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合集下载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分析社会变迁对文化的影响及文化适应策略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分析社会变迁对文化的影响及文化适应策略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的发展趋势
社会变迁与文 化适应的和谐
发展
01
•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的相互 促进与协调发展 •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的可持 续发展
社会变迁与文 化适应的全球
化趋势
02
• 全球化对文化适应的影响与 挑战 •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策 略与措施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变迁与文 化适应的挑战
DOCS SMART CREATE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影响与策略分析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社会变迁与文化的关系
社会变迁的定义与类型
社会变迁的类型
• 渐进性变迁: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演变 • 激进性变迁:如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 外源性变迁:如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社会变革 • 内源性变迁:如社会内部矛盾导致的社会变革
• 文化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 文化多样性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03
文化适应策略分析
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
01
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
• 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与 实施 • 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教育与培训 • 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社会参与与支持
02
现代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
文化适应的类型
• 适应性文化适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化的融合 • 抵抗性文化适应:如传统文化对外部 文化的抵抗 • 创造性文化适应:如文化创新、文化 繁荣等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的相互影响
社会变迁对文化适应的影响
• 社会变迁导致文化需求的变化,促使文化适应新的环境 • 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使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社会变迁加剧文化冲突,影响文化适应的过程

浅析校园民族文化适应问题

浅析校园民族文化适应问题

浅析校园民族文化适应问题
校园民族文化适应问题指的是来自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文化适应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源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

一方面,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进入主流文化环境,需要适应新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这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语言沟通、风俗习惯不同、道德观念不同等种种困难。

另一方面,对于主流学生来说,应该学会尊重并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放任幸存心理的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供相关培训。

学校可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适应培训,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主流文化,同时主流学生也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化。

2. 丰富学校文化氛围,保留民族特色。

例如在特别的节日安排一系列主题活动,让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参与其中。

3. 搭建有效沟通平台。

通过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会、国际学生会等组织,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分享彼此文化特点,从而避免文化冲突产生。

4.配备专业工作人员。

学校可以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辅助各种文化适应问题。

总之,学校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注和照顾,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一个人才谈得上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及其意义,让全部的学生都爱上文化,不分彼此,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分析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分析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学习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不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学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

然而,在外语学习中,文化适应问题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就该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文化适应的概念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适应能力。

在外语学习中,主要是指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在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时,所需要具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意识。

二、文化适应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文化适应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还有利于学生适应在目标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和工作。

尤其是在国际交流和商务活动中,对文化适应的要求更加高。

如果缺乏文化适应能力,不仅会影响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还可能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

三、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1. 文化差异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价值观、习俗和传统,学习者需要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

然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许多学生可能存在认知偏差或错误的理解。

例如,英语中的“sorry”和中文的“对不起”虽然都是表示道歉的词语,但在使用场合和语境上有所不同。

如果不了解文化差异,学生在使用时很可能发生错误和尴尬。

2. 文化固守有些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依赖和情感认同,而不愿意接受和理解其他文化。

例如,有些中国学生可能对于英语文化中的“小众”艺术、电影和音乐等并不感兴趣,而专注于自己熟悉的文化产品。

这种文化固守不仅会影响到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还可能对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3. 语言和文化融合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外语时需要进行语言和文化的同步学习。

然而,有些学生可能会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分离开来,仅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这种做法会影响到语言和文化的融合,阻碍学生对目标语言的深入理解。

四、如何改善文化适应能力1. 培养跨文化意识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需要建立跨文化的意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在文化差异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高校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高校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高校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2.社会支持是影响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Social suppor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bility.3.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也对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nitiative also have an impact on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bility.4.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是促进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关键因素。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key factors in promoting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5.文化敏感度和包容性对于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至关重要。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inclusiveness are crucial for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6.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可能对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产生长远影响。

Family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may have a long-term impact on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7.学生个人的情绪稳定和心理素质也会对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

文化适应——精选推荐

文化适应——精选推荐

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反映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L.A.怀特认为,文化是特定的动物有机体用来调适自身与外界环境的明确而具体的机制。

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工具和技术适应、组织适应、思想观念适应这3个方面。

人类为了生存,需要通过劳动去占有自然。

在人类的早期,自然条件的状况决定了人类劳动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水平。

用斧子砍树,用渔网捕鱼,用弓箭狩猎,斧子、渔网和弓箭等文化元素,都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适应自然环境创造出来的。

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制定历法,确定年、月、日、时和节气,这些也是根据地球运行的规律创造出来的。

时空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文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也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据的。

作为文化基本要素的社会组织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初民社会,人类为了安全和觅食的需要结群生活,出现了原始群、部落和氏族组织。

私有制产生以后,又出现了国家等社会组织。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长,人类不得不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自近代以来,各种为数众多的巨大的社会组织──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科学的、教育的、娱乐的等社会组织纷纷建立起来。

每一种社会组织都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建立,并围绕这个目的而运行。

例如,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设立了地震局,80年代成立了老龄委员会,改革以后出现了许多工业和贸易公司等,无不是为了适应环境变迁的需要而作出的组织调适。

思想观念的适应性尤为明显。

思想观念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它又反作用于物质生活条件。

资本主义精神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使劳动产品变成商品的时候才会产生。

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暴露出种种弊端时,人类为了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才有可能产生出种种社会主义思想。

留学生生活适应力因素及其影响研究

留学生生活适应力因素及其影响研究

留学生生活适应力因素及其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留学生群体也不断壮大。

留学生的生活适应力对于留学生的学业及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在留学生生活中,有着许多因素会对生活适应力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留学生生活适应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文化因素留学生在不同的国家生活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而文化差异是影响留学生适应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1. 语言语言是文化差异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

在陌生的环境中,语言的障碍会成为留学生适应生活的最大障碍。

同时,语言障碍也会影响到留学生的学业,让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语言的熟练程度对于留学生的适应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与习惯也是影响留学生生活适应力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留学生需要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学习新的习惯和社交方式。

3. 人际关系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留学生需要逐步建立人际关系。

这些关系涉及到同学、导师、房东等等,对于留学生的生活质量和适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留学生需要不断努力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从而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三、学习压力因素课程难度、作业量、考试频率等等因素也会对留学生的生活适应力产生影响。

1. 语言障碍语言障碍不仅会影响留学生的生活适应力,更会影响留学生的学业。

在不流利的语言环境下,留学生在理解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从而加大学习压力。

2. 课程难度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不同,留学生需要在新的体制下学习,接受新的学科和课程。

整体学科的难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作业考试的方式也都会对留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3. 学术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他们的学科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文化不同,论文成果的评估标准也不同。

这些差异不仅会影响留学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课题深度,也会影响留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以及让他们感到学术上的不适应。

四、心理因素诸如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都是会影响留学生生活适应力的因素。

农民集中居住、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农民集中居住、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78
社会科学
2 1 年 第 4期 01
叶继 红 :农 民 集 中居 住 、文化 适 应 及其 影 响 因 素
向 城 乡 融 合 ,是 城 乡 发 展 的 必 然 规 律 。 随 后 ,西 方 学 者 霍 华 德 ( .H w r ) 的 “ 乡 磁 铁 ” E o ad 城
( o n—C u t Mant 、赖 特 ( .L Tw o ny g e) F .Wr h ) 的 “ 亩 城 市 ” ( raar i ) it g 广 Bod ceCt 、斯 泰 因④ y
ta sto n A i e i d b r n iin i sa, d t y N. Gi s u g,G p e , a d T. G. M c e H a i: Un v ri fH a i P e s 9 e nb r Ko p l n Ge . wai ie t o wai r s ,1 91, P 3 —2 . s y P. 5
区公 共 空 间 面 积 、加 强 居 住 区社 区 建 设 , 同 时在 推 进 过 程 中要 考 虑 地 区 差 异 因 素 ;对 农
民来说 ,需要 积极 配合 政府 的行动 、加 强社 区参 与和 邻里 交往 。以提 高对集 中居 住 的适
应 能力 。
关 键 词 :农 民集 中居 住 ;移 民 文 化 适 应 ;城 乡一 体 化 ;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图分 类号 : 9 2 8 文献 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2 75 3 ( 0 1 0 -0 80 C 1. A 0 5 8 3 2 1 )40 7 -9 作者 简介 :叶 继红 ,苏州 大学 中国特 色城镇 化研 究 中心研 究员 、苏州 大学社会 学院 教授 、加 拿 大萨斯喀彻 温 大学访 问学者 ( 江苏 苏州 2 5 2 ) 1 13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在他们的留学生活中,跨文化适应问题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此,本文将从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定义、影响因素、表现形式、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定义跨文化适应问题(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体或组织,通过适应和调整其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模式,以便理解和融入其他文化的活动。

换句话说,它是在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求一个人或群体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便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二、影响因素跨文化适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个人品质、文化背景、语言能力、社交网络等。

1. 个人品质:勇气、耐心、宽容、理性、灵活性等品质对于跨文化适应至关重要。

2.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跨文化适应造成影响。

比如,来自具有集体意识的社会的文化习惯不同于来自个体主义社会的文化习惯,这也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

3. 语言能力: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跨文化适应必不可少。

良好的语言能力将使人们更容易地适应新环境和融入新社区。

4. 社交网络:人们通过他们的社交网络,获取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经验和知识。

这些网络可以提供所需的文化信息,还可以在适应的过程中提供社会支持和互相照顾。

三、跨文化适应的表现形式跨文化适应不仅是心理上的适应,还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

1. 社交行为的变化。

例如,出现僵硬、羞怯、缺乏自信、害怕表达意见等行为。

2. 对新文化有偏见和刻板印象。

例如,对新环境中的人、食物、衣着、语言等表现出的陌生、怀疑、敌对等。

3. 升级的文化冲突。

例如,来华留学生很难适应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等方面的问题。

4. 局促不安的情绪状态。

例如,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等。

四、解决跨文化适应的方法1. 学习目标文化:了解和学习新文化背景是跨文化适应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进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是必要的,例如礼仪、信仰、价值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7期 (2014年7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UNIVERSITIES IN SHANXI VO1.26 No.7 

(Ju1.2014) 

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探析木 夏天成,马晓梅,克力比努尔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文化适应成为当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分析文化适应的 涵义、文化适应的阶段模型假说、文化适应的个体对策的研究变化,以及分析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相 关研究从以往概括性的文化整合策略逐渐转向具体文化环境中的文化适应考量,体现出了文化个体的多样性和普 遍性解释相结合的趋势。 [关键词]文化适应;异质文化;影响因素;模型假说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85(2014)07—0091—03 

一、

文化适应的内涵 

适应一词来自于生物学,后被广泛引用至心理 学和人类学。“文化适应”一词,一般公认是美国的 鲍威尔(John W.Powel1)最早提出的,他于1883年 将其定义为“低等文化模仿先进文化过程中所造成 的心理变化”…。这一定义有很强的歧视色彩。目 前最为人所常用的定义是1936年由雷德菲尔德 (R.Redfield)、林顿(R.Linton)和赫斯科维茨(M. J.Herskovits)所提出的,即“由个体所组成,并具有 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直接的、持续的文化 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 的现象”_2j。虽然雷德菲尔德等人关注于原始文化 研究,所研究的文化适应也多集中于原始文化与现 代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文化模式变化,但其关于文化 适应的定义具有普遍意义。一般来说,文化间的交 互会寻求一种交互平衡,弱势文化在这种交互作用 下处于不利地位,出于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弱势文化 必然会自发地调整接触策略,并进行有利自身的积 极变化。文化适应必然发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群体 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之中,这一情况在主流文化 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同样也会发生。面对 

Development Model for Culture Industry in Shanxi Yang Hufie,Zhang Shumei,Xue Jisheng (Taiyu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Cultural industry involves combinations of many elements.It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of re— sources,power,efficiency,market potential,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Publicity,originality,agglomeration and cross 

—border integration are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industry.To realize the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of cul— tural industry in Shanxi.it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driving mode for public cultural and the sci—tech innovation mode.Be— sides,it is also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cuhural fusion and agglomeration,an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emerging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Key words]Shanxi;culture industry;development model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意识教育有效途径研究”(12XJJC710002);新疆自治区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相互包容与适应研究”(12CZX004)。 [收稿日期]2014—04—14 [作者简介]夏天成(1981一),男,安徽太和人,新疆医科大学讲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外国哲学博士生。研究方向: 西方哲学和文化哲学。 马晓梅(1982一),女,四川绵阳人,新疆医科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克力比努尔(1964一),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 

9】 第26卷第7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7月 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弱势的一方,这当中具有 一种“不平等和不对称关系” 。少数民族文化不 可避免地会受到主流文化或者强势文化的影响,而 弱势文化一方的个体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虑,就会 自发地去调整生存策略,去适应新的变革给自己生 存带来的影响,所以这种变化往往发生在弱势群体 一方。总的来说,这一适应可以分成个体和群体两 个层面。从个体层面来说,文化适应即当个体接触 到与其本身不同的异质文化之后,个体基于对这两 种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情况,所做出的一种 选择和变化调整。从群体层面来说,则是个体调整 的一种整体性变化的呈现。简言之,适应的最终目 的是达到一种平衡,即两种文化的和谐,而这种平衡 状态并非静态,而是一种动态过程,即“不平衡一平 衡”的循环往复,这个寻求平衡的过程即是适应的 过程。 二、文化适应的相关模型假说 1.文化适应的阶段模型假说。如上所述,文化 适应是一个寻求平衡的过程,而作为一个经验过程, 它可以在时间上进行过程分析。在文化适应的阶段 模型方面,阿德勒(A.Adler)在1975年提出了关于 文化适应的五阶段模式。(1)接触阶段:对初接触 的异质文化感兴趣,但是尚未感到来自该文化的冲 击和压力;(2)不统一阶段:丧失对异质文化的浓烈 新鲜感,感到异质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差异,并感受到 异质文化对自身的压力,产生出茫然和无力感;(3) 否定阶段:对异质文化产生否定性认知,并容易产生 攻击性的念头和行为,属于自尊心和攻击性都较强 的阶段;(4)自律阶段:开始承认文化上的差异在可 以接受范围,逐渐接触心理上的攻击或者防备态度, 能够自然地接受和应对异质文化;(5)独立阶段:对 于文化差异产生更多的理性认识,并且能在这一基 础上产生更多的情感认同,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顺利 实现自我价值,获取丰富的感情生活。除阿德勒之 外,葛兹(C.Gee ̄z)在1991年也提出关于文化适应 的四阶段假说。(1)多幸阶段:个体和异质文化初 接触,感到新奇与兴奋;(2)文化冲击阶段:接触到 异质文化对自身生活的切实影响,体验到对自身生 活的冲击;(3)文化变化阶段:开始对异质文化产生 认知,并开始接受新的价值观念,能够融人异质文化 环境之中;(4)精神安定阶段:能够开始正常的社会 生活。除了上述两人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于文化 适应的阶段做出了模型假说。总的来说都可以看作 92 是一种过程分析,并且带有明显的个体心理学色彩, 遵循着从好奇到冲突,从认知到变化,最终达到适应 状态的心理过程。 2.文化适应的个体策略模型。对于个体如何适 应强势的异质文化,戈登(M.Gordon)在吸取前人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一维模型。戈登认为,个体要 么完全选择自身文化,要么选择新文化,要么对两者 的混合体中选择一个全新的文化点,文化适应的最 终结果是被新文化同化。这一观点被广泛质疑和反 驳。约翰・贝利(John W.Berry)在1974年提出二 维适应模型。他认为在文化适应中主要是认同问 题,即文化保持和文化接触问题,前者涉及到自身文 化的认同,后者是对异质文化的认同。根据这两个 问题的态度,贝利提出了四种个体文化适应模式,即 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首先,当个体对于这两 个问题都持积极态度时,也就是既坚持自身文化又 认同异质文化时,个体采取整合策略。其次,对两个 问题都持消极态度时,个体采取边缘化策略。再次, 对坚持自身文化持积极态度,而对异质文化持消极 态度时,个体采取分离策略。最后,对自身文化持消 极态度,而对异质文化持积极态度时,个体采取同化 策略。四种策略中,最理想的是整合策略,最不利的 是边缘化策略。在实际生活中,受主流文化的策略 实施及弱势文化保守主义影响,个体一般采取整合 策略,但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对于异质文化的接受不 可能是全面接受,通常只是有限接受。所以,文化适 应策略也是灵活多变的,如个体可能会在科学领域 采取同化策略,在语言等工具性领域采取整合策略, 在婚恋等民族情感比较强烈的领域采取分离策略, 在流行事物等个性较强领域采取边缘化策略。 

三、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关于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门登霍尔(M.E. Mendenhal1)与奥德多(G.Oddou)认为,文化适应有 四个维度的因素,即自我导向维度、他人导向维度、 认识维度和“文化硬性”维度。其中,自我导向维度 指个体自信和精神健康的能力;他人导向维度指个 体与异质文化群体有效交流的能力和意愿;认识维 度指对于异质文化行为的正确归因能力和自身行为 可能引起冲突的预测能力;文化硬性维度指异质文 化本身的开放度,这涉及到文化距离等因素。这一 理论强调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异质文化本身特质。沃 德(C.Ward)认为,跨文化适应有两个维度,即心理 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前者指个体在异质文化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