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潍坊市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联考)
2017级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7 级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照答案1.A 【分析】本考学生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目,第一要,明确干的要求,如本“以下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剖析, 正确的一”,要求出的是“正确的一”,而后的内容,而后到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最后行辨析。
C ,本中, B ,“只有非需要新” ,文中并未不需要新。
“ 化示范区既能影响, 也能在科技与价中示其作用”,混杂观点,是在化示范区基上推的企集群,能影响,也能在科技与价中示其作用。
D ,“ 的集群雷同、品位不高、无序争” ,信息于文无据。
故A。
2.D 【分析】本考学生剖析文章构,掌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目,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掌握文章的点、据,注意剖析文章的思路,中心点和分点的关系,点和据之的关系,方法的型,重点查核点能否正确,据明的是什么点和的方法。
本中,D ,“ 述了村宜居的必需性” ,从文中来看,是述通社会管理新村宜居。
故 D 。
3.C 【分析】本考学生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并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点度的能力。
解答此目,先,明确干的要求,再辨明索区,确立句;系上下文领会,要字眼;的解要抓住本,将解的含意放在被解的,看上下文能否、适合;求称代与称代内容的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系全文的向性,解能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中, C ,“中介、非政府不参加村社区建 , 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生改” ,“⋯⋯,就不会⋯⋯”的法太,此外,村管理格局和方式生改的原由不是中介、非政府参加村社区建。
故 C 。
4.C 【分析】本考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通技手段采集人、各交通工具所留下的印迹信息没多大价” 法,资料三中“以在的技手段⋯些数据聚起来,其实不必定生有价或许价高的信息”;此外保留它,意不大”剖析,依据资料四中“利用大数剖析采集起来的人和交通数据”和“将其深入用”的信息能够看出,只需理适当,采集的些信息是有作用的,保留它并不是“ 意不大”。
2017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7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2017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M370失联成了无法破解的谜。
在一些人看来,239人的生命遭到了马航的。
及时公布细节真相本来是马航的责任,但的是,马航并没有这么做。
而另一方面,多个国家主动参与到搜救活动中。
各国动用了从太空、空中到海上、水下等多个领域的高科技设备,展开了一场的国际大搜索。
A.忽视事与愿违震古烁今B.漠视事与愿违史无前例C.忽视出人意料震古烁今D.漠视出人意料史无前例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互联网精英以其崭新的理念和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时代的大趋势。
B.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北京将进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治理北京市工业污染。
C.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祖父一辈被我们忽略了,他们离我们如此遥远,以至于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孤独和悲伤。
D.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市委市政府不仅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媒体也显示出了难得的宽容和真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一个人立志从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的事业,应该是出于自身最内在的精神需要。
__________ 所以,立足于自救的人,他面对外部世界时的心态是平静的。
①在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他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困惑。
②他在精神生活的范围内几乎一定有很重大的困惑。
③他自己是在做着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只要环境还允许他做下去,何失落之有?④所以对于他来说,不管世道如何,他都非自救不可,惟自救才有生路。
⑤张三弃文经商,成了大款,李四媚俗哗众,成了大腕,这一切与他何干?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⑤③④C.②④①⑤③D.③⑤②①④4.下列诗句与“细水浮花归别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碧天如水倚红楼B. 断云含雨入孤村C.冷红泣露娇啼色D. 雁迷寒雨下空壕5.下列诗文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应及早进行,而不能等险情出现后再补课,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潍坊市2017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带答案)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高三语文2017.3 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风徐来,轻轻地滑过树稍、草尖,树们、草们就腰脊.闪晃,摇曳..着缥缈的梦。
河水迤逦着金色的光,浪花拍击着堤岸的碎石,弹奏着(清纯/清醇)的音符,唱着欢快的歌谣;还有鸟儿的鸣啾.与狗吠、牛哞、羊唤一起喧响,构成了草原的绝唱。
薄薄的雾气氤氲.,轻拂着盘树的虬枝,清丽的河水充盈着①。
两岸茂密绵延的红柳,烂漫成了火焰,尽情燃放,(显示/昭示)着生命的倔强与执着。
星星点点,灯火亮起。
归牧的牛羊走在回家的路上,②。
劳做..的乡民们陆陆续续地收了工,一天的忙碌与疲惫..画上了句号。
人们荷.锄背草,扛袋提筐,脸上挂着串串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脊(jǐ)摇曳B.啾(jiū)劳做C.氲(wēn)疲惫D.荷(hé)洋溢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清纯昭示憧憬B.清醇显示憧憬C.清醇昭示希望D.清纯显示希望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B.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C.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D.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聚众赌博已经蔚然成风....,这无疑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阻碍和危害。
B.目前在通讯行业只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分庭抗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竞争格局。
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预考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预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3题。
油菜花开了,那一片灿烂的金黄!碧云天,黄花地,远山如黛,春水含情。
辽阔的田野上,桃红柳绿,百花争艳,绿莹莹的麦田,①,放眼望去,阡陌纵横,满世界的流光溢彩。
空气中花香..弥漫..,暖暖的阳光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好一派清新典雅的田园风光,好一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
那一波波涌动着的波浪,(汇聚/会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
那夺目的浓墨重彩,像质朴的爱情一样率性而直白。
翠绿托着鹅黄,磅礴而奔放,淋漓而酣畅,层层密集,春风一起,浩浩荡荡,铿锵.着一股气吞山河的华美乐章。
(徜徉/徘徊)在一片明艳艳的花海里,满眸盈翠,花香氤氲,人在画中游,春光妩媚,醉了心,美了人。
一束束金黄的花蕾,②,衣袂翩翩而舞,播洒..着阵阵馥郁的馨香。
躲在花丛中,轻轻地采一朵,那浓浓的花香便(萦系/萦绕)在鼻翼。
眯起眼晴,深深地嗅一嗅,然后静静地沉思,细细地品味。
再也按捺不住一颗雀跃..的心,欲飞的思绪。
在一片碧绿金黄的香毯上,肆意地飞扬,飘荡。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铿锵.(qiāng)花香弥漫B.满眸.(móu)盈翠播洒C.衣袂.(mèi)世外桃园D.按捺.(nài)不住雀跃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会聚徘徊萦绕B.会聚徜徉萦系C.汇聚徜徉萦绕D.汇聚徘徊萦系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映衬着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②似一只只精灵舞动着B.①映衬着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②似一只只舞动的精灵C.①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映衬着它②似一只只舞动的精灵D.①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映衬着它②似一只只精灵舞动着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时候,忽然闲下来也未必是坏事,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恰是一次好整以暇....、梳理人生思路的机会。
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 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甲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从其诗歌创作的实践看,他也常能将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引入诗歌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人们习惯将他创作的这类诗称为“禅味诗”。
王维禅味诗一方面表现为“空寂”“无我”,另一方面表现为“敛势的空间体验”。
说其“空寂”“无我”,必须要了解一下王维奉佛的背景。
其母崔氏、其弟王缙均曾师事大照禅师普寂,这就使得王维自幼便多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
另外,王维生活的时代,士人习佛风气兴盛,王维成为“习佛士”中一员不足为怪。
加上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很早就摆脱了一般人急功近利的政治、名誉追求,可以将精力转向比较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并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中,且进入其文学创作,为其“诗”“思”提供了不少的启示抑或“灵感”,从而也使得其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
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林”,表现出了他对禅宗的理解。
用诗中那渐行渐远的渔歌,烘托出自己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难以言说的独特感受。
王维禅味诗“敛势的空间体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通过悟禅而将自己本可无限外化、无限扩大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
这是他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
如《归嵩山作》:“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一“归”一“闭”,即是空间意识上的两重内敛——它将人的精神情感与生命力量由外在的无限大、无穷远而消解在了人的一种心理之中,从而使人的生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顿、止泊。
王维禅味诗的这一特点,可从中国的人文精神上去探求原因。
2017~2017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及答案

2017~2017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及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 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核威慑醍醐贯顶熟稔(niàn)虚与委(wēi)蛇B.全天侯语焉不详着(zhuó)落稗(bì)官野史C.编者按不胫而走考量(1iáng)厝(cuò)火积薪D.挖墙脚饮鸠止渴债券(quàn)数(shù)见不鲜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制定任何改革措施,出台任何惠民政策,相关部门都必须要处心积虑地进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而绝不能仅凭某一个或几个领导的主观意愿和设想。
B.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纷纷到新华书店或通过互联网购买他的作品,一时间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拥有版权的出版社也开始酝酿重印他的文集。
C.睡眠时间与身体健康状况休戚与共,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大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因此,我们不管工作多紧张,也要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D.这本研究航天技术的专著,其学术价值无可置疑,但只适合于本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讲,内容显得过于艰深,读来有些不知所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市名片之一的北京中轴线,贯穿旧城南北两端,基本格局尚存,沿线汇集了北京不同时代的建筑之精髓,印证了这座六朝古都的历史变迁。
B.书写时代的即将结束,预示着人与字之间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已经终结。
与此同时,屏幕文化造就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我们将不再书写文字,而是选择字体。
C.在伦敦奥运会上,继孙杨夺取男子400米自由泳金牌之后,又夺取了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金牌,实现了中国男子游泳选手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创造了奇迹。
D.面对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要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017届山东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届山东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走在入夜的镇子上,满街月光。
麻石地面(印\映)着疏疏密密的树影,这是街路上最美的花纹。
店家已经打烊.,灯影只剩下几点,幽幽地闪在夜天。
风也吹得凉,我感觉到了荒辟..的气息。
看得见几盏门楼下的挂灯,,这是今夜歇宿的客.栈.。
一夜安眠,等到晨阳从窗帘透射进来,我才睁眼。
推门在廊柱前站定,从四面(合拢\合龙)来的屋檐,为天井镶了宽大的边。
天井中央【ZZ1】砌.出方形的浅池,几条红鳞的鱼在铺着卵石的池底悠闲地游动,。
顺着毗连的几道青色瓦脊伸出目光,迎着丛山青翠的远影,走到一片河滩。
河里的粼粼流波回应着风的呼唤,河面浮荡着轻薄的晨雾,空气中充溢着湿凉的水汽..,心也似乎变得温润起来。
一座石桥跨在河的上面,河水复制了拱形的桥影,上下(接合\结合),恰是满月的形状,那圆影的清与静,只能是水墨画中才有的光景。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烊(yàng)荒辟 B.砌(qì)客栈C.毗(bǐ)青翠 D.应(yīng)水汽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映合龙结合 B.映合拢接合C.印合拢接合 D.印合龙结合3.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暖红的光晕把黑黢黢的石阶映亮了在池面的清波上朵朵流云的倩影也花似地绽放B.暖红的光晕把黑黢黢的石阶映亮了朵朵流云的倩影也在池面的清波上花似地绽放C.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在池面的清波上朵朵流云的倩影也花似地绽放D.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朵朵流云的倩影也在池面的清波上花似地绽放【来源】【百强校】2017届山东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答案】1.B2.C3.B【解析】1.试题分析:A项荒辟——荒僻(荒凉偏僻,放纵怪僻)。
C项毗(bǐ)——pí。
D项应(yīng)——(yìng)。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9科10份)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2016.1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竹海中有着太多的美,值得摄影家、画家去发现和(品味/品评)。
株长达十余米的高肩叶藤竹,是摄影家的最爱。
这种攀缘..便会很优美....的竹子,如果遇到一只鸟落到竹梢上,竹竿..缠绵、身材高挑地倾伏下来,,产生难以明状....的奇妙美感。
画家最痴迷的是马来甜龙竹。
,犹如翠绿的底色上布满了花纹。
它裸露..出褐色的根茎,根茎上的须根排列有序地生长出来,极像一个毛茸茸的大线团。
须根生长非常有(规律/规则),均匀地向下舒展开去,即使交织到一起也错落..有致..般的疏密。
次序井然的须根和..;根部的竹节长势有别,或长或短,使得竹节上的须根有了韵率纵横交错的枝叶把整个马来甜龙竹(装点/装扮)得风情万种....。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攀缘身材高挑(tiāo)B.竹竿难以明状C.裸露(lù)错落有致D.韵率风情万种2.依次选用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品评规则装扮B.品评规律装点C.品味规则装点D.品味规律装扮3.在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打破千篇一律直冲天空的固定形态竹节短粗并且长满了白斑的这种竹子B.打破千篇一律直冲天空的固定形态这种竹子竹节短粗并且长满了白斑C.千篇一律直冲天空的固定形态被打破竹节短粗并且长满了白斑的这种竹子D.千篇一律直冲天空的固定形态被打破这种竹子竹节短粗并且长满了白斑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信手拈来....一根根普通的金属丝,随意弯曲,不一会儿,一件件精致小巧的自行车、威武霸气的变形金刚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B.马英九提出的“和平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南海地区海空航行飞越自由与安全”的主张,与美国“航行自由”的论调不约而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里是画家蒙克的挪成。
不知此时是什么季节,既使在夏天,这个伸延入北极圈内的国家,太阳依然运行在遥远的天位上,把薄淡而吝啬的光线,斜斜地几乎贴着地表照射过来。
①,甚至一棵树的阴影,依然透出清冷。
太阳已经完全(遗忘/遗落)了这块边地,轮番而至的暴风雪、弥漫的黑昼笼罩着②,长达半年之久。
只有靠雪的反光才能(辨别/辨识)这个寒彻的世界。
雪压脊顶的零落低矮的木房子,萎缩在山根林旁的避风处。
灯光,胆怯地透过结着冰花的小窗,淡黄而朦胧,似乎为这个存在于地球边缘的人间守望。
(暂且/姑且)断定这是将要日出的早晨,或许远天下黑黢黢的丛山顶巅,隐隐抹上了霞光的嫩红,天际灰云的边沿也微微暖紫,然而山谷林莽的夜色依旧沉重,迷漫在冷杉林里的云气与夜色混合,还有渊深的湖面包含的黑色,全都沉滞混沌。
兽未醒,鸟未鸣,但在某处的一幢涂成棕红色的房子里,有人已经起来了。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薄(bó)既使吝啬B.黢(qū)弥漫笼罩C.混(hún)萎缩朦胧D.幢(chuáng)林莽混合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遗落辨识暂且B.遗落辨別姑且C.遗忘辨识姑且D.遗忘辨别暂且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从山林峡谷中飘出的风②险峭的峰峦、山坡的密林和坚冰凝封的峡湾B.①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②险峭的峰峦、坚冰凝封的峡湾和山坡的密林C.①从山林峡谷中飘出的风②坚冰凝封的峡湾、险峭的峰峦和山坡的密林D.①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②坚冰凝封的峡湾、山坡的密林和险峭的峰峦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门票的实际售卖价格竟低于票面价值,与开票时近万元髙价票“秒没”的现象南辕北辙。
B.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
在当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巳成为长江沿线省市义不容辞的责任。
C.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别有用心的发现,揭示了细胞自机制在一系列生理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好的教育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引导人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优秀人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入冬以来持续吋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雾霾天气来临,华北、华东和华中大部分地区已达严重污染程度,各地纷纷制定了应对措施。
B.在第六届杭州国际毅行大会上,数万人走过美丽的杭州城,没有留下一片垃圾,我们不仅收获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采,更收获了民众的参与热情。
C.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损害了我们的切身利益,威胁着我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法治建设的重耍方面。
D.在冬至日,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汤团,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承载着对温馨过往的回忆,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法令行则国治①“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的《述赦》篇。
王符是东汉后期有名的政论家,有《潜夫论》36篇存世,多为抨击时政之作。
《述赦》篇为了论证“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
东汉孝明帝时,荆州举茂才,明帝召对,问荆州有何异闻,茂才回答说,有剧贼九人,剌史太守屡屡捉拿不果。
明帝追问得知,剧贼猖獗之处正是该茂才治下之郡,大为震怒:“贼发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为茂?”于是将该茂才杖捶数百,免其官并严厉追责刺史太守。
十天之内,剧贼伏诛。
王符在最后说道:“擒灭盗贼,在于明法,不在数赦。
”②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
崇尚以法治国的法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高扬仁义的儒家也不例外。
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这是希望有适合的人把文王武王留下的良法善政予以执行和落实。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这是强调要把善政良法通过适合的制度与人员,执行出来,落实下去。
荀子也说“有治人,无治法”,指出要获得适合的人员来实施法律。
③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说:“所谓法治,首先意味着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执行和遵守,其次则意味着法律本身应当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要把超越性的法治理念落实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首先,已经制定的法律要被执行,即“行法令”;其次,要努力获得更好的法律,即“定良法”。
这是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
④法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很多先哲看来,法律实施的重要性甚至排在制定良法之先。
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究其实却理所当然。
因为,如果法律不能被实施,那么就算制定了最好的法律,最终还是会沦为一纸空文。
相反,如果从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实施开始,让法律活在人民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逐步树立法律的信用和权威,一方面逐渐培养人民守法的意识和习惯,就算法律存在某些不足,也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正当程序加以修订完善。
如果一定要获得真正的“良法”再予以实施的话,那么不仅美好的法治文明会变成海市蜃楼,国家也将危机重重。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史已经给出了经验和教训。
⑤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吴起、李悝,改革内政,厉行法治,令出必行,使魏国很快强大起来,一时称雄列国。
然而后世魏国君臣,虽继承文侯时代良法,却不能予以有效实行,于是魏国迅速由盛转衰。
几乎与此同时,李悝一位名叫公孙鞅(商鞅)的学生,带着老师所写的《法经》奔赴秦国,以魏国改旧制行法令的经验为基础,帮助秦孝公改革政事。
徙木为信,有功必赏,很快就树立了法律和政令的权威。
秦国迅速强大,最终平定六国。
六国都想统一天下,为何秦国成其大功?原因很多,但其中枢纽,无疑在于秦国对法律实施之重要性的一再强调和一贯坚持。
⑥问题在于,秦国既然靠令出必行而强大,那么秦朝为何二世而亡呢?这就涉及法治理念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追求良法的问题了。
所谓良法,虽然有一般性的理念原则,但具体历史生活中的“良法”,却不可一成不变,而是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
秦法没有在新的时代满足新的历史需求,反而以举国之力将其强行推行到六国各地,最终引发了激烈反抗,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故而秦国之兴,兴于“行法令”;秦朝之亡,亡于其所行之法不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良法”,而是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⑦以史为鉴,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更加适合时代需要之“良法”的追求。
这样的良法,一定会因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顺应历史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活在人民中间,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2日,有删改)6.关于“法令行则国治”,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法令行则国治”是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篇中提出来的,王符认为,消除盗贼,只能靠严明法令,不能靠屡屡赦免。
B.中国法治传统源远流长,像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儒家圣贤认为法律必须由合适的人去执行落实,良法善政不会自动发生效力。
C.中西先哲一致认为,社会要长治久安,首先要求人们执行既定法律,其次要制定更好的法律,这两点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D.就算已经制定的法律不太完善,也要付诸实施,这样可以逐步树立起法律的信用和权威,逐渐培养起人们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7.下列关于“行法令”和“定良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少先哲认为,实施法律比制定良法更重要,若法律不被实施,即便制定出最好的法律,最终也是一纸空文。
B.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这得益于他徙木为信,厉行法治,并非其老师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
C.秦国兴亡的历史告诉我们:“行法令”贵在坚持,令出必行;“定良法”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D.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追求良法。
良法要适合时代需求,否则便是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用较长篇幅写东汉孝文帝杖捶茂才的故亊,交代了“法令行则国治”的出处,同时阐明了“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
B.第②段运用例证法,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圣贤的言论,明白透辟地论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
C.第⑤段借用魏国、秦国通过变法而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树立法令权威、坚持实施法律的重要作用。
D.笫⑥段通过分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揭示秦亡于强推落后之法的历史教训,论证“良法”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的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
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
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
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
微哉!微哉!“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
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
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
微哉!微哉!“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
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
此亡国之时也。
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
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选自《六韬》,有删改)【注】①太公:姜子牙,名尚。
②大明:旭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见其阴阴:暗地里的活动B.同好相趋趋:追求C.大谋不谋谋:显现出谋略D.此亡国之征也征:征程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B.王其修德以下贤其皆出于此乎C.必览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斋戒五曰,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大明发而万物皆照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B.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C.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D.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公认为,器量、诚信、仁爱、恩惠、权势等条件分别对“容天下”“约天下”“怀天下”“不失天下”“保天下”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