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二语文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陕西省咸阳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201808140291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的。
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都如此说。
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
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
只有当他们争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
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
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
但进化是怎样取得的呢?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
2018最新试题资料-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高二语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高二语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5 c 高二年级语科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l—3题。
中国化西说的终结
刘学堂
中国化西说在西方学术界由已久,而在中西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则于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他将其与东南欧的特里波里等遗址的彩陶相比,发现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为了探寻彩陶的传播路线,安氏寻踪西进。
经调查,安特生认为甘青地区发现的大量陶器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可归入仰韶化,同时认为它们都是由西方传入,完善了中国化西说体系。
由于安特生的中国化西说是建立在考古学的基础上的,所以一经出笼,便在中国史学界引起极大的震动。
中国的学者们断然不能接受,但同时也感到要推翻安特生的观点,最终解决中国化起这样的大问题,在材料上还有许多实际困难。
1931年留学归国的梁思永,发掘了安阳高楼庄的后岗,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化层、龙化层、商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
梁先生的这一发现,对中国化西说是一个很大的冲。
2018年高二语文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咸阳市附答案)

2018年高二语文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咸阳市附答案)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的。
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都如此说。
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
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
只有当他们争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
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
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
但进化是怎样取得的呢?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
最新-高二年级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精品

高二年级2018-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36分)一、(每小题3分,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橱.(chú)窗溽.(rù)热迷离惝.(shǎng)恍土木形骸.(hái)B.湍.(tuān)急肖.(xiāo)像耳剽.(piāo)口熟三缄.(jiān)其口C.摈.(bìn)弃吾侪.(chái)花枯.(kū)草黄余音袅.(niǎo)袅D.喟.(kuì)然缙.(jìn)绅慷慨涕.(dì)泣咄.(duō)咄逼人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简练揣摩作壁上观狂放不羁好高务远B.汹涌澎湃梢纵即逝书写潦草完璧归赵C.政绩蜚然游手好闲叱咤风云破釜沉舟D.镇定神经任期届满山青水秀飞扬拔扈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小超的简历颇为“可观”: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本科毕业,专业是炙手可热....的计算机,技能一栏还写着“获得华为3COM认证网络工程师证书”等内容。
B.中国的体育界为什么在没有出成绩的时候,大家可以肝胆相照....,可以同生死共患难,而真出了成绩之后,却会出现这种师徒反目的现象呢?C.作为一个海洋国土比较辽阔的大国,通过例行性的演练,提升海军战斗力是行使其正当权利,别国不应对此说三道四....。
D.为了把工作落实到行动上,他率先搞了个对外“全面开放”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来投资。
然而,“庙”建好了,“和尚”却不多,那个阶段,开发区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人类最好的东西以前多以文字载体为主,电影问世以来,成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富有综合营养的精神食粮之一。
B.义务教育全免费如能在十一五期间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将是新世纪中国政府兴建的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一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一件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018最新试题资料-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调研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调研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下册期末调研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下册期末调研考试试卷(含答案)
5 c 牡一中2018——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学年语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
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言对继承中国传统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
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言得不偿失……
其实,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
而且言是现代汉语的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的。
“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言写成的。
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
世界四大明古国。
其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言功不可没。
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
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它的短小、凝练、意博、。
最新2018-2019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试题

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考生须知:试卷共5页,有4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创作的精髓.(suǐ)在于反映民生,作家要深入生活把握社会脉搏,要深入就得沉下水去,看到人世最为真实的一面,而非哗.(huá)众取宠,标新立异。
B.说理条理清楚,叙事详略得当,写景与抒情水乳交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读时要谨.(jǐn)记:既“不求甚解”,又不“囫囵吞.(tūn)枣”。
C.传统的语文学习重在对范文的含英咀.(jǔ)华,《古文观止》就是两位编者披沙捡金,从历代散文名篇中遴选了二百多篇读来朗.(láng)朗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D.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着.(zháo)力抨击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鞭挞.(tà)的是政客、官吏,揭露的是社会的黑暗、竞选中的倾轧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围棋人机大战,是指人类顶尖围棋手与计算机顶级围棋程序之间的围棋比赛。
[甲]近日,向世界等级分第一的中国围棋九段柯发起挑战的,是改进版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围棋”(又名“AlphaGo”)。
虽然柯洁三战告负,泪洒赛场的画面更是令人扼腕..。
[乙]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因此次巅峰之战得到极大的传播,棋圣聂卫平创造的狗老师这个的名字也迅速蹿红..网络。
[丙]关于人机大战的报道先充斥了国内各种媒体的“头条”,从而..就连围棋普及率极低的欧美国家,路透社、美联社、《纽约时报》……也紧随其后加入报道行列。
在各种关于“人类前途”的沸沸扬扬....的议论中,传统优雅的围棋和现代开放的姿态让自信的中国赢得国际赞誉。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扼腕B.蹿红C.从而D.沸沸扬扬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项目团队人数固然因分工合作的需要,“人多力量大”,但团队自身的管理协调成本也不能忽视,所以成员数最好是以三五人为宜。
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卷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除选择题外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須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
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依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②对于中国这样一种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中的两个优秀传统。
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
关于“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每个朝代等到政权相对稳定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制礼作乐,第二件做的事情就是修前朝的历史。
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
③西周初期人们反思夏商两代兴亡的原因。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他们看到夏代之前是大禹治水。
当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水灾治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拥护他才建立了夏朝。
可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却是荒淫暴虐,商部落在成汤的带领下终于推翻了夏朝,建立起商朝,老百姓歌颂他把人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
2018最新试题资料-江苏2018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有答案)

江苏2018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有答案)江苏--3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1)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 ▲
(2)本诗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请分点回答。
(4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 ▲ ,仁者乐。
(《论语里仁第四》)
②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雍也》)
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
(《论语子罕》)
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 。
(《论语卫灵》)
⑤罗衾不耐五更寒。
▲ ,▲ 。
(李煜《浪淘沙令》)
⑥合为时而著,▲ 。
(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现代阅读学类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执虚如盈
张丽钧
①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②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二语文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的。
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都如此说。
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
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
只有当他们争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
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
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
但进化是怎样取得的呢?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
人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试图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形态找出存在的基础。
不过,相信道理的正确,不等于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历史的实际问题。
即使在熟悉历史唯物论的学者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主观的或客观的,对同一历史问题也会出现认识上的分歧。
例如关于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便至少有四种见解:奴隶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领主封建社会,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社会。
每种见解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至今仍很难确定哪种见解称得上完全正确。
确定观念的存在基础如此之难,进而分析观念本身自然更难。
事实上,无论研究者对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持有何种见解,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给予肯定、否定或半肯定半否定的结论。
目前这些意见都有,而且都从历史材料中找到了依据。
因此,确定材料的性质以及所反映的时间,便成为讨论孔子思想的必要前提。
这一点对于研究他的政治见解尤其重要。
孔子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发表的政见自然也有复杂的背景。
不了解他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便不能正确判断他政见的是非。
而现在的研究水平还没有达到使人们可据此进行精确判断的程度,于是要取得一致的结论尚不可能。
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以期最终通过争论来弄清楚历史的真相。
(摘编自蔡尚思《孔子的思想体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编次的《春秋》一书,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认为这种动荡不安不是好事。
B.先秦到清代中叶,学者们的倾向、论证角度、判断逻辑不同,但都认同圣贤创造了社会秩序,社会动荡不安是坏事。
c.依据圣贤创造社会秩序,崩溃是非圣无法的结果,古代学者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观点有所不同。
D.受进化论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春秋时代的动荡不安有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社会的变动很可能就是社会进化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近代接受进化论的学者认为,后代先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认识要成熟、进步,社会制度也因此改变。
B.“世愈古而治愈盛”和“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这两种观点虽然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受到了唯心史观的影响。
c.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了唯物史观,他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找到了当时的观念形态存在的精准基础。
D.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它解决历史实际问题是两码事,由于种种原因,对春秋时代社会性质的认识仍有分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是否尊先王为圣贤、如何取法的意见,就可以判断出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肯定、否定还是半肯定半否定的实际立场。
B.确定春秋时代社会性质四种说法中的哪一种完全正确已经很难,分析孔子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政治思想自然更难。
c.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不能精确判断他政见的对错,学者们的结论就不可能一致。
D.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就有可能通过争论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鱼周海亮冬子小时候,家里穷。
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
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
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
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
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
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
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
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
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
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
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
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
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
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
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雕塑鱼。
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
木鱼也能。
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满桌人心照不宣。
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
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
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
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
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
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
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
他受到村人的说笑。
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
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败落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
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诞。
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
冬子说,或许是。
娘说,是你太无礼了。
冬子说,或许是。
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
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
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钢烂铁里翻出来。
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木头雕刻而成的鱼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
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
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
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
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一段写到了一个望不到尽头的饥饿的年代,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满桌的人都知道桌上的那条鱼是假鱼,但是都不愿说破,这反映了村里人虽然贫穷但都好面子的老好人性格特征。
c.一条木鱼竟能“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略带夸张的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美食对饥饿的冬子的诱惑。
D.一条木鱼,影响了冬子的一生,冬子曾经感到羞愧、困惑,而当他决定把长满虫眼的木鱼带回家的时候,或许已得到了解脱。
5.文章说“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这里的“沉重”是指什么?(5分)6.小说以冬子在生日那天将木鱼烹调好,端上桌让儿子吃鱼作为结尾,请说说这样安排的用意。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坚持依法办理,切实维护每个公民依法登记户口的合法权益;坚持区别情况,分类实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政策,坚持综合配套,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与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收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国籍管理等相关领域政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进一步完善户口登记政策,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加强户口登记管理,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切实保障每个公民依法登记一个常住户口,努力实现全国户口和公民身份号码准确性、唯一性、权威性的目标。
”(摘自《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材料二:方秀进行记录,形成较完整的登记册,登记册的内容非常详细,除个人信息外,还涉及父母的基本情况及父母与子女的社会关系。
生命登记资料与人口普查结合,可以为人口管理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
社会保障号(SSN)是美国政府进行人口管理的法宝和基石。
美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身份证,护照、驾照、信用卡等证件常常扮演身份证的角色,但它们的取得都必须以拥有一个社会保障号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