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文献查阅
热工基础参考文献

热工基础参考文献
热工基础是研究热能转换、传递以及热力系统运行规律的科学,它在能源、动力、环境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热工基础的重要参考文献:
1.《热工基础与应用》(第2版):这本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
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它主要介绍了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定律,以及工质的性质等内容。
2.《热工基础》:这本书讨论了热力学在工程上的研究与应用,涉及
能量转换方式和利用效率等技术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3.《热工基础第2版》: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的
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修订。
书中整合了“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
和“传热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既保持了各部分的独立性,又考虑了
知识的前后关联,力求整体上的协调统一。
这些文献不仅为热工基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或特定领域的应用,建议查阅相关专业期刊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引言: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热量的传递、热力学的变化和流体的运动。
在工程领域,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的研究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此领域相关的重要参考文献,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了解。
一、传热学参考文献1. 祝九胜、毛国礼、朱耀中编著的《传热学》这本教材是传热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涵盖了传热学的基本理论、传热过程和传热设备等内容。
书中详细介绍了传热的基本原理、传热模型和传热计算方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了阐述。
这本书不仅对于传热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于工程师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 凌宇和王勇等合著的《传热学实验技术与设备》这本书是传热学实验技术与设备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涵盖了传热学实验的各个方面,包括传热实验装置和传热实验方法等。
书中详细介绍了传热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本书对于进行传热实验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传热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二、工程热力学参考文献1. 吴健雄著的《热力学与工程热力学》这本书是工程热力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介绍了热力学的基本原理、热力学方程和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书中详细介绍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
这本书对于工程热力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力学的知识。
2. 徐吉康主编的《热力学各论》这本书对于工程热力学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热力学基础、热力学过程和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书中详细阐述了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知识,对于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非常有用。
三、流体力学参考文献1. 陈建兵、李非等合著的《流体力学》这本书是流体力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涵盖了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的运动和流体的力学性质等内容。
10种方法文献检索_1

1 研究生学习要会熟练运用三个工具最近让几个研究生查阅一些文献资料,结果几天下来查不到所需要的资料。
由此想到,现在可能还有一些研究有类似情况,今天在这里啰嗦几句,给还没有掌握基本获取文献信息的在研究生们几个建议。
这就是:(1)对国际文献资料的查阅,要熟练并灵活运用WEB OF SCIENCE(/)。
这个数据库是世界公认的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数据库之一。
关于它的介绍,这里引用一个从学校网站上下载的ppt供大家参考。
web of science(2)对于中文文献,建议熟练使用“中国知网”(/index.htm)。
目前这个网络数据库已经逐步在向WEB OF SCIENCE靠近,增加了很多功能。
具体可到网上查看。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见到类似上述ppt的介绍。
但其网站上有“帮助”(含使用手册和视频)可供大家学习参考。
(3)对于中英文兼顾的资料搜索,建议使用“Google 学术搜索”(/)。
Google 学术搜索提供可广泛搜索学术文献的简便方法。
您可以从一个位置搜索众多学科和资料来源:来自学术著作出版商、专业性社团、预印本、各大学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经同行评论的文章、论文、图书、摘要和文章。
Google 学术搜索可帮助您在整个学术领域中确定相关性最强的研究。
Google 学术搜索的功能有:从一个位置方便地搜索各种资源、查找报告、摘要及引用内容、通过您的图书馆或在Web 上查找完整的论文、了解任何科研领域的重要论文等。
有了以上这三个数据库工具,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并针对具体的问题能做到得心应手,对学习和研究来讲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 /blog/vcitym.htm2 推荐一个可以下载文献的好网站/该网站能搜索到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各杂志能够下载的年限不太一致,具体情况可能使用过之后才有更多的了解。
3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免费虚拟参考咨询与原文传递系统使用说明感谢rjgene的宣传,把广东省科技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和原文传递系统推介给广大虫友,不过有一点需要更正的是:这个地址不是一个免费下载原文的地址,而是一个基于用户互助和积分激励机制的免费原文传递和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在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少量用于个人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原文,请大家在使用本平台时,注意遵守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平台有一批热情的原文传递专家为大家服务;用户们通过该平台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也可以通过帮助其他人获得积分奖励;提交原文请求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平台的统一检索功能在指定的数据库中检索到所需文献题录后直接提交原文申请,也可以点击“原文请求”手动提交申请。
换热器文献综述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摘要:从管程强化和壳程强化两方面论述了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机理,指出了管壳式换热器今后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同时对换热器的防腐措施以及改进动向作了介绍。
关键词:强化传热;管壳式换热器;防腐Abstract: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wa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tube side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hell to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pointing out that the main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anti-corrosion measures well as improved trends were introduced. Keywords: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anti-corrosion引言管壳式换热器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换热设备,它具有高的可靠性和简单易用性。
特别是在较高参数的工况条件下,管壳式更显示了其独有的长处“目前在提高该类换热器性能所开展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适应高参数和各类有腐蚀介质的耐腐材料以及为大型化的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一、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研究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就是采用一定的措施增大换热设备的传热速率,力图用较少的传热面积或体积的设备来完成传热任务。
各种强化型换热器在石油、化工、制冷、航空、车辆、动力机械等工业部门己得到广泛应用。
强化传热已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
传热调研报告

传热调研报告传热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传热的相关知识、技术以及市场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开发传热技术和产品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传热的基本原理、传热介质、传热设备等内容。
2. 实地考察:参观传热设备制造商和应用场所,了解传热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
3. 专家访谈:采访传热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了解他们对传热技术和市场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内容:1. 传热原理: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和热传导、对流传热以及辐射传热等不同传热方式的原理,以及应用场景和限制。
2. 传热介质:调查不同传热介质的特性和应用情况,包括空气、水、油等常见传热介质的热导率、热容量等参数。
3. 传热设备:考察不同类型的传热设备,包括散热器、换热器、蒸发器等,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4. 传热技术:研究传热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了解新型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市场应用情况。
5. 市场应用:调查传热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市场应用情况,包括电力、石化、制冷空调等领域,了解其市场规模和潜力。
6. 建议和展望: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关于传热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四、调研结果:1. 传热原理:传热主要包括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传热方式的应用取决于实际情况和要求。
2. 传热介质:常见的传热介质包括空气、水、油等,其热导率、热容量等参数直接影响传热效果。
3. 传热设备:传热设备的类型繁多,不同类型的设备适用于不同的传热场景。
散热器主要用于散热降温,换热器用于传热回收,蒸发器用于制冷等。
4. 传热技术:传热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传热技术如纳米流体传热、相变材料传热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5. 市场应用:传热技术在电力、石化、制冷空调等行业有广泛应用,市场规模庞大,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6. 建议和展望:加强传热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传热效率,在更多领域推广应用传热技术,促进传热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整理)强化传热文献综述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结课作业学年学期:2014—2015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强化传热学生姓名:学号:提交时间:2015.3.26强化传热文献综述摘要:研究各种传热过程的强化问题来设计新颖的紧凑式换热器,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工作的紧迫任务,因而研究和开发强化传热技术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主要总结了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和强制对流沸腾换热、管束中强制对流换热、大容器沸腾换热和凝结换热的强化方法。
以及管壳式换热器和管内置扰流元件的强化传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强化传热;粗糙表面法;扩展表面法;扰流元件;机械强化法;静电场法引言工质的流动和传热在动力、核能、制冷、化工、石油乃至航空、火箭和航空等工业中是常见的。
这些工业的换热设备中广泛存在着各种传热问题。
以动力工业中的火力发电厂为例,蒸汽锅炉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复杂换热面。
燃料在炉膛中燃烧生产的热量,需要应用多种传热方式,通过炉膛散热面、对流蒸发受热面、过热器及省煤器加热工质,是工质汽化、过热成为能输往蒸汽轮机的符合要求的过热蒸汽。
此外,在锅炉尾部还装有利用排出烟气加热燃烧所需空气的空气预热器。
在电厂的热力系统中还装有各式给水加热器、蒸汽凝结器、燃油加热器等。
在这些设备中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传热问题。
换热器的合理设计、运转和改进对于节省资金、能源、金属和空间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1 强化传热的目的和意义1.1目的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
1.2意义研究各种传热过程的强化问题来设计新颖的紧凑式换热器,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工作的紧迫任务,因而研究和开发强化传热技术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2换热器中强化传热的途径及分类2.1途径:增加平均传热温差;扩大换热面积;提高传热系数。
液态金属绕流管束流动传热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S1 期液态金属绕流管束流动传热进展肖辉,张显均,兰治科,王苏豪,王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213)摘要:基于液态金属的螺旋管式换热器具有紧凑、换热能力强的特点,在热化学制氢、第四代核能、太阳能高温热发电、余热回收等能源化工系统极具价值,液态金属绕流管束流动传热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绕流管束湍流传热较复杂,实验和数值模拟难度较大,目前尚未有相关可靠文献综述,阻碍了该类换热器设计与技术进步。
本文回顾了液态金属绕流管束相关研究,首先指出了液态金属流动传热特性与其他流体的异同,然后简述并比较了液态金属流动传热经验关系式,推荐了该类型换热器设计的流动传热经验公式,紧接着应用经验关系式分别对比了不同工质绕流管束、液态金属流经不同流道的流动传热性能。
指出液态金属湍流传热具有一定强化潜力,且绕流管束带来形阻较大,建议采取减阻措施。
本文为后续涉及液态金属绕流管束的换热器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传热;对流;管束;液态金属;湍流中图分类号:TK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S1-0010-11Advances in flow and heat transfer research of liquid metal flowingacross tube bundlesXIAO Hui ,ZHANG Xianjun ,LAN Zhike ,WANG Suhao ,WANG Sheng(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Chengdu 610213, Sichuan, China)Abstract: The helical coiled tube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liquid met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ness and strong heat exchange capacity. It is valuable in energy and chemical systems such as thermochem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fourth-generation nuclear energy, high-temperature solar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and waste heat recovery.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ssues of liquid metal flowing across tube bundl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turbulent heat transfer flowing across tube bundles is complicated, and th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hanllenging. At present, there is no reliable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hindering the design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heat exchanger. This paper reviewe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researches on liquid metal flowing across tube bundles. Firstly, it was pointe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iquid metal and other fluids in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Then, it was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empirical relations of liquid metal. It was recommended empirical formulas for the design of this type of heat exchanger. Subsequently, by applying the recommended empirical relations,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working fluid was compared with flowing across tube bundles, and the liquid metal flowing through different flow channels was also compared. The turbulent heat transfer of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1221收稿日期:2023-07-18;修改稿日期:2023-10-28。
热质传递的国际期刊

热质传递的国际期刊关键词:翅片传热换热器空气-水扩展表面摘要:这项课题研究了在高雷诺数(4000-13000)范围内,翅片间距和翅片物质对波纹翅片管换热器供风端特性的影响。
测试样本是由含不同翅片间距(fp = 3.2, 4.2 and 6.2 mm)的铜和铝组成的。
研究发现从纯计数器和并联电路的排列中提出的一次平均效率方程可以很好地表示当前z模型排列的效率-传质单元数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在传热特性中(科尔本j因子)翅片间距让人怀疑是无关紧要的影响。
然而,当翅片间距增加到fp = 6.2 mm时,一种摩擦系数的可检测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翅片材料对于空气侧性能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1.简介在包含热传递的很多工业过程中,换热器是热力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设备。
工业应用的换热器中,其中一个最有利的配置是以翅片管换热器的形式存在的。
通常这种类型的换热器,主导热阻是在换热器的供风端。
因此提高翅片的几何结构是增强传热性能的一个方法。
许多翅片配置如光滑翅片、开缝翅片、百叶窗翅片、圆形翅片、环形翅片、螺旋翅片、复合翅片等已经在各种工业应用中使用了。
在上述翅片配置中,螺旋翅片易于生产,它在工业服务中是很普遍的。
然而,关于螺旋翅片管换热器的空气侧性能的研究却很少。
根据这些文献,波纹螺旋翅片在工业应用中是相当可靠的。
上述研究中,Nuntaphan等人是唯一用实验研究翅片间距对波纹螺旋翅片管换热器的空气侧性能的影响。
但是,这项研究只讨论了空气前缘速度(0.5-1.5 m/s)很低时的影响。
实际上,特别是工业服务,运行速度通常要高很多。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受翅片间距影响的螺旋式换热器的适用范围(Vfr达到6m/s)。
此外,翅片材料对空气侧性能的影响也在研究中。
2.数据简化当前的工作是采用Wongwises和Chokeman的试验装置进行的,包括测试部分、供气、水环、测试设备和数据采集。
空气和热水作为工质。
相关部件的详细说明可以从以往的研究中看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只具体介绍两种,补充辐射传热内容 及传热系数该如何计算 如何设计出一个干燥方案,一个干燥方案的组成。
务时借鉴的方法 解题步骤和参数参考
序号 1 2 3
书名 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 传热过程与设备
出版时间 2000.9 2002.1 2008.7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4 5 6
化学工程基础 高等传递过程原理 化工单元操作与实训
2001.7 2005.1 201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7
流体力学与传热
2004.8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数 主要内容 自己需要找的 374-384 课本上举出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只具体介绍两种,补充辐射传 辐射传热的概念 柴诚敬、张国亮 340-341 热边界层及对流传热系数 在容器边界,热量及传热系数该如何计算 匡国柱、史启才 330-332 教材给的是各种干燥需要用到的知识,我们该如何设计出一个干燥方案,一 干燥设计方案 51-98 管壳式换热器 朱跃钊、廖传华、史勇春 换热器的课外拓展知识 106-160 板片式换热器 103-104 高频介质加热和微波加热 104-105 红外线加热技术 武汉大学 82-84 热辐射 与2相结合 94-100 间壁式热交换器 与3相结合 王涛、朴香兰、朱慎林 28-36 物质的热导率 74-90 换热器型号的确定步骤 谢萍华、徐明仙 96-113 蒸发技术 蒸发操作任务时借鉴的方法 170-179 干燥工艺参数的确定 计算干燥题目时的解题步骤和参数参考 225-226 多效蒸发的计算(蒸发) 邹华生、钟理、伍钦 173-179 辐射传热 结合2、4有关内容 182-183 总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