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与海西建设 (1)

合集下载

闽南文化圈建设的战略构想纲要

闽南文化圈建设的战略构想纲要

角 ” 闻名 的厦 门 、漳 州 、泉 州 三 地 是 闽 南
文 化 生态 保 护 实 验 区 。 这 种保 护实 验 区 的
设 立 意义 重 大 。从 中 国 全 局来 看 ,这 是 增 强我 国 “ 化软实力 ”途径 的积极探索 . 文
是 文 化遗 产 保 护 方 式 的 重 要转 变 ;从 福 建
这个 意 义 上 讲 ,闽南 文化 生 态 保 护 实 验 区
的 设 立 及 其 倾 力 打 造 的 闽 南 文 化 圈 .是 “ 化 先 行 ”理 念 的 绝 佳 体 现 。 “ 化 先 文 文 行 ” 的先 行 区 之 所 以光 荣 地 落 闽 南 地 区 . 是 因为她 具有 特殊 地缘 优势 与人 文优 势 。
多 样 性 、完整 性 和 独 特 性 从 根 本 上 讲 ,闽
南 文 化 生 态保 护 实 验 区建 设 意 在 提 升 闽南
在 我 省 的宣 传 思 想 文 化 工作 在 “ 两个 先 行
区” 建设 中 的重 要 地 位 ,同 时 也 为宣 传 思
文 化 的影 响力 、凝 聚 力 、传 播 力 ,服 务 于
界 ”理 念 的 有 机 组成 部 分 , 自然 也 是 事关
包 括 除 台湾地 区以外 世 界各 地 的统 战 工作 ,
团结海 内外一 切 可 以 团结力 量 的文化 支撑 。
因此 闽南 文 化 圈 的规 划 、建 设 和 发 展 都 应
当贯 彻 整 体 利 益 原 则 ,要 有 全 局 观 念 和 大
南 地 区乃 至 整 个 海 西 经 济 社 会 文 化 的 全 面 进 步 。另 一 件 是 建 立 闽 南 文 化 大 观 园 。 闽
局 意识 。这 也 是 事 关 闽 南 文 化 圈 建 设 健 康

闽南文化与海洋文化

闽南文化与海洋文化

闽南文化与海洋文化
谢重光
【期刊名称】《闽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22()4
【摘要】首先阐释了闽南地区的海交条件、原有的富有海洋冒险精神的种族基础,进而探讨唐代以降蕃客源源到来与入居之后,各民族成分交流融合,形成了汉民族福佬民系,不断强化闽南文化中的海洋文化精神的情形,并着重从重商、对外拓殖与包容精神等族群性格方面阐释了闽南海洋文化的主要表现。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谢重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闽南文化先大陆后海洋的空间运行逻辑——闽南史前技术文化的考古学意义
2.闽南文化新视野——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综述
3.闽南文化的海洋叙事
——以闽南语民间歌谣为视点4.从海洋文化到闽南海洋文化的概念界说——工作世界意义、本质与精神结构5.闽南文化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海洋·非遗文化论坛(厦门)学术成果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厦门作为中国海岛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闽南文化的核心地带。

厦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东方雅居乐园”,深受世人喜爱。

闽南建筑风格是厦门的一大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及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美学。

下面将深入探讨厦门闽南建筑风格的鉴赏。

一、独特的建筑风格特点1. 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厦门位于海滨,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建筑风格中带有浓厚的海洋元素,如渔船、渔网、海洋生物等。

许多建筑外墙都绘有海洋生物的图案,以及海中捕捞的场景,体现了闽南地区丰富的海洋文化。

2. 精美的建筑雕刻闽南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精美的建筑雕刻。

在建筑的柱子、门楼、窗户等部位都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绝伦的雕刻。

这些雕刻大多以花鸟鱼虫和神话传说故事为题材,具有浓厚的闽南民俗特色。

3. 独特的屋顶风格闽南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歇山式、披山式等特有的风格,屋顶常常加上凸起的燕尾、翼角,形状优美、别致。

屋顶上常常镶嵌着精美的琉璃、彩瓦,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4. 独特的建筑布局闽南建筑的建筑布局一般比较复杂,有前序、中间厅、后罩房等不同的空间布局。

前序常是开放式的空间,适合做为庭院,中间厅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后罩房则是供居住之用。

这样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独特气质和文化特色。

二、经典的闽南建筑代表1. 鸿山别墅鸿山别墅是厦门最为著名的民宅之一,也是当地保存完好的典型闽南建筑代表。

别墅坐落在鸿山路,占地近4万平方米,是一处集园林、宅第、民宅为一体的传统建筑。

鸿山别墅建于20世纪初期,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细腻,被誉为“门面楼”之一。

2. 思明区老城区思明区老城区是闽南民居保护富饶区域,这里的建筑大多由砖木结构搭建而成,屋顶多为歇山式,屋檐下雕刻精美,典型的闽南民居。

3. 厦门大学白城沙白城沙是厦门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26年,是一座仿古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其外墙装饰繁复,雕刻细腻,屋顶采用典型的歇山式,是迄今为止,保护最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建筑。

福州海西文化演讲稿

福州海西文化演讲稿

福州海西文化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福州海西文化。

福州,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
城市,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海西文化更是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海西文化源远流长,它是福州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支脉。

海西文化是指福
州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它融合了闽南、客家、闽北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海西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特色,成为福州文化的瑰宝。

其次,海西文化在福州的建筑、宗教、饮食、传统习俗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福州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民居、庙宇、城楼等,它们展现了海西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独特魅力。

而在宗教方面,福州的道教、佛教、儒家等信仰也都融合了海西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此外,福州的饮食文化也不可忽视,海西文化为福州的美食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元素,如闽菜、客家菜等都是海西文化的代表。

而在传统习俗方面,海西文化也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节日、民俗活动,如元宵节的花灯会、清明节的扫墓活动等,这些都是海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海西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
流的加深,海西文化也在不断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海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福州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福州海西文化作为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
独特的文化特色,为福州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海西文化,让其独特的魅力继续闪耀在福州这座古老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谢谢大家!。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 (一)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有着强大的辐 射作用 虽然,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兼收并蓄了外来文化。但是,台湾 文化更多的是保留了闽南文化的共性和特 点。只要有闽南籍台湾同胞居住的地方, 也都能显示出闽南文化深刻的内涵。
(三)闽南文化对海峡两岸关系发 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 海峡两岸闽南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认 同感。这种认同感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 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推动着两岸关系朝着祖国 统一、民族团结的方向发展,谱写了抵御外侮、 维护统一、奋发图强的历史篇章。
(二)闽南文化对台湾同胞有着强 大的吸引作用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论是在荷兰 殖民者占领台湾的岁月里,还是在郑成功 收复台湾的年代里;不论是在清政府实行 “海禁”的岁月里,还是在清朝政府统一 台湾,实行“闽台一家”的年代里;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 了解
• 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第一 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2009年7月漳州市出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建设规划(试行)》,提出分三阶段保护闽 南文化,其中包括在中小学开设传统闽南民俗文 化课程,鼓励青少年学讲闽南话,提倡公务员学 习闽南话,联合高校培养闽南学学科方向的高层 次研究人才等。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 有一种精神,叫闽南文化。闽南文化 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重乡崇祖的生活哲 学、爱拼敢赢的价值观念、输赢笑笑的精 神气质和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 • 有一种血脉,叫闽南文化。闽南民系 族群是古代中原汉人多批次大规模入闽, 并与当地闽越遗民逐渐融合而成的。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闽南文化
课程:毛概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 • • • • 一、什么是闽南文化 二、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福建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发源地,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闽南地区,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戏曲形式在当地广受欢迎。

这些戏曲形式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剧情内容吸引着观众,传承着闽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扎染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传统,展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众多游客。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弯曲的飞檐形式,建筑内外装饰精美,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除了艺术和建筑,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

许多宗教建筑和庙宇也成为了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最后,闽南地区的美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

著名的闽南菜系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精致的烹饪工艺吸引着众多食客,成为了闽南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都展现了闽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闽南地区的文化内涵,更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寄托。

希望闽南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简介

闽南文化简介

闽南文化简介说起闽南,嘿,那可是个有味道的地方,满满的都是故事和风情。

咱们先来聊聊这闽南文化,它就像是一碗热腾腾的海蛎煎,外焦里嫩,鲜香四溢,让人一尝难忘。

你走在闽南的街巷里,耳边就能听到那软糯的闽南话,像是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温柔又带着点俏皮。

老一辈的人聚在一起,用这独特的语言聊着家常,那种亲切感,就像是回到了童年的老屋,心里头暖洋洋的。

说到闽南,不得不提的就是那些古老的建筑了。

红砖古厝,一座座错落有致,就像是从历史画卷里走出来的。

那红砖,红得鲜艳,红得热烈,就像是闽南人对生活的热爱,从不褪色。

屋顶上的燕尾脊,高高翘起,像是在诉说着这里的辉煌与梦想。

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整个闽南都笼罩在一片温馨祥和之中。

当然啦,闽南的文化可不止这些。

这里的戏曲,也是一绝。

歌仔戏、高甲戏,那唱腔,那身段,一板一眼,都透着浓浓的闽南韵味。

尤其是那歌仔戏,唱词里藏着家长里短,道尽了人间烟火。

每逢节假日,村里的戏台上总是热闹非凡,乡亲们围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那叫一个过瘾!再来说说闽南的美食吧。

那可真是个个都是宝啊!海鲜就不用说了,新鲜得能掐出水来。

还有那土笋冻、沙茶面、烧肉粽……每一样都是舌尖上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就说那土笋冻吧,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Q 弹爽滑,再蘸上点特制的酱料,哎呀,那滋味,简直了!闽南人还特别讲究“人情味”。

邻里之间,就像是一家人一样,谁家有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这种淳朴的民风,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

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那份热闹和喜庆,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除了这些,闽南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节庆活动。

比如端午节的时候,除了划龙舟、吃粽子外,闽南人还会举行“抓鸭子”的比赛,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还有中秋节的博饼活动,也是闽南的一大特色。

一家人围在一起掷骰子,欢声笑语不断,那份快乐和幸福,真是难以言表。

总之啊,闽南文化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性不仅使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极具区域特色,而且是闽商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支持。

事实上,以闽商为代表的中国比欧洲更早走向海洋,并以渐进的方式向近代转型。

宋元时期,福建是中国经济最繁盛的地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赫赫有名。

闽商是老欧洲了解中国的第一窗口。

在16--19世纪,以海外扩张为特征的资本主义东来的时候,闽商是唯一的一支能与他们进行对话的力量。

持久、规模化的闽商活动,不仅带来了中外物流的交换,更是世界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圈的建立。

闽商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历史也在闽商的身上落下了诸多的尘埃。

今天,当21世纪的全球经济格局把再一次的机遇放在福建人面前时,我们重振闽中雄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拂去尘埃,寻找造就辉煌的文化支持是我们讨论闽文化意义所在。

闽文化的特色是开放与冒险我们认为“闽”是自古以来就在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族类。

闽文化的特质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多山”、“滨海”抚育了闽人的海洋文化。

历代从北方入闽的汉人和从海上东来的穆斯林都有一种不安于现状的情愫,在福建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他们于闽文化的开放、冒险精神一拍即合,演绎了数千年的海上发展史。

中国是东亚的大陆国家,也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

中华民族包涵了像“闽”这样的海洋族类,海洋发展是沿海地区的传统,闽文化代表了中国走向海洋的内发性力量。

早在周朝的典籍《周礼》中就有对“闽”或“七闽”的记载。

在先秦既已存在的《山海经》载“闽在海中”。

闽人“以海为田”、“以舟为车”。

闽族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可用“滨海”、“多山”来概括。

应该说人类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是先民们为在该环境中得以生存而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结。

我们相信这些“行为方式”起码由两个不同的层面构成:核心文化与次要文化。

所谓核心文化是与生计活动相关的一群特征,由于其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生产力尚未发展到人类能够控制或是改变环境的漫长阶段里,该核心文化在特定的区域中不断得以加强,并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评判标准、行为规范、礼仪习俗与审美原则。

可以说,核心文化决定了一个区域文化区别与另一个区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而次要文化则是在不同的时期易受外界的压力或是内部的改革而产生变化的文化层面,它构成了区域文化的丰富与多彩。

以闽文化的主体区域之一福建为例,福建多山,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

“多山”成就了“七闽”之地作为独特文化区域的存在,“山”与“水”形成了有益的互动,保障了物种与资源的多样性。

“多山”的意义不仅在于说明福建的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2·39%,“山地丘陵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国沿海各省区与亚热带东部各省区中居前列”。

(<福建省志地理志>第一页方志出版社2001年12月)更重要的是福建的“山”使得福建的水系相对独立、完整,在工业文化改变福建人的生活方式之前,这种水系对闽族相对独立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特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福建省绝大多数水系发源在省内、流经省内,并注入福建海域。

只有个别河流发源于本省而流入邻省,如汀江的下游韩江;或是发源于浙江而流入本省,如交溪、建江的个别支流。

而这些地区正是古代的“七闽”之地。

滨海是福建地理环境上的另一特征,它造就了福建海洋文化的冒险与开放;其具体表现方式就是形成了出海打拼的集体无意识。

福建西部的武夷山脉与东西部的洞宫山成为福建与西、北内陆的障阻;而向东、向南的海洋发展却是闽族先民更可能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

目前,福建的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千米,其中20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渔场面积就有12·51万平方千米,比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还大。

且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近岸岛屿星罗棋布,海洋资源丰富多样。

在远古时代,同样的自然条件使得沿海的闽族先民更多选择了“以海为田”、“以舟为车”的生存方式。

这就是我们认为闽族的文化特质是海洋文化的生态依据。

中原汉人大规模移民入闽的有军事行为和避难行为两类。

由于福建的地理环境历代朝廷对其用兵多采用军屯制,规模较大的有:西汉出兵灭闽越;三国孙吴对闽多次用兵;唐高宗从总章二年(669年)始,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5000千余人,后又援兵58姓,共万余人入闽。

中原汉人避难入闽,大规模的也有两次:唐末,河南王氏以及随后的36姓落藉闽地;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的入闽者。

此外,各个时期因灾荒、战乱、疾病流行以及各种原因而零星入闽者络绎不绝。

由此可见,以汉朝为界,从远古就有的小规模入闽移民,都消融到闽人之中了。

从汉到三国,闽地的民族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自晋经唐到宋,经过几次民族融合高潮,闽地人口逐渐改变为以汉人为主。

入闽的汉人时间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他们总觉得生命中有一种躁动的力量,在一定的程度上,他们都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不安分者,就像当年乘上“五月花”号离开英国海岸、驶向北美洲的开拓者一样,他们要到“新大陆”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汉人迁入福建、与闽人互相融合的路线图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力量的存在:中原汉人大量迁入闽西与闽北山区——部分山区人口向沿海迁移——部分沿海人口向海外迁移。

宋元年间从海上东来的穆斯林的冒险个性与海洋文化特色是不言而预的,他们与早期入闽汉人的冒险个性一道,以极快的速度和当地闽族的海洋文化一拍即合,并且,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不断强化闽文化中的海洋性质,闽族的海洋性文化以出洋、经商为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心态上以“为天下先”的拚搏精神与兼收并蓄的开放状态为引导。

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他们实现了全球文化格局中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同时,闽文化在异质文化的撞击中,不断地重塑、丰满自己,在中华文化中形成了一支富有区域个性的奇葩。

闽商是闽文化的代表者闽文化由于开放而敢于吸纳,由于冒险而敢为天下先。

闽商在长期的海洋经济活动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创造力。

在明清之际,福建的海商集团显现了早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一切特征,而“小户”“散客”却凸现了股份制的经营模式。

当世界大潮席卷而来时,闽商的经济活动已经被纳入到世界海洋经济和全球性的市场之中。

同时,明清统治者却以“海禁”把中国阻拦在世界潮流之外,闽商与之产生了激烈的冲突,闽文化以各种扭曲的形式反抗着。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春夏刮东南风,秋冬刮东北风;可以说,有规律的季风、太平洋西岸星罗棋布的岛屿、以及洋流的作用,在以木质帆船为主的古代,都给闽人的航海带来很大的便利。

秋冬,他们远航东南亚,夏季返航;春夏,他们北上朝鲜、日本,秋季返航。

远古时期,闽人是以无数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对台湾海峡季风规律的掌握。

到了元大德8年(1304年),《大德南海志》开始记载从福建出海的一些航路。

据载,福建出海的航路分东、西洋;所谓东、西洋,一般以文莱为界。

开放较早的是西洋航路。

从现有的资料看,宋元时代,闽船亦固定往来与今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并以占城、柬埔寨、暹罗、大泥、旧港、万丹、马神为中转港,形成交叉的东南亚海域航路网络。

又以马六甲、阿齐为基地,进入印度洋海域,连接通往南亚、西亚的航线。

郑和七下西洋正是利用了这条闽船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航路网络。

如果说,在西洋的水面上还能遇见广东的船民;那么,在东洋的洋面上,闽人可以独步天下了。

古代福建人将今日本、菲律宾、摩鲁加群岛、苏禄群岛、北波萝洲一带称为东洋。

早在五代王审知时期,为了避免在南海上与南汉地广东海商发生严重的冲突,王审知在闽东开辟了甘棠港,鼓励海商繁荣东洋航线。

往北,其航路终点是琉球、长绮、汉城。

往南走,他们横渡台湾海峡、经澎湖、台湾、到达菲律宾北部。

这东洋上的北路与南路,到了明清,接上了东来的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玩出了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第一,明朝闽南的走私港-九龙江入海口的月港迅速崛起,成为“福建-菲律宾-美洲”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端。

16世纪,东来的西班牙人只能以菲律宾为据点与闽商贸易。

在此之前,闽南每年有2-4条船到马尼拉做生意。

起初,西班牙人对福建商人采取招徕政策,国内又逢“海禁”正式解除(1567年),1580年,到菲律宾的中国商船有4-50艘,其中80%是闽船。

从月港远贩马尼拉的中国货物主要是生丝与丝织品。

这些货物又由马尼拉运往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

一直到18世纪末,在墨西哥的进口总值中,丝绸等来自中国的商品还高居63%。

大帆船从墨西哥运到菲律宾的银圆和其他货物,其中,白银大多数流入中国。

这条丝绸之路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丝绸与墨西哥白银的交换。

同时,这条丝绸之路给两国的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丝输入美洲,促进了墨西哥纺织工业的发展;大量丝绸输出,刺激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漳州、厦门等城市的形成。

通过这条道路,美洲的农作物,如番薯、烟草、玉蜀黍传到了福建,给中国带来了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件,明末清初兴起的郑氏海商集团。

从郑芝龙、郑成功到郑经,17世纪的7-80年间,郑氏海商集团表现出了一切早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特征。

郑芝龙从1623年随当年的大海商、泉州人李旦开始,到了1628年,形成了一支拥有千艘海船的海上武装贸易力量。

同年,郑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为海防游击,三年升都督。

在明朝庭的支持下,消灭了其他的海寇集团,兼并了他们的人马,实力大为膨胀,从而控制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

郑成功起兵反清,在17世纪中叶,郑以厦门为基地,维持了一支庞大的贸易船队,他们南向取粮于惠、潮,中向取货于泉、漳,北向取材于福、温。

对外则从厦门直航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或者从事海上三角贸易,既从厦门将中国货物运销东南亚,再北上将东南亚货物转运日本,贩取所需的物品返航厦门。

郑成功对外贸易的范围很广,从日本的长崎至琉球、东京(越南北部)、广南,以及东南亚各地,其中尤以与日本、东京、暹罗以及荷兰殖民者的贸易最为密切。

郑氏海商集团在商业上采取了“海陆十大商”分工合作的经营方式。

“海五商”是设在厦门及附近各地的“仁、义、礼、智、信”海商机构;“陆五商”是指设在浙南地区的“金、木、水、火、土”陆上采购团队。

“陆五商”先行领取公款,采购各种货品,交达“海五商”后,再向郑氏国库结帐,并领取下次购货款。

“海五商”则“建置海船,每一字号下各设有船十二只”。

接受货物后,就装运出洋贸易,将货售出后将款交于郑氏公库。

应该说,在郑氏集团覆没之时,以郑氏集团为代表的闽商,是一只可以与欧洲资本主义公平贸易、相互学习的力量。

闽人的出洋贸易只是个别阶层的事、还是事涉福建社会各个阶层?明朝崇祯年间,兵部尚书梁庭栋上书朝廷:每年春夏东南风季节,福建“怀资贩洋”的海商,以及充当“篙师、长年”的“入海求衣食者”,人数达10余万计。

可见,出洋经商的包括了社会各阶层。

而各阶层的经营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或出本贩番,或造船下海,或勾引贼党,或接济夷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