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德国的战争观
《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成的盾牌。”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八)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 都是普遍的制胜因素。”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 兵力。” 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就是把尽量多的兵力 投入战争,以便自己在兵力上占优势,至
少不让敌人在兵力上占优势。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四)理论不应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
第一,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 第二,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的运用;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论点; 第四,通过详细叙述某一事实或列举若干史实从中 汲取某种教训。
其一,必须详举说明史例。 其二,应尽量选择最近的史例。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四)理论不应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一)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
战争是一个由暴烈性、概然性、作为政治工具 的从属性等主要倾向构成的奇怪的三位一体, 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性 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概然性的规律”。 人们可以根据战争现象所 提供的材料,推断那些应该知道而尚未知道的 将要发生的事情。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五)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
精神因素对战争胜负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甚至可以产生决定的作用。 战略要素: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 素和统计要素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五)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
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 用。 “精神力量”主要指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 德和军队的民族精神。 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贯穿 于整个战争领域,同推动和支配整个物质力
战争论

四、目的与手段的经典诠释一一《战争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
"克劳塞维茨的巨大贡献就在于他把战争放到政治大背景中去进行考察。
可以说,整个《战争论》就是对这种目的与手段的经典诠释。
一位造诣极高的兵学大师1832年6月,一位名叫玛丽的德国女子开始将其亡夫——一个戎马一生、有着深邃思想和罕见洞察力的普鲁士将军的手稿陆续整理出版,立刻引起轰动。
这套遗著的前三卷,尤其引人注目,被作为一部引友军事理论革命的兵书再版了20多次,被推崇为西方军事理论的不朽经典。
而该书的作者被公认为近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人。
这部兵书就是广为人知而又知之甚少的《战争论》,它的作者叫克劳塞维茨。
1.大革命时代的欧洲和德国克劳塞维茨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土崩瓦解、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大变革、大动荡年代。
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是欧洲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改变了国际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力量对比,促进了资本主义更大规模的发展。
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接踵而至的,便是从1793~1815年震撼整个欧洲的"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在1794年前是法国人民为抵抗欧洲各国反动统治者的武装围攻,捍卫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果实的正义战争。
但在粉碎外国侵略军的干涉后,法国资产阶级又企图称霸欧洲。
从1794年"热月政变"开始,特别是1799年拿破仑执政以后,法国对外大肆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掠夺性战争,遭到各被占领国及其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彻底失败。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引起了军事上的巨大变革:在军队募集上,变雇佣兵制为全民征集制,使民众得以广泛参战;在军队编成上,变各兵种的单独编组为混合编组,提高了军队独立作战的能力;在选将领兵上,变重门第为量才能,变严酷体罚为民主管理,使军队的性质发生改变;在行军给养上,变帐篷宿营为露营,变基地供应为就地征集,使军队的机动性大大提高;在作战方法上,变呆板落后的线式战术为散兵战,适应了新的作战特点。
军事思想复习题

军事思想复习题1.军事思想,是一种观念形态,是对军事实践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战争基本理论的科学。
2.军事思想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战争,战争实践是军事思想产生的源泉和发展动力。
3.在军事发展史上,最早尝试把积累起来的军事知识归纳为系统的理论的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孙武。
4.军事思想,按不同的区分方式,可以区分不同种类。
按地域和民族区分,可分为外国、中国的军事思想。
5.《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它是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军事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6.《战争论》是18世纪德国普鲁士资产阶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所撰写的、具有较大影响的、被世界各国公认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典籍。
7.《孙子》共13篇。
8.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军事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学说,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
9.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军事科学,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10、马克思主义认为:凡是违背人民利益阻碍人类社会进步,对内压迫、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都是反革命的非正义战争。
11、马克思主义认为:凡是代表人民利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谋求民族和人民解放的战争,都是革命的正义战争。
13、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14、《孙子兵法》在《计》篇中开篇就谈到了战争的重要性,即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5、西方近代军事思想起始于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繁荣于17世纪以后的三个世纪。
16、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后,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学习研究西方军事思想和军事科技,逐步形成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17、首先提倡建立全民预备兵役制,为近代国防思想奠基的是瑞士著名军事理论家:若米尼。
战争观中的科学与伦理

战争观中的科学与伦理2005-10-06王建民点击: 3176战争观中的科学与伦理战争理论中有一种人们熟知的观点,即战争按其性质可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但是,谈论战争的性质,这是客观地看待战争,是把它作为认识的对象、科学的对象,而正义和非正义概念只是一种主观立场的表达,因此,这对概念是否适于在科学上为战争定性,有重新研讨之必要。
照西方某些辞书所云,正义战争的概念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早期由公元4世纪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所倡导。
这大约是指他的《上帝之城》一书中的言论。
1[1]然而,人们使用“正义”“非正义”概念谈论战争问题,时间上要早的多。
例如,约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载有大量演说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参战各方频频使用“正义”“非正义”的用语为自己辩护或抨击对方。
1[2]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早就对战争有了“义”与“不义”之分。
1[3]我们今天有关“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说法,似乎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根据。
例如,列宁曾经说:“战争与战争不同,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有进步的战争和反动的战争,有先进阶级进行的战争和落后阶级进行的战争,有巩固阶级压迫的战争和推翻阶级压迫的战争”;1[4]革命战争“是历史上所有一切战争中唯一合理的、正当的、正义的、真正伟大的战争。
”1[5]经斯大林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作了如下概括:“布尔什维克认为战争有两种:(一)正义的、非掠夺性的、解放性的战争,其目的或者是保卫人民抵御外来的侵犯和奴人民的企图,或者是把人民从资本主义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或者是把殖民地和附属国从帝国主义者压迫下解放出来;(二)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其目的是掠夺和奴役别的国家和别国人民。
布尔什维克拥护前一种战争。
至于后一种战争,布尔什维克认为必须对它进行坚决的斗争,直到举行革命和推翻本国帝国主义政府。
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考点:二战后英国与德国军事思想

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考点:二战后英国与德国军事思想关键词: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张为臻士兵提干军事知识军事思想英国军事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战略思想、防务政策、建军方针和作战原则等。
一、战争观英国认为,战争是人类的社会现象,其目的是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维护民族的生活方式。
二、战略思想英国认为,战略的最高层次是大战略。
大战略是国家运用全部国力达到国家目的的艺术。
战略则是调动和部署军队和战舰,迫使敌人在不利的地点、时间等条件下作战的艺术。
三、防务政策英国认为,防务政策的制定受本国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并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四、建军思想英国认为,军队的职能是保卫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五、作战思想目标、决心、集中、机动、节约兵力和突然性等作战原则历来为英军所重视。
六、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英国军事思想将逐渐发生变化。
20世纪末21世纪初,英国将进一步修改核力量更新计划,保持一支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同时将竭力防止核扩散;继续贯彻其依靠北约积极参与西欧联合防务的联盟战略;利用高科技成果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与特种作战能力,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德国军事思想一、闪击战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
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二、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
恩格斯军事理论

恩格斯军事理论恩格斯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
是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指南,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与发展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后期和垄断资本主义萌发时期。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不断壮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同时,一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蓬勃兴起。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恩格斯不仅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革命活动和1849年的德国革命战争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为改变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军事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为向行将到来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提供理论指南,又以极大的精力对战争和军队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他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多次起义和战争,研究了历史上一些著名军事家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无产阶级武装起义及民族解放战争的经验教训。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理论,并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
格斯军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
1845年2月,恩格斯在爱北斐特发表的两篇演说中,探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常备军对经济建设的影响,阐明了军队在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的原因。
1845~1846年,在与马克思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并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而这一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前)。
1848年2月,在《共产党宣言》中与马克思一起提出了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
1848~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恩格斯撰写了一些战争评论,如《皮蒙特军队的失败》、《匈牙利的战争》等,在这些战争评论中,初步阐述了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的基本思想。
1849年8月到1852年,恩格斯以主要精力总结了1848~1849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德意志军事特色

德国 装甲兵
德国 空军
德意志军事 建军思想(四)调整编制体制 德意志军事特色
战 后
不断 调整 编制 体制
德意志军事 建军思想(四)调整体制编制 德意志军事特色
快速反应部队
大强度
稳定部队
中低强度
支援部队
医疗、后勤、执勤
德军致力于打造 一体化部队
德意志军事
德意志军事特色
作战思想
德意志军事
德意志军事特色
缺点:
束缚下级 贻误战机
德意志军事
1
崇武尚战的传统
2
精明的军官集团
3
特殊的地缘条件
4
文化思想界的错误引导
德意志军事
1
崇武尚战的传统 德意志军事特色
数个世纪的迁徙 生活养成了日耳曼民
族崇武尚战的传统
德意志军事
1
崇武尚战的传统 德意志军事特色
日耳曼
令人生畏 的好斗的 士兵
德意志军事
1
崇武尚战的传统 德意志军事特色
戴高乐 《未来的陆军》
古 希 德 特 里 勒 安
艾曼斯贝格 《坦克战》
德意志军事 主力集中
“闪击战” “闪击战”思想
不宣而战
迅速突破
闪击战
破敌体系 空中打击 纵深推进
德意志军事
德意志军事特色 德意志军事特色
建军思想 (二)重视技术兵器
德意志军事 建军思想(二)重视技术兵器 德意志军事特色
普鲁 士军队率 先将铁路 运用于战 争中
德意志军事 建军思想(二)重视技术兵器 德意志军事特色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机 枪 坦 克
火 炮
毒 气 团
德意志军事 建军思想(二)重视技术兵器 德意志军事特色
黑格尔的战争观与德国纳粹主义的渊源

177当代思潮黑格尔的战争观与德国纳粹主义的渊源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以战争谋取世界霸权,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思想在黑格尔的暴力战争观中可见端倪。
黑格尔在面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时强调国家应该凌驾于社会以及个人之上。
黑格尔选择了主体与客体对立来彰显自我意识,即自我意识的存在取决于他人的承认。
在黑格尔看来,由于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承认,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个人与一个个人相对立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黑格尔认为可以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即是黑格尔暴力战争观的体现之一。
德国为何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其背后与该国家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亦无法脱离黑格尔为其划定的民族精神的界限。
黑格尔的暴力战争观、纳粹主义的含义黑格尔的外交思想之中,黑格尔的暴力-战争观一方面源于他对历史和政治事件的反思,另一方面又是以他的哲学,即辩证法和法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黑格尔的暴力战争观认为:在精神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同阶段,暴力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些暴力形式都因为内在矛盾而不可避免地向更高形式发展。
暴力最开始是以自我意识之间为承认和自由而进行的斗争的形式出现的。
正是在这种斗争中,自我意识与他者得以相遇。
即使在为承认而斗争被扬弃以后,这种暴力也仍然保留在所有主体间关系中。
因此它是主体间性得以产生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本质结构,继为承认而斗争之后出现的暴力形式是主人对奴隶的压迫,主人参与的战争,这些暴力形式因为无法本真地面对生存的虚无而终究会转化为更高级的形式。
黑格尔的暴力战争观中包含着其对于战争的肯定性,以及隐藏于其间的德意志的民族优越感,究其根源为狭隘的民族精神。
黑格尔认为:“国家通过战争确立自身的地位,只有战争才最能说明国家是作为一个单一体而存在的,在战争中才能唤起民族的精神,而公民精神和公民责任正是现代社会所欠缺的。
”黑格尔对战争始终是持肯定态度的。
黑格尔将战争视为谋取本民族国家发展的工具性手段之一,却忽视了战争的相对不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 良好 的军 队来 体 现 。他 宣扬 战争 是上 帝 的一种 赐 福, 是上 帝 的法则 ,上 帝将 保证 使 战争 一再爆 发 , “ 就
像人 类 需 要 服 用 烈 药 一 样 ”6船。他 颂 扬 战 争 是 人 [
、
鼓 吹战争 的 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 义和 永恒 性
近代 德 国战争 观 宣 扬 战 争 “ 仅 是 人 民生 活 的 不
特 赖奇 克认 为 国家 意 味 着权 力 , 种权 力 必 须 由组 这
义传 统 之下 , 迷信 武力 、 权 , 信凭 借 强大 的武力 , 强 相
可 以 征 服 一 切 , 到 目 的 。 在 这 样 特 殊 的 历 史 环 境 达
下, 近代 德 国特有 的 战争观 得 以形成 。
张 国 臣
( 昌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南 许 昌 410) 许 河 6 0 0
摘 要 : 近代 德 国 资 产 阶级 宣扬 战争 是 人 类 的 高 尚 行 为 , 吹 战争 的 崇 高 意 义和 永 恒 性 , 为 战 争 是 人 类 进 化 所 必 鼓 认 需 的 自然 法 则 , 一个 民族 生 存 意志 的最 高表 现 , 德 意 志 民族 的 最 高 荣 誉 , 实 现 超 人 与 天 才 的方 式 ; 是 是 是 坚信 战 争 是 解 决 纷 争 、 到 目的 最 好 最 有 效 的手 段 。近 代 德 国 的 战争 观 集 中体 现 了德 国 资 产 阶 级 对 生存 空 间异 常 迫 切 的渴 达
作 者 简 介 : 国 臣 ( 9 4 ) 男 , 南 邓 州 人 , 昌学 院 历 史 文 化 与旅 游 学 院 副教 授 , 要 从 事 世 界 近 现 代 史研 究 。 张 16 一 , 河 许 主
在 德 意志形 成 和 发 展 过程 中 , 争 占据 着 举 足 战 轻 重 的地位 。近 代 以来 , 洲 几 乎所 有 的战 争 都 与 欧 德 意志 有着 密切 的 关 系 或 者都 有 德 意 志 人 的 身 影 , 战争成 为近 代德 国历 史发 展 的一条 主线 。依 靠 战争 崛起 的普鲁 士凭 借强 大 的军事 力量 , 仗铁 血政 策 , 依
关 键 词 : 国 ; 争 观 ;民 族 生 存 意 志 ;自然 法 则 ;民族 最 高 荣誉 ;权 力 意 志 德 战
中 图分 类 号 : 1 . K5 6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2 5 ( 0 0 0 — 1 1O 1 0 — 3 9 2 i ) 40 4 一 4
一
个 必需 的要 素 , 且 也 是 文化 中 的不 可 缺 少 的 因 而
类 最高 尚 的行为 ,应 当把 战争 看成 上帝 规定 的秩 序 “
收 稿 日期 :0 00 — 5 2 1 — 50
“ 国之 所 以伟 大 , 力 和 战争 是 其 唯 一 源 泉 ”1 德 武 l3, l l 相信 战 争 的万 能 。德 国陆 军元 帅戈 尔茨 曾宣 称 :我 “
争 可 以使一 个 民族 保 持 生机 , 为 战争 提 高 了人 们 因
的义务 感 , 永久 和平 是不 可能 的 , 是 不应该 的 。永 更 久 和平 会使 一 个 民族 堕 落 , 一 潭 死 水 , 发 臭 腐 像 会 败 , 以需要 搅 动 … …通 过 战 争 借用 民族 荣 誉 感 把 所
们是 以我们 刀剑 的锐 利 , 不 是 以我 们 思 想 的锐 利 而
赢 得我们 的地 位 的 。 E3德 意 志 民族 沉 醉 在 军 国主 ,11 ,1
全 国统 一 起 来 ” 。他 鼓 吹 “ 明 民族 ” 服 “ 文 征 落后 民 族” 的战争 , 是某 种争 取对 一种 特定 价值 的承 认 的斗 争 ¨ 战争 “ 有 更 崇 高 的 意 义 "44。历 史 学 家 4 , 具 [3 ]2
通 过王 朝 战争统 一 了德 意 志 。在 统 一 过 程 中 , 鲁 普 士把 崇 拜武力 的文 化传 统 传 承 给 德 意 志 , 军 国主 把
素 , 的确 可说 是 真 正有 教 养 的人 民的 力量 和生 命 它 力 的最 高表 现 ”2 , 扬 战争 “ 人 类 民族 教 育 中 【 颂 在
望 与 需 求 , 一种 充斥 着 崇 尚武 力 的军 国 主义 、 热 的 大 国沙 文 主 义 、 端 的 民 族 沙 文 主 义 和 争 夺 世 界 霸 权 的 强权 是 狂 极 主 义 好 战 型 的战 争 观 。这 种 战 争观 为 近 现代 德 国 资 产 阶级 发 动 侵 略 战 争 提 供 了 思 想 与理 论 渊 源 , 整 个 德 意 志 民 把 族 推 向 了战 争 的深 渊 。
第 3 7卷 第 4期
VoI N O l 37 .4
河 南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0URNAL oF HENAN N0RM AL NI U VERS TY I
21 0 0年 7 月
J 12 1 u.0 0
论 近 代 德 国的 战争 观
扮 演一 个角 色 的最有 生气 的表 现形 式 之一”3, 吹 _ 鼓 ] 战争是 人类 的高 尚行 为 , 具有 崇 高意 义 。 黑 格 尔 宣 称 战 争 可 以 促 进 “ 国 民 族 伦 理 健 各 康 ”4 ,战争 是伟 大 的纯 洁剂 , 争 有益 于 为长 期 l3 “ l l J 战
和平所 腐化 的各 国人 民的伦 理 健 康 , 如 刮 风 使 海 正
洋 除去 长期 平 静 所 造 成 的污 秽 一 样 ”5”, 认 为 战 _l “ _
义 移植 、 扩展 到德 意 志 帝 国的 各个 角 落 和 德 意 志 民 族 的每 一根 神经 之 中 , 德 意 志对 普 鲁 士 这 套 传 统 使 价值 标 准和 理论 崇拜 得五 体投 地 。德 国人更 加认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