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超越

合集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来, 经历 了哲学的 自我反思和批 判 , 越来 越 多的学者 开始从 实践 的角度 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论也 是实 践本 体论 。“ 马克 思从 来不 以抽 象 论事物时 , 又总是从人类的实践 活动 , 其是从 生存实践 活动 即生产劳 动 尤
出发的”, 可见 实践在 马克思主 义哲学 中起着基础 和核心 的作用。并且 物
传统的形而上学 ,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 的伟大变革 在于它对传统 的形而上学的超越 , 摆脱了理论 对现实 的预设 , 以马克思 主义哲 学同 时 所
2 实践本体论及其 困境 . 实践本体论认 为, 实践是联 系人与客观世 界的纽带 , 人是社会 的主体 ,
也超越 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 , 马克思 主义哲学对传统 形而上 学 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 存在 着紧 密的联 系 , 部社会 生活 在本 质上是 实践 全 的批判就是对本体论的批判。 的。实践能够揭示 自然界 的性质和客 观规律 , , 人 社会 和 自然界在本 质上
中, 马克思 主义哲学本体论 目前 已发展 出了多种形态 , 括物质本体论 、 包 实
践本体论 、 性实践活动本体 论 、 感 历史 唯物 主义本体 论 、 社会存 在本体 论 、
社会生产 关系本体论 、 生存本体论等。但最 主要的争论集 中在物质本体 论 是第一性的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具有能动 的反作 用, 物质和意识 的对 立仅 和 实践本体论这两种观点之 间。 仅是在本原意义上的。在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的前提 下 。 实践将物质 和精 在上个世纪 8 O年代 以前 , 国内学界 虽然对 本体论 问题 缺乏 明确的 意 神统一起来 , 人的实践活动调和了物质 和意识 之间的矛盾 。“ 物质 ” 马克 是 识, 但是在实 际上是信奉物质本 体论 的, 当时唯物 主义和 唯心 主义 的斗 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概念之一 , 在 唯物论 是马克思 主义 自然观 、 认识论 、 史观 历 争很显然是压倒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根 本原 则。而 自上个世 纪 8 O年代 以 的理论 前提 和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逐渐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逐渐跳出了传统范围。

将马克思主义放在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背景下,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作用,尤其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整个哲学史发展地位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期望通过现代哲学的诠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理论,从中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西方哲学的传统本体论,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延续至黑格尔。

传统本体论的实体中心主义和主客体对立的二分法,长期影响着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成为了马克思以前哲学家们难以摆脱的思维方式。

尽管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尝试超越这种传统本体论方法,但却未能实现,黑格尔更是由此将这种传统推向了顶峰。

作为马克思早期的重要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出版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对以《精神现象学》为代表的黑格尔和整个哲学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在批判的过程中所阐释的“...【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r academic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 is not confined tothe traditional areas. There is a heated discussed area that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Marxist philosoph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hilosoph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re working 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study of hermeneutics,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and other theor...【关键词】本体论超越劳动观【英文关键词】ontology transcend labor theory【目录】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摘要6-7ABSTRACT7第一章绪论9-14一、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9-11二、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核心思想11-13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13-14第二章本体论溯源:西方哲学从古代到近代14-26一、何谓”本体论”14-15二、”多”中求”一”:古希腊哲学对本体论的确立15-17三、唯理论和经验论:近代知性本体论17-19四、”批判”与”弥隙”:康德和黑格尔超越传统本体论的尝试19-26第三章劳动辩证法的批判性解读: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26-31一、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肯定26-27二、黑格尔劳动观的思辨性: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27-29三、扬弃传统本体论:马克思的黑格尔批判实质29-31第四章劳动的本体论阐释: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31-38一、劳动实践:马克思考察本体论的基本维度31-32二、劳动的本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的非对象化32-33三、劳动于人:使人成为”类”存在物33-34四、劳动于世界: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统一的基础34-35五、劳动本体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35-38第五章马克思劳动本体论简评38-41一、本体论探索的新路:提供了认识自然、社会、人的新思维方式38-39二、理论旨归的重塑: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39-41参考文献41-44后记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课程内容:涵盖了原公共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另外还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

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

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1-3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部分(4-5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部分(6-7章)主要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

重点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3、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李泽厚“本体论”的内涵、特质与意义

李泽厚“本体论”的内涵、特质与意义

李泽厚“本体论”的内涵、特质与意义作者:吕佳翼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是历史本体的外、内维度,内在于这两者的一个本质重要的维度就是历史性、时间性,它们是在历史中的动态建构,因此也就否定和解构了任何实体化的本体。

心理本体又可三分为认知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结构,后两者分别对应于伦理本体和以中国传统的情理结构为典型的情本体。

情本体的内推是继承中国传统的后形而上学的人生哲学,它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崩塌之后的“后现代”虚无主义可以提供某种疗治。

作为情本体之外推的政治哲学也具有某种普世性。

李泽厚的“本体论”是一个层次清晰、内涵明确的结构体系,但其中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辩证互动关系,即如何实现“新的内圣外王之道”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思索与推敲。

关键词:李泽厚;本体论;工具本体;心理本体;情本体中图分类号:B261;B016文献标识码:A虽然对李泽厚哲学的研究已数量不少,但其中误解甚多,特别是在李泽厚的“本体论”问题上。

围绕着李泽厚的“本体论”所产生的质疑主要有:既然本体是本源、根源、最后的实在,为什么能有诸多“本体”?这些“本体”之间是何关系,比如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或断裂?李泽厚是否脱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还是重新建立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以一种新的“本体”主宰世界与人生?本文就试图通过梳理和评说李泽厚哲学中诸“本体”的含义、关系和意义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李泽厚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差异“本体”之多是李泽厚哲学的一大特点,如工具本体、心理本体、伦理本体、度的本体性、实践本体(论)、情(感)本体(论)、历史本体(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那么,这些“本体”各是什么含义,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显然是从整体上把握李泽厚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本体”、“本体论”这些词汇是从西方哲学中移用过来,与西方哲学传统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因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明确李泽厚的“本体”、“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性差异。

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 - 北大未名BBS

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 - 北大未名BBS

主体与客体——从哲学发展角度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地质系于谦00212011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觉审视、解决这一问题为起点而建构的。

近现代西方哲学虽然立足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了这一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却都未超越各自认识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基础,实现了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古代哲学是以认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化为前提的,所以古代哲学的内容主要是本体论。

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起,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主要研究本体。

古代本体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分析人所面对的“外在世界”(或自然界),坚信哲学本体论所描述的就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之本体。

古代哲学没有自觉地把思维、主体从自然界中区分独立出来,所以没有关于主体与客体对立及统一关系的认识论研究,没有突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古代各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主观特点。

近代哲学以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间的差异性问题突出,从而认识论成了哲学的首要问题,近代认识论显著特点是把“主体与客体二分法”作为既定的前提,并力图从认识关系上解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近代哲学所思考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对古代哲学所认同的认识(主体)同“外在世界”(客体)相一致的前提问题的反思。

近代认识论的核心是研究认识经验(主体)与认识对象(客体)的关系是否就是“外在世界”(本体)与其相应的认识经验(认识)的关系的问题,而这也即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论入手解决本体论问题,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以主体、认识的“白板说”、“直观反映论”为前提,解释了主体同客体也即认识同“外在世界”的一致性问题。

它承认认识的客体就是“外在世界”,但把客体同“外在世界”关系简单化并忽视主体作用,又成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近代唯心主义以承认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通过主体自身的“创造”、“构造”或“同一”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同一。

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黄楠森编者按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经常可以听到许多名家的精彩报告,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本刊特开辟“学院讲演录”专栏,将不定期选择其精品,收录在此栏目中刊出,以飨广大读者。

近年来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讨一元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C、实践论马克恩主义哲学问题,我也发表了一些文中的哲学,即在工作和建设中应用的哲学。

它章来参加讨论,从中也受到了启发。

随着新世是什么?人们观点各异,难以统一。

西方学者纪的到来,学术界很活跃,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认为,邓小平的哲学就是经济实用主义,中国学术观点,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问学者认为是实践哲学。

因为邓小平特别强调题从四个方面谈谈看法。

实践,如邓小平提出的“猫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等都特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别强调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的这种目前,在学术界关于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估计,我认为不能同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由首先,这是贬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都有不物主义,也不符合事实。

有些学生不爱听马克同看法,有些观点实质是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思主义哲学这是事实,但这只是一部分学生,和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用别的哲学来取代辩不是普遍现象。

其次,论坛上虽然出现了种种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的看法。

仍是主流。

第三,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就是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目前流行的一种看法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解放思想、实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种:A、课堂哲学、事求是,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应用;改革教科书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开放等理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义。

这种观点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基本矛盾理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所得出的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科学结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练习与解答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练习与解答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练习与解答一、思考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的?5、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如何论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错误的?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二、思考题解答: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体系核心,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功能。

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

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整个社会生活就是实践的过程。

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析马克思对黑格尔“经验”概念之本体论维度的继承与超越

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析马克思对黑格尔“经验”概念之本体论维度的继承与超越

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析马克思对黑格尔“经验”概念之本体论维度的继承与超越
邹广文;王纵横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7)006
【摘要】“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确证了人的主体在场性,又支撑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构架。

因此,“实践”已经超越传统的认识论范畴而饱含了丰富的本体论意义。

以此为视角,需要考察黑格尔早期哲学中“经验”概念,说明其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之间隐藏的源流关系;借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经验”概念的解读框架与存在论视角,论证马克思在阐述主体的实践特征中对本体论维度的持有,这一方面成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抽象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也引导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走向成熟。

【总页数】6页(P129-134)
【作者】邹广文;王纵横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
2.实践
的本体论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3.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
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4.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本体论和辩证法——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5.马克思实践概念诠释的多重维度——新世纪我国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研究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 实践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有 着 本 体 论 的 意义 。但 不 能 因 为 实 践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有 本 体 论 的 意 义就简单的认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有本体论 , 或把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称 为 本 体 论 哲 学 。 [ 键 词 】 体 论 ; 义 本 体 论 ; 义 本体 论 关 本 狭 广 [ 圈分类号 】06 中 B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哲学 中的地 位 , 这 一 问题 加 以反 思 已成 为进 对

最初 译 为 “ 体 论 ” 是 日本 学 者 , l 本 的 从 9世 纪
到2 0世 纪 上半 叶 , 日本 哲 学 普遍 采用 此 译 名 ,
并 影响到 我 国 延续 至 今 天 。在 中 国哲 学 中 , 把 研 究宇宙 万事 万物 之本 原或本 体 的学 问称之 为
如果 我 们 把 抽 象 的 或 纯 粹 的 存 在 称 作 “ , 么我 们就 可 以把 具 有 规定 性 的所 有 事 是” 那 物称作 “ 者 ” 显 然 世 界 上存 在 具 有 规 定 性 是 。 的 “ 者 ” 而不存 在 没 有任 何 规 定性 的 纯 粹 的 是 , “ ” 是 。然 而 , 人类 的思 维却 不 仅 仅 将事 物 把握
[ 稿 日期 】0 5—1 —1 收 20 1 2 [ 者 简 介 】 种 ( 9 0一) 女 , 尔 滨人 ,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研 究 。 作 刘 18 , 哈 硕 主
维普资讯
1 2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的 隐性 的 实体 本体 论 。 无 论 是 显 性 的 实 体 本 体 论 还 是 隐 性 的 实体 本 体 论 都 是 实体 本 体 论 即 狭 义 本 体 论 。而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则 在 实践 的基 础 上 , 根 本 上 摆 脱 了 对 狭 义 本 体 论 的 追 求 , 从 广 义 本 体 论 来 从 但
“ 根论 ” 把 o t oy译 为 “ 体 论 ” 容易 把 本 , n lg o 本 很 它理解 为关 于世 界本 原或本 体 的学 问。而 在西 方 研 究 宇宙 万 物 本 原 的是 自然哲 学 或 宇宙 论 , 而不 是 otl y 本 体 论 ” 所 以 我 们 应 回 到最 n o “ og , 开始 的“ 是” 去理 解本 体论 。
步研究 的前 提 。


本 体 论 含 义 之 辨 识
本 体论 是 对 英 文 “ no g ” 汉 译 。从 词 o t oy 的 l
源来看 , 尾 l y表 示 科 学 、 说 ,n 是 希 腊 词 o g 学 ot
文 e a 的变化 式 , en i 当于英 文 t b , ii n 而 ia 相 o e 这 个词 如何 翻译成 中文 呢? 翻译 上 的困难 一方 面 是 因为 中 文 和 西 文语 言 不 同 ,ia 或 t b e i o e既 n 具 有系词 态 又 有 动 词态 , 形 变化 较 丰 富 。它 词 最 常 表达 的 也 是 最基 本 的意 义 , 当 于汉 语 中 相
更 好认 清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是 如 何 超越 、 弃 本 扬 体论 的。在划 分 之前 , 我必 须 要谈 到形 而 上 学
在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对 本 体 论 的超 越
刘 狲
( 尔滨 师 范大 学 政 治 与经 济管理 学院 , 哈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8 ) 5 0 0
[ 摘 要 】 果 把 传 统 本 体 论 看 成 是 显 性 的 实体 本 体 论 , 么 现 代 西 方 哲 学就 是 继 承 了传 统 本 体 论 如 那
汉 语 中出现 了不 同的 译名 , “ 有论 ” “ 在 如 万 、存 论 ” 。其 中以 “ 体论 ” 等 本 流传 最 广 。据 考 证 ,
实现 了对传 统 本 体 论 的 根本 超 越 , 有 人认 为 也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从 未 抛 弃本 体论 , 只是 完 善 和 重 建 了本 体论 。这一 问题 的种 种讨 论使 此项 研 究 获得 了重 大 的发 展 , 但这 仍 旧要 求 我们 要 从 新审视 关于本 体 论 的界定 和 实践 在马 克思 主义
为 了否定 它 , 救 和恢 复 作 为人 的 自然本 性 的 拯
形而上 学 才是真正 的 目的 。根据 康德 对两 种形
而上 学 的这 一 区分 , 认 为 也 应该 区分两 种 本 我 体论 , : 是 ” 本 体 ” 出发点 和 立足 点 , 即 以“ 或“ 为
这里 , 我想对 两 种本体 论 做 以区分 , 以便 使 我们
20 0 6正
为 具有 规定性 的“ 者 ” 而 且还 舍弃 掉 事 物 的 是 , 各 种各 样的规 定 性 , 寻求 一 切 “ 是者 ” “ ” 的 是 。 哲 学 所 寻 求 的 “ ”就 是 所 谓 的 “ 体 ”, 是 本 对
“ ” 是 的反思 性 寻求 就 是 哲 学 的 “ 体 论 ” 在 本 。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9期
哈 尔 滨学 院 学 报
J OURNA L OF HARB N UN VER I Y I I ST
Vo . No. 127 9
S p.2 06 e 0
20 0 6年 9月
[ 章 编 号 】0 4 8 6 20 )9 O 1 o 文 10 u5 5 (0 6 0 —0 l— 6
近年 来 , 体 论 成 了 马 克思 主义 哲学 研 究 本
的学术 前沿 和热 点 。有人 认 为 马克 思主义 哲学
惟一 的系 词“ ” 是 。汉 语 的 “ ” 有 系 词 , 相 是 只 也
Hale Waihona Puke 当于“ ” “ ” “ 有 、 在 、 存在 ” , 应 地 o t oy在 等 相 no g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