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千荡起来(二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合集下载

荡秋千实践活动教学设计(3篇)

荡秋千实践活动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荡秋千的历史、起源和种类。

(2)掌握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荡秋千的基本技巧。

(2)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1)荡秋千的节奏掌握。

(2)荡秋千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荡秋千的历史、起源和种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荡秋千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基本技巧学习1. 教师讲解荡秋千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站立姿势、手部动作、身体摆动等。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示范动作,练习荡秋千的基本技巧。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动作进行个别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三)安全注意事项1. 教师讲解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选择安全的秋千、注意周围环境、避免与他人碰撞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四)团队协作与沟通1. 学生分组进行荡秋千比赛,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荡秋千任务。

2. 教师观察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五)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荡秋千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2. 学生互相交流荡秋千的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荡秋千过程中的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提出对学生的期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动作规范性、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的参与度,如分享心得体会、提出改进意见等。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章《计量与评价》中的第3节《荡秋千》。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时间单位秒,了解荡秋千的周期与时间的关系,以及通过荡秋千活动体验时间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秒,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荡秋千周期与时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荡秋千周期与时间的关系。

难点:将秒应用于实际情境,荡秋千周期与时间关系的发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荡秋千模型,计时器,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每人一个计时器,小组合作进行荡秋千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荡秋千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体验荡秋千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荡秋千的周期。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时间单位秒,让学生了解秒的概念。

(2)通过荡秋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荡秋千周期与时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5分钟)(1)荡秋千的周期是2秒,求荡10次秋千需要多少时间。

(2)荡秋千的周期是3秒,求荡6次秋千需要多少时间。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类似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合作(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时间单位:秒2. 荡秋千周期与时间关系:周期(秒)×次数 = 时间(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荡秋千的周期是4秒,求荡5次秋千需要多少时间。

(2)荡秋千的周期是5秒,求荡8次秋千需要多少时间。

2. 答案:(1)20秒(2)40秒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荡秋千周期与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课后反思可以关注学生对时间单位秒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荡秋千周期与时间关系的理解。

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荡秋千的速度与周期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精品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精品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上册《荡秋千》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秋千的运动原理、简单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荡秋千的基本技巧。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秋千的基本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秋千的运动原理,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秋千运动原理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

教学重点:荡秋千的基本技巧,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秋千模型、砝码、计时器、粉笔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纸杯、绳子、砝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荡秋千的经历,引导他们关注秋千的运动规律。

2. 例题讲解:(1)秋千的运动原理:向学生介绍秋千的运动是由重力、拉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砝码对秋千摆动周期的影响,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操作,探究不同长度的秋千绳子对摆动周期的影响。

4. 知识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详细讲解秋千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2. 内容:(1)秋千运动原理(2)力的作用效果(3)荡秋千的基本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荡秋千时,如果增加或减少绳子的长度,摆动周期会发生什么变化?(2)荡秋千时,为什么有时能荡得很高,有时却荡不高?2. 答案:(1)增加绳子长度,摆动周期变长;减少绳子长度,摆动周期变短。

(2)荡秋千时,初始速度和角度会影响荡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秋千的运动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用其他物体(如瓶子、书本等)进行荡秋千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进一步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玩法。

培养学生对荡秋千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荡秋千的定义和特点。

荡秋千的基本玩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玩法。

采用示范法,展示荡秋千的正确姿势和动作。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玩过荡秋千,了解他们对荡秋千的认知。

讲解荡秋千的定义和特点:解释荡秋千是一种在绳子上悬挂的座椅,通过摆动来体验乐趣。

讲解荡秋千的基本玩法:示范正确的坐姿,讲解如何摇动绳子,使座椅来回摆动。

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不要在荡秋千上站立或做出危险动作,确保安全。

第二章:荡秋千的基本动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荡秋千的基本动作。

培养学生协调身体和控制平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荡秋千的基本动作:坐姿、握绳、摆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向学生讲解荡秋千的基本动作。

采用示范法,展示荡秋千的正确动作。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亲自尝试荡秋千的动作。

2.4 教学步骤:讲解荡秋千的坐姿:示范正确的坐姿,强调坐姿的重要性。

讲解荡秋千的握绳:示范正确的握绳方法,强调握绳的重要性。

讲解荡秋千的摆动:示范正确的摆动动作,强调摆动的节奏和力度。

让学生分组练习荡秋千的动作,教师进行指导。

第三章:荡秋千的游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游戏。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技意识。

3.2 教学内容:荡秋千的游戏:荡秋千接力、荡秋千比赛。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荡秋千的游戏。

采用示范法,展示荡秋千游戏的玩法。

采用竞技法,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

3.4 教学步骤:讲解荡秋千接力:介绍接力规则,示范接力动作。

讲解荡秋千比赛:介绍比赛规则,示范比赛动作。

组织学生进行荡秋千接力比赛,教师进行裁判和指导。

第四章: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上册《荡秋千》单元,涉及教材第3章《力的作用》的第2节《荡秋千的原理》。

详细内容包括: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原理、秋千摆动的规律、简单机械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原理,掌握力的作用,理解简单机械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荡秋千的原理,力的作用。

难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秋千摆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荡秋千模型、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教学PPT。

学具:每组一个荡秋千模型、弹簧测力计、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亲身体验荡秋千,观察秋千摆动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秋千为什么能荡起来。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荡秋千的基本概念。

(2)力的作用原理。

(3)秋千摆动的规律。

(4)简单机械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荡秋千时,为什么向后摆动幅度会越来越大?(2)荡秋千时,如何用力才能使秋千荡得更高?4. 随堂练习(10分钟)(1)荡秋千时,力是如何作用的?(2)如何改变用力方向和大小,使秋千荡得更高?5.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秋千摆动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的原理力的作用、简单机械原理、秋千摆动规律2. 力的作用向后摆动:重力、摩擦力向前摆动:惯性、空气阻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荡秋千时,为什么秋千摆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2)荡秋千时,如何用力才能使秋千荡得更远?2. 答案:(1)因为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秋千摆动的能量逐渐减小。

(2)用力方向与秋千摆动方向一致,且用力大小适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践操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荡秋千的原理和力的作用。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章《时间与测量》第三节《荡秋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秒,感受秒的时长;通过荡秋千的实践活动,理解时间的流逝及秒的运用;学习使用秒表进行简单的计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秒,理解秒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感受和表达秒的时长。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秒表进行计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3. 情感目标:通过荡秋千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时间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认识秒,感受秒的时长,学会使用秒表进行计时。

教学难点:理解秒的概念,准确表达秒的时长,荡秋千实践活动中时间流逝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秒表、荡秋千设备、教学PPT。

学具:学生用秒表、荡秋千设备、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荡秋千,引导学生关注秋千荡动的规律。

(2)提问:“我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那么一秒钟呢?我们能不能用秒来测量秋千荡动的时间呢?”2. 教学新课(1)通过PPT展示,讲解秒的概念,引导学生感受秒的时长。

(2)示范使用秒表,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秒表进行计时。

3. 例题讲解(1)荡秋千的实践活动:每组选一名同学荡秋千,其他同学用秒表计时,记录荡秋千的次数。

(2)讨论:如何准确地记录荡秋千的次数?如何避免漏计或重复计?4.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荡秋千实践活动,用秒表计时,记录每组荡秋千的次数。

(2)完成练习题:根据荡秋千的次数,计算荡秋千的平均时间。

(2)教师点评,强调准确计时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荡秋千》2. 板书内容:(1)秒的概念与时长(2)荡秋千计时方法(3)计算荡秋千平均时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秒表记录自己荡秋千的次数,计算荡秋千的平均时间。

(2)荡秋千10次,记录每次荡动的时间,求出总时间,然后计算平均每次荡动的时间。

2. 答案:(1)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给出评价。

荡秋千游戏教案

荡秋千游戏教案

荡秋千游戏教案荡秋千游戏教案一、准备工作1. 准备一条安全结实的秋千绳。

2. 选择一个适合的场地,确保没有障碍物。

3. 清理场地,确保没有杂物。

二、游戏目标通过荡秋千的游戏,培养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勇敢精神。

三、游戏规则1. 孩子们轮流荡秋千,每次荡完后,让下一个孩子上来。

2. 参与游戏的孩子们需按照教练的指引,正确地坐在秋千上,并抓住绳索。

3. 荡行时,孩子需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双脚离地,利用自己的力量推动身体,不要用力过猛,保持安全。

4. 绳索长度的调整需由教练来进行,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四、游戏步骤1. 介绍规则:向孩子们详细解释游戏规则,告诉他们正确的坐姿和抓绳姿势,以及注意事项。

2. 示范操作:教练示范正确的坐姿和抓绳姿势,让孩子们观察。

3. 分组练习: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3-4人,轮流练习荡秋千,其他孩子在一旁观摩,并提醒注意事项。

4. 整体练习:所有孩子一起在秋千上荡起来,教练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保持平衡。

五、游戏提升1. 调整难度:增加秋千的高度或者增加旋转的动作,提升游戏的难度。

2. 增加挑战:增设一些小障碍物或者目标,让孩子们在荡秋千的过程中进行射击或者接触障碍物等挑战,增加趣味性。

3. 团队合作:让孩子们分成两个小组,通过荡秋千传递物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六、注意事项1. 确保场地安全,避免孩子在荡秋千过程中撞到其他物体。

2. 绳索要结实,每次游戏前检查绳索是否完好,避免发生意外。

3. 孩子们荡秋千时要注意平衡,不要使劲过大,以免摔倒或受伤。

4. 游戏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荡秋千技巧。

以上是荡秋千游戏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中的《荡秋千》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荡秋千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圆周运动的特征;认识圆的基本概念,如半径、直径和圆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的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荡秋千模型、圆规、直尺、圆周计算器。

学具:每组一个荡秋千模型、圆规、直尺、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荡秋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荡秋千的运动轨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荡秋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吗?”2. 讲解圆的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荡秋千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基本概念,如半径、直径和圆周。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计算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圆的基本概念。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

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2. 内容: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和圆周的关系计算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家里的圆桌,计算其半径、直径和圆周。

(2)荡秋千的绳子长2米,秋千座椅的直径为0.5米,求秋千座椅的周长。

2. 答案:(1)半径:0.5米,直径:1米,圆周:3.14米。

(2)周长:3.14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秋千荡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读:3、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如:实践问题、实验次数、砝码荡起的高度等),在亲身实践中,教学重点:在
亲身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2.实践探究:,三、学生实践,谈话:学校将举行荡秋千挑战赛。

最终由3名同学进入决赛。

他们已做好了准备,出示情景图,在相同时间内谁荡得得次数越多,谁就是冠军。

学生猜想师: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学生交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
谈话:学校将举行荡秋千挑战赛。

最终由3名同学进入决赛。

他们已做好了准备,出示情景图,在相同时间内谁荡得得次数越多,谁就是冠军。

学生猜想
师: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教师板书课题荡秋千。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试验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讨论方案:
学生先小组交流讨论怎样验证,教师参与,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共同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2、教师展示实验工具,简单介绍
3、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如:实践问题、实验次数、砝码荡起的高度等)
4、根据规则进行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试验数据,问: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师: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绳长、不同质量的砝码荡的次数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师小结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试验二: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1、学生思考后按照第一次实验的经验让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独立设计。

2、学生汇报交流试验数据并谈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

三、回顾整理、小结提升
学生谈体会,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三位小挑战者谁会得冠军?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制作过程:
1.将一个纸板盒的底端剪掉,各侧面剩下大约5厘米高即可。

如果你找不到一个平面的盒子,可以将一个盒子比较长的那面剪下来,然后再用侧面剪四条边,粘贴在一起即可。

2.将操场内侧、外侧涂上颜色,等其晾干。

3.找四根同样长度的木棍和一根比其他的稍微长一点的木棍。

将四根短木棍搭成两个V字型,将长木棍粘贴在它们下方。

4.剪两根同样长度的木棍来做梯子。

用胶水将小枝条或者用过的火柴棍放在两根棍子之间做横档。

请大人帮助你将火柴点燃。

5.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将攀缘架和梯子涂上颜色。

等其晾干。

6.将一个卫生卷纸筒剪成几段,涂上颜色以后,晾干。

7.用胶水将攀缘架、梯子和铁环粘贴在操场底面上。

8.用一个小枝条和两截线绳做一个秋千。

将另外一截线绳绑在支架和盒子一角。

另外我们还要放置一些小树枝和新鲜的树叶,这样操场就准备就绪,可以投入使用了。

千万不要忘了玩完了以后,将毛毛虫放回原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