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问题解决 第1课时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_西师大版学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实际问题》参考教案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实际问题》参考教案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实际问题》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的意义,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等量关系的明确”,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线段图的绘制,使学生掌握用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学会用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并正确解决题目教学准备1.回顾并说出分数乘法的意义2.说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说出方程的解法以及检验方法课时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的意义,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等量关系的明确”,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线段图的绘制,使学生掌握用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复习准备:老师这里有一个等量关系式:全班人数× =女生人数,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谁能画一个线段图帮助同学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仿照上面列几个等量关系式吗?①第二小组有6人,是第一小组的②大熊猫的寿命约20年,想当于猩猩的。

③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看看布艺兴趣小组在活动中遇到那些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第一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

2.解决问题(1)谈话:下面我们先来画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找出不同同学的线段图进行展示:(2)根据线段图,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写下来,并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三单元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三单元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学设计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 2:我的方法是 28 4 28 5 3(5 kg)
5
4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 2:┅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 3:我的方法是用方程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 xkg。
4 x = 28 5
X = 28÷ 4 5
X = 28× 5 4
X = 35
3.回顾与反思。
(1)师:怎样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学设计
③根据题意我的解答方法有以下三种:
份数法:
算术法:
方程法:
④我的检验方法是:
答: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我们今天学的应用题和分数乘法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我们今天学的应用题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 直接用单位“1”的量乘对应的分数,而今天学的应用题的单位“1”是未知的,要把单位“1”的量假设 成已知量列方程解答。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学设计
课题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上课日期 2019.10
主备教师 学习目标
课 型 新授 1. 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熟练地列方
程解决这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分析推理、回顾反思等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小明体重× 4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5
师: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小明体重是未知的,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已知的,我们可以怎样来解答呢?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预设1: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 kg。 4 x=28 x=28÷ x=28× x=35 4 5 5 4
预设2:
4 =28÷ 5 5 =28× 4 =35(kg)
预设3:
28÷4×5 = 7× 5 =35(kg)
5
问题:1. 谁能结合线段图说说对这种解法的理解? 2. 你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根据题目的意思,画出线段图。 4 水分占体重的 5 水分28kg 体重?kg
问题:1. 看图,说明图意。(小明身体中水分的重量与体重做比较:小明的体 4 重是单位“1”,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 ,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kg) 5 4 2. 你能列出一个等量关系吗?(小明的体重×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5 3. 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 kg。 4 x=28 5 4 x=28÷ 5 5 x=28× 4 x=35 4 =28÷ 5 5 =28× 4 =35(kg) 28÷4×5 = 7× 5 =35(kg)
4 问题:1.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 =28(kg)) 5
分数除法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 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简单的实际问题。
自学指导
同学们认真看课本第37页例4, 思考:1.题中单位“1”的量是什么? 2.如何画线段图? 五分钟后看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自学检测(1)
3 1. 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 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 10 3 所需钙质的 。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8 预设1: 预设2: 3 3 解:设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x g钙质。 ÷ 3 3 10 8 x= 3 8 10 8 = × 3 3 10 3 x= ÷ 10 8 4 = ( g) 3 8 5 x= × 10 3 4 x= 5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说课稿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说课稿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说课稿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3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生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既是教材的重点,乂是教材的难点。

教材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创设了“做蝴蝶结”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展开对“已知一个数的儿分之儿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学习。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知识储备上, 是在“求一个数的儿分之儿”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其等量关系是相同的,只是已知、未知条件有所变化。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口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儿分之儿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的意义,巩固分数除法的讣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等量关系的明确”,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分析题意的能力,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二、教法、学法本节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借助直观图示,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

“已知一个数的儿分之儿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是在''求一个数的儿分之儿”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其等量关系是相同的,只是已知、未知条件有所变化。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案

3 解决问题第1课时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材第37页例4)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找准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题目)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1)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2)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35。

(3)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等量关系。

2.小明的体重是35 kg ,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的水分约是多少千克?(1)读题,找出单位“1”,引导学生说出: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小明的体重×45。

(2)点名学生口头列式计算,并说一说属于哪一类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3.引出新课。

师: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我们已经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

(板书课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37页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4) 【阅读与理解】(1)学生读题,获得信息。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4页“阅读与理解”部分填空。

(集体订正) 【分析与解答】 (1)确定单位“1”。

师:根据“阅读与理解”的信息,要求小明的体重,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说出应把“小明的体重”看作单位“1”。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①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小明的体重”,即单位“1”(边说边画),怎样表示与小明体重有关的“水分占体重的45”“28 kg”呢?动手画一画。

六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决问题教案

六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决问题教案

六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决问题教案第一篇:六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1.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2.找准单位“1”,并说出等式列数量关系。

①种植白菜的面积占菜地总面积的。

53②小明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

85③ 男生人数的恰好和女生人数同样多。

62④ 一本书,还剩下没有看。

9二、学一学:出示学习材料:(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34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51.找出例4的条件和问题 2.思考:问题:(1)所求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2)你能根据题意列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吗?小明体重×4=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 5(3)请你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式。

(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道题吗?可能有:44X=28、28÷、28÷4×5。

55(5)反馈,并比较不同计算方法思路的不同。

(6)如何验证35千克是否正确?35×3.出示:小明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4=28(千克)57,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15(1)写出等量关系式并独立计算。

(2)反馈。

4.出示:小明爸爸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1)写出等量关系式并独立计算。

(2)反馈、比较。

五.练一练(1)根据算式不成话补充问题:果园里有40棵梨树,苹果树有多少棵?= 32(棵)(苹果树的棵树是梨树棵数的)5545440÷ = 40× = 50(棵)(梨树的棵树是苹果树棵数的)54540×以下为机动题:(2)一条裤子120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2,一件上衣多少元?3(3)一条裤子120元,是一件衬衫价格的2倍,一件衬衫多少元?(4)教科书第38页练习八第4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3单元-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3单元-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应用问题教材第40~45页的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找准单位“1”及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练习题投影片。

1.口头列式。

提问:这两道题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怎样解答?2.分析条件。

半场的得分×2=上半场的得分)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老师可以启发。

(3)问题是求什么?(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3.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根据题意,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应该怎样解答?(可以根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提问:根据题意,题中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解: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3x=42x=42÷3x=1442-14=28(分)答:上半场得28分,下半场得14分。

5.出示例7。

老师整理情境中的信息:一条隧道,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学生反复读几遍。

6.分析方法。

老师:题中这条路有多长没有给出,可以怎样来解答?(可以假设这条路的长度)学生1: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18 km。

7.小组讨论分析结果,集体汇报。

假设不同,算出的结果相同。

都是根据公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得出的。

在这三种假设中,把路程设为1最简单。

8.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

(1)学生画图后再解答,并说出等量关系式。

(2)学生独立解答。

1.填空。

2. (1)✕(2)√(3)✕思维训练得分。

1.如何把“比一个数多它的几分之几”转化成“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抽象,难度大,用画图法比较形象,易于掌握。

2.部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中的单位“1”的量的确定不够准确。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1] 2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1] 2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够用方程式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3.学会比的读写,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化简比,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推到过程和算理以及分数除法中除转乘的过程。

2.能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会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时安排】
1.分数除法(5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3课时左右)
3.比和比的应用(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

根据图,下可以看到,一张纸的
4 5÷2与
4
5
5.比较
3.分析数量关系。

把航模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
知的,可以用x表示。

已知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
数-航模小组人数=多出的人数”或者说“航模小组人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问题解决第1课时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例1是用分数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可以用方程解,也可以用算术解法解。

而用算术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时较难,难以理解,难以判断究竟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特别是当遇上较小的数量作为单位“1”时,更容易出错。

就是找对了单位“1”的量,还要把数量关系归结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是一种逆向思维。

其中的几分之几有可能是已知的,也有可能是要通过计算的,比较复杂。

而用方程来解的话,这种顺向思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它可直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和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材强调用方程解主要突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解题思路的普遍适用性,减少学生的机械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出示建筑工地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家住的楼房、学校里的教室这些房子都是用哪些材料建成的吗?(预设:砖、沙子、水泥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建筑工地,去了解一下有关知识,感受一下工人叔叔为祖国的建设做出的无私奉献。

揭示课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二)探究新知
投影出示例1情境图:
运来的黄沙有多少吨?
教师引导,从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从“水泥有24吨,运来的水泥是黄沙的
52”可以发现什么? 怎样理解“运来的水泥是黄沙的
52”? 预设:运来的水泥是黄沙的5
2就是把运来黄沙的质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水泥相当于其中的2份。

同学们能不能用线段图来表示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为解决复杂的分数问题打下基础。


学生画完后投影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从线段图我们可以看出,黄沙的吨数是5份,水泥的吨数是2份,一共24吨。

你能根据线段图求出黄沙的吨数吗?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汇报:24÷2×5=60(吨)
教师:很好,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能不能列方程求解?
说一说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由于黄沙的吨数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用x 表示)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尝试自己列方程求解。

找一名同学到讲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汇报展示:
解:设黄沙有x 吨。

5
2x =24 x =24÷
52 x =60
答:黄沙有60吨。

检查解答结果。

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列方程和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再检验书写格式。

教师再次提出:还可以怎样解决?
学生思考后指名一名同学到讲台板演:
24÷52=24×2
5=60(吨) 教师给予表扬。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方程解答和算术方法解答各自有什么优点与不足?在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小结:单位“1”的量未知的分数应用题,可以顺着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思考。

还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

【设计意图: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解法,目的是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解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巩固应用
1.处理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讨论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并找出等量关系。

2.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独立解决,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练习,使学生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掌握地更加牢固。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1)一桶油的
11
2重2.2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问题中是把( )看作单位“1”,等量关系式是( )×11
2=( )。

(2)修一条路,已经修了600米,占全部的61,这条路全长( )米。

2.看图列方程并求解。

3.我国有桦树30种,约占全世界桦树种类的
10
3,全世界的桦树有多少种? 答案:
1.(1)这桶油的质量 这桶油的质量
2.2 (2)3600 2.8005
4=x x=1000 3.(种)10010330=÷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全班同学一起帮你解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回顾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

同时在学生总结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再次主动质疑中,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问题而精彩起来,延续下去。


(六)布置作业
1.一本书,小明看了全书的
5
2,正好是40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工厂要加工一批零件,已经加工了2400个零件,占总数的
32,这批零件一共多少个?
3.六年一班有三好学生9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
41,全班有多少人? 答案:
1.解:设这本书一共x 页。

5
2x=40 x=100 2.解:设这批零件一共x 个。

3
2x=2400 x=3600 3.解:设全班有x 人。

4
1x=9 x=36 ◆
◆ 板书设计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解:设黄沙有x 吨。

5
2x =24
x =24÷5
2 x =60
答:黄沙有60吨。

◆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六年级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每学到这部分内容,学生往往出错,不知道该乘还是该除。

今天我讲这部分内容,由分数乘法应用题入手,让学生直接把单位“1”变成要求的问题,然后根据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这样仍然是从乘法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来讲没有一点难度。

引导学生先画线段图,再找等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就轻而易举了。

时间长了之后,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知道为什么用除法列式(相当于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更好的掌握。

应用题教学重在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只有理解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会进一步进行思考。

若在学生不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则思无源,想无据。

所以,讲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分析的基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