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宋代:刘克庄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译文: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熟读一卷《阴符》,能开两石硬弓,手提百斤宝刀。

更有玉花骢喷着粗气,挥舞马鞭,鞭梢作响,鞭快如电;展开乌丝阑,醉中的墨迹如蛟龙跳跃。

与之谈笑的是勤奋攻读的书生、行侠仗义的豪客,都值得寄信相召。

依稀记得,曾经主动请缨出战南越事,草拟檄文征讨辽兵。

当年目视云霄。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当年我傲岸不羁、目视云霄,谁肯信,如今竟落得为五斗米而折腰。

草草南归,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令人十分惆怅;遥遥北望,却不见故都长安。

年华已老,胸中郁结着不平之气,高歌后仍需用酒浇灭。

罢了罢了,但见帽子两边鬓发渐白,镜中容颜日益憔悴。

注释:一卷阴符,二石(dàn)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cōng)喷,鸣鞭电抹,乌丝阑(lán)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qiú)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yīng)系粤,草檄(xí)征辽。

阴符:古兵书名。

阴符经。

旧题黄帝撰,言虚无之道.修炼之术。

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

而黄帝阴符入道家,判然两书。

此当指《周书阴符》。

二石:古代计量单位,约为现在的二百四十斤。

玉花骢:又称菊花青,是一种良马。

喷:吐气。

电抹:形容宝马飞奔,迅如闪电。

宋代最经典的12首豪放词,读了每一首都会让你热血沸腾

宋代最经典的12首豪放词,读了每一首都会让你热血沸腾

宋代最经典的12首豪放词,读了每一首都会让你热血沸腾词是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基本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派别。

“婉约”、“豪放”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

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了婉约派与豪放派这两大词派的不同风格。

婉约词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第一名:《满江红·怒发冲冠》《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

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

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试望阴山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

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

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

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

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只凄凉绝塞,峨眉遗冢;梢沉腐草,骏骨空台。

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

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翻译遥望塞外的阴山,不禁让人无限伤怀,徘徊不语。

只见几座青峰高耸入云,仿佛离天只有几尺的距离,眼前黄沙遍地,不见一丝尘埃。

碎叶城早已荒芜,拂云堆也遥远得看不见,只看见飞翔云外的雕鹰和凝聚着寒冷的雾气。

我正在这里徘徊不前,忽然听到山崖上巨石撞击的声音,就像是万丈深壑里发出的隆隆雷声。

边塞的荒凉叫人看了愁苦满怀,更何况我平生的惆怅已经很多了。

想到王昭君凄凉出塞,美人已去,但青冢犹存,而那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是燕昭王为迎接天下贤达而筑的黄金台的遗迹、河流依然向北流去,北斗斗柄仍是横斜向南,愁苦的人已经未老先衰,两鬓已生出星星白发在秋风中回首往事,愁苦满怀。

注释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簇:簇拥,聚集。

几簇:丛集的样子。

匝地:满地,遍地。

碎叶城:唐代古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堆上有中受降城,并建有拂云祠。

雕:雕鹰。

惨不开:聚成一片愁惨、凄凉的景象。

踟蹰:徘徊不前。

绝塞:极远的边塞。

蛾眉遗冢:谓古代和亲女子之墓。

骏骨:骏马之骨。

斗柄:即构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颗星。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容若随副都统郎坦、公彭春等人“觇梭龙”,即侦察东北雅克萨一代罗刹势力的入侵情况,途中思家心切,写下这首《沁园春》。

赏析上片描绘塞外风光惊心动魄的场面。

起句“试望阴山”,先廓定视野,继后写“试望”的心境和感受:“黯然销魂,无言徘徊。

沁园春原文及赏析

沁园春原文及赏析

沁园春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沁园春原文及赏析沁园春原文及赏析原文: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沁园春译文及赏析

沁园春译文及赏析

沁园春译文及赏析沁园春 - 译文及赏析沁园春 - 文本内地中国风景区,一公里百度自然。

蓝天,白云,翠绿植物,优美的湖泊,奇特的山峰,古朴的村庄。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荷花盛开,三叶莲闪耀阳光。

湖边的杨树,好像在和湖水亲密接触。

溪水缓慢流过,山涧清澈见底。

芳草如茵,野花五彩缤纷。

一座古老的木屋,低矮,却透露着岁月的历程。

炊烟裹挟着村民的智慧和勤劳,上升到空中。

鲜红的飘带高悬在房檐,传达着节日的喜悦。

孩子们在乡村小道上奔跑嬉戏,天真的笑容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沈思的老人,静静坐在庭院,皱纹记录着他一生的经历。

一个老牛悠闲地在田间吃草,舌头咀嚼着鲜嫩的青草。

沁园春 - 译文春天来到我的心里,它是中国风景的绝佳代表。

在内地的一个风景区,每一英里都有百度的草地。

蓝天上散布着白云,青绿的植物为大地披上了华衣。

湖泊闪耀着优美的光芒,与山峰相映成趣,古朴的村庄增添了一抹乡土的味道。

湖面上波光粼粼,荷花盛开,三叶莲闪耀阳光。

湖边的杨树伸出亲密的枝条,彷佛与湖水相拥相融。

溪水悠悠流过,山涧清澈见底。

芳草如茵,野花五彩缤纷,真是大自然的瑰宝。

一座古老的木屋,虽然低矮,但见证了岁月的流转。

炊烟缭绕着村民的智慧和勤劳,飘升到苍穹之上。

鲜红的飘带高悬在房檐,传达着节日的欢乐。

孩子们在乡村小道上奔跑嬉戏,天真的笑容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一位老人静静坐在庭院,脸上的皱纹记录着他一生的沧桑。

一头老牛悠闲地在田间吃草,舌头细嚼着鲜嫩的青草。

沁园春 - 赏析《沁园春》是一首描述中国农村田园风光的春天的诗歌。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如蓝天、白云、翠绿植物、湖泊、山峰、村庄等,给人们带来一种宜人的视觉体验。

诗歌以内地的中国风景区为背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过描绘湖泊上开满荷花、杨树与湖水的亲密联系,诗人呈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

桃李芬芳,草木青翠,野花的五彩斑斓,营造出了一个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春天。

诗人还运用了人物形象,如孩子们的天真笑容、沉思的老人以及悠闲吃草的老牛等,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的独特氛围和人们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沁园春》古诗原文及鉴赏

《沁园春》古诗原文及鉴赏

《沁园春》古诗原文及鉴赏《沁园春》古诗原文及鉴赏沁园春刘将孙大桥名清江桥,在樟镇十里许,有无闻翁赋《沁园春》、《满庭芳》二阕,书避乱所见女子,末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极俚。

后有螺川杨氏和二首,又自序杨嫁罗,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骑迫,间逃入山,卒不免于驱掠。

行三日,经此桥,睹无闻二词,以为特未见其苦,乃和于壁。

复云“观者毋谓弄笔墨非好人家儿女”。

此词虽俚,谅当近情,而首及权奸误国。

又云“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又云“错应谁铸”,皆追记往日之事,甚可哀也。

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

适触于目,因其调为赋一词,悉叙其意,辞不足而情有余悲矣。

流水断桥,坏壁春风,一曲韦娘。

记宰相开元,弄权疮痏;全家骆谷,追骑仓皇。

彩凤随鸦,琼奴失意,可似人间白面郎。

知他是、燕南牧马,塞北驱羊?啼痕自诉哀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

叹国手无棋,危途何策;书窗如梦,世路方长。

青冢琵琶,穹庐笳拍,未比渠侬泪万行。

二十载,竟何时委玉,何地埋香。

鉴赏这是一首血泪哀词。

据作者自序称。

在樟树镇的清江桥上,有无闻翁与杨氏女子回首题壁词,记述了元兵南犯时掳掠妇女的行为。

其中杨氏所和《沁园春》乃自诉其悲惨遭遇,语尤沉痛。

作者遂隐括其事,为赋此词,以写其家国沦亡之恸。

在两宋词坛上,如此深刻、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之作,实不多见。

首起三句点出留题的地点。

流水与断桥,坏壁与春风,这些意象背反的景物,被作者故意扭合到一起。

形成强烈的对此,使断壁颓垣的惨象更为突出,加重了凄苦的意味。

“韦娘”句活用刘禹锡“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意。

用以指代杨氏的题词(《杜韦娘》也是词曲名),并兼有怜其才艺、哀其命运的含义在内。

“记”下所领四句,笔颇曲折。

是用唐代的开元、天宝之际的.典实来比喻宋末政局,并以之概述杨氏题词的内容。

“疮痏”,创伤,此比喻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

“骆谷”为通往巴蜀的要道。

安史乱作,人民仓皇避兵,杜甫《绝句》云:“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

《沁园春》拼音版及注释

《沁园春》拼音版及注释

《沁园春》拼音版及注释《沁园春》拼音版及注释《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所写,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沁园春》拼音版及注释,希望能帮到大家!沁园春(qìn yuán chūn)长沙(cháng shā)独立寒秋(dú lì hán qiū),湘江北去(xiāng jiāng běi qù),橘子洲头(jú zi zhōu tóu)。

看万山红遍(kàn wàn shān hóng biàn),层林尽染(céng lín jìn rǎn);漫江碧透(màn jiāng bì tòu),百舸争流(bǎi gě zhēng liú)。

鹰击长空(yīngjīchángkōng),鱼翔浅底(yú xiáng qiǎn dǐ),万类霜天竞自由(wàn lèi shuāng tiān jìng zì yóu)。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问苍茫大地(wèn cāng máng dà dì),谁主沉浮(shuí zhǔ chén fú)?携来百侣曾游(xié lái bǎi lǚ céngyou),忆往昔峥嵘岁月稠(yì wǎng xī zhēng róng suì yuè chóu)。

恰同学少年(qià tóng xué shào nián),风华正茂(fēng huá zhèng mào);书生意气(shū shēng yì qì),挥斥方遒(huī chì fāng qiú)。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沁园春原文:
思之鄙人也。

期思属弋阳郡,此地旧属弋阳县。

虽古之弋阳、期思,见之图记者不同,然有弋阳则有期思也。

桥坏复成,父老请余赋,作沁园春以证之有美人兮,玉珮琼琚,吾梦见之。

问斜阳犹照,渔樵故里,长桥谁记,今古期思。

物化苍茫,神游仿佛,春与猿吟秋鹤飞。

还惊笑,向晴波忽见,千丈虹霓。

觉来西望崔嵬。

更上有青枫下有溪。

待空山自荐,寒泉秋菊,中流却送,桂棹兰旗。

万事长嗟,百年双鬓,吾非斯人谁与归。

凭阑久,正清愁未了,醉墨休题。

诗词作品:沁园春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诗词归类:【秋天】、【写景】、【悲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翻译赏析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作者为清代诗人、文学家刘过。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

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

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

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赏析】
刘过是布衣之士,但他一生关心北伐,热衷于祖国的统一。

加之他的词闻名天下,所以宋史虚称他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气义撼当世”(见《龙洲词跋》)。

因此,刘过与当时某些将领有过交往。

词题中“张路分”,姓张,担任路分都监的官职,生平不详。

路分都监为宋代路一级的军事长官。

古代军队常于秋天演习,由长官检阅,故称“秋阅”。

这首词记录了张路分举行“秋阅”的壮观场景,描绘了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抒发ORg了作者北伐抗金的强烈愿望和祖国统一的爱国激情。

首三句从听觉上写演习开始前和开始时的景况。

“万马”,说明演
习规模之大。

“万马”而“不嘶”,让人想见军容之整肃,军纪之严明。

在如此寂静之中,突然响起了“一声寒角”,显得格外嘹亮清澈。

“寒”字,不仅暗应词题之“秋”,也烘托了一派肃杀气氛。

而“寒角”只“一声”,就“令行柳营”,全军立即闻“声”而动,可见这支军队具有一种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下面从视觉上写开始后的情景。

“见秋原如掌”四句,从整体上写雄壮阵势。

“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从不同侧面描绘演兵场上的壮观景象:平原上枪林刀丛突现;铁骑奔驰,快如流星;队形纵横,变化莫测。

“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将,由分而总。

“人”,指张路分。

这时,他正在油幢军帐之中,按兵法指挥万马千军。

然而其仪态却是“羽扇从容裘带轻”,表现出一派儒雅风度:手执羽毛大扇,身着轻裘缓带,举止从容不迫,令人想起苏轼的《念奴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与演兵场上那种惊心动魄景象和将帅的风流儒雅之度恰成反照,既形成了文势上的起伏跌宕,也为下文描写张路分的文才诗情作了过渡。

“君知否”三句开始写张路分的文才诗情。

词人用设问转入,摄人眼目,但又不立即道出,而是先用“是山西将种”收束上文,意谓此乃天生将种,然后才说这位善于治军用兵的统帅“曾系诗盟”,即曾参加过诗人的集会。

行文顿挫有致,上下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人以立体感。

这三句歇拍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片的进一步描写奠定了基础。

下片换头两句,直承“曾系诗盟”而来。

“龙蛇纸上飞腾”,写其诗情之饱满,文思之敏捷,草书时笔走龙蛇。

这是正面刻画。

“看落笔、四筵风雨惊”,写其诗意绝妙,风雨为惊,四座无不倾倒,大有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况味。

这是侧面烘托。

行文至此,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形象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如果仅以赞扬人物的“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陆游《汉宫春》)为目的,则未足以使人物形象更具内蕴,而应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这是写其不屑于一己之荣升。

“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

”腰间利剑,他经常拂拭,以此剑杀却那占据中原的金国统治者,不足以遂其生平之志。

这几句前后又恰成反照:前四句从反面着笔,否定了意在封侯挂印;后三句从正面落墨,肯定了志在“还我河山”。

否定坚决有力,肯定斩钉截铁,将一个在“金瓯半缺”、“神州陆沉”时代的抗战派儒将的磊落胸襟豪情壮志揭示出来,令人肃然起敬。

至此,才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后三句写“秋阅”结束和作者的感受。

“归来晚”,说明演习时间之长。

“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随军乐队演奏之声,在作者听来,似乎已带上边地战场上的那种冲杀之声。

那里,“随军鼓吹”之所以幻化为“边声”,正说明词人北伐抗金心情之迫切,希望及早举兵。

这首词是以塑造一个抗战派儒将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的,词人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具有鲜明的浪漫主
义成分。

其中“不斩楼兰心不平”,既是通篇之巨眼,又是主人公之灵魂,同时也正是词人之心声。

在艺术上,作者精心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入词。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注意选择能反映人物生活情趣的细节入词,如“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羽扇从容裘带轻”。

二、注意选择能突出人物将帅之才的细节入词,如“拂拭腰间,吹毛剑在”等。

所以词中洋溢着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显得真实可感。

宋词中集中描绘军事场面与刻画军事将领形象的成功之作,并不多见。

这首词可谓佼佼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