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合集下载

西蒙·拉特尔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西蒙·拉特尔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西蒙·拉特尔的《马勒第二交响曲》作者:老麦爹爹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4期《马勒第二交响曲》,无论演绎或录音,效果都相当完美,气势磅礴,对比强烈,细节丰富。

辉煌的铜管,清脆的木管,其弦乐更是绵密如丝绸般细腻,整体音色饱满而通透。

拉特尔的演绎快慢适中,显得流畅、自然,让你的感官得到充分享受之余,更能进入马勒交响艺术之灵魂。

“整首乐曲听起來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人们先被音乐打倒在地上,然后再在天使的翅翼上踏入新生。

”如果你喜欢马勒的交响作品,喜欢柏林爱乐乐团,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版近年来难得的好碟。

1987年刚出道的西蒙·拉特尔以一曲《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绎而成名。

如今,他又从阿巴多的手中接过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棒,让他更加如虎添翼。

马勒的音乐里有一种悲剧的美。

他经常梦见天堂,这是因为他的家族有先天性心脏病,死神的敲门声常常在梦中伴着音乐飘然而至,所以马勒的精神世界里总是在和死神搏斗,透过马勒的音乐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

但听过了马勒的音乐,人又会超越死亡,所谓“从一个极致到另一个极致”。

马勒是一个犹太人,从小就显露出音乐才华,他的主要职业是指挥家,他一生创作的10部交响曲多是为自己指挥所用。

马勒的音乐灵感大多来自诗歌。

说起来,马勒还是位“中国迷”,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迷恋,并把它运用到音乐创作里去。

《大地之歌》就是马勒从李白、杜甫和孟浩然的唐诗中汲取灵感而创作出来的。

《复活》作于1890年~1894年,与《第一交响曲》比起来,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

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其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四乐章制,而是五个乐章,这正是马勒走向庞大性倾向最初的作品。

然而,在这首《第二交响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交响曲》中那种真实的抒情性,爱好线条对位法,使用民谣风格旋律等马勒所独有的特征。

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

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1894 年, 马勒在阿特湖(Attersee)畔史坦因
巴赫(Steinbach)工作小屋完成了《第二交响曲》
(〔复活〕)(注:以下简称《二交》)。

该作品属于他
的中期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 他通过纯熟的交响乐
写作技巧, 表现了自己对人生问题的种种思索, 它
刻画了人生的悲剧如死亡的葬礼, 并表现了作曲家
企图在死亡和宗教中寻找人生目的的悲观消极的思
想。

这部作品的标题“复活” 取自德国诗人弗里德
里希·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Klopstock)的同名
赞美诗, 是马勒借助宗教力量寻找人生意义的一次
尝试, 表现了由英雄的葬礼以及对英雄一生的回顾
而引起的对人生问题哲理性思考, 体现了“生必有
死, 死而复活” 圣经的思想, 反映了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社会中一部分不满于现实而又未能找到
正确出路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

这部作品共有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
式, C 小调, 庄严的快板;第二乐章:舞曲,
b A 大
调, 中速的快板;第三乐章:谐谑曲, C 小调, 流
畅地进行, 这是《孩子们的神奇号角》中一首叫做《圣安东尼对鱼儿说教》歌谣的管弦乐改编曲;第四乐章:女低音独唱,
b D 大调, 严肃而朴真, 歌曲
选曲自《孩子们的神奇号角》中的一首歌曲《神光》;第五乐章:合唱, 神秘的慢板, 女高音, 女
低音独唱与乐队, 在女高音独唱和无伴奏混声合唱中唱出了克洛普斯托克的《复活颂歌》。

论晚期浪漫派“死亡”主题音乐的表述与内涵

论晚期浪漫派“死亡”主题音乐的表述与内涵

论晚期浪漫派“死亡”主题音乐的表述与内涵作者:周芸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1期摘要:晚期浪漫主义“死亡”主题音乐相较于前期展现出更多哲学思辨性,音乐对死亡内涵展开深入哲理化的思考。

本文以三首运用末日经《愤怒的日子》(Dies Irae)曲调的作品,即圣桑《骷髅之舞》、马勒《第二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死亡岛》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同一个曲调、同一个主题在不同人手中表达方式,探寻作曲家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以及晚期浪漫主义“死亡”主题音乐的内涵。

关键词:“死亡”音乐; ;愤怒的日子; ;晚期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03-0319世纪末的西方音乐家们的创作深受当代哲学的影响,不约而同的在作品中用末日经《愤怒的日子》旋律强化“死亡”主题。

例如: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亡儿之歌》、圣桑《骷髅之舞》、理查德·施特劳斯《死与净化》、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等。

由此,笔者展开讨论:为什么同一个曲调、主题在不同作品中的差距如此显著?这一已经被语义化的象征着“死亡”的主题音调背后又蕴藏了作曲家对死亡的何种思考?一、前人研究现状对于“死亡”主题的作品研究,已有一部分硕士论文研究。

例如:朱连理《从马勒的交响作品看西方音乐中的“死亡”母题》①一文,通过对马勒的人物分析与交响乐创作技法分析,提炼总结出“死亡”母题在西方音乐中的成因、内涵的历史变迁以及艺术表现。

再如,李静思《死亡主题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以三部作品为例》②一文,通过解读威尔第、勃拉姆斯、李斯特三人“死亡”主题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浪漫主义时期“死亡”主题音乐的独特特征与人文关怀。

还有几篇涉及“死亡”主题的硕士论文,但相较而言,其核心内容基本以以上两篇表述为主,故不在此赘述。

除硕士论文外,也有一些期刊论文针对具体作品展开分析或归纳总结时代特征。

古斯塔夫

古斯塔夫

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作者:刘旭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7期摘要:《第二交响曲》是马勒艺术风格确立以及宗教信仰的回应,作曲家不仅大胆地将葬礼进行曲放在第一乐章,并将其艺术歌曲的旋律以及人声的演唱融入这首交响曲中,显示出锐意创新的艺术手法。

与此同时,从第一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到最后一个乐章的"复活颂"也是马勒对永生与救赎这一问题的回应。

关键词:古斯塔夫·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特征引言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作为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世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一时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黄昏,也是一个新的音乐时代来临的转折点。

处在这个非常时期,马勒的创作是其生命的写照,也是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总结。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1894 年,马勒在阿特湖(Attersee)畔史坦因巴赫(Steinbach)工作小屋完成了《第二交响曲》。

该作品属于他的中期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纯熟的交响乐写作技巧,表现了自己对人生问题的种种思索,它刻画了人生的悲剧如死亡的葬礼,并表现了作曲家企图在死亡和宗教中寻找人生目的的悲观消极的思想。

这部作品的标题“复活” 取自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Klopstock)的同名赞美诗,是马勒借助宗教力量寻找人生意义的一次尝试,表现了由英雄的葬礼以及对英雄一生的回顾而引起的对人生问题哲理性思考,体现了“生必有死,死而复活” 圣经的思想,反映了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社会中一部分不满于现实而又未能找到正确出路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

这部作品共有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C 小调,庄严的快板;第二乐章:舞曲,bA 大调,中速的快板;第三乐章:谐谑曲,C 小调,流畅地进行,这是《孩子们的神奇号角》中一首叫做《圣安东尼对鱼儿说教》歌谣的管弦乐改编曲;第四乐章:女低音独唱,bD 大调,严肃而朴真,歌曲选曲自《孩子们的神奇号角》中的一首歌曲《神光》;第五乐章:合唱,神秘的慢板,女高音,女低音独唱与乐队,在女高音独唱和无伴奏混声合唱中唱出了克洛普斯托克的《复活颂歌》。

世界最震撼的交响乐,你一定不能错过

世界最震撼的交响乐,你一定不能错过

世界最震撼的交响乐,你一定不能错过有人说,在这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中,交响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的音乐了。

提到交响乐,它总是一副古典、高雅和严肃的面孔,令人望而却步。

有人用气势磅礴,深不可测来形容交响乐,确实如此,交响乐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C小调第五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

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整部交响曲以四个乐章的形式从多方面揭示了这种斗争性思想,其中的第一乐章充满紧张性、严峻性和悲怆的气氛,是整部交响曲的基础,体现出各种情绪的对置和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I Allegro Con Brio David Josefowitz - Beethoven Symphonies 5&6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又名朱庇特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最后的一部交响曲,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

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

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定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Sinfonie Nr. 41 C-Dur KV 551, Molto allegro Das Große Salon-Orchester Wien - Mozart: Sinfonie Nr. 41 C-Dur KV 551 D小调第九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作品,它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马勒的百年_复活_之路_杨燕迪

马勒的百年_复活_之路_杨燕迪

东方早报/2011年/5月/18日/第B07版文化・专题马勒的百年“复活”之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杨燕迪在一位音乐家百年忌辰的时刻谈论他的“复活”,不免有种异样的感觉。

须知,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年)终生萦绕于怀的命题正是“死亡”与“永生”的矛盾纠结。

如果马勒地下有灵,听到全世界在自己肉身离世百年之后依然津津乐道于自己笔下的音乐,嘴边或许会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这一事实正好说明艺术的意义所在,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物质性的死亡和湮灭,从而获得象征性的永生与永恒。

“复活”故事有意思的是,马勒身后确乎真真切切经历了“复活”的奇迹——与其他许多在世时就获取名望、赢得尊重的作曲家不同,马勒在世时及去世后半个世纪中,不仅少有人视其为重要的艺术创作家,而且很多人(包括诸多知名的音乐人)甚至认为马勒是一个根本不够格的乖僻作曲匠——不错,马勒生前有极高的艺术声望和显赫的社会地位,但那是作为一个指挥家,一个从事“二度创作”的表演家。

但是,奇迹开始发生并快速“显灵”。

自1960年代开始,随后至今五十年中,马勒从一个处于音乐创作史边缘区域的、地位暧昧的“小作曲家”,逐渐走向乐坛的“中心”,不仅赢得专家的认可和推崇,更是获得广大爱乐者的青睐与喜爱,由此摇身转变为具有重大艺术意义和突出音乐价值的“大作曲家”。

这一“复活”故事果真富于戏剧性,是否显得蹊跷?马勒生前历任布达佩斯歌剧院院长、汉堡歌剧院院长,更有十年之久身居维也纳歌剧院院长和艺术总监的高位,作为指挥家和管理者权重一时,但他的创作理念和风格路线在其生前和身后都遭人诟病。

一方面,马勒的音乐远不如同代的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斯克里亚宾等人那样“前卫”,一直固守交响曲、艺术歌曲等德奥音乐的传统阵地,也难得在音乐语言的拓展和发明上有“激进”之举;另一方面,他的音乐写作和叙述往往又不符合艺术音乐的正宗审美标准,尤其是违背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传至勃拉姆斯的德奥音乐衣钵:统一、凝练、逻辑、连贯——马勒某些音乐的表象特征恰恰是上述范畴的反面:混杂、扭曲、散乱、断裂。

关于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版本

关于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版本

关于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版本clodoaldo2018-01-03 00:22:51在本人收藏的四百多版马勒第二交响曲中,各超过十版的有伯恩斯坦、海廷克和拉特尔,其中伯恩斯坦1987年和纽约爱乐、海廷克1995年和德累斯顿国立、拉特尔1986和伯明翰交响,这三版是他们各自的最佳版本,也是个人最喜欢的四大之三。

他们演绎的其他马二也有不少佳作,马勒专家当之无愧。

还有一版是塞杰斯坦和丹麦国家广播交响1992年的合作,他只有这版公开发行,目前还没有其他广播录音或视频流出,当然这位圣诞老人肯定有其他版本。

如果非要选一个最佳版本,那就是拉特尔那版,第一乐章无与伦比。

卷毛爵士的版本也最多,有15版,他和柏林爱乐共11次演奏马二,目前已收了8版,外加一张几天演出拼出来的正式CD。

梅塔的马二个人有十三版,最好的无疑是1975年和维也纳爱乐的那版,经日本人制作成SHM SACD后效果惊人的好。

这版也入选了DG公司发行的人民的选择合集。

他的马二前后风格比较一致,都是稍快一些的。

克伦佩勒的马二有八版,最好的是1961-62年的录音室版本,日本人将其制作成单层SACD,音质极佳,EMI单层SACD出版了两版马六、两版马九,但只出版了这一版马二。

这版入选了EMI2010年纪念马勒诞辰150年的拼盘全集。

1965年和巴伐利亚广交的那版也很有特点,是他最好的现场版。

1971年他和新爱乐合作的那版马二史上最长,超过98分钟,这版争议很大,褒贬不一。

而前期的几版马二则快的离谱,晚年的克伦佩勒到底是境界升华了,还是拖沓了,看各自理解了。

他的那版马七近100分钟,貌似也是史上最长。

杨松斯的马二已增加到十一版,但坦率地说他的马二我挑不出最佳版本。

业余指挥家卡普兰的马二手上有七版,最好的无疑是2002年和维也纳爱乐合作的那版,这版可以作为模版,最适合给新人入门。

1995年他和中央乐团的合作是马二在中国的首演,水平嘛。

阿巴多的马二有七版,水平最高的是七十年代和芝加哥交响的合作,琉森那版水平也很高,但被过誉了。

我心中的马勒世界 听马勒十部交响曲有感

我心中的马勒世界 听马勒十部交响曲有感

2019. 09 37文字_景作人Mahler’s 10 Symphonies in My Heart我心中的马勒世界与其他音乐巨人相比,马勒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孤傲与神秘、敏感与脆弱,使人们为之迷惑。

马勒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幻想家,他拥有天才的思维和无尽的激情,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他将自己的精神追求用交响乐和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马勒是我最喜爱的音乐家,我相信自己与他投缘,并能够共同理解和感受世间的一切。

前些日子,我翻出了马勒的唱片,准备重温他的十部交响乐作品,以期再次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与享受。

听后,我心中翻江倒海,坐卧不安,浮想联翩……《第一交响曲》马勒的《第一交响曲》是一首浪漫的自然颂歌。

马勒满怀着对万物苍生的敬仰、崇拜和爱戴之情,真诚、真切、真挚地赞美上苍、赞美厚土、赞美生命,表达出了自己乐观的人生观(人类的欢歌)、嘲讽(动物的送葬)和抗争(与灾难的搏斗)。

我认为这四个词就是这部作品所揭示的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

听马勒十部交响曲有感二十世纪指挥大师、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这样评价马勒:“他是一位内心世界复杂充实,充满着音乐、人道主义激情和诗一般的想象力,充满着哲理性和宗教感情的人。

”与世界观。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我把每个乐章概括为一个词,分别为:萌芽(春天的大地)、生机马勒38 MUSIC LOVERMusic sea乐海拾贝马勒热爱大自然胜过一切,另外他也受宿命论的影响,对“生”与“死”极其敏感,《第一交响曲》中充分表达了马勒对“生”的独特理解,并且可以发现他对“生”的理解与表达始终浸透着自然的内涵。

《第一交响曲》中有许多大自然的回声,包括第一乐章的“生命孕育”“大地回春”“旭日东升”“五彩缤纷”,以及第二乐章中“生机勃勃”的乡村舞曲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映射出大自然的宽广博大。

就连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也是森林中所有的小动物为猎人安排的葬礼(猎人残害动物,破坏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帕沃·雅尔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
有人说:世界是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巴赫、贝多芬、马勒。

让我们谈一谈马勒,关于他的交响乐曲《复活》。

马勒19世纪初出生在奥匈帝国的波西米亚地区,是一位具有鲜明浪漫主义气质的音乐家、指挥家和作曲家。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奥地利我是波西米亚人,在德国人眼里我是个奥地利人,在这个世界上,我又不可避免地被看作犹太人。

无论哪个地方都勉强收容了我,却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欢迎我,我是一个三重无国籍的人。

”所以他用音乐构建了自己的世界。

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

大提琴开场,笛声渐响,小提琴和鼓声加进来。

仿佛将你带到墓地,在一面纯净的镜子里看到你的一生,被困扰“生存的目的何在?受苦是为了什么?这些是否全然是个恶作剧?”
第二乐章:是在葬礼之后的间奏,回忆和幻想。

音乐缓下来,笛声悠扬,仿佛漫步在回忆里。

伴随着小提琴的轻鸣,在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欢乐画面。

像一道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甜在心头,溢出笑容。

第三乐章:这是刚刚参加完葬礼的人们又回到了尘世的生活。

笛声急促,竖琴渐微,慢慢静下来。

突然一阵鼓声(前排的小号手还捂了耳朵),打破了美梦。

将人们拖回现实世界。

第四乐章:引入了女低音。

全场安静,女低音出场(开场有种泰坦尼克的感觉),小号响起。

仿佛吹起了号角,唤起了希望。

历经了苦难终于回到了神的身旁。

最后,歌声澎湃,铜管高奏,钟声大作。

像是末日审判终于降临,远处飘来号角,夜莺的天籁。

复活的圣咏:痛苦被挣脱了,死亡被征服了。

生命的永恒。

复活!
2013.1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