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

实验一附子炮制前后致小鼠中毒死亡的情况比较实验目的:用小鼠死亡数观察附子炮制前后毒性的不同实验原理:附子的有毒成份主要是乌头碱。
它的性质不稳定,经长时间用水浸泡和加热煎煮炮制,都可使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
生附子中乌头碱含量高,经过炮制后乌头碱含量减少,毒性也降低,引起动物中毒死亡的剂量就比生附子大得多。
实验器材:小鼠笼(或罐)、电子天平、注射器(1ml),小鼠灌胃针头。
药品:生附子和熟附子水煎液1g/1ml、苦味酸。
材料:小白鼠。
体重18-22g,雌雄不拘。
实验方法1,取4只小白鼠,称重,用苦味酸标记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0.2ml/10g的生附子和炮制后的附子水煎液灌胃。
30min后观察两组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数有无不同。
2,生附子灌服后约20min动物出现腹部收缩,身体摇摆,步态不稳和不安静等现象;30min 左右可能死亡。
而炮制附子水煎液灌服后则无此中毒现象。
观察结果并记录。
实验结果:思考题:1.中药炮制后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2.为预防附子中毒,应如何降低其毒性延胡索炮制前后镇痛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醋酸扭体法观察延胡索炮制前后镇痛作用的变化实验原理:延胡索的醇制浸膏、醋制浸膏、散剂等均有明显镇痛作用。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较弱。
延胡索乙素为镇痛主要有效成分,其镇痛作用较吗啡弱但优于复方阿司匹林,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
与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相比副作用少而安全,没有成瘾性。
镇痛时对呼吸没有明显抑制,也无便秘等副作用。
生品中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低,醋制后生物碱成盐,易溶于水,镇痛作用增强。
左旋四氢巴马汀是一个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 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有关。
实验方法:取4只小白鼠,称重,用苦味酸标记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0.2ml/10g的生延胡索和炮制后的延胡索水煎液灌胃。
45分钟后分别腹腔注射0.7%冰醋酸溶液。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探究,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与机制。
二、实验原理1.中药药理作用中药是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中提取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2.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所引起药理反应的学科,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效应、药物作用启始时间与结束时间、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实验室离心机、恒温摇床等试剂:中药提取液、小白鼠等四、实验步骤1.提取中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提取。
将中药材粉末加入适量乙醇中,进行浸泡提取,然后进行离心等处理,最后获得中药提取液。
2.动物实验准备一定数量的小白鼠,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将实验组小白鼠按照一定剂量给予中药提取液,对照组小白鼠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
观察小白鼠在给药后的反应,如行为改变、体重变化等。
3.药效学评价通过观察实验组小白鼠的生理变化,如心率、血压、体温等,进行药效学评价。
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反映中药提取液的药理作用。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对药效学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确认中药提取液的药理作用。
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与分析,得出中药提取液对小白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
对比实验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进一步验证中药的药理活性与作用机制。
七、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合理运用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数据分析。
这对我今后的中药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中药药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了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评价方法。
中药的研究对于探索新药物以及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实验不仅增加了对中药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对药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中药的药理学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为了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本实验对几种常用中药进行了药理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中药A的抗炎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鼠(雄性,体重20-25g)2. 实验药物:中药A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A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7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鼠血清中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也显著下降。
这表明中药A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A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反应来发挥抗炎作用。
实验二:中药B的抗氧化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大鼠(雌性,体重200-250g)2. 实验药物:中药B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B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14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SOD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B中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等,这些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实验三:中药C的抗肿瘤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细胞:人肺癌细胞株A5492. 实验药物:中药C提取物3. 实验组: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孔。
4. 实验操作: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实验组加入中药C提取物,培养48小时。
5. 指标测定:测定A549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总结学院:农学院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班级:121实验材料与药品实验一仪器设备条件:鼠笼(1 个)、灌胃针(1 支)、烧杯(2 个)、1 ml 注射器(4 支)等,小白鼠,每组 3 只雌鼠,3只雄鼠。
实验二仪器设备条件:鼠笼(1 个)、灌胃针(1 支)、烧杯(2 个)、1 ml 注射器(4支)。
实验动物——小鼠(每组3只雌鼠,3只雄鼠)、实验三仪器设备条件:鼠笼 1个)、灌胃针(1 支)、烧杯(2 个)、1 ml 注射器(3 支)、电炉、铁锅、铁铲、搪瓷盘、蛙板、眼科剪、眼科镊、直尺。
物质条件:实验动物——小鼠(每组 4 只),番泻叶实验四仪器设备条件:鼠笼(1 个)、灌胃针(1 支)、烧杯(2 个)、1 ml 注射器(3 支)、线、玻璃缸(水桶)、200ml磨口瓶等物质条件:实验动物——小鼠(小鼠每组4 只)、补中益气中药水煎液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一小白鼠是药理实验常用的一种动物,常用于药物的筛选、LD50ED50 的测定、中枢神经系统药试验、抗炎免疫药试验、避孕药、抗肿瘤以及抗衰老药试验等。
常用体重 18~ 22g。
1 .捉拿方法右手提起鼠尾,放在粗糙物(如鼠笼)上面,轻向后拉其尾,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头部皮肤及双耳,将小白鼠固定在掌中,使其腹部朝上,然后以第四指和小指夹住鼠尾。
2 .给药途径:(1)经口给药法:口服(PO):将受试药物放入饲料或溶于饮用水中,由动物自由提取的一种方法。
缺点是摄入剂量不够准确。
灌胃(IG):将小鼠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插入口腔,沿上腭插入食道。
如遇阻力,可将针头抽出再另插,以免穿破食道或误入气管。
灌注量为 0.1~ 0.3ml/10g 体重。
(2)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
一手固定动物,另一手注射,注射量为0.1~0.3ml/10g 体重。
(3)肌内注射(IM):多注射于后肢股部肌肉,每侧不超过 0.1ml.(4)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小鼠,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进针约 3~5mm,。
常用中药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深入了解中药的炮制过程、药效成分的提取以及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中药的基本炮制技术和制剂工艺,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中药炮制:包括清炒、炙法、蒸制等传统炮制方法,以及现代的微波炮制技术。
2. 药效成分提取:采用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方法,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3. 中药制剂制备:包括散剂、丸剂、滴丸剂等不同类型的制剂制备。
三、实验步骤1. 中药炮制实验(1)清炒法:将药材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色泽加深,内部熟透。
(2)炙法:将药材与辅料(如蜜、姜汁等)混合,炒至辅料完全吸收,药材表面呈黄色。
(3)蒸制法:将药材放入蒸锅中,用蒸汽蒸至药材内部熟透。
2. 药效成分提取实验(1)溶剂萃取:将药材粉碎后,用适当溶剂(如乙醇、甲醇等)浸泡,过滤、浓缩得到药效成分。
(2)超声波辅助提取:将药材粉碎后,加入溶剂,在超声波辅助下提取药效成分。
3. 中药制剂制备实验(1)散剂制备:将药效成分干燥、粉碎,过筛,混合均匀,分装。
(2)丸剂制备:将药效成分与辅料(如蜂蜜、糯米粉等)混合,制成丸剂。
(3)滴丸剂制备:将药效成分与基质混合,滴入冷凝剂中,形成滴丸。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中药炮制实验通过清炒、炙法、蒸制等方法,使药材内部熟透,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如清炒法可提高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炙法可降低药材中挥发油含量,蒸制法可去除药材中的杂质。
2. 药效成分提取实验通过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方法,有效提取了中药中的药效成分。
如溶剂萃取法提取的药效成分含量较高,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
3. 中药制剂制备实验通过散剂、丸剂、滴丸剂等不同类型的制剂制备,使药效成分易于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如散剂便于服用,丸剂可延长药效,滴丸剂可提高药物稳定性。
五、实验总结1. 中药炮制是提高中药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的重要环节,应根据药材特性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机制的学科,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实验研究,探索中药的药理学特点和作用机制。
实验一:中药对炎症反应的影响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和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实验选取了中药黄连和青蒿素,通过动物模型模拟炎症反应,观察中药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黄连和青蒿素均具有抗炎作用。
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连碱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而青蒿素则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中的氧自由基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伤。
这些结果表明,中药在调节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验二: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实验选取了中药丹参和川芎,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中的丹参酮和川芎中的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此外,丹参中的丹参酮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预防血栓形成。
这些结果表明,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验三:中药对肿瘤的影响肿瘤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实验选取了中药黄芪和三七,通过细胞实验和小鼠模型,研究中药对肿瘤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黄芪和三七均具有抗肿瘤作用。
黄芪中的黄芪甙和三七中的三七皂苷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黄芪和三七还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
这些结果表明,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力,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中药具有多种药理学特点和作用机制。
中药药剂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药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中药散剂、煎膏剂、糖浆剂的制备方法。
3. 掌握中药药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时间2022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学院药学实验室四、实验指导老师XX教授五、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粉碎机、药筛、研钵、烧杯、天平、电热炉、磁力搅拌器、滴管、玻璃棒、玻璃管等。
2. 试剂:明腰黄、人工牛黄、青黛、龙胆末、黄柏、黄连、煅石膏、甘草、冰片、薄荷冰、白酒、蒸馏水等。
六、实验内容1. 散剂的制备(1)处方:明腰黄0.62g、人工牛黄0.15g、青黛0.93g、龙胆末0.62g、黄柏0.62g、黄连0.62g、煅石膏3.13g、甘草0.62g、冰片0.62g、薄荷冰0.62g。
(2)制法:1)将黄连、黄柏、龙胆末、甘草置乳钵中研匀,倾出。
2)将雄黄置研钵中,分次加入石膏(按等量递增法),套研均匀倾出。
3)取青黛少许置研钵研匀,将冰片、薄荷冰放入研钵中轻研,研匀后加入青黛、人工牛黄:石膏和雄黄混合粉顺序加入,每加一种药都要充分研匀。
4)再将黄连等四味药混合粉加入,研匀,至颜色均匀,装瓶即得。
(3)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称定重量,置直径9cm的圆筒中,轻敲使内容物均匀分布,将圆筒倒转,重复操作两次,用直径9cm的圆筒刮刀平行刮取,计算散剂含量,应符合规定。
2. 煎膏剂的制备(1)处方:明腰黄0.62g、人工牛黄0.15g、青黛0.93g、龙胆末0.62g、黄柏0.62g、黄连0.62g、煅石膏3.13g、甘草0.62g、冰片0.62g、薄荷冰0.62g。
(2)制法:1)将明腰黄、人工牛黄、青黛、龙胆末、黄柏、黄连、煅石膏、甘草、冰片、薄荷冰按处方比例称取。
2)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煎煮过程中不断搅拌,煎煮时间为2小时。
3)煎煮完成后,过滤去渣,取滤液浓缩至一定体积,加入适量白酒,搅拌均匀,放入冰箱冷却,待凝固后取出,切成小块,晾干即得。
中药药理学实验

实验1 附子炮制前后致小白鼠中毒表现的影响(6学时)【目的】观察生附子和制附子致小白鼠的死亡数量,评价炮制对附子毒性的作用。
【器材】1ml注射器、鼠笼、天平。
【药品】生附子水煎醇沉液(上清液)0.5g/ml、制附子水煎醇沉液(上清液)0.5g/ml。
【动物】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 ~22 g。
【方法】小鼠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
按0.2ml/10g腹腔注射给药,第1组给予生附子水煎醇沉液,第2组给予制附子水煎醇沉液。
观察并记录30min 内各组小鼠死亡情况。
【结果】记录生附子水煎醇沉液组与制附子水煎醇沉液组动物死亡数,比较两者毒性的大小。
【注意事项】生附子和制附子水煎液制备时均应煎煮4小时以上。
【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炮制前后附子毒性作用差异的原因。
实验2 生大黄、制大黄以及大黄、芒硝配伍对小白鼠小肠运动的影响(炭末法)(4学时)[目的]了解生大黄、制大黄对肠蠕动的影响以及大黄与芒硝配伍的药理意义。
[原理]利用黑色炭末作为指示剂,观察炭末在肠道的推进距离。
口服生大黄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有泻下作用,故对胃肠实热有“釜底抽薪”之功。
大黄久煎或炮制之后,致泻成份分解,作用减弱,而芒硝在肠内不易被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保留在肠腔,机械性刺激肠壁而致泻。
故生大黄与芒硝配伍有“增水行舟,润燥软坚”之功效,致泻作用增强。
[器材]手术剪、眼科镊、直尺、注射器、灌胃针头、天平,烧杯,搪瓷盘或蛙板。
[药品] 炭末生理盐水混悬液0.1g/m(炭末为活性炭),生大黄水煎液1g/ml(含炭末0.1g/m1),制大黄水煎液1g/ml(含炭末0.1g/ml,生大黄水煎液加芒硝(生大黄1g/ml+芒硝0.5g/ml+炭末0.1g/m1),苦味酸。
[动物]小白鼠。
[方法] 取禁食20~24h成年、体重相近的12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用苦味酸标记。
分别用上述4种炭末液0.3ml/10g体重灌胃。
给药30min后脱颈椎处死,打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剪取上端至幽门,下端至回盲部的肠管,置于托盘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请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小鼠为实验奉献生命,实验者应认真对待实验
实验小结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期通过罗老师的讲授,我学习了中药药理学这一课程,对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现在科学方法的结合有所了解,并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课程设计中的实验部分。
中药药理学实验总结
学院:农学院 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班级:121
姓名
学号
1
实验组
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
成绩
实验内容
实验一小白鼠的捉拿、固定、给药、标记及处死方法
实验内容包括小白鼠的捉拿、小白鼠的固定、小白鼠的给药、小白鼠的标记、小白鼠的处死方法
实验二中药镇痛作用比较(扭体法)
实验内容包括小白鼠的选择、小白鼠的分组、小白鼠的给药、扭体次数的测量、镇痛率的计算、实验数据的处理。
实验一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实验动物的捉拿、固定、给药、标记及处死方法。
实验二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用扭体法筛选镇痛药的实验方法;观察中药的镇痛作用。
实验三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番泻叶对肠蠕动的影响
实验四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小白鼠耐常压缺氧的实验方法,研究补中益气丸的抗应激作用。
对照组扭体次数 — 给药组扭体次数
镇痛率= ×100%
对照组扭体次数
实验三1.药品不同炮制品的处理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拟写操作步骤和实际操作。
2.药品制备:炭末生理盐水混悬液0.1g/ml(炭末为活性炭),番泻叶水煎液1g/ml(含炭末0.1g/m1),
3.取禁食20-24h成年、体重相近的4只小白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只,用苦味酸标记。分别用上述2种炭末液0.3ml/10g体重灌胃。给药30min后脱颈椎处死,打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剪取上端至幽门,下端至回盲部的肠管,置于托盘上。轻轻将小肠拉成直线,测量肠管长度作为“小肠总长度”。从幽门至炭末前沿的距离作为“炭末在肠内推进距离”。取各组2只小自鼠平均值,用公式汁算炭末推进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各组小肠容积是否增大。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开始扭体时间(cm)
20min内扭体次数(cm)
炭末推进率(%)
生理盐水
2
0.4ml
雄10次;雌4次
阿咖酚
2
0.4ml
雄16次;雌0次
元胡镇痛片
2
0.4ml
雄9次;雌0次
表 未知中药对小白鼠镇痛作用的影响(X±SD)(全班数据)(全班数据)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实验材料与药品
实验一仪器设备条件:鼠笼(1个)、灌胃针(1支)、烧杯(2个)、1 ml注射器(4支)等,小白鼠,每组3只雌鼠,3只雄鼠。
实验二仪器设备条件:鼠笼(1个)、灌胃针(1支)、烧杯(2个)、1 ml注射器(4支)。实验动物——小鼠(每组3只雌鼠,3只雄鼠)、
实验三仪器设备条件:鼠笼1个)、灌胃针(1支)、烧杯(2个)、1 ml注射器(3支)、电炉、铁锅、铁铲、搪瓷盘、蛙板、眼科剪、眼科镊、直尺。
接下来的实验灌药,打针,观察,解剖等过程,其实还是勉强不了自己亲自操刀上阵,还好组里有其他的小伙伴跃跃欲试,所以分工就明确和合理了。一人操作,一人督导、观察并记录结果,实验就这样的做完了。
在实验过程中,从排斥,到接受,到能够顺利的进行并结束实验,我不断的在调整自己,尽量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很感谢老师能够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尽可能的让我们去体验这个们,再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怀着一个感恩而敬重的心,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感觉,我们要经可能的避免错误操作而对小白鼠造成伤害,减少它们的痛苦。
实验三
表 中药对小白鼠肠蠕动的影响(X±SD)
组别
动物数
(只)
剂量
(g/Kg)
小肠总长度
炭末推进距离cm
炭末推进率(%)
肠容积变化
生理盐水
14
0.60
50.28
40.49
90.45
不变
番泻叶
18
0.60
49.93
40.62
95.51
增大
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分析,番泻叶炭末推进率比生理盐水的炭末推进率高出5.06%。说明番泻叶液可促进炭末在小肠推进,番泻叶有助于小肠蠕动
在实验操作之前,通过一些实验视频也对实验中的操作细节有所了解,大概几乎没有接触过这种情景,也许是女生的心天生就胆小慈悲,看到一些血淋淋的场面,身上的汗毛不禁竖立起来。等到亲自实验,看到活生生的小白鼠时,其实心理准备也做的差不多了,但是小白鼠的味道真的很不容易让人接受。
在一旁观察老师的操作示范后,自己去模仿练习,第一次接触,小白鼠的捉拿真的不容置操作好,每次用手抓住小白鼠的耳朵及背后的皮,小白鼠就会蜷缩起来,更不用说再去把灌胃针伸进它的胃里了。在捉拿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白鼠排泄,难道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而害怕到如此。轻抚它的背,跟它说话,渐渐的对小白鼠的恐惧和嫌弃就消失了,在我眼里这就是我的实验材料。
实验四
表中药对小鼠耐常压缺氧的影响(X±SD)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存活时间(min)
生理盐水
15
1.8
59.50
补中益气丸
21
1.8
67.15
分析:上表的统计结果表明,补中益气丸有抗耐常压缺氧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所有实验中小白鼠体重越接近越好,平均体重最好用20g左右的小鼠,肠管比较粗大,易于操作。
实验三中药番泻叶对小白鼠肠蠕动的影响
实验内容包括小白鼠的选择、小白鼠的分组、小白鼠的灌胃给药、小白鼠的处死和解剖、炭末推进长度和小肠长度的测量、炭末推进率的计算、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四补益药抗应激作用
实验内容包括小白鼠的选择、小白鼠的分组、小白鼠的给药、密封计时、测量小鼠耐缺氧时间、实验数据的处理。
实验目的
2.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称重并编号。第一组灌胃未知中药醇提液0.2ml/10g(体重),第二组腹腔注射颅痛定0.2ml/10g(体重)(40mg/kg),第三组灌胃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给药30min后,每组小鼠均腹腔注射0.6%冰醋酸0.2ml/只,观察并记录20min内小鼠扭体次数。
炭末在肠内推进距离(cm)
炭末推进率= ×100%
小肠全长(cm)
实验四取4只小鼠,雌雄不限,称重,用苦味酸标记,随机分为两组。给药组每只灌胃未知中药水煎液0.25ml/10g,对照组每只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后30min将小鼠放入盛有15g钠石灰的广口瓶内(每瓶只放1只小鼠),用凡士林涂抹瓶口盖严,是之不漏气,立即计时。以呼吸停止为判断死亡指标,记录小鼠因缺氧而死亡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综合全实验室的结果,分别算出两组的平均存活时间
按表记录
未知中药对小鼠耐常压缺氧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 剂量 存活时间
(n) (ml/10g) (min)
生理盐水
未知中药水煎液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一小白鼠的捉拿、给药、注射操作不熟练,致使小白鼠受伤
实验二表 未知中药对小白鼠镇痛作用的影响(X±SD)(实验小组数据)
物质条件:实验动物——小鼠(每组4只),番泻叶
实验四仪器设备条件:鼠笼(1个)、灌胃针(1支)、烧杯(2个)、1 ml注射器(3支)、线、玻璃缸(水桶)、200ml磨口瓶等
物质条件:实验动物——小鼠(小鼠每组4只)、补中益气中药水煎液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一小白鼠是药理实验常用的一种动物,常用于药物的筛选、LD50ED50的测定、中枢神经系统药试验、抗炎免疫药试验、避孕药、抗肿瘤以及抗衰老药试验等。常用体重18~22g。
(2)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手注射,注射量为0.1~0.3ml/10g体重。
(3)肌内注射(IM):多注射于后肢股部肌肉,每侧不超过0.1ml.
(4)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小鼠,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进针约3~5mm,呈450角刺入腹腔,注射量0.1~0.2ml/10g体重。
1.捉拿方法 右手提起鼠尾,放在粗糙物(如鼠笼)上面,轻向后拉其尾,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头部皮肤及双耳,将小白鼠固定在掌中,使其腹部朝上,然后以第四指和小指夹住鼠尾。
2.给药途径:
(1)经口给药法:
口服(PO):将受试药物放入饲料或溶于饮用水中,由动物自由提取的一种方法。缺点是摄入剂量不够准确。
灌胃(IG):将小鼠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插入口腔,沿上腭插入食道。如遇阻力,可将针头抽出再另插,以免穿破食道或误入气管。灌注量为0.1~0.3ml/10g体重。
开始扭体时间(min)
20min内扭体次数(cm)
炭末推进率(%)
生理盐水
21
0.72
49.56
元胡止痛片
22
0.72
34.48
阿咖酚散
19
0.72
32.02
分析:根据全班实验结果发现,一生理盐水组为对照发现元胡止痛片和阿咖酚散均有止痛作用,且阿咖酚散的止痛效果比元胡止痛片的止痛效果略明显;根据小组实验数据,发现雄性小鼠的比雌性小鼠的痛感更敏感,而且两种止痛药对雌性小鼠的作用效果跟好
(5)静脉注射(IV):将小鼠至于固定筒内,使尾巴露在外面,用70~75%酒精棉球擦尾部,或将鼠尾浸入45~50OC温水中。待尾部左右侧静脉扩张后,左手拉尾,右手进针。注射量不超过0.5ml/只。
实验二1.药品的配制元胡止痛分散片每片重0.4g,成人的剂量每天3次,每次3片,即成人剂量是3.6g/60Kg,换算成小白鼠的剂量是0.0144g/20g(即0.72g/Kg)。又因为小白鼠给药量是0.4mL/20g,故元胡止痛片溶液的浓度应该为0.0144g/0.4mL,所以将18g的元胡止痛分散片溶于500mL的去离子水中,制成0.0036g/mL(即14.4g/400mL)的元胡止痛片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