4.3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机制 (6)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弱势群体日益凸现并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析弱势群体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弱势群体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弱势群体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弱势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产生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面对目前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层出不穷的问题,其内在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社会因素,是社会对其权利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法律保障的虚置所致。

当“弱势群体”的权利受到侵害且无法解决时,基于寻求平等权利保护的潜质,惟有用强势来违反法律达到其应有的平等权。

要解决产生的这些问题,必须健全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弱势群体保护的各项制度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职能,是改善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有效途径。

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方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主题词:弱势群体对策保护措施法律体系在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根源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且妨碍社会公平的实现,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建设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机制,具有重大的显示意义。

一、弱势群体涵义界定及类型“弱势群体”首次见于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为人代会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的概念。

关于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1] 第二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职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

[2] 第三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3]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抽象名词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学范畴,更多地属于社会学领域。

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一)

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一)

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朱镕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弱势群体问题,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

实际上,弱势群体成为国际通行的一个词汇,是在近几十年。

然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

现阶段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存在问题多样,弱势群体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称法,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等。

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

如有的学者将社会弱者作为社会工作的对象,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

有的学者从经济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看作是贫困群体或者是贫困群体的一部分,认为“脆弱群体指的是这样一些人口群体: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

脆弱群体一部分已经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

”有的学者则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界定为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比另一部分人群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

”并且认为法治社会应该从法治的公正性出发,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要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

本文认为,如果笼统地说,弱势群体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人群。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他们面临着生活困境和社会排斥。

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的社会保障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

首先,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之一是覆盖面不足。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仍然有许多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比如,一些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通不便等原因,无法及时了解和申请相关保障政策,导致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宣传和服务力度,提高他们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其次,当前的社会保障政策在资金来源和分配上存在问题。

社会保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缺乏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

这导致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紧张和不稳定。

另外,社会保障资金的分配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些地区和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低,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多元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方式,如引入社会捐赠、企业责任等,同时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分配公平性的监督。

第三,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还体现在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力度,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服务质量和效率仍然不够高。

一方面,一些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态度有待提高,导致群众的申请和咨询遇到困难。

另一方面,一些政策执行中存在着繁琐的手续和程序,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和等待时间。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保障机构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时,简化手续和程序,提供便利的服务渠道,减少群众的负担。

最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关怀和支持的缺失。

弱势群体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然而,目前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还不够高,一些人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弱势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

我国弱势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
路 。 找
1经 济 贫 困 性 .
目前 我 国 弱 势 群 体 成 员 每 天 的 收 人 大 都 低 于 联
合 国 的 一 夭 1美 元 的 收 入 标 准 . 且 有 约 30 0万 人 0
收 稿 日期 :0 0 0 — 2 2 1— 7 1
重 要 根 源 。 此 , 前 , 在 我 国实 现 科 学 发 展 , 建 因 当 要 构 起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则 必 然 要 求 我 们 须 着 力 帮 助
之 间 在 弱 的 内 容 、 度 、 级 等 方 面 有 所 区别 , 是 程 层 但 他 们 又 都 具 有 一 些 共 同 的 特 征 .这 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员 共 享 社 会 发 展 成 果 ” 乃 是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区 别 于 其
他 阶 级 社 会 的 最 主 要 特 征 和 重 要 优 势 。 而 当 代 国外
发 达 资 本 主义 国 家 发 展 的 已 有 经 验 也 表 明 :相 当 数 量 的社 会 弱 势 群 体 的 存 在 是 造 成 社 会 动 荡 与 不 安 的
NO . 2 O V Ol
我 国 弱势 群 体 面临 的现实 困境 与政 策选 择
周 作 翰 . 自立 郑
( 南师 范 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 ,湖 南 长沙 4 0 8 ) 湖 1 0 1
摘 要 : 年 来 。 势 群 体 问 题 逐 渐 成 为 我 国 学 界 关 注 的 热 点 话 题 之 一 。 弱 势 群 体 在 就 业 、 益 近 弱 利
念 。 我 国 现 阶 段 而 言 , 岗职 工 、 难 企 业 职 工 、 就 下 困 城 乡 贫 困 人 口 、 困 地 区 群 众 、 灾 地 区 群 众 、 弱 多 贫 受 体 病 的 离 退 休 人 员 、 寡 老 人 、 困 户 、 成 年 人 、 病 孤 特 未 伤 残 人 等 构 成 了 我 国 弱 势 群 体 的 主 体 。虽 然 他 们 相 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7《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下)总第447期目前,弱势群体现象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说它是一个经济问题,是因为弱势群体在占有资源方面无法和强势群体相比较,从而导致其可资利用的资本极度馈乏;说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因为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导致了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大量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

因此,弱势群体问题既影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有序运行。

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弱势群体问题,虽然不一定完全打破传统的思维惯性,但是却能够拓展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思想空间。

一、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构成目前,在概念界定上虽然暂时无法给出一个高度抽象直观的关于弱势群体的定义,但是在外延的勾画中我们仍能描绘出弱势群体的表象特征。

弱势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情况下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源性的。

除了生理性和自然性弱势群体,居于弱势群体主体地位的社会性弱势群体要么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要么是由现实的社会结构调整造成的。

2.大多数弱势群体虽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有强势的心理追求。

这一群体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生活。

而这种强势的心理追求最大的精神依托就是年龄优势。

3.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是非刚性的,具有非常强的弹性。

有些弱势群体成员可塑性较大,如果获得一定的外部刺激就可能很快走出弱势群体的圈子,甚至跨入强势群体的行列。

从社会维度考量,当前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一是农民工群体。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社会流动政策的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离开土地涌向城市。

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形不同,现在的农民工主体是更年轻、竞争力更强的青年人。

但是,年轻的农民工群体并没有被城市完全接纳,他们虽然居住在城市,但僵硬的户籍制度将其排斥在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之外,就业岗位上的歧视、执法上的歧视、劳动报酬上的歧视、社会交往上的歧视使他们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公民待遇。

二是高校贫困生群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特别是1993年实行高校并轨提高收费标准以来,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560万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特困生有44.9万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0%和9%。

高校贫困生已经成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问题及其政策导向牟永福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摘 要] 弱势群体占有资源的弱势,可利用资本的馈乏,造成弱势群体潜在价值的失落。

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弱势群体的构成、原因及其解决方案是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关键词] 弱势群体 资源 资本 价值为我国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高校贫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或者其他强势群体来说,生活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

其次,高校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很难享有与其他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另外,由于贫困,高校贫困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可利用的就业资源非常少,从而在就业机会上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三是下岗、失业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加入到弱势群体的行列,而且趋于年轻化。

到1997年,在全国城镇失业人口中,30岁以下的青年失业人口占全部城镇失业人口的53.5%。

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于2001年底撰写的一份题为《上海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2001年上海市16~25岁的失业青年占失业总人口的39.3%,26~35岁的占22.9%,36~45岁的占25%,46岁以上的占12.2%。

其中上海市仅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就从1998年的6.91万迅速攀升到2001年的10.2万。

二、经济视角下弱势群体的形成及其负效应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

在这一历史断面上,体制的变革、政策的调整,导致社会分化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

目前,我国走的是增量改革之路,在新体制形成之时,大量的旧体制也得也保留。

但是新体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与旧体制的不相容性。

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原先的政治边缘群体成为新经济生活的主体,而当家作主的体制内群体却受困于旧体制,并逐渐落后于新经济生活。

同时,改革使得市场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旧体制,从而出现巨大的权力资本市场。

这给了实际操纵权力者进入市场的机会,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意味着开始丧失单位内资源的支配权。

社会的转型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也包括平均主义分配体制向多种形式分配体制的转换。

在这些转换中,弱势群体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一是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科技增效路径。

其结果就是有些产业成为夕阳产业而遭到淘汰;有些人则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成为社会改革的掉队者。

分配体制上的转换,特别是按要素分配的出现,造成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在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呈现极大的138《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下)总第447期差异,财富更多地被少数人支配,而按劳分配的广大主体却只有形式上的平等。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即贫困文化现象。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大部分弱势群体技能单一、知识贫乏,其所接受教育和再教育远跟不上时代步伐,其原有的劳动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断贬值,并丧失了竞争价值。

更重要的是弱势群体陷入于一种贫困的文化陷阱,受困于贫困文化而从根本上落入贫困,从而丧失了转变观念及适应新体制的能力和欲望。

弱势群体的价值预期及其价值选择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社会和自我的一种主观性回应,这种回应是弱势群体的一种个体选择,必然带有一定的群体倾向性。

当这种回应与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社会问题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了。

一是相对剥夺感的强化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弱势群体不同于其他弱势群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们有强势的心理需求。

但是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又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弱势群体本来脆弱的心理防线变得更加不堪一击。

这是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强化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是社会流动的加快。

随着我国户籍制的松动和收入分配水平的拉大,社会流动性增强,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的机会。

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弱势群体而言,这种相对剥夺感更被放大和强化了。

于是,他们感到社会不公正,就可能产生对抗性情绪。

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失范行为、与强势群体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犯罪现象,无不与这一因素有关。

二是弱势群体价值选择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其价值观念易发生转向。

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弱势群体很容易遭受侵犯或者发生不幸,而当他们遭到侵犯或发生不幸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救济,那么他们就会对支撑其生存的原有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甚至背叛。

三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价值冲突导致了社会结构断裂。

由于社会排斥的存在和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的认同,弱势群体的社会网络资源很难得到有效的拓展。

于是,弱势群体很难融入到主流社会,更无法通过与强势群体的社会交往、人际互动培养起现代文明所需要的思维和意识。

其结果就是,两大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社会的两个断裂层面。

三、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政策导向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任何社会都无法保证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要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在稀缺的社会资源与各种社会需求之间寻求一种分配平衡。

1.调整资源的分配形式维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需要调整、改变不利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分配政策。

首先要在社会的再分配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适度倾斜。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资本的增值效用,会使社会贫富阶层差距逐步加大,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在社会各阶层中弱势群体的资本拥有量最低,其社会财富的占有水平也必然因资本的效用逐步下降。

因此,要建立具有宏观调控意义的再分配制度,增大对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社会再分配倾斜,使个人资本相对不足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抗拒失业、年老、疾病的经济应对能力。

其次是降低“权力寻租”过程中社会资源占有的比例。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资源本是社会公共财富,严格规范社会资源的控制权与使用权,调整社会运行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避免利用职业与职权之便增加部门与个人收入的不良社会行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2.从制度上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社会保障制度是为弱势群体提供防范生活风险的社会保险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有竞争就有淘汰。

但是,弱势群体的产生有时并非这样简单。

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准则,在这个准则下,人们进行各种活动。

但是,这种准则又有多少弱势群体的声音呢?主流社会把弱势群体排斥到了边缘地带,阻隔了弱势群体与主流社会的交往。

这一社会情境的压力迫使弱势群体做出了与主流社会价值认同相反甚至对立的选择。

如果把这种责任完全推到弱势群体的身上,显然有失社会公平。

因为,如果弱势群体仍然按照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确立自己的行为方式,他们就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

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弱势群体不想遵循主流社会价值,而是得不到主流社会的接纳。

因此,我们不能把批评的焦点总是对准弱势群体,还应该从社会制度自身入手,建立起有效的弱势群体保障制度。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主要体现为劳动保障、福利权益保障和政治权益保障。

保障弱势群众的劳动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在零售业问题上加以调控,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就业稳定性、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等权益的顺利实现。

保障弱势群体的福利权益包括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工伤保障等等。

政治权益保障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弱势群体的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民主权利。

3.把社会救助作为制度保障的辅助形式关于社会求助,时下流行的现实不外乎两种,一种主张实行差额补足,认为应该对弱势群体发差额补助金,使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或贫困线以下的家庭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准,拉平处于贫困线以下家庭参差不齐的生活水平。

这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主张。

第二种主张实行负所得税,认为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源于市场竞争规则的有效作用,而补足差额式意味着实行了一种奖懒罚勤的非理性救助活动,其结果是扼杀经济活力。

于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负所得税”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可以从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自动得到补偿,使他们的收入超过贫困线。

参考文献: [1]潘本衡 肖冬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2]吴森富:《青年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