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古代小故事
古代又关法治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法治的故事:
1. 商鞅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开阡陌封疆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约法三章:刘邦在进入咸阳后,为了笼络人心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为他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3. 缇萦救父:缇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女子,她的父亲淳于意因为被人诬告而被判处肉刑。缇萦为了救父亲,上书汉文帝,请求废除肉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所感动,最终废除了肉刑。
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法治的重视和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古代法制小故事

古代法制小故事古代法制小故事一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
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
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
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
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
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
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短评:法律职业者是否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有谋全局、谋万世的意识呢!古代法制小故事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创了依法治国开始。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的边界的一个旅馆那里要投宿,因为逃亡没带证件,旅馆的人不让他住宿,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
他说他就是商鞅,但旅馆的小伙计哪认识商鞅啊,坚决不同意让他住宿,商鞅只好露宿街头。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的时侯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古代法制典故

古代法制典故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法制典故1、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2、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高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3、不毁乡校姬侨字子产。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中国与法有关的故事

中国与法有关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与法有关的故事,其中一些故事涉及到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司法公正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故事:
1.商鞅立木: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
为了树立法令的威信,商鞅在城门外立了一块木头,宣布谁能将这块木头搬到城门内,就赏赐他五十两黄金。
最终有人搬了木头,商鞅也如约给予了赏赐,这使得人们对新法令的信任度大大提高。
2.萧何定律:萧何是汉朝初期的一位名臣,他主持制定的《九章律》成为汉朝的基本法典。
萧何在制定法律时,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的考虑,使得法律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和遵守。
3.狄仁杰断案:狄仁杰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名臣,以断案公正、明察秋毫而著名。
他曾经在担任大理丞时,一年内解决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皇帝的嘉奖和百姓的赞誉。
中国法治文化法治故事

中国法治文化法治故事1. 周公治国在中国古代,周公被封为西周王朝的宰相,他以其智慧和善政而闻名于世。
据说有一次,周公听说有一个叫曹刿的年轻人有才华,于是他决定考察他的能力。
于是他在一张木板上画了一个圈让曹刿看见,并问他应该从哪里下手以最快地打破这个圈。
曹刿思考片刻后,提议从圈外面打破,因为这样不需要破坏圆形。
周公大为满意,并认为这个年轻人的才智应该得到更多的重用。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法治文化中对公正、智慧和创新的重视。
周公通过激发曹刿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通过公开和公正的考察方式,充分体现了法治的精神。
2. 南怀瑾的故事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曾经逃离国内的政治迫害,流亡海外。
然而,他始终秉持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中国的法治和民主进程做贡献。
在他流亡期间,南怀瑾通过写作、演讲和出版书籍等方式,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法治文化和智慧。
他提倡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并强调个体的权益和自由。
南怀瑾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法治文化中对公平正义和普世价值的坚持。
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凝聚了更多人对法治的认同和支持。
3.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末年的地方官员,他在治理湖南省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
他提出"目无委曲、情无偏私、权无专断、律无偏颇"的理念,并且着手整治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他推出了一系列的惩治腐败的措施,并鼓励老百姓积极参与和监督政府的行为。
张之洞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法治文化中对公正与廉洁的追求。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法治进程。
古代十大经典法治小故事

以下是十个经典的古代法治小故事:
- 众人逐兔:战国时期的慎到曾写过一个故事,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后面追赶,并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给这成百上千的人,而是因为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的缘故。
- 一断于法: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法学家李悝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 徙木立信: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
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颁布之际,害怕百姓不信,推行不开,于是就想了个办法。
- 明察秋毫:齐桓公、晋文公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
- 秦镜高悬:公元前206年,刘邦攻进秦国都城咸阳。
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时,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这些法治小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法治精神,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1、约法三章中国古代法治典故《约法三章》,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攻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还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
“约法三章”内容虽十分简洁,但精神内涵丰富,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和法律主张,在中国政治文明史和法治文明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奉公守法《奉公守法》不仅是一个成语故事,也是一个法制故事,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
有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管家蛮横不讲理,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
赵胜这才罢休,还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并得到了重用。
后来“奉公守法”就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3、徙木立信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有不少,《徙木立信》就是其中之一,又名“立木为信”、“商鞅立信”,最早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尝试,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的古代小故事
法治的古代小故事有那呢?各位同学们,一起看看吧!
李离伏剑
李离,春秋时期晋国人,晋文公重耳在位时任典狱官。
他执法严明,一丝不苟,深受人们敬重。
有一次,由于下属调查失误,他误断案件,枉杀了一个无辜。
当得知真相后,他把自己关了起来并请求晋文公判自己死刑。
晋文公以主要过错在于下属官吏为由赦免了李离。
听到自己被赦免,李离正色说道:“我当官为长,没给下属让位;我受的俸禄多,没与下属分利。
现在我错判误杀,却要把罪过推给下属,这怎么能成呢!” 面对如此“一根筋”的官员,晋文公显得有些不高兴了,问道:“你的下属办错了案子,你自认为有罪。
那么我是一国之君,你出了差错,我也有罪呀!”
李离答道:“我身为典狱官,负有典狱官的法律责任。
错施刑者就该受刑,错杀人者就该受杀。
主公正是因为我能察微识疑,才任命我为典狱官的。
如今我听错案情而杀人,就该治我的死罪!” 最后,李离不肯接受赦免,拔剑自杀了。
李离奉职循理,为法伏剑,被历代所称赞。
观近年来平反的杭州叔侄冤案,从未听过冤案炮制者女神探的任何歉意,而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也仅仅是一个不对外公开的内部处分,处罚力度如何不言自明;沸沸扬扬的呼格冤案,十八年后才得以平反。
责任人是逮捕了,只是,冤案对被害者家属的打击、对执法者职业形象的破坏以及带给人们的心灵冲击,却不是法院的一纸判决能够将救赎的。
可见,李离虽是一根筋,但这个世上能多些“李离”,无论于国于民,都不是坏事。
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
奏罪当免职。
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换舍止讼
张齐贤是宋初名臣,擅长决狱。
真宗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
又曾入宫自理真宗前,真宗躬听狱讼,也不能决。
张齐贤听说后,说:“是非台府所能决,臣请治之。
”张齐贤坐相府,召讼者问曰:“你非以彼分财多,你所分少乎?“皆曰:然。
他即把他们的诉讼请求记下,命手下人将他们带
回家,两家交换住处,财产不动,甲家住进乙舍,乙家住进甲舍,甲家的财产归乙,乙家财产归甲。
两家无词,就此息讼。
真宗大悦,说:“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