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保护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也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 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且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培养在于动手能力培养。

植物保护技术作为种植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注重实践技能的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要着重对其重视。

专业教师可通过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深入探讨,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

关键词:植物保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植物保护专业作为传统农科专业,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以及学生差异化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植物保护专业根据植保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教育实际,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植保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探索与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植物保护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职业规划,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目标培养人才实践。

一、更新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内蒙古各职高学校农学类专业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全面人才观,坚持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科技进步,适应农业企业需要以及高等教学规律等诸方面的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正确处理通才与专才、基础性与创新性、知识和能力、系统性和前沿性、学术性与应用性、规范性与个性化等六大关系,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和国际意识,将创新精神和“多层次素质教育观”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

园艺专业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园艺专业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园艺专业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植物保护学是园艺专业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涉及到病虫害防治、草坪养护、园艺作物的生长管理等各个方面。

如何高效地教授植物保护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园艺专业教师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园艺专业植物保护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园艺专业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园艺专业植物保护学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应该相结合,理论是教学的基础,实践是教学的重点。

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草坪养护的技术要点等知识。

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到课堂上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理论指导。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校园内的菜园、果园、草坪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在园艺专业植物保护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园艺植物病害案例,可以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保护实践案例,也可以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病虫害防治案例等。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三、团队合作与创新实践在园艺专业植物保护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合作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开展植物保护实验研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病虫害问题进行调查和解决,通过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植物保护技术创新设计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1.理论与实践相对结合:通过补充实验室环境的课堂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得更加紧密,深化学生的植物保护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实验项目的丰富:在改革教学内容时,应该重点注重实验项目内容的丰富,主要以有关植物保护实用性高的实验、小剧场等为主,以深入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内容。

3.增加学生研究:注重增加学生的实验研究,除了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法改革1.加大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有主动性,培养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方面结合起来,从而发掘植物保护课程中隐藏的知识。

2.以创意思维激发教学活动:利用各种创意思维活动让学生思维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植物保护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采用多种比赛形式来探索植物保护知识,可以利用新闻报告、状物角色扮演、团队讨论、实践实验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动手实践中去感悟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备支持的改进1.设备的采购:采购设备,为学校园林植物保护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主要是植物的种植和栽培、病虫害的防治、专业仪器的采购等。

2.设备的维护:给予必要的设备维护,以实现设备的长期稳定使用,有效提高了使用效果。

3.设备的使用:从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来看,实验设备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正确的使用下,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使用设备,避免因为误用而出现意外意外情况。

四、专业知识教授的加强1.植物学方面:植物学方面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各种特性的特征、生活习性的影响因素、生长发育的控制因素、利用及保护植物资源手段等;2.害虫学方面:害虫学方面主要包括害虫的形态特征、繁殖生态的深化研究、危害的危害性类型、害虫防治的原理及各种技术处理方式等;3.病害防治方面:病害防治方面主要包括对环境污染工艺流程、作物病害的特征及危害原因分析、肥料、化肥、农药负荷及病害防治原理等进行剖析;4.环境保护方面:环境保。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研讨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研讨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研讨【摘要】《园林植物保护》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文就《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教学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的一些方法,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分析课程具体特点,明确教学目的(一)要做好《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首先要对该课程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和了解,它是对园林病虫害进行的研究,具体特点有以下两个:第一,实践性较强。

开设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的防止园林植物的病虫害,课程教学的情况,对学生日后再相关岗位上的工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其实践性较强;第二,课程具有综合性。

该门课程所包含的的内容较多,既有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介绍和分析,又有如何对其进行防治,此外还包括如何正确使用农药等,在教材中不但有静态的陈述,还有十分形象的动态描述,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包含的的知识较多。

(二)在对课程特点有了具体的认识之后,还要对教学的目的进行明确。

在教学中要按照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最终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做好知识讲解的同时,使其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知识讲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做好有关的实际工作。

二、与实际相结合,完善教学内容要根据本地区园林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重组和整合,对于一些与本地情况不符的内容适当的进行舍弃,重点讲解应用性较强的部分,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提炼,我国国土面积很大,跨越的经纬度较大,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要对教材进行准确的把握,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有重点的进行讲解,可以将教材上的一些在本地区不常见的病虫害种类知识略过,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如何识别和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向学生介绍该方面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

《园林植物保护》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术和丰富 的教学影像 、 多媒体教学 资料 可以使《 园林植物 保护学》 的课堂教学更 加直观 、 形象 、 简洁 , 使学生对进《 园 林植物保护学》 产生浓厚 的求知兴趣 , 而大大提高教学 从
质量。
院的园林专业的《 植物保护》 课程的课 堂教学应该注意 : 1 . 1着重培 养学生学习《 园林植物保护》 的兴趣
《 园林植物保护》 课堂教 学与实践教学
杜 宾
(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 山西 太原 0 0 1 3 0 2)
己身边与园林植物保护有关的问题 , 园林植物 的病害的发
生、 影响 、 虫害的控制 等,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从 1 . 2形成 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的课 堂教学形式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 、 教学手段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 的
方 式 讲 授 课 程 。 一 方 面 现代 教 育 理 念 强 调 教育 的开 放 性 另
画制作 的信息手段来模拟昆虫的运动 、 取食 、 交配 、 产卵等 行为 , 替原先的人工饲养 费时 、 代 费力 、 周期长 的缺点 , 从
而有效地 、 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学 习《 园林植物保护学》 的兴
发展 , 其在各个学科 的教学 中发挥 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我
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解决《 园林植物保 护学 》 中
教学 、 学习的难度 问题 。例如《 园林植物保护学》 的基本概
念 多而杂 , 义 、 定 理论抽 象 , 些理论机理还 在研究 、 有 试验 阶段 , 植物病 虫害症状 千差万别 , 昆虫生物性 、 病原形态千
堂教 学 效 果 自然 不 好 。怎 么 发 挥 教 师 的作 用 , 进 学 生 自 促
害、 园林 植物病害 、 园林 植物化学保 护 、 信息技术多方 面 、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摘要:《园林植物保护》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

根据《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对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理念进行了分析,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做了重要探讨。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改革;探索《园林植物保护》是以园林植物保护基础理论与实训技术为主要内容,关于园艺技术、园林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有关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的识别与防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草害识别和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

1《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分析1.1通过社会调研确定学习任务与内容对于园林植物保护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确定学习任务与内容,这就需要广泛地调查园林绿化企业,再对园林的绿化岗位群进行设定,以此计划典型工作任务。

然后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而确保任务的完成。

1.2通过专业岗位需要改革评价体系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需要进行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而改革也需要依据专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

因此,对于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需要采取过程与结果考核的形式。

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评小组以及小组互评等考核方式,以笔试与口试的方法为主,包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内容。

2《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分析园林植物保护的课程改革需要一定的理念来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改革的进程。

首先应该以职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发展的核心。

另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真实情境的依托下,进行教学论与方法论的指导,从而促进教学园林3091改革的顺利进行。

3《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3.1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已经为教育而服务,因此,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具实施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课堂教学1、课堂结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部分:(1)课堂开场:向学生导入本次课程的话题,引入主要讨论的内容;(2)讲解:根据本次话题,由老师来串讲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园林植物保护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技术知识等方面;(3)实验:根据本次话题,通过实验来完成对园林植物保护的研究,老师和学生将共同参与实验,完成教学目标;(4)讨论:根据实验研究结果,通过讨论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5)闭场:在本次话题的最后,向学生提出总结,让学生整理本次话题要点,对课堂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内容(1)自然知识:园林植物保护涉及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植物的特性、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等;(2)社会学知识:了解园林植物保护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及政府、农民、饲养者、园林专业人士等各方面对园林植物保护的关注及成果;(3)技术知识:学习园林植物的育种、种植、保护及维护技术,如抗病性分析、培育理念、生物控制等。

二、实践教学1、活动安排(1)社区行动:开展园林植物保护宣传活动,包括植树、保活植物、种植植物、减少污染等;(2)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公园或园林,与当地园林管理者进行交流,学习园林植物的种植、保护及维护;(3)实践训练:在指定园林实施以上活动,如种植园林植物、实施园林植物保护等;(4)参加研讨会:参加有关园林植物保护的会议讨论,就园林植物保护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方法;(5)书面报告:利用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撰写园林植物保护的书面报告,反映学习情况,完成教学任务。

2、实践场所可以利用学校的园林,或者有关部门提供的园林,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也可以找到社会上一些熟悉园林植物保护的专家或专业团队,由学校参与活动就近布置实践。

《园林植物保护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园林植物保护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园林植物保护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园林植物保护学》是园林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机制等知识。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探索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老师通过精心挑选和制作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园林植物保护学》中,我们邀请了行业专家来为学生讲解真实的园林植物病虫害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理解园林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学生在所学课程基础上,独立或合作设计园林植物保护方案或工具的教学方法。

在《园林植物保护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在掌握园林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为主的园林植物保护创意设计与方案制作。

该课程设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模拟演练模拟演练是指老师将真实情境模拟到课堂里,让学生参与到前景设计和解决方案中的教学方法。

针对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操作,我们通过对植物生长信息的获取、对常见病虫害的诊断、策略防治方法的选择、任务计划和进度跟踪等方面的考核,提高园林植物保护操作能力。

实践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后,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1.提高学生主动性在课程设计和模拟演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和园林植物保护项目,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方案的制定和实现,进一步加深对园林植物保护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帮助他们建立以合作为核心的团队文化。

学生从小组合作中学习彼此之间的沟通技巧和协作技能,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模拟演练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园林植物保护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掌握防治技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保护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针对《园林植物保护学》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尝试进行创新教学改革。

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尤其在课程体系的知识融合、人文思维的培养训练等方面进行一些尝试,较好解决了专业课程枯燥乏味、课堂沉闷、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增强了专业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知识结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融合;人文思维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150-02收稿日期:2019-01-08基金项目:临沂大学2017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作者简介:陈广艳(197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学秘书。

通讯作者:杨田堂(1964-),男(汉族),副教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学的教学与研究。

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度我校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的建设工程,园林专业教学团队申报的《园林植物保护学》成功获批校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立项。

《园林植物保护学》是园林专业重要的骨干课程,它研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治理,对园林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从事园林植保工作的能力。

针对该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结合我校“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园林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团队近些年来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突破原有的灌输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尝试大学课堂传统教学方法,多以专业知识单向灌输和传授为目标导向,这在信息化和价值多元化时代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

为适应新时代特点,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的需求,应从根本上改革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坚持“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以课程与就业“出口”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基本依据,满足学生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着力构建以学生“出口”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有机融合相关课程知识,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课堂建设中,教材是教师用于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主要知识载体。

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培养目标,既要有效使用教材,又不能受教材内容的禁锢。

要大胆地将相关课程内容有机渗透融合,合理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课程教学体系,真正体现出教材的实用性、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学内容的优化,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关注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兼顾考研、考公、创业、生产服务等不同需求的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的优化,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恰当融合相关专业知识,把与本课程相关的外围知识有机融合成“知识系统树”,挖掘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更好地充实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学习土壤因子对地下害虫的影响时,自然而然地把土壤肥料学的相关内容引进害虫防治体系;分析气象因子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病害流行的影响时,自然应用到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课程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还应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兼顾全国。

对于本地优势病虫害种类作为重点掌握内容,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延伸到学生所熟悉的农作物的病虫害,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满,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优化,还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讲授农药安全使用章节时,普及农产品安全常识,增强学生遵纪守法观念,从细节中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修养。

2.尝试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培养学习兴趣。

专业课程内容是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框架和骨干,体现了不同专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专业课程的枯燥乏味、难懂难记,从而不陈广艳,杨田堂(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山东临沂276000)150--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of "Landscape Plant Protection"CHEN Guang-yan,YANG Tian-tang(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Linyi University,Linyi,Shandong 276000,China)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Landscape Plant Conservation",the reform of innovative teaching was attemp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of applied talents in our school.This paper mad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ans,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of humanistic thinking.It better solved the problems of dull professional courses,dull classroom and passive learning,enhanced the interestingness of teaching process,stimulated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broadene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The structure had achieved th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study and work.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 protection;innovative course;teaching reform;course integration;humanistic thinking training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些年来,我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引进一些人文知识、传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力求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讲授病虫害的危害及意义时,借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轻微的病虫害能促进植物抗逆性提高,枯枝落叶、病叶烂果也有它的价值,向学生传授生态学思想;春季病虫结束休眠之际,联系到“劝君莫打三春鸟,雏在巢中盼母归。

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

”的谚语,传授“仁爱之心”、“好生之德”,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理念;随着季节变迁,适时介绍“二十四节气歌”和“三伏”、“数九”等物候和气象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害虫生物防治时,强调热爱和保护自然天敌动物,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介绍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时,讲述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小故事,教育学生要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讲授化学防治时,介绍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的发明过程,分析六六六、滴滴涕、百草枯等农药的辉煌和命运,讲授一些环境保护和农药残留案例;讲授植物检疫时,以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蔓延为例,以及当今频繁的国际贸易和时常发生的有害生物入侵案例,使学生更加明确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讲授枣疯病、榆蓝叶甲、榆四脉绵蚜时,巧妙地讲解“枣(早)脊(积)榆(余)梁(粮)杏(幸)门开”的寓意,了解民间传统习俗文化。

利用这些课堂小故事,丰富了课堂内容,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程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盼和渴望,增强了其学习热情。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尝试1.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互融合。

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直观、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在课程教学改革尝试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适合园林专业教学的PPT 课件、小视频、小模型、彩色挂图等。

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相互融合,让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师生互动的状态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绿化、周边花圃苗圃、滨河景观绿地等资源,适时进行现场教学,拓宽了课堂教学半径。

例如,随着季节变化,结合园林植物某些病虫害发生的季节性,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室外现场教学,增强教学的真实感。

充分利用校园绿化部门喷药防治、高尔夫球场修剪和喷洒药剂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记忆、得到锻炼,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开辟室外课堂,让学生分组观察和记载校园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结合校园绿化管理,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然后统一点评。

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培养提高了其在课堂之外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课堂之外的学习习惯。

根据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性的微信公众号、专业的微博账户、参考阅读书目和期刊、网站,开拓了学生视野。

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实习实训、郊游踏青等各种机会,观察和拍照收集植物病虫害,在班级微信群或QQ 群共享,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大大丰富了课堂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小结《园林植物保护学》是园林专业的骨干课程,也是我校为满足社会需求面向社会开放的实用课程之一。

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案例式、现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