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医中的“药引”

合集下载

古今名医奇异药引(逸闻趣事)

古今名医奇异药引(逸闻趣事)

古今名医奇异药引(逸闻趣事)中医治病,讲究调节情志,重视身心兼治。

传统中医在开具处方时,除了开列药名、用量和煎服方法之外,往往还注明需要寻取一物为“药引”。

所谓药引,乃系引导诸药进入病灶之物。

药引如导游,亦似攻击敌营的带路人。

然而,古今名医,有采用奇异药引疗贫法病的轶闻,这奇异药引,以时髦的说法,应属“另类”。

兹选录四则共览。

傅青主煮石软心肠明清时代的名医傅青主,精于妇科,并擅长治疗“心病”。

一次,有一位男子向他求医,说是他与妻子本来相亲相爱,偶因小事发生口角,妻子颇感委屈而怏怏不乐,数日来不吃不喝,终于病倒而卧床不起。

傅青主听完陈诉后,即嘱这男子在河滩拣一鹅卵石,交待他将这石头放在锅里煮,待煮软后作为药引使用。

并嘱他煮石时要不断加水,且不可离人。

这当丈夫的遵嘱日夜不断地熬煮卵石,连续几天下来,人也累瘦了,眼也熬红了,但他记住名医的嘱咐,仍旧不间断地煮石。

妻子见此情景,不禁化怨为爱,转怒为喜,下床主动替丈夫看火煮石,并嘱丈夫再去问问医生,这卵石为什么煮不软。

丈夫向傅青主询问后,傅先生笑着说:“你回去吧,她的病已经好了!卵石虽煮不软,但你对她的一片至诚,却把她的心肠软化了。

”傅青主的“煮石息怨”的药引故事,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叶天士橄榄疗贫疾民间流传着一则叶天士用橄榄苗为药引“治愈”一位“贫病”“病人”的故事。

这“贫病”用现代名词来说就是“缺衣少食综合症”。

说的是有一位衣衫褴褛,形体羸瘦、面容憔悴,似患重病的老者来向叶先生求医。

他对叶氏说:“先生是名医,什么疑难杂症都能药到病除,小人所患的是贫穷病,先生能治疗吗?”叶先生笑着答道:“既是病,就能治。

”然后他叫老人拣些橄榄核来育苗,并对老人说:“待榄苗长出来,你将会摆脱穷困。

”老人遵照叶天士的吩咐,种下了不少榄核,待到榄苗出来后,意有不少豪门大户前来购买橄榄苗,购时并出高价。

老人颇觉新奇,前去问叶天士,为何榄苗能卖出如此高价,且富豪们均争相购买呢?叶天士告诉他,凡豪门大户来求医,开出处方后,我都嘱咐病家必须用上好、高价之榄苗为药引,药方才能发挥效应。

中药药引的作用(冲突2011-03-13 21-13-32)

中药药引的作用(冲突2011-03-13 21-13-32)

中药药引的作用
1、引药归经,使药物直达病所,这是药引的基本作用。

如服用左归丸、大补阴丸、虎潜丸时常用淡盐汤送服,是取咸能引药入肾的作用。

2、促进有效成分的溶解和吸收,提高疗效;如九分散中主要药味马钱子,小活络丹主要药味制川乌、制草乌,这些药物含有有效成分是生物碱,而生物碱是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的,所以采用黄酒为药引,以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和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3、缓和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如十枣汤,方中含有干遂、大戟、芫花,峻下逐水之力十分猛烈,易克伐人之正气,用大枣10枚煎汤取汁送服,可起到补肾和胃,缓解诸药峻烈之性,减少服药后的反应。

4、与药物有协同作用。

如在服用治疗风寒感冒的清热解毒丸时,选取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功效的葱白切碎煎汤送服,与主药协同发挥作用;在服用治疗气结痰壅的利膈豁痰汤时,宜加苏叶、麻黄与主药协同发挥作用。

5、掩盖不良气味:如活血止痛散、跌打活血散二方中都含有土鳖虫等有不良气味的药材,采用黄酒为引可起到矫臭、掩盖药物不良气味的作用。

6、兼病兼治:如六郁汤,该方以生姜为引,生姜在此方中兼能起到化滞的作用。

7、兼顾多种作用:治疗风湿痹痛的腰痛宁胶囊,含马钱子,其中含有生物碱;苍术、乳香、没药等含有挥发油;僵蚕、全蝎、土鳖
虫等具有特殊气味。

服用腰痛宁胶囊以辛甘温热之黄酒为引,既能增强药物疗效,又能矫正不良气味,可温经通络、疏散寒邪、养脾气。

护胃气,可谓是一举多得。

中药方剂的药引

中药方剂的药引

中药方剂的药引(俗称药引子)甚为重要,有的用作主辅药,有的为佐使药,有的为了护胃、矫味,或为了解除部分药毒,方剂中用药引能提高药效,争取早日治愈。

淡盐汤——引主药加强补肾的作用,如六味地黄丸;灯心草——配主药导心经虚火而下,如天王补心汤;茶叶——引主药上清头目,如川芎茶调散、辛荑散;酒——引主药驱风解痉,疏通经络,如牵正散;米汤——引主药清热止痢,兼护胃气,如香连丸;苇根——引主药清散风热,解表而不伤津,如银翘散;葱白——协主药发散风寒,如升麻葛根汤;饴糖——协主药补土益胃,如小建中汤;醋——配主药收敛止血,如地榆苦酒煎;荷叶——引主药清热止血,如犀角地黄汤;蜂蜜——引主药甘甜缓下,如凉膈散;梨皮——引主药润肺生津,如桑杏汤;童便——协主药降逆止血,如十灰散;荸荠——协主药润肺增液,清热消痰,如五汁饮;薄荷——引主药理血解郁,如逍遥散;乌梅汤——引主药镇痛驱虫,如集效丸;生姜——引主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如茯苓甘草汤;大枣——协主药滋补脾胃,如治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姜与枣——同用能佐使主药调和营卫,宁心健脾,解肌祛风,生姜得大枣辛而有润,大枣配生姜补而不腻,如炙甘草汤、桂枝汤等。

汝州杨氏百草堂杨红祥附古罨药鉴行风开表羌独活。

荆芥防风蔓薄荷。

白芷细辛与藁本。

升麻天麻麻黄合。

秦艽威灵并紫苏。

一十五味是表药。

祛风化痰天南星。

白附藜芦皂荚同。

瓜蒂蝉蜕何首乌。

全蝎僵蚕牛黄通。

清热润燥青葙子。

菊花密蒙五加皮。

木贼蒺藜白薇蒌。

郁李天竺并巴吉。

各经风药肝川芎。

脾为升麻肺防风。

心为细辛肾独活。

太阳藁本羌活同。

阳明白芷并升麻。

少阳黄芪一味通。

上焦热药首黄芩。

栀子前胡山豆根。

桔梗桑皮共百部。

沙参元参与丹参。

中焦热药胡黄连。

石斛石膏硝黄先。

葛根香薷元明粉。

滑石茵陈并黄连。

连翘犀角羚羊角。

一十四味俱为寒。

下焦热药车前子。

龙胆通草并防已。

柴胡地骨龟鳖甲。

黄柏苦参共地榆。

各经热药肝柴芩。

心血黄连气麦门。

脾血大黄气白芍。

肾血黄柏气元参。

中药药方里的“药引子”到底是什么,常用的两类“药引子”具体有哪些

中药药方里的“药引子”到底是什么,常用的两类“药引子”具体有哪些

中药药方里的“药引子”到底是什么,常用的两类“药引子”具体有哪些很多药方中需要“药引子”的存在,而且特别是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药引子”被夸张的神乎其神,都是稀奇古怪而且难以寻找的物件。

在真实的中医中,“药引子”的确是存在的,只是没有那么玄乎,都是普通常见的中药材,那么药引子到底是什么呢?常用的药引子可以分为两类,具体有哪些呢?药引子是民间的说法,中医称之为“引经报使”、“引经药”,说的是有一些药材针对某一个脏腑或者某一条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存在针对性、选择性的引导其它药材的药力到达需要调理的部位。

通俗点讲,药材的药力之所以能调理疾病是因为可以战胜“病邪”,而药引子就是这些“药力”的领路人或者指挥官。

所以古籍有“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历代的医家所用的药引子种类繁多,但常用的药引子可以分为两个大类。

一、十二经的药引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与五脏六腑以及经络有关,而五脏六腑都与经络相对应。

手太阴肺经相对应疾病的药引子是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的药引子是白芷与石膏;手少阴心经的药引子是细辛和黄连;手太阳小肠经的药引子是木桶和竹叶;手厥阴心包经的药引子是柴胡和丹皮;手少阳三焦经的药引子是连翘和柴胡。

足太阴脾经的药引子是升麻和苍术;足阳明胃经的药引子是白芷与石膏以及葛根;足少阴肾经的药引子是肉桂和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的药引子是羌活;足厥阴肝经的药引子是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胆经的药引子是柴胡和青皮。

二、病症的药引子。

病症类的药引子大多数是分散的记载与历代医书中、医方中,多数是历代医生的临床经验。

这类药引子一般针对性比较强而且实用。

比如头痛这一症状,中医根据头痛的部位不同其名称也不同,所以药引子也不一样。

后头痛药引子是川芎;前头痛药引子是白芷;两侧头痛药引子是柴胡;头顶头痛药引子是吴茱萸。

药引子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很多的方剂中都或多或少的加入适量引经药。

虽然没有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那般神乎其神,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你知道古人在喝汤药的时候,为何要加药引吗?原来有这四大原因

你知道古人在喝汤药的时候,为何要加药引吗?原来有这四大原因

你知道古人在喝汤药的时候,为何要加药引吗?原来有这四大原因汤剂向导话药引药引,又称引子药,是中医方剂用药的特色,具有提高方剂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照顾兼症、调和药性等作用。

虽然药引不是主要药物,但在方剂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一、汤剂药引的作用中医汤剂药引的主要作用包括四方面:引药达所、调和药性、制约毒性、增强疗效。

引药达所,即将诸药引向特定的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调和药性,有些药物作用猛烈,加入药引可缓和药性。

如逐水剂十枣汤中,芫花、甘遂、牵牛子等泻下作用峻烈,极易伤人正气,若以大枣10枚为引,既可扶正补脾,益气护胃,又可缓和峻药之毒,减少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使泻下而不伤正。

制约毒性,如《金匮要略》中乌头汤,以蜜煎乌头,既解除了毒性,又保存其有效作用。

增强疗效,药引在方剂中根据其自身性能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可增强君臣药的疗效。

二、汤剂药引的用法中药汤剂常用的药引有大枣、生姜、葱白、蜂蜜、红糖、酒(黄酒、白酒)、甘草等。

大枣性味甘温,能补脾胃,益气生津,调和营卫,和解药毒,一般用5~10 枚熬汤即可。

生姜有散风寒、暖胃肠、止吐逆作用,治疗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吐泻腹痛等方剂中常用3~5 片生姜,加水煎汤,此为姜汤引。

葱白能通阳散寒,轻微感冒鼻塞者,用葱白 1~2 棵,煎煮取汤,此为葱白引。

蜂蜜味甘平,含多种营养成分,主补虚,治疗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等证常以此为药引,因为较粘稠,用时先用开水冲成稀汤,一般一杯水中1~2 汤匙即可。

红糖性味甘温,主治妇科血寒血虚诸症,如产后恶露不行、口干呕、虚弱血痢等症,一般取红糖20~30g,冲300ml 水左右,此为红糖引。

酒性辛烈,能通行血脉,抵御寒气,运行药势,小量低浓度酒能增加胃的吸收功能,适量可增加血液循环,故脾胃虚弱、血脉不利、寒气疼痛常以酒为药引,一般白酒15~20ml,黄酒20~25ml。

甘草又名国老,擅于调和诸药,解除百药之毒性,一般用量3~9g。

兵无向导不达贼境,药无引使不通病所,谈中医的靶向药——药引子

兵无向导不达贼境,药无引使不通病所,谈中医的靶向药——药引子

兵无向导不达贼境,药无引使不通病所,谈中医的靶向药——药引子药引子是中医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人体有五脏六腑,一脏一腑都有自己的经络,人有十二条正经,还有奇经八条脉。

药物怎么才能更加准确的进入不同脏腑呢?现代医学通过分子作用,研制出了许多靶向药物。

中药是怎么精准针对脏腑的呢?我们来看看中药的向导——药引子。

什么是“药引子”?“药引”者,引药之用,就是引导药物,“引药归经”。

药引子就像一盏指路明灯,有了灯光的指引,其他药物就会跟着指引前行,到达病变脏腑或特定的经脉,进而发挥药物的最佳作用。

中医将一个方中的药物,分有主次。

如果一个方是一个国家,那么就有君、臣、佐、使之分;如果比作一个军队,那么就有主将、副将、士兵、向导之分,以小见大,使道理浅显易懂,足见古代中医的用心良苦。

象棋君臣佐使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又记载:“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能够治疗主要疾病的就是君药,也就是一个军队的主将,起着“主掌乾坤”的作用,辅助主要药物的就是臣药,也就是副将。

其中重要的就是使药,也就是向导——药引子。

每一个脏腑都有自己的药引子。

有的带着药往人体上部走,有的带着药向人体下部行,有的入肝经,有的入肾经,各有不同,各有千秋。

有了药引子,其他药物就不会“迷路”,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来说,没有向导,军队就会“误入歧途”,盲目奔波,破坏大计。

药引子就是中国的“北斗”系统,就是军队前行的导航。

卫星系统载药上行能够将药往上带的药引子不少,其中常用的有酒与桔梗。

有医家把桔梗比作“舟楫”,可以载药上行。

健脾益气止泻的名方参苓白术散,便是用到了桔梗,将补充的脾气向上载,进入胸中。

张锡纯有一个治疗胸中“大气”下陷的方剂——升陷汤,就是用桔梗将药物向上带。

酒也是常用的“载药上行”的药引子。

人体的热最容易影响人体上部,而清热药往往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中药常用药引

中药常用药引

引药的临床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即用于引药归经、佐助、佐制、反佐、调和诸药等。

(一)引药归经:如参苓白术散中用桔梗为引,似舟楫载药上达上焦以益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用吴茱萸、生姜为引,直走厥阴引诸药散陈寒;芪芍桂酒汤中用苦酒为引,引药入营分以增强泄营中郁热和散肌腠水湿之功;失笑散中用醋调服为引,引药入肝以解肝经瘀血疼痛。

(二)佐助:如八正散中用灯心草为引,既可导热下行而通关窍,又能增强通淋除湿的作用;炙甘草汤中用酒煮煎为引,增强了疏通经络、畅利血脉的功效;括蒌薤白白酒汤中用白酒为引,助药上行通达气血。

(三)佐制: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下为引,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过于温燥和升散,使升中有降;凉隔散用白蜜为引,既可存胃津、润燥结,又能缓和硝、黄之峻下。

(四)反佐: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人尿、猪胆汁为引,取其性咸寒,引阳入阴,使温热之药不为寒邪格拒,以利发挥回阳救逆之作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为引,借其苦寒性滑引姜附大辛大热药物入阴,以制盛寒对辛热药物之格拒,具有“甚者从之”之意。

(五)调和诸药:如麻黄汤、桂枝汤中用炙甘草为引,以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龙胆泄肝汤中用甘草为引,以调和诸药苦寒之性;达原引中用甘草为引,以缓和厚朴、槟榔、草果之力猛并能解毒,又可缓和知母、黄芩之苦寒。

此外,也有调和中州,固护脾胃之意,如常用生姜、大枣、甘草为引,即有此意。

二、引药的临床应用(一)蔬菜类引药1、生姜:辛,微温;入胃、脾、肺、肝经,其性走而不守。

作引药其效有三:宣散表寒,降逆止呕;化痰涤饮,通络利窍;调理肝胃,畅达气机。

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Tz$2、生姜皮:辛,凉;入脾、肺经。

作引药是取其以皮走脾之意,引诸药入脾,有和脾行水之功效。

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

引药用量,1~3片。

三、煨姜:辛,微温;入胃、脾、肺经。

作引药是取其性平和,既无干姜之燥,又无生姜之散,有和中止呕,固护胃气的作用。

中药的药引应用

中药的药引应用

中药的药引应用
中药药引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用来制作中药的原料,通常是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

药引包括药材、药食同源品、药用动物等,是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中药药引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临床上,中药药引可以用来制作中药汤剂、丸剂、口服液、散剂等。

同时,中药药引也可以用于保健养生,如枸杞子、黄芪、当归等常用中药材。

除了临床和保健之外,中药药引还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的制作中。

例如,绿茶、红枣、蜂蜜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冬虫夏草、珍珠粉等则被用于化妆品中。

总之,中药药引在中药学、临床医学、保健养生、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既是中药制剂的主要原料,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谈中医中的“药引”
“药引”用玉佩,奇玉为引,弥足珍贵。

然玉石也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名著中都有记载:玉石咸寒,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马皇后积滞必生内热,用之为引,正合病机。

“药引”在方剂汤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气血通过全身经络,通达表里、脏腑,营养四肢百骸、筋骨皮毛。

经络使人体内外表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药引”犹如向导,它将诸药引向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

也就是说“药引”的特殊作用,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有向导之妙用。

药引的种类繁多,但以单味药为多。

例如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上焦病变多用;牛膝补肾强筋,引药下行,下焦病证可投;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等,临证验之,多有裨益。

再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2~3片为引。

葱白能散寒通阳、解毒散结,治疗感冒风寒、小便闭塞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而在辛温解表药中,同时加入生姜、葱白,则更增强发汗解表作用。

大枣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药时,常取大枣缓和药性,以防中毒。

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温淡盐开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之功。

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敛固涩,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症时,常取食醋一汤匙作药引。

红糖能补血、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小腹冷痛等症时,常取红糖为引。

医生在处方用药时,若能正确应用药引,往往有事半功倍、药到病除之效。

(医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