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马勒 Bernstein's mahler 马勒第一~第九交响曲精选
BBC新鲜出炉的“十大交响曲”,这十部作品哪些才是你的真爱?

BBC新鲜出炉的“⼗⼤交响曲”,这⼗部作品哪些才是你的真爱?前不久,英国⼴播公司(BBC)古典⾳乐调频⼜⼀次发起了“⼗⼤交响曲”票选,邀请151位指挥家拟出他们⼼中最伟⼤的交响曲作品,选定32部交响曲作为评选范畴,然后在著名的社交⽹站推特(Twitter)上进⾏开放投票,截⾄⽬前,已经选出了他们⼼中的“⼗⼤交响曲”。
BBC⾳乐杂志主编奥利弗·康迪表⽰,看到贝多芬⼏乎统治了这个榜单他毫不惊讶:“要知道距离贝多芬写完第三交响曲已经200多年了,⽽这个投票结果说明他在交响乐上的成就从未被超越,毫⽆疑问,他就是绝对的天才。
”在这份新鲜出炉的“⼗⼤交响曲”排⾏榜中,贝多芬占了“半壁江⼭”,马勒爆发“洪荒之⼒”也有多部作品进⼊榜单。
⼩编为⼤家盘点出指挥家⼼⽬中的“⼗⼤交响曲”,第⼀名竟然是:Top 1: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d⼩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号),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1824年间创作的⼀部⼤型四乐章交响曲。
因其第四乐章加⼊了⼤型合唱,故后⼈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贝多芬希望借词作讴歌⼈类寻求⾃由的⽃争意志,及其对⾃由、平等与博爱的追求,也使作品从单纯表现⾳乐之美、抒发个⼈情感,上升到表现全⼈类情感和理想的⾼度。
罗曼·罗兰评述《第九交响曲》时写道:“《第九交响曲》是汇流点。
从⾮常遥远的地⽅,⽽且是从完全不同的地⽅汇集来的许多奔流——⼀切时代的、⼈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边。
⽽且,它和另外8部交响乐也不⼀样,也可以说它是从⼭顶俯瞰过去的⼀切。
由于《第⼋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岁⽉,它的视野变得格外宽阔,所以才能俯瞰着他的‘⽣涯的全书’⽽飞翔。
”Top 2: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A⼤调第七交响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92号,⾸演于1813年12⽉8⽇。
马勒第一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交响诗”名义首演。
原创作时有标题,“第一部分: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
这一部分又分为3段,马勒自己的说明为:""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板,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悠扬舒缓,清脆的鸟鸣,逐渐强有力,体现出繁荣生机,重鼓出现又悠扬欢快的,2.采花,柔板;3.满帆,谐谑曲。
”“快速的旋律,转而有些沉郁。
两次圆号领起,第二部分:人间喜剧”,分为两段,标题分别为“1.搁浅,卡洛风格的葬札进行曲,启发作曲者创作的外因是一幅讽刺画《猎人的送葬行列》,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中的插图,奥地利的孩子们全都知道它。
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枢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亚音乐家,猫、蟾蛛、乌鸦等为他们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飞禽走兽尾随送葬行列,作出各种令人发笑的姿态。
作曲者的意图是使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不可思议的阴郁。
紧跟在它后面的是:2.来自地狱,表现一个受严重创伤的心灵的一声突然的绝望呼喊。
”马勒后来抛弃了这个说明,他声称这标题和说明材料是“在作品写好后加上去的,我之所把它们弃而不用,不仅因为我发现它们完全不恰当,甚至不十分正确,而且还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它们曾如何把听众引人歧途。
”“在第三乐章中,我的确是直接受著名儿童画《猎人的送葬行列》的启发。
但在这里,表现的内容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应该表现的那种气氛。
定音鼓与大提琴声,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受在多次反复后加以变化,但整体的氛围没有变化,也有一种欢乐的成分,呈现出一种交织的状态,一种渐渐远去的感受,送葬的队伍走远第四乐章便是从这种气氛突然一跃而出,仿佛是乌云背后出来一道闪电。
我心中的马勒世界 听马勒十部交响曲有感

2019. 09 37文字_景作人Mahler’s 10 Symphonies in My Heart我心中的马勒世界与其他音乐巨人相比,马勒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孤傲与神秘、敏感与脆弱,使人们为之迷惑。
马勒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幻想家,他拥有天才的思维和无尽的激情,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他将自己的精神追求用交响乐和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马勒是我最喜爱的音乐家,我相信自己与他投缘,并能够共同理解和感受世间的一切。
前些日子,我翻出了马勒的唱片,准备重温他的十部交响乐作品,以期再次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与享受。
听后,我心中翻江倒海,坐卧不安,浮想联翩……《第一交响曲》马勒的《第一交响曲》是一首浪漫的自然颂歌。
马勒满怀着对万物苍生的敬仰、崇拜和爱戴之情,真诚、真切、真挚地赞美上苍、赞美厚土、赞美生命,表达出了自己乐观的人生观(人类的欢歌)、嘲讽(动物的送葬)和抗争(与灾难的搏斗)。
我认为这四个词就是这部作品所揭示的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
听马勒十部交响曲有感二十世纪指挥大师、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这样评价马勒:“他是一位内心世界复杂充实,充满着音乐、人道主义激情和诗一般的想象力,充满着哲理性和宗教感情的人。
”与世界观。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我把每个乐章概括为一个词,分别为:萌芽(春天的大地)、生机马勒38 MUSIC LOVERMusic sea乐海拾贝马勒热爱大自然胜过一切,另外他也受宿命论的影响,对“生”与“死”极其敏感,《第一交响曲》中充分表达了马勒对“生”的独特理解,并且可以发现他对“生”的理解与表达始终浸透着自然的内涵。
《第一交响曲》中有许多大自然的回声,包括第一乐章的“生命孕育”“大地回春”“旭日东升”“五彩缤纷”,以及第二乐章中“生机勃勃”的乡村舞曲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映射出大自然的宽广博大。
就连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也是森林中所有的小动物为猎人安排的葬礼(猎人残害动物,破坏自然)。
Barbirolli马勒第九交响乐MahlersymphonyNO

Barbirolli -《马勒第九交响乐》(Mahler symphony NO专辑英文名: Mahler symphony NO.9专辑中文名: 马勒第九交响乐艺术家: Barbirolli资源格式: APE版本: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伟大录音系列发行时间: 1964年地区: 英国简介:专辑介绍:马勒:第九交响曲MAHLER:Symphone No.9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作于1909-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12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
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舍第九不用。
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
这首作品按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的说法,4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
”共4个乐章:1.悠闲的行板,D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
圆号、竖琴、低音弦乐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二小提琴呈示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木管变形承接后,变成灰暗的D小调。
第一小提琴呈现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对位,铜管加入后又回到D大调,将第一主题作发展处理,大提琴、小提琴、木管承接后,变为降B大调,展开以第二主题为中心的对位发展。
到顶点时,小提琴与木管奏第三主题,壮丽地发展,平静后,进入发展部。
定音鼓表达序奏动机后,圆号抒情地处理第一主题,双簧管承接,变成坚毅的快板。
圆号表现第三主题的发展,弦乐急速作半音阶下降。
变为降B小调,第二主题作热情的处理。
第一、第二主题加以变形,对位达到高潮,平静后在序奏动机上小号奏F小调葬礼进行曲曲调,不久变成D大调,以第一主题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一一再现呈现部材料。
马勒交响乐创作及其作品特色

马勒的作品中充 满了创新和突破, 如《第四交响曲》 中的对传统形式 的突破,《第七 交响曲》中的对 音乐语言的创新 等。
马勒的作品中充 满了强烈的个人 风格和情感色彩, 如《第三交响曲》 中的对童年回忆 的描绘,《第八 交响曲》中的对 爱情和婚姻的思 考等。
马勒作品中经常出现生命与死亡的主题,这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早期风格:受瓦格纳影响,注重管弦乐色彩和声乐效果 中期风格:转向古典主义,注重形式和结构,作品更加严谨 晚期风格:融合了早期和中期的特点,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
代表作品:《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大地之歌》等
早期作品:受传 统古典音乐影响,
风格较为保守
后期作品:风格转 变明显,更加注重
马勒的交响乐作品具有丰富的音乐语 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
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声手法, 如转调、变调、和声进行等,使得音 乐更加丰富和立体。
马勒的作品中还运用了许多创新的 和声手法,如十二音体系、无调性 音乐等,使得音乐更加前卫和独特。
马勒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的音乐语言和和声手法使得他的 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个人情感表达
中期作品:开始尝 试创新,融入现代
元素
特点:旋律优美, 节奏感强,和声 丰富,结构严谨
早期作品:受传 统浪漫主义影响, 旋律优美,情感 丰富
中期作品:开始 探索新的音乐语 言,如无调性、 十二音体系等
后期作品:风格 更加成熟,融合 了多种音乐元素 ,如民歌、爵士 乐等
对后世影响:马 勒的作品对后世 作曲家产生了深 远影响,如勋伯 格、贝尔格等
马勒作品中的自然元素:森林、河流、山脉等 马勒作品中的超自然元素:幽灵、梦境、神话等 马勒作品中的自然与超自然力量的对比和融合 马勒作品中的自然与超自然力量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交响乐丨指挥家谈马勒系列之《第一交响曲》

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交响乐丨指挥家谈马勒系列之《第一交响曲》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 1. Langsam. Schleppend B oston Symphony Orchestra;Seiji Ozawa - Mahler: Symphony No.1; Rückert-Lieder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 2. Kräftig bewegt Boston S ymphony Orchestra;Seiji Ozawa - Mahler: Symphony No. 1; Rückert-Lieder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 3.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 ne zu schleppen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Seiji Ozawa - Mahler: Symphony No. 1; Rückert-Lieder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 4. Stürmisch bewegt Boston Sy mphony Orchestra;Seiji Ozawa - Mahler: Symphony No. 1; Rückert-Lieder马勒曾说:交响曲必须拥抱世界;我的时代终将到来。
阿巴多指挥马勒《第一交响曲》查尔斯·马克拉斯爵士评介马勒第一交响乐马勒第一交响乐别名“泰坦尼克音诗”,是马勒本人最为倚重的作品。
因为它是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交响乐。
这部交响乐原本有五个乐章,其中四个乐章统一由一个下行旋律的第四主题所贯穿着,唯独第二乐章“布鲁敏”例外,因其风格不协调,马勒后来将第二乐章删除。
于是第一交响乐定型为现今的四乐章形式。
朱特携亚青AYO2017柏林演绎马勒第一交响曲I.乐曲开头是一段大场面的自然风光描绘。
马勒交响曲资料

马勒第七交响曲人们经常把马勒的第七交响曲当作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流行程度最低的一部交响曲。
即使是马勒最忠实的信徒们也会对他的这部第七交响曲心存疑惑。
其实情形大可不必如此,的确,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如此评价马勒的这部作品是不恰当的。
我要说明的是,这样评价马勒第七交响曲的人们,其实错过了马勒音乐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章节,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失去了欣赏和体验马勒所有音乐中最不同凡响的作品之一的机会。
马勒的第七交响曲在两个重要的方面是“不按常规顺序”的。
马勒在创作第三至第六交响曲的时候,每部交响曲分别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多在夏季进行创作。
第三交响曲作于1895年至1896年,第四交响曲于1899年至1900年,第五交响曲于1901年至1902年,而第六交响曲作于1903年至1904年。
然而,第七交响曲的创作打破了这样的时间定式,因为第七交响曲的两个“夜曲”段落(Nachtmusik,第二和第四乐章)是紧接着他的第六交响曲而作的,在1904年的夏天谱成的。
也就是说,马勒没有等到下一年就开始了第七交响曲的创作。
所以,在马勒完成了他最阴暗,最具悲剧性和罪恶感的第六交响曲之后,最先完成的音乐就是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了。
我认为可以把这一乐章当作是一副解毒剂,用来消马勒除第六交响曲中的恐惧,痛苦和灾难对于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对于第七交响曲的来历是个很有用的启示。
不仅如此,这一交响曲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乐章要等到第二年才能完成,唐纳德·米切尔甚至提出证据表明第一乐章有可能是所有乐章中最后谱成的。
所以我相信,这两段“夜曲”是对于整部交响曲的初步探索,它们所包含的情绪就是整部交响曲的首要情绪,第三乐章“诙谐曲”和这两段“夜曲”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是夜曲罢了。
马勒中期所有的交响曲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部第七交响曲也不例外,它的主题便是“夜”以及心灵对夜的反应。
但是人们对此的理解往往太过片面:黑夜被比喻成悲剧和绝望,被理解为情绪上的阴暗。
世界十大交响曲

世界十大交响曲及其作者介绍一、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结构美的追求化到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人。
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二、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莫扎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的歌剧,他也曾多次表白,自己的最爱是歌剧。
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写了四十一首的交响曲呢!人们总爱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
我这里却想提醒您注意他音乐中深刻的人性描写。
在这首交响曲当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
大师偶尔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胸怀三、贝多芬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
音乐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命运主题”更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了。
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organic)“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
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
四、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会同意,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
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这样的音乐,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使他们谦卑、宽恕。
不再孜孜于己利。
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贝多芬做到了。
而且别忘了,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请向贝多芬脱帽致敬!五、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细心的您,或许已经注意到,走笔至此,我是循着传承在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