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麻醉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3)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麻醉学是研究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的学科,它包括麻醉的各个方面,如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范围、副作用,以及麻醉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下面是对麻醉学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麻醉药物:麻醉药物是指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的药物。
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神经传导阻滞剂等几大类。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局部神经传导,使患者失去疼痛感;神经传导阻滞剂则通过影响神经传导,达到麻醉的目的。
2. 麻醉机:麻醉机是用于给患者提供麻醉药物和维持呼吸的设备。
麻醉机通常包括药品输送系统、氧气输送系统、麻醉剂吸入系统、呼吸回路等组成部分。
麻醉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麻醉药物的输送速度和浓度,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处于安全的麻醉状态。
3. 麻醉深度: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意识状态和反应性。
根据麻醉深度的不同,可以将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腰麻等不同类型。
麻醉深度的评估主要依靠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循环功能等指标,以及麻醉师的临床经验和观察。
4. 麻醉并发症:麻醉并发症是指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和不良反应。
麻醉并发症包括过度麻醉、麻醉中止、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过敏反应等。
麻醉师在手术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5. 麻醉技术:麻醉技术是指在麻醉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常用的麻醉技术包括静脉麻醉、插管麻醉、全麻醒觉等。
麻醉技术需要麻醉师具备扎针、插管、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等技能,以确保麻醉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麻醉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药理学、生理学、临床医学等。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麻醉师可以在手术中安全地控制患者的意识和感觉,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医疗卫生:麻醉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2)

医疗卫生:掌握麻醉学的相关知识,是复习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很重要的一块内容。
中公医疗卫生网带着大家复习一下重要的名词解释。
1.吸入药物浓度(FI)不仅可影响肺泡药物浓度(FA)的高低,而且影响FA上升的速度,即FI越高,FA上升越快,称为浓度效应。
2.静脉全身麻醉药为经静脉注入人体后,可使病人镇静.催眠.遗忘,直至神志完全消失的药物。
3.肌肉松驰药是指能够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驰的药物。
4.麻醉性镇痛药是指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解除或减轻疼痛,并能消除因疼痛而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药物。
5.麻醉诱导在传统上是指患者接受全麻药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的这段时间,对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一般指从开始给全身麻醉药到完成气管插管的这段时间。
6.麻醉维持是从患者意识消失到手术或检查结束或基本结束,停止追加全身麻醉药的这段时期。
7.麻醉苏醒是从停止追加全身麻醉药到病人意识完全恢复正常的时段。
8.全凭静脉麻醉是指在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多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以间断或连续静脉注射法维持麻醉。
9.持续静脉输注敏感半衰期(t1/2cs)表示药物持续恒速输注一定时间后,血药浓度减少一半的时间。
10.复合全身麻醉是指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全麻药复合应用,彼此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临床麻醉效果的全身麻醉方法。
11.困难气道一般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或急诊ICU医生在给病人面罩通气和(或)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时发生困难。
12.支气管内插管是将支气管导管置入隆突以下的支气管内以建立单肺或双肺分别人工通气的方法。
13.氧气从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再由循环系统输送至组织器官,并最终被细胞所利用的过程。
14.空气中的氧被循环系统输送到利用氧的部位-线粒体的过程称为氧输送。
15.又称总体氧供,是指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输送氧的总量。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招考信息汇总北京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汇总。
麻醉学名词解释

预充氧:在病人意识消失和呼吸肌麻痹之前的几分钟内持续吸入纯氧能显著延长这段时间,这是麻醉诱导和插管前不可省略的,最重要的步骤,称为“预充氧”。
预充氧使功能残气量中氧气/氮气比例增大。
因此又称“给氧去氮”。
气道困难:是指经过常规训练的麻醉医师管理下病人发生面罩通气和(或)气管插管困难。
面罩通气困难:是指在面罩给予纯氧和正压通气的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致使SpO2<92%。
喉镜暴露困难:是指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一部分。
气管插管困难:是指常规喉镜下插管时间>10min或尝试3次以上插管失败。
麻醉: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可逆性的特点来达到消除病人痛苦, 为手术创造条件的方法。
现在麻醉学的的内涵: 麻醉、监护、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复苏及疼痛治疗等。
全身麻醉: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麻醉药物,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智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苏醒延迟:停止使用麻醉药后30min病人仍不能恢复意识者。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进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靶控输注(TCI):又称为目标浓度输注,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研制出来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血浆或效应部位)浓度从而控制麻醉深度,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的给药系统。
缺点是设备要求高,费用高。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全麻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又名部位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简称局麻。
麻醉三基名词解释

Ⅰ 名词解释1.压力感受器反射:当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并出现呼吸抑制;而当血压下降时,则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回升和呼吸兴奋。
P212.眼心反射:压迫眼球,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
这一反射始于眼内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传入脑干,进而通过心血管中枢,最后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引起心血管的效应。
P213.赫---白氏反射:肺泡吸气膨胀时,引起吸气中止,肺泡呼气回缩后,重又引起吸气,分别称为肺膨胀反射和瘪缩反射,总称肺牵张反射或赫---白氏反射。
P224.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血液中的P a O2、P a CO2和H+浓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血液中的P a O2降低、P a CO2和H+浓度升高时可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反射性使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心、脑血流量增加,同时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P225.瞳孔对光反射:光亮照射一侧瞳孔,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称瞳孔对光反射。
该反射中枢在中脑上丘。
P236.脑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脑循环有一种内在的调节功能,即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50~150mmHg)波动时,脑循环可调节其血管阻力而维持脑血流恒定。
P247.意识:机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由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两个部分组成。
P318.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P34第三章麻醉生理学Ⅰ 名词解释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组成,主要成分是二棕榈腺磷脂酰胆碱,以单分子层排列于肺泡内衬液气界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作用的物质。
P4210.无效腔:在肺和呼吸道中,虽有通气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
有生理无效腔(由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组成)和机械无效腔之分P4611.氧离曲线:它是表示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和解离的曲线,两者呈正相关。
当P a O2降低,氧解离增多,氧饱和度下降。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700字1. 麻醉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意识和神经反射功能,从而使手术可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方式。
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等。
2.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或气管内注射药物,使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和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包括诱导期、维持期和苏醒期。
3.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局部区域,使该区域失去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常用于外科手术和疼痛治疗。
4. 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蛛网膜下腔,使蛛网膜下腔失去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蛛网膜下腔麻醉常用于腹部手术和产科手术。
5. 麻醉深度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意识和反应程度。
麻醉深度分为浅麻醉、中麻醉和深麻醉等级。
6. 恢复室恢复室是指手术结束后,患者进一步恢复的特定区域。
在恢复室,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7. 麻醉医师麻醉医师是负责为患者进行麻醉的专业医生。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专业的麻醉知识和技能,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手术情况调整麻醉的深度和方式。
8. 麻醉前评估麻醉前评估是在患者手术前进行的评估,目的是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风险和麻醉适应性,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
9. 麻醉并发症麻醉并发症是指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常见的麻醉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手术意外等。
10. 麻醉保肝麻醉保肝是通过控制麻醉深度、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对肝脏功能进行监测,以保护患者肝脏免受手术和麻醉药物的损伤。
11. 麻醉后谵妄麻醉后谵妄是指患者在麻醉后出现精神状态混乱、意识不清、幻觉等症状。
麻醉后谵妄常见于老年患者,其发生原因与麻醉药物、手术刺激、术后镇痛等因素有关。
12. 麻醉淡漠麻醉淡漠是指麻醉医师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疼痛感知和需求的忽视或不足,导致患者在手术中感受到疼痛或其他不适。
麻醉学名词解释

之马矢奏春创作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亦称黑林-伯鲁反射(hering-breuerreflex), 简称黑伯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包括两部份, 最罕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叹气抑制效应, 称肺充气反射;其次, 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 也称肺放气反射, 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 称为牵张感受器, 主要安慰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 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 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 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 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植物的观察.有的学者认为, 当人体平静呼吸时, 潮气量不太年夜, 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 迷走神经传入感动频率增加, 才引起吸气举措抑制, 认为在清醒人体, 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Mendelson综合征.即使误吸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也可引起化学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 来势凶猛, 病人很快呈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 甚至肺水肿和ARDS.麻醉前应用H2组胺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预防误吸仍是最主要的途径.CO2排出综合症CO2排出综合症是指患者在PaCO2较高且继续状态下, 血液中的CO2快速排出时呈现血压降低, 心率减慢, 心律失常, 甚至心搏骤停等症状, 罕见于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PaCO2愈高, 继续时间愈长, CO2快速排出后血压愈易下降, 而且下降水平愈压甚, 甚至可致心跳停止.这种CO2排出综合征在肺心病人不适本地使用呼吸机治疗后常可遇到.急性高CO2血症, PaCO2不超越60~70毫米汞柱, 同时也没有血容量缺乏, CO2排出后血压常不受影响.1.CO2快速排出后, 血中儿茶酚胺浓度也随之下降;2.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时胸内压增高, 静脉回流受阻, 加之CO2排出后骨骼肌等组织的血管扩张, 使回心血量减少, 易致心脏充盈缺乏;3.高CO2血症使脑和冠状血管扩张, CO2骤然排出后脑和冠状血管收缩, 易致脑和心脏缺血;4.在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病人, 骤然消除高CO2血症, 原已存在的血和脑脊液中代偿性碳酸氢根增高将占优势, 以至脑脊液和血液变碱.脑脊液变碱可引起抽搐;血液变碱, 使血钾、血氯减低, 氧合离解曲线左移, 加上冠状动脉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低血压甚至停跳.有计划地逐步降低PaCO2, 可防止这种现象.。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手术患者术前病情评估与准备(无)
第三章 局部麻醉 Local anesthesia
第四章
椎管内麻醉 intrathecal block
第五章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第六章Airway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第七章围手术期安全perioperative safety
第八章麻醉后苏醒室PACU
第九章重症监测治疗药房(ICU)
第十章呼吸功能监测Respiratory Monitoring
第十一章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第十二章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第十三章呼吸治疗
第十四章血流动力学监控
第十五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监测
休克shock
第十六章
第十八章疼痛诊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in
第十九章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临床麻醉名词解释

气管内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
支气管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单侧支气管内困难气道: 面罩通气和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困难全麻;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者全身麻醉。
全麻的诱导:无论行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均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全麻的诱导。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
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是指恒速给药一段时间后,停止输注,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50%所需%所需要的时间,持续输注半衰期不是一个时间常数,持续输注半衰期不是一个时间常数,随着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变化,随着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变化,随着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变化,持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会有显著的增加。
Cp50与Ce50 : Cp50是指防止5050%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血浆药物浓度。
%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血浆药物浓度。
%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血浆药物浓度。
Ce50Ce50是指防止5050%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效应室药物浓度。
%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效应室药物浓度。
靶控输注(TCI ):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全凭静脉麻醉(TIVA )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其辅助药来对病人实施麻醉的方法。
闭合环路麻醉:是指在进行靶控输注的过程中,如果效应信息能反馈给靶控系统并自动完成靶浓度的调节,即可以完成所谓的闭合环路麻醉,即可以完成所谓的闭合环路麻醉(closed-loop control of anesthesia)(closed-loop control of anesthesia)(closed-loop control of anesthes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卫生:掌握麻醉学的相关知识,是复习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很重要的一块内容。
中公医疗卫生网带着大家复习一下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1.又称为总体氧耗,是指全身组织单位时间内消耗氧的总量。
2.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称为P50,是反映Hb与O2亲和力的指标,正常情况下为26.5mmHg。
3.低氧血症是指循环系统中的氧分压低于正常。
4.缺氧是指单一器官或组织氧供不足。
5.氧需求是指机体组织维持有氧代谢所需氧的总量。
6.氧治疗是指提高吸入气中的氧浓度或吸入氧的氧分压以改善低氧血症或组织缺氧的治疗方法。
7.动脉血氧分压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O2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值为80~100mmHg。
8.血氧饱和度指血液标本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与最大结合氧量的百分比,正常值为92%~99%。
9.闭合气量是指从肺总量位一次呼气过程中,肺低垂部位小气道开始闭合时所能继续呼出的气量。
10.闭合容量是指小气道开始闭合时肺内留存的气量,即闭合气量与残气量之和。
11.PEEP是指借助于装在呼气端的限制气流活瓣使呼气末时气道压力高于大气夺。
12.CPAP是在自主呼吸条件下整个呼吸周期气道内压力均保持在高于大气压力。
13.通气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开始机械通气48小时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
14.吸气峰压指呼吸周期中气道内达到的最高压力。
15.气道平台压为吸气末到呼气开始前气道内压力。
16.呼气末压为呼气末至吸气开始前肺内平均压力值,自主呼吸情况下应为零。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招考信息汇总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