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合集下载

古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古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古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传奇小说,由吴承恩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
述了诸葛亮、曹操、刘备等等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古代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赏。

古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极高,孙子著作《孙子兵法》中有“熟读三国志,以吃历事变”,这
句话在当时是备受崇高的一句赞誉语,从中可见三国演义在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地位。

而著
名文学家兼史学家司马相如也曾写道:“三国演义,治事最明史书。

”司马相如认为,三国
演义精雕细琢、翩翩飞舞,特别是将事件的细节娓娓道来,这对于读者认识历史来说是极
具参考价值的。

后人对其也一直称赞有加,一部三国演义影响深远,与古人相比,今人更是以阅读、学习AND欣赏的姿态古今重温这部传奇经典,它也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启示,为人们提供
了一种立足于历史社会发展的见解。

总之,自古今中三国演义都受到了众多人士的热烈赞扬与喝彩,被誉为“古书中之瑰宝”。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三国演义都受到了追捧,使它成为一个不朽的经典,无益的流传下去。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一、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斗争和英雄们的壮丽事迹。

本文将从中国著名作家的角度出发,对三国演义进行评价。

二、张爱玲:史诗般的魅力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对三国演义的积极评价。

她认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更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智慧的启示。

张爱玲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她认为这些形象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历史世界。

在张爱玲看来,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正是这些英雄们的壮丽事迹,激励着后人去追求真善美,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张爱玲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英雄们的描写,展示了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抉择和斗争,体现了人类精神的高度。

三、鲁迅:社会现实的映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独特。

他将三国演义视为一个社会现实的映射,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局和人心的百态。

鲁迅指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既有伟大的品质,又有深深的缺陷。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不得不以残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残酷性和无情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这些英雄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类本性的复杂。

四、金庸:史诗般的想象力金庸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高。

在他的作品中,金庸常常以三国演义为素材,将其中的英雄形象引入到武侠世界中,创造出充满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故事。

金庸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和想象力。

他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的谋略和智慧,认为这些英雄们的智勇才智,是他所推崇和追求的完美人格。

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常常以这些英雄形象为基础,创造出许多儿时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的角色。

拓展阅读:名人谈《三国演义》

拓展阅读:名人谈《三国演义》

名人谈《三国演义》金庸与池田演绎三国池田: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的魅力根源究竟来自何方?其宏大舞台是由何处开始的?其人物形象之栩栩如生表现在哪一方面?金庸: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

近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从纯文学观点来看,认为《红楼梦》的价值更高,我也觉得是如此。

毛泽东主席认为《红楼梦》有攻击封建意识的革命意义,从阶级立场来说,把《红楼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一生以性格粗豪出名、战功赫赫的许世友将军,也说要研读《红楼梦》。

但我相信,许将军读了之后,对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样回肠荡气的情景一定会老大不耐烦,必定更加欣赏“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瑾赤壁鏖兵”那样的场面。

它的布局和气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极,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本书的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

池田:原来如此,充分发挥戏剧效果,甚至在微小之处也下功夫。

金庸: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全面站在刘备的蜀汉一方,决不承认蜀汉居然会比东吴、魏国先亡,为此和我大哥激烈辩论了几个小时。

大哥没办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指着书上清清楚楚的几行字,证明蜀汉为邓艾、钟会所灭,我才悻悻然服输,生气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泪。

其实,邓艾、钟会灭蜀和姜维被杀等情节,《三国演义》中也写得很详细的,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以后的故事我就没有心思看下去了。

池田:特别是决定与魏王决一雌雄而跃马挺进五丈原,以此切切之心境而写以“臣亮言”开始的《出师表》,令人流泪而读不下去。

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所寄托的思念,正是祈愿正义必胜的万古不易的人类心理啊!吉川的小说《三国志》事实上是以“孔明之死”而结束的。

先生您在写作过的许多部武侠小说中,曾描写过许多具有魅力的人物。

依照您的创作经验,《三国演义》的人物中,哪一位最吸引您?金庸:《三国演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我一直觉得他远远胜过了关羽、张飞。

《三国演义》的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的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的历史与虚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人性悲欢。

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虚构元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进行探讨,揭示其中的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原大地陷入了连年战乱之中,各路豪强割据一方,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小说以黄巾起义为开端,通过描写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人性百态。

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充分利用了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将这些真实的历史素材融入到小说情节之中,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有历史感和真实性。

然而,《三国演义》并非一部严格按照史实来创作的历史纪实作品,其中也融入了大量的虚构元素。

在小说中,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删减、改编和虚构。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著名场景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空城计等,虽然在史书中有所记载,但作者在描述时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情节更加曲折离奇。

同时,小说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周瑜、貂蝉等,虽然基于历史原型,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个性和情感,使得他们更加生动立体。

虚构元素的加入,使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文学作品。

通过虚构的手法,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三国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想象的乐趣。

同时,虚构元素也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使得整个情节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大量的虚构元素,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赋予了历史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

名家评《三国演义》

名家评《三国演义》

名家评《三国演义》
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清)魏裔
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毛泽东
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鲁迅
《三国演义》为通俗历史教育的典范之作。

——胡适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金庸《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

——日本作家吉川英治《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俄国作家科洛克洛夫
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清)章学诚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一、张晋
张晋是中国近代文学家,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也是伟大的历史史诗。

他说:“古今中外小说,没有比《三国演义》更动人的了。

这部作品不仅巧妙地混合了戏剧与叙事,传神地描绘了人物形象,更融入了古代智慧,是一部无可比拟的文学名著。


二、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当代文学家,他把《三国演义》比喻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颗流芳百世的明珠。

”他认为,《三国演义》在写作、构思、观念、情节、人物形象、历史铺垫、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绝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杰作之一。

三、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他把《三国演义》比喻为“国之骄兵!”他说:“三国演义,谁不爱?句句活生生,行行洋洋,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第一奇葩。

”他认为,《三国演义》与其它文学作品不同,在那些重要地方,它有着它独特的语言风格,句句明快,行行富有哲理,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一。

- 1 -。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巨作,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所包含的三国历史、人物、事件、故事等,展示了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特点和精髓。

因此,它深受许多著名作家的喜爱与高度评价。

本文主要介绍几位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表现力最高、最为传统的一部作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他对小说文学的观点是,小说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它可以描绘社会现实,并能够表现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他认为,小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中国小说。

而《三国演义》在这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表现力最高的小说,因为它充分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如典故、意象、象征、比喻等,使得小说的形象鲜明而全面。

此外,他还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之一,它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唤起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与感受。

金庸:《三国演义》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写照,也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一”。

金庸是中国20世纪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它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完备写照,也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一。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价值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世界,展示了人们之间的权力、财富、爱情、信仰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作为一位武侠小说大师,他对小说中武功、武器等的描写也十分赞赏。

金庸还认为,《三国演义》的语言非常精妙,充满了诗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语言韵味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即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此外,他还强调了《三国演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学巨著。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1. 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然而,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记录,也有虚构的情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进行辨析,并探讨其影响。

2. 历史真实性2.1 真实人物与事件《三国演义》以马良、刘备、曹操等历史人物为基础,并描绘了黄巾起义、赤壁之战等真实的历史事件。

这些人物和事件在历史记录中有明确的记载,可以被认定为真实存在。

2.2 修改和夸张然而,在讲述这些真实人物和事件时,小说对他们进行了修改和夸张处理。

例如,曹操被塑造成聪明但狡诈的形象,刘备被描绘为仁爱善良的君主。

这些修改和夸张加深了角色个性,并丰富了故事情节,但同时也破坏了历史真实性。

3. 虚构的情节3.1 塞入的虚构人物除了真实的人物之外,小说中还塞入了一些虚构的人物,如关羽、张飞等。

这些人物虽然在小说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但他们并没有在历史上确切存在。

3.2 发生变化的事件《三国演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修改和虚构,以增加戏剧性和叙事效果。

例如,《赤壁之战》被描绘成火海惊涛,豪杰争霸;而在实际历史中,则是一场普通的水战。

这种改动使故事更加紧凑有趣,但与真实事件存在偏差。

4. 影响与意义4.1 激发历史兴趣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但这部小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它激发了读者们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并推动了学术研究与讨论。

许多读者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开始对中国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一步探索真实的历史资料。

4.2 塑造历史观念虽然小说中存在大量虚构的情节,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塑造历史观念和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他们根据作者意图所具备的品质,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促使人们思考和讨论领导能力、忠诚、家族关系等方面的价值观。

5. 结论《三国演义》在既有真实性,又有虚构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

”语出清末民初黄人所撰小说小话》,说的是罗贯中小影响之大。

且不赘述它对明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和清君臣的影响;只看清末“西人之我国者,稍解中文即争《三国演义》;偶与论及中国英传记则津津乐道者,必此书也。

或看今人由此阐发出领导艺术人才学、谋略学等范畴及在国内上八十四集《三国演义》电连续剧而引起的讨论热,见它的魅力方兴未艾。

但是历史义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本身,们必须把握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

因为它是一部历演义小说,它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作底本写成的通俗艺读物。

本文分析明代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中所体现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看法。

一般而言,探《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问题首先得弄清小说采用的材即历史资料,是否信;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历史人物是否做到了“不虚美、不恶”,不含有较大的偏见。

显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较为客观地评论小说家发历史材料、探索历史背景、描写历事件和艺术地再现历史人形象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有哪些不足,甚至重大的失误。

而历来研者往往更多的是拘泥于细枝节,单从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从而作出简单判断,研究小说术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发真实风貌的功能方面则稍欠缺。

当然还是有些文论家卓见识,能够理解作者罗中是如何运用辩证方法,适当地采用些虚构的情节来强作品的艺术性,而又能使这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的真人真事不出现太大的矛盾
突。

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特定的三国时代氛围,并尚友古人”,和小说中自己爱的人物产生共鸣。

这才是备洞见识力的文论家超越世俗浅之处。

罗贯《三国志通俗演义》参陈寿的《三国志》及裴之的注文,也借鉴《后汉书》《晋书》中若干纪传并旁采《世说新语》《搜神记《三国志平话》等古籍。

时也取材于《资治通鉴,而胡三省的注解更有助于者理解三国人物与历史事的前因后果。

这就小说作者按时问顺序编三国的历史小说提供了鉴。

民间传说、历史文、三国故事剧本、正统修史书的因素夹杂一起。

可见《三国志通演义》历史与虚构相伴而生,可见时人在历史观题上的混乱之因缘。

明代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演义》,是小说成熟的标。

蒋大器在序里第一论述了历史小说的基本特,肯定了他的社会作用。

他明确出《三国演义》忠实于基本史事实,做到了“夫史非独纪代之事”,因而“亦庶几史”;另一方面,它又历史材料“留心损益,对某些人物、情节所取舍和虚构,表现出与历史作不同的特点。

他说:历代之事,久愈失其传。

前代尝以野史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多厌之。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史,自汉灵帝中平元,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心损益,目之曰:《国志通俗演义》。

文不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乎史。

盖欲读诵者,人得而知之,若诗所里巷歌谣之义也。

……则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臧否,一开卷,千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

其问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观者有所进益焉。

予谓其诗,读其书,不识其,可乎?读书例曰:若只读到
人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

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读书也。

蒋大器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考证国史,写态度非常严谨;同时有加工,完全可以视史实。

他在这里把史与放在同等地位。

内容实,文字好读。

书成之后,“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以便观览”。

所以虽然有虚因素,然而就影响而言,应当逊于传统的诗教作用。

在语言方,《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言不甚俗”的特点,“人得而知之”,不像历著作那样“理微义”。

因此,他认为此类历小说,既可以帮人们认识史,又能帮人们区分奸善恶,还可以吸取历教训。

由于此书作者有一定的历素养,艺术技巧也很高,塑造了一列风云人物,又生动描写了多个政治斗争和重大战役对三国历史按年代先作了鸟瞰式的叙写。

这样书虽然不大为正统史学家重视,但很受群众欢迎。

蒋大器一方面摆脱正统史学家的偏见,确指出历史小说的特点特别是强调了与正史的区别,指历史演义小说可以必要时加工虚构,为后张尚德的进一步提出“羽信史说”作了准备同时蒋大器在序中阐述了己所尊奉的儒家的历史观:他崇孔子修《春秋》“立万万世至至正之大法”,和孟子的言仁而不言利;至朱熹《通鉴纲目》“亦由是也;岂徒历史之事而己乎?”这就是说:史是为“劝惩警惧当世”而作,它不是为了纪往事。

为此他特别强此书是贯穿了尊蜀汉,特孔明,并尊刘、关、张,贬抑权和极端反对曹操的思想。

张尚德驳斥把历小说视为多余的观点,对于明代历小说和小说理论的发展起了好的作用。

他重申蒋大器的一些基观点,指出“史氏所,事
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因此“非通儒耳而通其事,因事而其义,因义而兴乎感。

他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里说,史氏所志,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宿夙学,展卷问鲜不思困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隐栝编。

欲天下之人,入耳而其事,因事而悟其义,义而兴乎感。

不待研精覃思,知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当师,奸贪谀佞必当去。

是是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风教广且大焉,何病其赘耶?客仰大唬曰:有是哉?子之我诬也。

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者矣。

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诸梓,公之四方,可乎?余不揣劣,原作者之意,俚语四下韵于卷端,庶几咏而有所得欤。

于戏!牛溲马勃,良医所,孰谓稗官小说不为世道重轻哉?
历史演义小说“羽翼史而不违”,即不违背历史真,但又不能与历史完全同,否则历史演义说也就成了多余。

他认为它有不忽视的社会教育作用,其“稗益风,广且大焉”,不能因其是稗官小说”就认为“不足为世所轻重”。

《三国志通俗演义》后,历史演义说大量流布,且作在如何对待历史事实和术虚构关系问题上看法不一小说理论上,有熊大木和观道人为代表的争论。

前者在《新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里对所谓史演义小说“不可紊以正史”的观点进了驳斥,申明在尊重历史基本事的同时可以“用广发挥”后者则在《新列国志叙》说在“敷衍不无增添,形容不无色”基础上,必得“大不敢违其实”。

其实他并无根本分歧,只不过是各自侧重不同。

当然,也刚好说明明人在此问题上未彻底弄清楚。

此后谢涮进一步提出“凡小说杂剧戏文,须虚实相半,方为游三昧之
笔,然亦要情景造为止”。

另有袁于令出小说之幻和史志之的异质,须知“天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之理乃极真之理”阐明历史演义小说在选取史素材时必须尊重基本历史事实,可润色删削,这些文论比较辩证地考察了历史与虚构关。

就《三国演义的流布和接受情况言,它很能体现明人对历史与说之问辩证关系的认轨迹。

及至诸如《忠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小说创作后,供参照的文本资源与角度就更加富。

要真正识别史实部分小说艺术成分确实不易,故我们结合三国历史来阅读和评论三国演义》,分清说中的叙述和描写哪些与史实相合;哪些是移花接木和对历史的大和缩小;哪些完全是虚构,这才能较为正确地鉴和评品《三国演义》。

免费论文下载中
释:
[1]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9页、第650页.
[2]参见蔡景《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1999版,第95页.
[3]参见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4]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社2001年版,第313页.
免费论文下载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