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三结合
三个结合结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三个结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贵港市港北区西江中心小学李秋霞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但目前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假话、套话,千篇一律;老师怕教作文,往往是出力不见好、费时不出料。
我就是这样的老师。
今天,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主要是自己平常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宽习作素材。
学生怕作文,第一怕的就是不知写什么。
这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少必要的、有意识的观察,缺少细心地发现,更缺少生活的感悟,不会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写作素材,不善于选择细小鲜活的习作材料。
尽管平常我们也常常对学生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你要细心观察,留心生活。
”但能到的学生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我们班做了这样的尝试:就是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或自己发现的新鲜事物,在书本上、电视上看到的也行。
刚开始的时候,是让一些比较好的同学说,而且主题不限,当然,对这些同学的一些奖励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其他同学的兴趣就提上来,我就采取轮流说的方式,而且规定了主题,这主题就是围绕本单元的习作。
比如,《我敬佩的一个人》是四下第七单元的习作,在学习这一组课文的那一段时间,课前三分的讲话主题就是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敬佩的人的事,有些孩子就能捕捉到一些比较细微的东西,比如,同学之间的宽容。
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孩子就养成了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还是没有注意观察的同学,在听了别人说了那么多之后,思维也能打开了。
其实,孩子除了从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外,我觉得通过阅读也能积累到不少的习作素材。
我们知道,人教版课本是按单元主题编写的,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从“单元导读”,到课文选编,从“资料袋”的素材,到“语文园地”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单元的一个特定主题。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读相关主题的课外读物。
习作教学的三个“结合”

“
… …
习作讲评是作 文教 学过程 中非常重要 的一个环节。宋代 用作文讲评课 , 激发学生 写作 的兴趣 。以一 次作 文讲评课 为
我 的鼻 孔 啊 ,你 就 像 搁 浅 在 沙 滩 上 的 小 鱼 一 样 一张 一 教育 家朱熹说 : 教人不见 情趣 , 必 不乐学。 因此 , 笔者充分 利
中获得 写作素材 , 觉得有东西 可写 , 笔者 经常 有 目的地 安排 者除 了通过教学课文帮 助学 生积累语言外 , 还鼓励学 生阅读
一
些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的活动 , 培养学生 留心 观察周围事物
有益的课 外读物 , 如《 小学生之友 》 《 小星星》 《 小 学生学 习报》
的 习惯 。当父母下班 回到家时 , 给他们递上一杯水 , 端上一把 《 十万个 为什 么》 《 童话故事》 《 爱 的教 育》等。要求学 生用心
会觉得 无从下手 。好 的作 文并不是 教 出来的 而是引导 出来 的, 教 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地感受生活 , 真实表达生活。
二、 将 课 内 引导 和 课 外 阅读 结 合 起 来
朗读 自己习作 中的精 彩片 段 ,让 其他 同学 发现 文章 中的不
教 育一
, 一起修改 , 共同进步 。在课 堂接近尾 声时 , 师生共同总结 t l 足 0 ) ( 一 譬 ~ 此次 习作 中普遍存在 的问题 , 一起讨 论解决 的方法 。笔者经
一
中心问题展 开讨论 、 交流 , 要 求学 生用课文 中的语 句或段
落来 回答相关 问题 , 帮助学 生理解作 者 的写作 方法 、 课 文叙 述顺序和表达手法 。最后让学生 画出 自己喜欢 的旬段 , 说说 自己喜欢 的原 因并练 习有感情地 朗读 和背诵 , 让学生感受 乡 村风 景 的美丽 , 感受作 者在写作 构思上 的独具 匠心 , 然后 抄 写下来 , 达到积累语言 的 目的。 要把 习作 写好 , 仅 仅靠教学课 内阅读远 远不够。 因此 笔
“三个结合”让习作不再“假大空”

语文2012·6江苏睢宁县城西小学(221200)卢爱侠戴伟“假大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表达真情实感”。
如何才能实现以上目标?我认为,读写结合、学科整合、联系生活的“三个结合”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一、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感悟和表达的能力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通过读写训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是一个一直深受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
我坚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读写结合的习作方法进行尝试。
1.课内巧拓展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一》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师:春姑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们看,她把大自然打扮得多美呀!从课文插图中,你们能找到春天吗?教师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生1:春天的雨又细又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是的,春雨绵绵,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
教师点击“春雨”一词,多媒体课件呈现春雨洒落的画面。
生2:春天的花儿都开了。
师:春天里有哪些花会开呀?生3:梨花、杏花、桃花都在春天开。
生4:还有迎春花。
师:让我们来欣赏这些美丽的花儿吧!教师依次点击“梨花”、“杏花”、“桃花”等词语,“梨花”的呈现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是一朵梨花从含苞到慢慢绽放的过程。
师:春姑娘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沙沙地下,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小燕子飞回来了,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儿;梨花、杏花、桃花开了,白的、粉的、红的,真美呀!同学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回放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指导学生练习说话、写话。
2.课外抓实“两本书”我坚持指导学生做好“两本书”的工程:一本是学生自编的“书”———阅读摘抄,一本是学生自写的“书”———日记。
学期伊始,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好“两本书”的工程计划,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特点,进行读写结合,抓实“两本书”。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思想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可以选择,但是三种思想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三种指导作文教学的思想,并探讨它们的结合方式。
一、启发式思想启发式思想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思想。
在启发式思想中,教师应该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式思想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产生兴趣,提高写作动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任务。
二、交际教学思想交际教学思想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推动学生的写作成长的一种教学思想。
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之间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写作过程成为一个交际的过程。
在作文教学中,交际思想的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相互启发,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借鉴,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情感思维教学思想情感思维教学思想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思想。
在情感思维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情感,启迪情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情感投入。
在作文教学中,情感思维教学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懂得用感情打动读者,让写作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提高作文的感染力和观点阐述的深度。
上述的三种指导作文教学的思想分别强调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而这三种思想的结合将会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启发式思想和交际教学思想的结合。
在写作教学中,启发式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力,而交际教学思想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促进思维的碰撞和火花的迸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作文教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思想被应用
于教学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三种主要的作文教学思想,并分析它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通
过三种思想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
第一个教学思想是“以写作为中心”(writing-centered approach)。
这种思想强调学生通过实际写作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对写作技能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供有关写作过程和修订的反馈。
这种思想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写作
的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这种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教学,可能导致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不确定性。
综合三种教学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作文教学。
教师应该以写作为中心,通过实际写
作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应该以读作为中心,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
的写作水平。
教师应该以交流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过结合这三种
思想,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写作指导,使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作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这些思想,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情,并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
力。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教师们的重视。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如何评价作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等。
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三种不同的作文教学思想,并结合三个实例进行讨论。
第一种思想是“感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将作文提升为感知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在实施该理论时,可以开展一些情感教育活动,比如让学生观看与作文主题相关的电影、读相关的诗歌等,以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练习,比如给受人欢迎的人物写推荐信、写作文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作文的感知水平。
一种结合实例是:在一堂作文课上,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部关于友情的温馨电影。
学生们看后,纷纷被电影中所展现的真挚友情所感动,并纷纷表达出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便将这些感受作为作文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描绘和表达对友情的理解。
第二种思想是“实践论”,该理论认为作文教学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实行该理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比如进行写作训练、写作比赛等。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性的写作活动,比如写调研报告、写见闻感想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在写作方面的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知和对社会的理解,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
一种结合实例是:某中学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围绕着一个话题进行短文创作。
老师还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际调研,在作文中采用真实的数据和案例,从而让作文更接地气。
第三种思想是“评价理论”,该理论认为好的作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指导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仅关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关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将介绍三种不同的思想,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作文教学。
一、启发式思想启发式思想是指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困惑和疑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和观点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开放性的题目设计,例如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作,或者是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展开写作。
启发式思想还可以借助一些教学素材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或者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表达式思想表达式思想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写作结构的训练、语言的修辞方法和细节的描写等。
三、感知式思想感知式思想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体验来进行写作创作。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组织写作素材的采集和整理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前往社区、风景名胜或者博物馆进行考察和采集素材,使他们亲身感受生活,从而产生写作的灵感。
感知式思想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感表达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创作能力,例如通过一些情感诗歌或者散文的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从而进行情感表达和写作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进行写作创作,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

指导作文教学的三种思想三个结合在指导作文教学中,有三种思想和三个结合是指导教师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思想和三个结合,并探讨它们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三种思想1.启发思想:启发思想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2.导引思想:导引思想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解释,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写作能力。
3.启蒙思想:启蒙思想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素养。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基本写作技巧和知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将基础知识与实际写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三个结合1.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作文教学中,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是指教师将所教的知识与实际写作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3.个性与规范的结合:在作文教学中,个性与规范的结合是指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和独特性,又要注重规范学生的写作表达和语言运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笔的优美和语言的准确性,使学生在个性的发挥和规范的约束中取得平衡。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启发思想、导引思想和启蒙思想,结合知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个性与规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应用这些思想和结合:1.启发思想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教学的三结合
【摘要】语文训练可以分三部分:阅读、习作、写字。
阅读是基础,习作是表达,写字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
阅读是重点,习作是难点,写字是关键,必须引起重视。
如何化解习作的难点?一、习作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二、习作与生活相结合。
三、习作与修改、讲评紧密结合。
【关键词】阅读;习作训练;读写结合;生活
Keywords: reading, exercise trai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combined LivingMain content
Language train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reading, exercises, and write. Reading is basic, exercises are expressed in writing an oral language are changing a way of written language. Reading is the focus of exercises are difficult, writing is the ke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How to resolve difficult assignments? First, exercises and reading a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Two, the combination of exercise and life. Three, exercises and change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comments.
“语文”是什么?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解释:“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小学语文就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借助课文中的例子,教会儿童说话,教会儿童写文章。
在贾志敏老师的眼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八个字“听、说、读、写,字、词、句、篇。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而字、词、句、篇是语文的基本知识。
综上所述,语文训练可以分三部分:阅读、习作、写字。
阅读是基础,习作是表达,写字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
阅读是重点,习作是难点,写字是关键,必须引起重视。
如何化解习作的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 习作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紧密结合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加强读写结合,才能做到以读促写,解决学生习作时言之无物、言之无序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1 以教材为依托,积累语言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是读写结合的典型课例,课堂上,教师重视学生对精彩词句的积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默读、朗读、背诵地训练,同时,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进行摘录,记在心中,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了课下写的作业,通过写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1.2 以模仿为重心,发展语言
积累写作方法应与仿写紧密结合,由仿到创。
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灵气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小学的习作指导中也离不开模仿。
例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文章结构相同,都是总分结构。
课文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写作方法,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学生在例文的启发下,就能较轻松地且较高质量地完成习作练习。
后来我们又结合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句子写具体” 的特点给出几个例句如:“菜市场的菜应有尽有”“我家的金鱼各式各样”“课间活动丰富多彩”等,让学生再进行练习。
指导学生模仿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换个时间、地点或人物,机械照搬而已。
只有能促使模仿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能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优秀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写作技法,发展其个性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有用的模仿。
2 习作与生活相结合
习作教学没有课本,有的只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生活无字书。
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
”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待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显得力不从心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作文的材料,待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
为此,必须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创造素材。
在这方面,老师要有计划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黄金周、节假日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家长领着出去旅游,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眼界,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大自然,走近生活,感悟生活。
这样,我们真的能感受到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垠的。
3 习作与修改、讲评紧密结合
贾志敏老师也曾多次提到:“文章不厌百回改”。
那么怎样修改作文呢?我们首先应清理错别字,然后再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要遵循的原则是:遵原意,少改动,运用修改符号。
同时还要特别注重教师的评语,尽量做到师生间平等谈话,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叙家常般的口吻同学生一道回顾文章的精要过
程、精彩之处,语言要亲切自然、准确扼要,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力求让学生感同身受,乐于接受老师的观点。
叶圣陶老先生说:“学习作要先学做人”。
如何进行习作讲评呢?
例如:在作文讲评课上、晨读的几分钟、代管课上、语文活动课上,让获得范文的学生到讲台前宣读自己的文章,让学生互相评价。
也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向各级各类的报刊进行投稿,看着署有自己姓名的文章学生们总会兴奋不已的。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标准,只要有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写得好,一个短语、一个词用得好,都要大加鼓励,使赏识的评价成为学生在习作路上自由驰骋的“加油站”。
每周利用一节课进行习作讲评和《童真童趣》交流,每位学生可以阅读小组四人中的其他三篇周记,对其中的一篇周记进行书面点评,要标出优美词句,并写出评语,注明点评者。
四人组中的“最佳作品”和“进步最大”将发表在班级习作集《小作家》里。
这样一来,为了赢得点评者的好评,学生就要认真写周记;点评者为了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也必然非常仔细地阅读同学的周记。
可贵的是,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作品,懂得了欣赏的方法:如标出好词好句;发现与众不同的材料能积极向老师和同学推荐;感受到同学文章中的创新思维能真诚地向他们学习等。
我们对“小作家”这本集子,进行不定期的传阅,在相互传阅的过程中发现和借鉴,使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到越来越多的精彩镜头,他们的思维广度、深度也得到拓展。
那么,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暂时落后的学生怎么办?我们也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建立一个集子,起名为“新绿”,摘录他们在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我们的这两部集子。
实践告诉我们,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要教师随时地培养,它就像一座塔的塔基,每一个部分都应该扎扎实实,越发到了顶端才越发神奇诱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习作教学以“真”之本》陈旭《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第7期
[3]《贾老师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