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归纳练习附参考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归纳练习附参考答案

知识要点归纳练习附参考答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有的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4、像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都只是物质发生了(形态)、(大小)的变化;而像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结果都有(新物质)产生。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

也就说发生物理变化时,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发生化学变化时,就(有)新物质产生。

3、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如在给白糖加热的过程中,先是白糖(熔化)—发生物理变化;再是(炭化)—发生化学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3、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淀粉和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

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的(晶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热空气中,它能慢慢(分解),释放初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0C时会全部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2)有的物质变化是人为因素,有些是自然因素;(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例如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例如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白糖加热后由白色的糖变成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例如:(1)蜡烛燃烧时,蜡烛熔化后变得越来越短是物理变化,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是化学变化;(2)白糖加热时,先由固体的糖熔化后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

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炭化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本身不是甜的,但我们咀嚼过程中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麦芽糖)。

2.淀粉和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蓝色)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
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 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易拉罐变形 (形状)
冰融化成水 (状态)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 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铁钉生锈
火柴燃烧
观察白糖的变化

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 火焰上,慢慢加热。预测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把汤匙放到桌子中间 的盘子里冷却,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有“嗤嗤”声, 冒出了气泡, 产生了气体, 玻璃杯变凉了。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呢?
1、 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现象、 说明了该气体的什么性质) 2、往蜡烛上倒气体。(现象、说明了该气体 的什么性质)
反应后的剩余物质: 如果有白色粉末,是什么物质?怎 么证明? 如果没有白色粉末,是什么物质? 怎么证明?
2.化学变化的是: 2、6、12、14、15、18

C
D
红褐色

× C
C
B
A
√ D

B
C
熄灭 新物质 化学
气体 二氧化碳
×
制作饮料
物理变化
橙汁饮料 把一个去皮的橙榨成汁,加入少量 的水,配成一杯橙汁饮料。味道还不 错,就是有点酸,如果加勺糖,会 比商店里买来的橙汁还好喝呢!
柠檬汽水
化学变化
在一杯水中,加入两勺糖, 少量的柠檬酸,再加入一小 勺小苏打,做成的饮料会冒 气泡,这就是柠檬汽水了。
1滴水成冰、2百炼成钢、3铁杵磨成针、4积少成 多、5磁铁吸铁、6镁条燃烧、7冰融化成水、 8玻璃破碎、9酒精挥发、10空气液化、11海水 晒盐、12食物腐败、13灯泡发光、14煤气爆炸、 15木材燃烧、16酱油拌饭、17书法创作、 18柠檬汽水 1、3、4、5、7、8、9、10、 1.物理变化的是: 11、13、16、17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六年级下册科学素材 -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资料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素材 -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资料  教科版

1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8、碘酒是(红棕色)的,淀粉是(白色)的,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碘酒和淀粉颜色的(蓝色)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0、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胡萝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肉类)。

9、小苏打是(固体),白醋是(液体),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会出现(大量白色气泡),产生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

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烧的火焰(熄灭),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2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知识要点doc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知识要点doc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1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P27 物质是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变化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或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变色、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分别说出加热白糖实验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开始固体的白糖在加热后变成液体状的糖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从白色逐渐变深直到变成黑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气味由无味到闻到焦味,这些现象属于化学变化。

P29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的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米饭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慢慢甜起来?米饭中的淀粉在我们咀嚼的进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与口腔里唾液发生化学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什么现象?P30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P31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米饭、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芋头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小学背诵版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

小学背诵版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

【背诵版知识点】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产生气体)、(改变颜)、(产生沉淀物)等。

13、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新物质附着),同时蓝的硫酸铜液体颜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4、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5、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重要图片分析
1、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慢慢熔化为液体,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白糖会逐渐变黑,并闻到有一股焦糊味,变黑的物质在品尝时会苦,而不是甜,说明有新
的物质生成了,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2、用滴碘酒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实验,要注意:碘酒使用前要先用水稀释,滴碘酒时滴管口不能碰到食物否则会影响后续实验。

实验时我们有时看到淀粉遇到
碘酒颜接近黑,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是蓝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我们身边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

2.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3.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状、状态、体积大小,属于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可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原来的新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如瓷碗破碎、冰化成水、粉笔折断、酒精(汽油)挥发等。

3、化学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成为化学变化。

如火柴燃烧、蜡烛的燃烧。

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5、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也是判断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6、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首先熔化;白糖加热后先变成液体,但在有些化学变化很迅速或缓慢,很难观察到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7、化学变化的事例:蜡烛燃烧、铁生锈、燃放烟花爆竹、淀粉和碘酒、小苏打和白醋、加热白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8、给白糖加热的注意事项:(1)、加热时白糖要少放一些,约占勺子的四分之一;(2)、加热时手握在勺的塑料柄上,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3)、用蜡烛的外焰加热;(4)、加热结束把勺子放在玻璃片上,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5)、在观察和记录白糖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蜡烛燃烧的变化。

9、实验题:实验的名称: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实验器材:玻璃片、蜡烛、火柴、勺子、白糖少许、盘子。

实验过程:<1>把蜡烛点燃,并固定在玻璃片上。

<2>用小勺取少许白糖,小心第移到蜡烛外焰上,慢慢加热。

<3>加热结束后,把小勺放到盘子里冷却,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1、状态的变化:固态颗粒状---液体状---固体状2、颜色的变化:白色---黄褐色---黑色3、气味的变化:无味---焦味实验结论:白糖加热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馒头)放在嘴里咀嚼一会儿,出现了甜味。

为什么?答这是因为米饭(馒头)里有淀粉,咀嚼一会儿,一部分淀粉在唾液里所含淀粉酶的作用下,生成了麦芽糖发生了化学变化的缘故。

2、淀粉遇碘酒变成蓝色。

生成蓝色的新物质。

这是淀粉特有的化学性质。

3、米饭遇碘碘酒变成蓝色,这说明米饭中含有淀粉。

4、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在食物上滴碘酒,看是否有蓝色物质生成。

如果有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没有说明食物中不含淀粉。

5、课本P31含淀粉的食物有:玉米土豆红薯胡萝卜(少量)米饭不含淀粉的食物有:菜花番茄桔子白萝卜白糖苹果洋葱菠菜大头菜6、我们怎样看到用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得字?答:先在白纸上喷上碘酒,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我们就可以看到了。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

2、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醋味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4、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会熄灭。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气体,把燃着火柴伸入玻璃杯中,会看到火柴熄灭5、空气中、我们喝的一些饮料、我们呼出的气体中都含二氧化碳气体。

蜡烛、火柴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6、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后,产生了大量的气体,除此之外,玻璃杯中留下的液体是不同与白醋的一种新物质——醋酸钠。

7、把小苏打和白醋放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会感觉比原来凉一些。

8、实验题:实验名称: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片、火柴、药匙、适量的小苏打和白醋。

(2)实验过程:1、取一只烧杯,按3:1加入白醋和小苏打,盖上玻璃片观察。

2、用手摸烧杯的外壁。

3、用燃烧着的火柴伸入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3)实验现象:1.烧杯内有气泡产生。

2.能听到嗤嗤的声音。

3.摸烧杯的外壁感觉凉一些。

4.把燃着的火柴伸入杯内火柴熄灭了。

(4)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新物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5铁生锈了1、铁与铁锈在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等方面都不同,所以铁锈是不同与铁的一种新物质。

2、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3、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4、实验题:探究铁生锈的原因(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2)、我们的猜想(假设):铁生锈与水、空气中的氧气有关(3)、实验器材:三支试管、三枚洁净无锈的铁钉、蒸馏水、植物油、胶塞。

(4)、实验方法:《1》、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水接触。

《2》、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以赶走水中溶解的空气)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上面注入一层植物油,以隔绝空气。

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在一周之内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并记录(4)、实验现象:只有第一支试管的铁钉生锈,特别是与水、空气接触的地方生锈最多。

(5)、实验结论:铁生锈是铁与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将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看到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浅,铁钉表面附着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有沉淀物产生。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产生气体。

4、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1)、实验器材:烧杯、铁钉、镊子、适量的硫酸铜溶液。

(2)、实验步骤(方法):《1》用烧杯配制适量的硫酸铜溶液。

《2》让烧杯稍倾斜,用镊子把铁钉放入烧杯口,让铁钉缓缓滑到溶液中。

《3》2分钟后取出铁钉,观察现象并记录。

(3)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浅,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有沉淀物产生。

(4)实验结论(结果):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2、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2、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3、铁钉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最快4、为什么铁钉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最快?答:这是因为盐水能帮助铁钉更快地完成电化学腐蚀,导致生锈速度加快。

5、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制品生锈?(至少说出三种方法)这样做有什么科学道理?答:1)、除了要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和干燥外。

2、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表面涂油或刷油漆3)、镀一层其他金属来隔绝空气和水。

4)、在铁表面紧包上一层塑料、橡胶等6实验题: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水和空气中的氧气有关)请你选择一个因素,设计一个实验。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实验材料:3个盘子、3枚无锈的铁钉、水、菜油。

试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观察到的现象:A、空盘子里的铁钉前三天无变化,第四天有点生锈B、水盘子里的铁钉第二天生锈,第四天生锈更多C、油盘子里的铁钉一直没有生锈实验结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是铁与水、空气(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因分析:铁钉在空盘子里与空气接触,空气含有少量的水蒸汽,所以铁钉生锈较少;铁钉在水盘子,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有水和空气,所以会生锈较多;铁钉在油盘子中,油隔绝了水和空气,所以不生锈。

2、8物质变化与我们◆物质的变化一半分为两大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1、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2、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3、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举例说明。

(至少举出三种)答(1)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2)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里剧烈的化学变化。

(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4)我们加工木材,制成桌子椅子等家具为我们所用。

(5)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