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麻醉名解

麻醉名解

麻醉:麻醉系指用药物或非药物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镇痛: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理性方法使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

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线封层注射局麻药,组织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复合麻醉: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联合麻醉: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用局部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神经干(丛)阻滞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暂时组织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局麻药的中毒反应:是指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物超过了机体的耐受力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

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称为硬脑膜外隙阻滞,简称硬脑膜外阻滞。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可逆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智消失,遗忘,全身感觉及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镇静: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的作用下,使患者对语言,呛咳反射和一般刺激的反应减弱,但意识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仍然存在。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可逆性全身麻醉作用,称为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称为吸入麻醉药。

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药物浓度。

浓度效应:吸入药物浓度(FI)不仅可影响肺泡药物浓度(FA)的高低,而且影响FA上升的速度,即FI越高,FA上升越快,称为浓度效应。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the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对伤害性刺激无体动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原先并无心肺疾患的患者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以至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PCA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屏气试验先让病人作数次深呼吸,然后让病人在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记录其能屏住呼吸的时间。

一般以屏气时间在30秒以上为正常。

如屏气时间短于20秒,可认为肺功能属显著不全TIVA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HPV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肺泡缺氧刺激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肽类内皮素(ET),血栓素A(TX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白三烯(LTS),内皮细胞依赖收缩因子(EDCF)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即形成所谓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从而使病侧肺血流减少,低氧血症有所缓解静脉快速诱导:(rapid sequence induction)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临床麻醉护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临床麻醉护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临床麻醉护理学名解及简答名解:1、MAC:最小肺泡药物浓度,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无伤害刺激性体动反应的最小肺泡药物浓度。

2、吸入麻醉:挥发性的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

3、全身麻醉:是药物能够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不同程度意识、感觉和反射丧失,从而实施外科手术的方法。

4、恶性高热:是一种亚临床肌肉疾病,患者平时无异常情况,但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去极化肌松药后出现骨骼肌强直收缩,产生大量能量,导致体温持续快速升高,伴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5、静脉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入静脉,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全身麻醉的方法。

6、局部麻醉:是指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有关神经支配部位出现暂时性、可逆性感觉丧失的麻醉方法。

7、表面麻醉:将渗透性能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药物穿透黏膜运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

8、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或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由于药物间的相互影响或干扰,改变了其中一种或者多种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改变了该药物的药理和毒理效应。

9、潮气量(Vt):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为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1、肺总量(TLC):深吸气后肺内所含气量。

男性约5020ml,女性约3460ml。

12、残气量(RV):最大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

正常值为20%-30%。

13、功能残气量(FRC):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量。

包括补呼气量和残气量。

14、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后,以最大力气所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人呼出98%以上的FVC值不应超过3s。

15、生理死腔:包括解剖死腔和肺泡死腔,解剖死腔指存在于终末细支气管以上气道内的气体容积,正常人约120-150ml。

肺泡死腔量指由于没有血流灌注,某些肺泡虽然有通气,但是不能进行正常气体交换。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700字1. 麻醉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意识和神经反射功能,从而使手术可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方式。

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等。

2.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或气管内注射药物,使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和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包括诱导期、维持期和苏醒期。

3.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局部区域,使该区域失去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常用于外科手术和疼痛治疗。

4. 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蛛网膜下腔,使蛛网膜下腔失去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蛛网膜下腔麻醉常用于腹部手术和产科手术。

5. 麻醉深度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意识和反应程度。

麻醉深度分为浅麻醉、中麻醉和深麻醉等级。

6. 恢复室恢复室是指手术结束后,患者进一步恢复的特定区域。

在恢复室,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7. 麻醉医师麻醉医师是负责为患者进行麻醉的专业医生。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专业的麻醉知识和技能,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手术情况调整麻醉的深度和方式。

8. 麻醉前评估麻醉前评估是在患者手术前进行的评估,目的是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风险和麻醉适应性,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

9. 麻醉并发症麻醉并发症是指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常见的麻醉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手术意外等。

10. 麻醉保肝麻醉保肝是通过控制麻醉深度、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对肝脏功能进行监测,以保护患者肝脏免受手术和麻醉药物的损伤。

11. 麻醉后谵妄麻醉后谵妄是指患者在麻醉后出现精神状态混乱、意识不清、幻觉等症状。

麻醉后谵妄常见于老年患者,其发生原因与麻醉药物、手术刺激、术后镇痛等因素有关。

12. 麻醉淡漠麻醉淡漠是指麻醉医师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疼痛感知和需求的忽视或不足,导致患者在手术中感受到疼痛或其他不适。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1、全麻诱导:全麻时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

2、a ke: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降至0‎.4MAC时,约有95%的病人能按‎指令睁眼,即为MAC ‎,示苏醒时的‎MAC.3、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不感‎到周身疼痛‎成为吸入麻‎醉。

4、MAC: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使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5、静脉全身麻‎醉:将静脉全麻‎药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6、靶控输注:在输注静脉‎麻醉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原理‎,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的‎药物浓度来‎控制和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7、第二气体效‎应: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如笑气)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气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时为快。

8、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

9、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四‎周及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

10、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的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11、全脊麻:行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12、联合麻醉: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13、复合麻醉: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

麻醉的名词解释

麻醉的名词解释

麻醉的名词解释
麻醉简称麻术,是一种用药物使患者达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活动的状态的技术。

它最早是用来抑制和减轻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麻醉包括一些药物和其他处理,最常用的是麻醉药。

麻醉让病人昏迷、失去知觉、失去运动能力和感觉能力。

麻醉可以让患者在手术中不感觉到痛苦,但他们将变得非常轻易感到痛苦和其他刺激。

麻醉是怎么产生的呢?药物麻醉是采用药物抑制活动,破坏神经膜的细胞架构,妨碍神经传导功能,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活动的状态,并且把术者的知觉、感觉和意志抑制,从而达到抑制痛苦刺激和减弱手术噩梦,做减轻手术创伤的目的。

非药物麻醉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开发,其中包括物理法、心理法和医疗机械。

物理法是通过引起肌肉麻痹、休息、温度波动和刺激腹腔神经的方法实现的;心理法是利用放松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而医疗机械麻醉则是利用机械治疗系统对患者实施麻醉,例如脑机植入的神经电刺激器,脊髓麻醉和表面麻醉网织带及稳定性灌注。

麻醉是动物和人类手术的必备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护理技术。

它是病人进行手术时必要的一步,也是节省病人痛苦的最有效的方法。

麻醉医生需要十分谨慎、用心,对药物配置、管理以及护士和手术病人的协作等都要细心精确,从而保证手术的高效率和安全性。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亦称黑林-伯鲁反射(hering-breuerreflex),简称黑伯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叹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

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Mendelson综合征1946年,Mendelson描述了“哮喘样”综合征,指产科病人误吸大量胃液而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喘鸣音。

其机制是气管粘膜水肿(因pH 值低)及误吸物阻塞等引起的气管腔狭窄。

现在指在误吸发生不久或者2-4小时后出现哮喘样综合征,病人呈发绀,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在受累的肺野可听到哮鸣音或罗音.肺组织损害程度与胃内容物的PH直接相关,还与消化酶活性有关.胸部的X线检查特点是受累的肺野旦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状阴影,一般多在误吸后24小时才出现.引发的最关健因素是误吸物的PH. 误吸物PH小于2.5会导致严重的吸入性肺炎.误吸的量也会影响吸入性肺炎的严重性.循证医学研究资料表明25ml或者0.4ml/kg的误吸量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界限值。

即使误吸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也可引起化学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来势凶猛,病人很快出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甚至肺水肿和ARDS。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手术患者术前病情评估与准备(无)
第三章 局部麻醉 Local anesthesia
第四章
椎管内麻醉 intrathecal block
第五章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第六章Airway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第七章围手术期安全perioperative safety
第八章麻醉后苏醒室PACU
第九章重症监测治疗药房(ICU)
第十章呼吸功能监测Respiratory Monitoring
第十一章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第十二章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第十三章呼吸治疗
第十四章血流动力学监控
第十五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监测
休克shock
第十六章
第十八章疼痛诊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in
第十九章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充氧:在病人意识消失和呼吸肌麻痹之前的几分钟内持续吸入纯氧能显著延长这段时间,这是麻醉诱导和插管前不可省略的,最重要的步骤,称为“预充氧”。

预充氧使功能残气量中氧气/氮气比例增大。

因此又称“给氧去氮”。

气道困难:是指经过常规训练的麻醉医师管理下病人发生面罩通气和(或)气管插管困难。

面罩通气困难:是指在面罩给予纯氧和正压通气的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致使SpO2<92%。

喉镜暴露困难:是指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一部分。

气管插管困难:是指常规喉镜下插管时间>10min或尝试3次以上插管失败。

麻醉: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可逆性的特点来达到消除病人痛苦, 为手术创造条件的方法。

现在麻醉学的的内涵: 麻醉、监护、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复苏及疼痛治疗等。

全身麻醉: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麻醉药物,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智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苏醒延迟:停止使用麻醉药后30min病人仍不能恢复意识者。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进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靶控输注(TCI):又称为目标浓度输注,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研制出来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血浆或效应部位)浓度从而控制麻醉深度,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的给药系统。

缺点是设备要求高,费用高。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全麻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又名部位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简称局麻。

是指局麻药应用于身体的局部,暂时、可逆地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优点:病人清醒,管理简便,所需设备简单,对重要脏器功能干扰小。

缺点:不适用于手术范围大,病情复杂,对局麻药过敏,诊断不明确及不合作病人。

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麻醉药用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其下的神经末梢,使粘
膜产生麻醉现象,称表面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区域阻滞:包围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往手术区的神经纤维。

神经阻滞: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受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常用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指(趾)神经阻滞:局麻药中不能加肾上腺素,注射药量不能太多·其它:股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等。

霍纳综合征(Horner's syndrom):系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所致,表现为患侧眼裂变小、瞳孔缩小、眼结膜充血、鼻塞、面微红及无汗。

短期内可自行消失。

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注入到椎管内不同腔隙,阻滞脊神经根或神经的传导,达到相应区域的麻醉效应。

麻醉平面:感觉神经被阻滞后,可用针刺法测定皮肤痛觉消失的范围,其上下界称麻醉平面。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将局麻药注入到脊髓腰段蛛网膜下隙中,阻滞相应脊神经根或神经的传导,达到其支配区域的麻醉效应。

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到硬膜外间隙中,阻滞相应脊神经根或神经的传导,达到其支配区域的麻醉效应。

控制性降压:为了降低血管张力,减少术中出血,人为的将血压降低至一定水平的方法。

人工低温:在全身麻醉下,应用某些药物阻滞自主神经系统,用物理方法将病人体温降到预定的范围,以降低组织代谢,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适应治疗或手术上的需要。

低血压:是指血压降低幅度超过病人术前基础血压的20%或血压降低达80mmHg。

高血压:是指血压升高超过病人术前基础血压的20%或血压升高达160/95mmHg以上,血压过高是指血压升高超过基础血压30mmHg。

恢复指数:颤搐从25%恢复到75%的时间称为恢复指数。

四个成串刺激(TOF):是四个频率2Hz、波宽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引起四个肌颤搐,连续刺激的时串距离为10-12s,T4/T1和T1/C是两个常用的监测指标。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氧的需要。

体温降低/低体温:当中心温度低于36℃时,即称为体温降低或低体温。

体温升高/发热:当中心温度高于37.5℃时,或每小时体温上升2 ℃,即称为体温升高或发热。

术中知晓:指病人在术后能回忆起术中所发生的部分或全部情况,并能告知有无疼痛。

恶性高热:又称异常高热,是指某些麻醉药激发的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体温急剧上升、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

一般配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