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缓兵之计
浅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浅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作者:刘倩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西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和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向近代外交发展。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当时经历中国对外交涉次数最多的人。
“以夷制夷”和“外须和戎”是他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以夷制夷;和戎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从维护统治阶级和自身的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长期的外交实践使李鸿章形成了独特的外交思想:“和戎、自强”是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
第一,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和戎是李鸿章办理外交的出发点。
他认为“开衅即不可收拾,与之战,法始必负,继必胜,终必款”。
又“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力保和局,遵守已订立的外交和约,减少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争取自强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李鸿章“和戎”的含义。
但“外须和戎”决不是拱手听命。
李鸿章办外交虽带有一定的妥协性,但并不妨碍他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进行有限的御侮斗争。
他希望通过“和”来积蓄力量,抵御外侮,实现“守土保和局”的目标。
他希望通过变法自强来取得平等的外交地位。
但李鸿章为达到“和戎”的目的,可以不问是非曲直,甚至可以不顾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变法方面,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因此,李鸿章的“变法”先着手军事工业,他在上海开办了我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还派遣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
第二,遵守条约,力保和局,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是对“和戎”思想的补充完善。
李鸿章自己对和局的理解是,“明是和局,必阴为备战,庶和可速成而经久”。
其和局思想本身是无可指责的,但不免有丧失主权的时候,这在中法、中日战争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弱国无外交,所以在外交谈判中,李鸿章在据理力争的同时,妥协的一面也表现得很明显。
评析李鸿章外交及其影响

评析李鸿章外交及其影响谭小雨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高二(6)班摘要:李鸿章的外交生涯素来毁誉参半。
通过对“以夷制夷”等外交思想的贯彻,他在外交上取得了在近代中国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但他的外交也有着诸多无法挣脱的局限性值得后世深思。
更为意义重大的是,李鸿章的外交为现代中国的外交奠定了基调,影响着当今中国的外交思想与策略,具有巨大的研究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局限性;影响;晚清;现代中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第一人,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从来都存在着许多争议,而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所说,“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1],李鸿章一生中的外交活动数不胜数,其功过是非亦是后世争论不休的焦点。
笔者以为,李鸿章在外交上的成就断然不可忽视,但由于主客观、国内外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李鸿章的外交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此外,李鸿章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外交对今日建立在独立平等基础上的外交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中国之外交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先进的外交思想与杰出的魄力才能纵观李鸿章的外交生涯,虽有诸多引人非议的失败之处,但亦不乏许多闪光点所在。
(一)“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李鸿章在处理法国安南之役中展现出的外交智慧与手段令其在外交领域崭露头角的同时也引得了欧洲诸国的关注。
在法国对安南虎视眈眈、摩拳擦掌之际,李鸿章充分运用了其外交才能与军事才能,“行伐谋伐交之策,思嗾英、德以牵制法人”[1],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使得“法人乃先请和于我”[1]。
李鸿章通过其无与伦比的外交智慧为在外交上从来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争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动权,实乃中国沦为两半社会以来的首例,不可不说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大成就。
同时在安南之役中体现出来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与手段亦标志着李鸿章杰出的外交能力。
尽管“以夷制夷”的思想在日后的外交过程中暴露出了其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然是较为先进的外交思想,也代表了中国外交的一大进步,而自始至终贯彻“以夷制夷”思想的李鸿章则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杰出的外交家。
探析李鸿章“和戎外交”的合理性

探析李鸿章“和戎外交”的合理性作者:户新竹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5期摘要:和戎外交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晚清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看,李鸿章的和戎外交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其和戎措施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客观上缓和了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清王朝的改革。
因此,李鸿章的和戎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词:李鸿章和戎外交洋务运动自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列强的炮舰虽然打开了晚清的国门,但是士大夫的天朝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
他们依然把西方看成传统的夷狄,坚持华夏中心论,以至于清王朝丧失了二十年的发展时间。
随着辛酉政变的发生,以慈禧、奕、李鸿章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政治家开始崛起。
他们对待西方既不是鸵鸟心态,更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主张改善与西方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脱颖而出。
他不仅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还负责处理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
在交涉中李鸿章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所以他力排众议主张实施和戎的外交政策,学习外国富强之术。
为何李鸿章会产生和戎的外交思想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
一、李鸿章“和戎外交”产生的原因1.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清王朝在西方的入侵下开始摇摇欲坠,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治上,皇权受到挑战;军事上,武器落后;外交上,传统的夷夏思想已经不能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
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论述道:“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
”[1]“愿我君臣上下,从此卧薪尝胆,力求自强之策。
”[2]2.儒家崇“和”的思想观念影响加上师承曾国藩“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李鸿章作为传统社会里的士大夫,就是在以和为贵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评析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10-22作者简介:刘帅(199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专题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他的外交思想大多被清政府采纳,作为当时的外交策略。
因此,我们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失败原因、内容、实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失败原因(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1.内部因素的影响李鸿章成长在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家庭中,他的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因此对李鸿章也寄予厚望。
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学习封建制度的伦理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传统思想,致使李鸿章一生都在“愚孝”,即使统治者昏庸无能,他也一样效忠,并且侍奉终身。
这就导致李鸿章在成为外交重臣后,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一直采用“以和为贵”的方式,避免清政府的统治被列强取代。
曾国藩是对李鸿章影响较大的老师,曾国藩认为,“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深信儒家文化思想。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继承了他的主要思想,坚信只要守信重诺,列强就无法对清政府“下手”,同时,利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变法,只要提升武器装备的力量就可以抵御列强的火枪炮弹。
在列强提出不平等条约及不合理的特权时,曾国藩也主张运用儒家思想的文化,对西方列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通过传统思想的说教让列强作出让步,保持时局的和平,甚至将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作对西方国家的束缚,认为条约是对他们的限制,只要清政府遵守条约的各项内容,那么列强就“无计可施”。
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外交主张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试论李鸿章_以夷制夷_的外交思想

制日”的想法。 李鸿章觉得:中俄领地虽接壤,但俄国政治经济中心远在
欧洲部分,对中国威胁不大。 他为了防范日本,甚至不惜饮鸩止渴,试图
联络沙俄抵制日本。 李鸿章认为:与其联络小国防大国,不如联络大国
防小国。 古时叫做“ 远交近攻”,现在不妨叫做“ 两害相形取其轻”或“ 以
夷制夷”。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的惨败而结束,1895 年 4 月 17 日清政府
一、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及“ 以夷制夷”外交理论的形成 从李鸿章 1847 年中举人开始的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英国 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而到 1901 年李鸿 章去世,工业革命从欧洲向北美扩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相应的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 ,并且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 19 世纪末 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他 们利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内疯狂的强占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 将广大亚、非、拉国家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国家,并在经济上成为其 附庸。 然而同一时期的中国, 正处在腐朽的封建专制时期, 国内政治腐 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经济凋敝,资本主义虽有缓慢发展,但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对外关系上仍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对 新 兴 的 资 本 主 义 一 无 所 知 ,直 到 1840 年 ,英 国 用 大 炮 轰 开 了 中 国 的 大门,给中国近代带来了无尽的屈辱。 这 就 是 李 鸿 章 所 生 活 的 时 代— ——晚 清 中 国 经 受 着 内 忧 外 患 的 困 境, 抱着病入膏肓的躯体身不由己地被西方列强推入其瓜分殖民地的 狂潮中。 穷途末路的清王朝,既不能重振强汉盛唐时的雄风,又不能将 中国引向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社会。 面对清王朝的积贫积弱,其在 对外交往中的回旋余地,自然就可想而知了,李鸿章正是在此时粉墨登 场,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并提出了“ 外须和戎,以夷制夷”的外交理论。 “ 以夷制夷”是李鸿章主持外交事务的指导性策略。 二、“ 以夷制夷”外交理论形成的原因 李 鸿 章 的“ 以 夷 制 夷 ”的 理 论 的 产 生 和 形 成 ,有 其 复 杂 而 又 深 刻 的 主客观原因,择要来说,是李鸿章本人对中西文化的中外势力比较权衡 之后做出的抉择。 第一:当时的社会形势。 李鸿章的“ 以夷制夷”是从中国现状和中外 实力相差悬殊这个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起来的。 由于在实践上与 洋人打交道最早,也最多,他在《 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中明确指出 中国面临“: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我们必须委曲求 全先“ 外须和戎”,再趁机“ 以夷制夷”。 他在《 筹议海防折》 中反复指出: “ 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 若开战) 即暂胜终败”。 因而他极力主张 与洋人友好相处,搞好关系再徐图自强,也就是要在中国的军事实力得 到切实 加 强 之 前 ,“ 必 以 力 保 和 局 为 紧 要 关 键 ”而 要 达 到“ 和 局 ”就 必 须 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为我所用 ,采用“ 以夷制夷”的手段,在列强的夹缝 中生存。 第二:李鸿章个人的因素。 李鸿章出生在传统的封建地主家庭。 从 小接受封建王朝儒家传统教育 。 儒家所倡导的“ 忠信笃敬”是李鸿章在 对外交往中一贯所遵循的。 李鸿章幻想着凭借儒家“ 忠信笃敬”四字方 针进行外交活动中,外国人能被其打动,也能被中国的儒家处世原则所 感化。 因此在面对列强的欺凌时他常常以不惜在国家的权益上做出某 种限度的让步的方法来妄想换取列强的同情。 第三:清政府的外交态度。 在列强侵略中国以前,清政府一直奉行 的是传统外交。 因此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决策高层面对与西方列强 的“ 新外交”时不知所措。 一方面心有不甘;另一方面又一味的妥协投降 卖国。 李鸿章虽可算清政府的“ 外交部长”但他却没有真正的外交决策 权。 我们都知道整个清政府就是“ 慈禧太后”一个人说了算,李鸿章只能 唯命是从。 而清政府对与西方各国的外交一直没有明确的方针和态度, 这 使 得 清 政 府 的 外 交 官 们 在 处 理 外 交 事 件 时“ 底 气 不 足 ”,这 也 是 李 鸿 章的外交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不够大胆的原因。 因此,李鸿章在处理外交 事 件 时 既 要 揣 测 慈 禧 的 态 度 ,又 要 考 虑 个 人 的 前 途 问 题 ,他 倡 导“ 大 事 化小,小事化无”,力求维持一个和平环境。 三、“ 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实践 ( 一) 李鸿章在利用各国矛盾相互牵制以保存自己的策略大致经过 了“ 联日制西”到“ 联俄制日”的演变过程。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1871 年 中 日 立 约 , 揭 开 了 近 代 两 国 关 系 的 序 幕,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并且也受过西方列强的侵略,因此李鸿 章在初与日本打交道时,曾产生过“ 联日制西”的念头。 李鸿章曾说“: 日 本巨苏、浙仅三日程,精通中华文字,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正可联为 外援; 勿使吸西人倚为外府”(《 李鸿章全集》 — ——286 页 时代文艺出版 社 1998 年版) 。 他主张在不失国体和权益的条件下可以答应日本建交 签约的要求,这样既可以联络中日邦交,又可以使两国共同御敌。 1871 年 9 月 13 日 ,李 鸿 章 与 日 本 代 表 达 宗 诚 签 订 了《 中 日 修 好 条 规》 和《 中 日通商章程》 。 可以说《 中日修好条规》 是近代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平等条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作者:崔增峰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摘要:读中国近代史就不得不了解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晚清权倾一时的外交重臣,他的一生幾乎都与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就向梁启超在他的著作《李鸿章传》中所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然要之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
因此这样一位重要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本文主要探讨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形成实践与最终的破产以及对“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思想;以夷制夷;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
他在1895年主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导致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被割给日本,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
但是在当时那样的一个中国,当帝国主义带着近代的科技、武器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依旧保持着就有的武器装备,这让中国如何和这些拥有先进武器的帝国主义相抗衡。
所以当时李鸿章采取妥协退让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李鸿章深刻明白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了,才能和帝国主义有谈判的资本。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一、时事造就李鸿章我们说李鸿章是外交重臣,但是他并不是权臣,因为他所处的国家和时代不允许他成为一个权臣。
李鸿章生于一八二三年,这时正是处于君主专制主义高度集中的时候,而且封建的君主专制主义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改进在此刻已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阶段,专制政体达到了极点。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李鸿章只能是重臣或者忠臣而不是权臣。
而且当时的中国是在满洲的统治之下的中国,经过了长时间的融合,汉人的权利也逐渐的恢复,这也就是为什么李鸿章能够得到重用的原因。
李鸿章出仕时的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步,国力日渐式微,“天朝上国”的威严已经逐渐失去,万国来朝的现象也已不复存在。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探析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探析李鸿章是清末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外交策略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他主张与西方列强保持和平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力图通过外交手段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李鸿章的外交策略。
首先,李鸿章注重与列强保持友好关系和平发展。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积极开展与列强的外交交往,并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通过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来迫使列强承认中国的独立地位,同时也努力恢复和保护中国的领土主权。
例如,他于1885年签订了《湄公河条约》,保护了中国沿边地区的利益,并成功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此外,他还致力于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制度,以加强国家实力,从而更好地与列强竞争。
其次,李鸿章注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
在他任内,中国与俄罗斯、英国和日本等列强之间发生了许多领土争端。
他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并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了一些争端。
例如,在与俄罗斯的边界争端中,他通过以俄罗斯换取中国东北地区的主权,达成了《中俄密约》,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利益。
在与英国和日本的争端中,他则更倾向于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端,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发展。
此外,李鸿章也采取了一些灵活和机智的外交策略。
他善于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利益。
例如,在与英国和法国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积极争取日本的支持,并通过谈判在条约中获得了部分利益,如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
这样的策略使中国在遭受一方列强压力时能够借助其他列强的支持来平衡力量,并保护国家利益。
然而,尽管李鸿章的外交策略立足于维护国家利益,但在一些人眼中,他的外交手段被认为是屈服于列强的强权政策。
例如,在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中国割让了许多领土和特权,使中国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种以让步和妥协为基础的外交策略被一些人视为中国的屈辱。
此外,李鸿章也有一些政敌,他们批评他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够坚决,以致于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李鸿章_以夷制夷_新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李鸿章 以夷制夷 新论刘世华[东北师范大学马列部 博士生 吉林长春 130024]提要: 李鸿章面对史无前例的 变局 和 强敌 ,提出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的主张,试图通过 以夷制夷 的外交手段,争取实现自强的安定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他赋予传统的 以夷制夷 以新的内涵,大胆地利用国际均势主义、利用矛盾,为中国赢得了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这是应当肯定的。
清末自强运动失败,李鸿章的外交政策亦随之破产,其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 李鸿章 以夷制夷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K256以夷制夷 是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思想,贯穿其整个外交生涯。
由于李鸿章的外交实践以失败告终,他的这一外交策略也被全盘否定了。
其实, 以夷制夷 在当时的中国国情下不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而且也是外交家唯一可以利用的外交手段。
一 李鸿章从事外交的时代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时代。
国际上,列强用军事外交强行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进入国际大家庭,就付出了丧失主权的代价,这就注定了她在国际事务中被强食、被宰割的地位。
国内,清朝统治者昏庸腐朽,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起伏,特别是经过了镇压太平天国的14年,国力消耗殆尽,原有的制兵被彻底摧垮,整个国家积贫积弱,正是 内忧不休,外患迭起 。
然而,没落的清王朝不知奋起,对严酷的形势毫无警觉,只是一味地摆着 天朝大国 的架子,不肯承认现实,不肯向对手学习。
相反,身居晚清政治、外交要冲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却表现出极为清醒的政治意识和深思远虑。
他敏锐而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新格局,面对着一批强大而凶残的新对手。
他说: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线。
今则东西海域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于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 场体系 ,为 了应对 一系列 内部叛 乱和支付外 部赔偿加 重了财政负担 。二是洋 务派对列强 的 看法,一方面开始 消除了以中国为 中心 的观 点,承认 “ 变 局”。李鸿章认 为 “ 西方 是中国数千年来所面 临的最大的 收稿 日期 :2 0 —0 —2 09 5 3 作者简介:谭 偬 ( 98 18 一),女,福建漳州人 。在读本科.
“ 子 守 在 四夷 ” 的 “ 夷 ”方 略和 属 国政 策 。直 到 晚 清 天 驭
断言西方人与 中国历史 中企 图获得 中国领土 的其他外夷不 同”。因此与列强之 间存在合作 的可能 。三是洋务派 的外 交 目标。某些进步 的士 大夫,特别 是 自强运 动的领袖人物 , 强调 中国应该把握变动 的时机 ,向西方 学习 。 “ 良派冯 改
设公宴宴请各 国公使及驻烟 台海军将官 。在宴席上李鸿章
抓 住 时机 陈述 ,得 到 公众 舆 论 的 同 情 ,迫 使 威 妥 玛 次 日便
华 力 量 的 平 衡 , 从 列 强 的 斗争 中谋 求 最 大 限 度 的 国家 利 益 。 取 得 了 一 系 列 成 就 ,为 处 于 列 强 争 夺 之 中 的 国 家 赢得 了更
在 华 虽然 有 共 同利 益 ,但 由于 国 力不 同 , 利 益 必 然 有 冲 突 ,
魏源 在 《 国图志》的里说 “ 海 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 我调度,是谓 以夷攻夷 ;以守为款 ,而后 外夷范我驱驰 , 是谓 以夷款夷 。”但是 ,魏源 的主要着力 点在 于 了解夷情 , 尤其 是要利用外 国的先进技术 和养兵练兵之法 来抵御外敌
亲 王 和 文 祥 以西 方 军 队 按 照 条 约 迅 速 从 北 京 撤 退 为 例 子 ,
一
、
作 为 外 交策 略 的 “ 以夷 制 夷 ”
1 以夷制夷策略 的来源 . 以华夏文 明为主体 的中华文 明在两千 多年之 间取得了 巨大 的成就 ,但是也形成 了 “ 因夷 守边 ”、 “ 华夷有 别”、
侵 略。
在早期 的中美交往 中,晚清 政府尤其是洋 务派逐渐 认 识到英美 的不 同:林则徐在收缴鸦 片过程 中美 商的配合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美 国的调停 角色 ,在 15 年 的换约过 88 程 中美 国使团的服从安排 ,蒲安 臣提 出的 “ 合作政策 ”, 都加强 了当时洋务派乃至清政府对美 国的好感 ,强化英美 不同的印象,从而初 步形成 “以夷制夷 ”的外交思想 。
第 1 卷 第 3期 1 20 0 9年 7月
漳州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o na o Zhang hou Te hnial I tt t ur l f z c c ns iu e
Vo1I NO. .1 3
J y 20 ul 09
试析李鸿 章 “ 以夷 制夷 ’外交策 略—— 缓 兵之计 ’
外国 的力量 ,进行干 预和调停 ,从而避免发生冲突或战争 , 尽可能保全利益 。如1 7 年 马嘉 理案发生后 ,李鸿章奉命 85 与英公使威妥玛交涉 ,威妥玛恃 强傲慢 ,提 出一系列无理 要求 ,特别是要提滇抚 岑毓英来 京对 质,这是任何一个主
权国家都无法容忍 的。在烟 台重 开谈 判后 ,李鸿章决定利 用各 国公使迫使威妥玛 让步 。他借 慈安皇太后万寿节之机
之一 。
国内叛 乱镇压 下去 ,但它 不能把肯定要在 中国呆下去的西 方人赶走 。所 以,与来 自远 方的人们保 持和 平是中国政府 的重要任务 ”。因此破 除了过去的 “ 以商制夷 ”和 “ 以民 制夷 ”的政策 ,提 出以诚相待 ,实行和平外交政策 ,因此 要恰 当地利用均势 原则使 中国在 强 国之 中保持独立 。 2 李鸿章 以夷 制夷 的策 略思考 . 在李鸿章 的眼 中,面临着列 强的欺侮和侵略 。积弱 的 中国别无选择 ,必须 实行合作性和 防御性外交 。因为列强
之 所 以选 择 和 执 行 以 夷 制 夷 策 略 ,是 当 时 的 执 政 者 基 于 以 下 几个 方面 原 因 而选 择 的 : 一 是 晚 清 中 国 力 量 的 不 足 ,
因此 可以利用列强之 间的矛盾 , 实现夹缝 中生存 。 时 “ 此 以
夷制夷 ”真 正成为 了一种外 交思想和外 交策略加 以利用, 即利用列 强争 夺中 国利益 的矛盾 ,使其相 互牵 制,实现 均 势 ,从而维护和延 续清政府 的权益和统治 。李 鸿章 “ 以夷 制夷 ”的政策主要 表现在 以下几 个方面 :
谭 儡
( 北京 大学 国际关系 学院,北京 10 7 ) 0 8 1
摘要 :经过晚清各 时期仁人 志士们 的不断探索和 发展 , “ 以夷制夷 ”成 为李鸿章 的主要外 交策略之 一,在晚清外交 中 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 , “ 以夷制夷 ”的外交策略是基 于当时 国际国内形 势的被迫选 择,并不谋 求对外交 以及 其他政治 体制 的根本变革 ,因此 只是一时之策 ,并 没有 办法根本解决外交 困境 。 关键词 :李鸿章 ;以夷 制夷 ;外交策 略 中图分类 号: 5 K2 6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7—4 7 (0 9 30 5 -3 6 31 1 2 0 )0 -0 30 敌人 ”。另一方面 认为列强在 中国并不是谋求领土 , “ 恭
同意免提岑毓英 ,开始其 它条 款的谈判 。李鸿章 的这一胜
桂 芬 在 六 十 年 代 初 期 曾 经恰 当 地 指 出 , 虽 然 中 国 不 久 将 把
“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迫使 当时的人们开始从天朝礼 治
体 系 和 朝 贡 体 系 中 走 出 来 ,谋 求 改变 , 遂 提 出 了 “ 以夷 制
夷 ”的方针,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李 鸿章的主要外交策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